2020-2021学年河北省唐山市丰润二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月份)(附答案详解).pdf
2020-2021学年河北省唐山市丰润二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月份)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光 光八丁光任光隔 光白 透 明 帽 A.图中能直立生长的是、和B.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进行对照C.若探究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进行对照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的有关特点和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A,都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B.都是生物体内的信息分子C.都是由内分泌器官分泌D.都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3.如图是对燕麦胚芽鞘的有关研究,请你仔细分析图示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可以得到的结论是()A.生长素对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B.生长素在胚芽鞘中只能向一个方向运输C.合成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D.生长素主要分布在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位4.1914年,匈牙利的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该实验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是口引跺乙酸C.对照组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D.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5.下列有关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当水和土壤被重金属污染时,营养级越高的消费者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越高B.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是缓解温室效应的主要途径C.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食物网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D.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6.如图表示将玉米苗尖端分别置于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上,并作不同的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并分别用af表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ab、c d,说明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了B.若c+d=e+f,且e 且e V f,说明单侧光可以影响生长素在苗尖端的分布D.若背光侧生长素较向光侧多,则会使背光侧细胞分裂较向光侧快7.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分别切取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胚芽鞘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 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 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 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其原因 是()a a b bA.c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B.a 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 组尖端不能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D.a 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8.下列有关生长素及其发现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第 2 页,共 53页A.鲍森詹森实验是将胚芽鞘尖端切下,并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B.拜尔的实验结论是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C.温特的实验结果证实,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化学物质是口引深乙酸D.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9.下列产生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原因中,最不合理的是()A.DNA和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B.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的综合C.遗传信息和遗传密码的多样性D.自然界各种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综合1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群落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B.为了增加当地物种的多样性,可以大量引进外来物种C.昆虫多数以植物为食,它们的存在对植物的多样性是一种威胁D.生物多样性是治疗人类疾病不可缺少的基因库11.如图是某同学做的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唯翳胃切去尖*的胚纲M 蛆 hillA.胚芽鞘具有向光性B.a组的胚芽鞘向光源方向弯曲C.b组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D.a组和b组生长方向不同是因为单侧光的方向不同12.下列有关信息传递过程中,错误的是()A.传出神经末梢突触小体瞥神经递质作?于肌肉或腺体B.胚芽鞘尖端 学生长素作于胚芽鞘尖端下部C.雌蛾学性外激素作空于同种雄蛾D.小肠黏膜学促胰液素作2于胰岛13.一般地说,生物种类繁多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当某种生物减少或灭绝,生态系统仍容易维持,其根本原因是()A.自动净化和自动恢复能力强B.负反馈调节及时C.至顶级动物所占的食物链数目多D.同一营养级各种生物可以相互替代14.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A.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15.向日葵和番茄都能产生果实和种子,向日葵的果实是平时我们吃的“瓜子”.在上述两种植物的开花期间,遇到连续的阴雨天,影响了植物的传粉,管理人员及时喷洒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下列关于采取这一措施产生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籽果实,产量未受影响B.番茄形成无籽果实产量未受影响;向日葵形成无籽果实产量下降C.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籽果实,产量下降D.番茄形成有籽果实,产量上升;向日葵不能形成无籽果实16.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17.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B.C.D.18.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第4页,共53页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1 9.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20.在某人工饲养的线虫种群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不能产生成熟精子的突变型雄虫.有学者分别观察了一定数量的野生型雄虫与突变型雄虫的存活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断中最合理的是()A.能否产生成熟精子对雄性线虫存活率有一定影响B.该线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在 第15-20天时线虫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野生型雄虫比突变型雄虫的平均寿命长21.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h H c影数变迁出率|年龄组成|I D I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C.D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D.a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2 2.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结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 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种群密度2 3 .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D.将 M 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 x n+m)只2 4 .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 m 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标记数/只初捕 5 02 82 25 0重捕 5 03 21 81 0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 5 0 只加/B.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C.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D.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 田 鼠 种 群 的 性 别 比 例 约 为 3:22 5 .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假设种群的K值为2 0 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曲线上的点S,s2S3s4s5N2 05 01 0 01 5 01 8 0(K-N)IK0.9 00.7 50.5 00.2 50.1 0第6页,共53页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K-N)/K值为0.9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26.以下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谈不上对环境的适应,就不可避免地要被大自然所淘汰B.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C.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这是对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D.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问题处于不可侵害的密切相关状态27.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种群在。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0L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28.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一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8.21)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2 9.如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中甲、乙、丙曲线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4物数ha b c d 时间A.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两种草履虫之间分别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B.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C.曲线丙在cd段下降是因为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D.曲线甲在ab段下降是因为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导致枯草杆菌数量减少30.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这属于种群数量特征B.四大家鱼在水域中的分布状况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D.人口的年龄组成可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31.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32.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B.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D.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第8页,共53页33.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的方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也可以使群落演替方向与自然演替方向相同B.从“弃耕的农田一草原一灌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不同D.演替总是向群落结构复杂、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34.下面是某生态系统的三个图形,图1中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是的图1图2A.图1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B.调查图1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C.若图2中的曲线丫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b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2时刻,此时可适当捕获,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D.当丙刚迁入到这个生态系统的短期内,数量变化如图2中的曲线X35.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3 6.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中有的是需氧型,有的是厌氧型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37.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螳螂则专以大象粪便为食。设一大象在某段时间内所同化的能量为IO,k 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螳螂体内的约为()A.0B,106kJC.2xl06kJ D.106 kJ2xl()6 kj38.由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共同建成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被评为2007年中国科技十大新闻之一(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A.是从生态系统的层次上保护了生物多样性B.对今后的生物科学研究具有直接价值C.其建立可以完全阻止野生生物的灭绝D.由于是人工建立的,因此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价值39.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40.某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花生植株一田鼠一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 n*a)。花生植株田鼠鼬固定的太阳能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2.45x101.05X1097.50X1087.15X1082.44x1072.25X1072.18X107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10%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结果偏低C.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有10%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D.鼬能够依靠气味捕食田鼠,说明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4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取决于食物网中生物的数量B.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 10页,共 53页C.一片森林中所有的动物和植物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环境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4 2 .如图为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相关叙述错误的是()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第三个湾善线援人eA.第一个营养级与第二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 0 0%B.第二个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c中的部分能量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D.图中d表示第二个营养级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4 3 .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如 图1表示某海域中大黄鱼的种群增长速率与数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该海域能量流动简图,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以下分析中正确的是()种群增K速率太阳的8.5 X1O*J/(n2.a)a b c大 黄 鱼 种 群 数H图1A.根据图1分析,要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a点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低C.图2的食物链中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 0%D.图2中甲可表示大黄鱼;丙和丁可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4 4 .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甲代表生产者,其同化作用类型为需氧型B.丙每增加1 k g的体重,至少需要2 5 k g的甲C.该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可表示为:甲一乙-丙一丁D.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甲、乙、丙、丁、戊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 5.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给农作物施农家肥(粪便)既能使植物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又能避免施化肥导致土壤酸碱化B.碳在生态系统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C.在“草T兔一鹰”这条食物链中,兔属于初级消费者,兔同化作用获取能量的一部分通过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D.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力植树造林等能减缓酸雨和温室效应等的发生,以保护环境,实现绿色生活46.物质循环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下列与物质循环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绿色植物同化无机碳转变成有机碳B.在生物群落内,碳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存在C.乳酸菌可将有机碳分解为无机碳D.化石燃料的燃烧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47.下列关于碳循环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在大气圈内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其循环与氮循环不同,带有全球性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与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形式不同C.“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D.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应 用“原料一产品一原料一产品”方法,有利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4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02的形式进行的D.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就越少49.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第 12页,共 53页A.乙与丙的存在使碳循环速度大大减缓B.bd 过程中碳移动的形式均为无机物C.甲、乙、丙、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D.因呼吸消耗,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50.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下列措施中没有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的是()A.玉米田设置黑光灯B.用诱捕器对棉铃虫成虫进行种群密度调查C.大棚生产中人工控制光周期D.农作物的适时灌溉,家禽、家畜的定时饲喂51.图是某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 论 是()A.第 15 年间种群呈“J”型增长 B.第 2030年间种群增长率为0C.到 3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大 D.第 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52.随 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有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以后几年将出现明显增长.下列有关(人口)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调整年龄结构B.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决定C.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D.年龄结构稳定的人群保持零增长5 3.为探究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取若干相同长度、去除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切段,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并培养相同时间,然后逐一测量其长度,实验先后进行了两次(实验一、实验二),结果如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浓度为O.lmg/L时两组数据偏差较大,对推导实验结论有干扰,应该舍弃B.两次实验结果有明显差异,原因是生长素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当浓度大于10mg/L时,生长素会抑制燕麦胚芽鞘的生长且抑制越来越强D.要确定促进燕麦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应在010mg/L之间减小浓度梯度继续分组实验54.将一株正在生长的植物水平放入正在太空中飞行的航天飞机的暗室内,暗室朝向地心的一侧开一个小孔,小孔附近放一光源,如 图1所示;图2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茎生长的作用情况。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图1图2A.一段时间后,图1所示植物茎的生长方向是弯向光源B.若 图1中茎的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p的范围是0pmC.图2曲线上HC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D.若把图1装置放回地球,同时去掉光源,植物茎的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r的范围是0rb、c 且e f,说明单侧光可以影响生长素在苗尖端的分布,C正确;D、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但不能促进细胞分裂,D错误。故选:D。燕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外因:单侧光的照射;内因: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燕麦胚芽鞘之所以表现出向光性,是由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第 20页,共 53页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从而发生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7.【答案】D【解析】解:A、c组和d组尖端都能合成生长素,本试验没有用到c 组和d 组尖端,故A 错误;B、a 组和b 组尖端都能合成生长素,故 B 错误;C、实验过程未用到c 组和d 组尖端,故 C 错误;D、由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a 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导致整 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J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 D 正确。故选D。图中a组尖端和b 组尖端都能产生生长素,a 组和b 组的区别是胚芽鞘的尖端下部放置的是c组正立的和d 组倒置的,由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因此a 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 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单侧光能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即向光侧运向背光侧,所以a 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 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调节,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图中所给的信息,本题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8.【答案】D【解析】解:A、鲍森詹森将胚芽鞘尖端切下,一组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再用单侧光照射,A 错误;B、拜尔实验的结论是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B错误;C、温特有把导致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化学物质命名为生长素,但并没有发现生长素的化学本质,C 错误D、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D正确。故选:D。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科学家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及分析达尔文胚芽鞘+单侧光一向光生长。去尖端+单侧光一不生长,不弯曲。用锡箔罩住尖端+单侧光T生长,不弯曲。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曲。詹森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一不弯曲。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一单侧光一弯曲。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温特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空白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从人尿中分离出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口引跺乙酸。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识记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明确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在温特之后才被确认的。9.【答案】D【解析】解:A、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 N A分子的多样性,直接原因是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A错误;B、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是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新物种形成导致物种的多样性出现,B正确;C、遗传信息储存在脱氧核甘酸的排列顺序中,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遗传密码的多样性是蛋白质合成的物质基础,C正确;第22页,共53页D、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和生存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D 错误。故选:D。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者关系如图所示:突变和基因重组 作用于自然选择基因库的差别种群基因频率|驯地理隔离 口 驾生殖隔周新物种形成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10.【答案】D【解析】解:A、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A 错误;B、引进外来物种需谨慎,否则可能造成生物入侵,使生物多样性降低,B错误:C、昆虫多数以植物为食,但对植物的传粉等有重要的作用,是生物多样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C 错误;D、生物多样性是治疗人类疾病不可缺少的基因库,D 正确。故选:D。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合理开发与利用生物资源.本题考查了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及保护,考查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试题难度一般.11.【答案】B【解析】解:A、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图中胚芽鞘已经切去了尖端,故不能证明胚芽鞘具有向光性,A 错误;B、a组的胚芽鞘向光源方向弯曲,B 正确;C、b 组的胚芽鞘向右弯曲,C 错误;D、a组和b 组生长方向相同,都是向放置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D 错误。故选:Bo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单侧光不影响生长素的产生,只影响生长素在尖端的分布.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均匀:直立生长;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的部位,识记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相关知识点只需考生识记即可正确答题,所以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12.【答案】D【解析】解:A、当神经冲动到达传出神经末梢时,突触小体释放出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并将信号传递给肌肉或腺体,A正确;B、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的方式作用于胚芽鞘尖端下部,并促进其生长,B正确;C、雌蛾在繁殖季节,释放出性外激素,作用于雄蛾,并引诱其前来交尾,C正确;D、小肠黏膜产生的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外分泌腺,促进其合成并分泌胰液,D错误。故选:D。小肠黏膜产生的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外分泌腺,促进其合成并分泌胰液;胚芽鞘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到胚芽鞘尖端下部促进其生长;雌昆虫释放性外激素作用于同种的雄昆虫;突触包括三种类型:神经-神经突触、神经-肌肉突触、神经-腺体突触。据此分析解答。本题考查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3.【答案】D【解析】解:A、当某种生物减少或灭绝,其回复需要很长的时间,A错误:B、负反馈调节需要一定的时间,B错误;C、至顶级动物的食物链多不能使生态系统很快恢复稳定状态,C错误;D、当某种生物减少或灭绝,由同意营养级的生物替代能使生态系统很快恢复稳定状态,D正确。故 选:Do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时,第24页,共53页表现出来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结构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不是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不会变化太大.神群数量时间(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能量的输入量与输出量保持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a蜜性抵抗力鼻定性假复力程定桂富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1 4.【答案】D【解析】解:A、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A错误;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属于抵抗力稳定性,B错误;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属于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属于恢复力稳定性,D正确.故选:D.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实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抵抗干扰和恢复原状”“遭到破坏和恢复原状”.1 5.【答案】B【解析】解:A、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向日葵的产量下降,番茄产量未受影响,A错误;B、番茄收获的是果皮和果肉,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向日葵收获的是种子,瓜子壳来自于子房壁,是无须受精就可以形成的结构;瓜子仁是种子,是必须由精卵结合才能形成的,所以向日葵形成无子果实产量下降,B正确;C、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向日葵的产量下降,番茄产量未受影响,C错误;D、番茄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向日葵也能形成无籽果实,但是生产上没有意义,D错误。故 选:B。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杆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由于子房发育过程中需要发育着的种子提供生长素,而在向日葵和番茄开花的季节,阴雨的天气会导致它们的花不能完成正常的受精作用,不形成种子,所以不能合成生长素,导致子房不能正常发育。如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于花上,则可促进子房发育,形成无子果实。但向日葵收获的是种子,番茄收获的是果皮和果肉,所以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向日葵的产量下降,番茄产量未受影响。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本题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6.【答案】C【解析】解:根据分析可知,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故应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正确。故选:C,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鲂虫、跳蛹的密度等。第 26页,共 53页(3)常用取样: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 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调查群体为非长条形(4)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 遵 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5)调查记录样表及计算公式: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样方X.x2x3x4X、x6x7x8种群密度N iN2N3N4N5N6N7N8(注意:这里的N i、N 2指的是样方的种群密度,而不是指样方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机 廿 沙.n对于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考生识记、即可理解掌握。1 7.【答案】D【解析】解: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草原上全部的牛不止一个一个种群,错误;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池塘中的鱼不止一个一个种群,错误;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正确;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正确;故选:D。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本题考查种群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较小。18.【答案】B【解析】解:A、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可直接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计数,A错误;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要随机取样,由于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所以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使样本数量足够多,以保证所测得数据更加接近真实值,B正确;C、采用等距取样法,要确保一定的样方数量并求平均值,减少误差,C错误;D、采用五点取样法,样方的面积大小要适中,D错误。故选:B。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2、样方法注意点: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乔 木lOOn?、灌 木16m2、草 本1m2;样方数量不易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调查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两种方法在不同生物中调查过程中的运用;明确对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运用样方法进行调查;识记样方法调查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如取样随机、样本数量足够大等。19.【答案】D【解析】解:A、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会使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使得种群的年龄结构处于增长型,故A正确;B、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减少了捕获个体的数量,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使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故B正确:C、种群的年龄结构处于增长型,则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故C正确;D、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只能对捕捞的鱼的大小进行选择,而不能对鱼的性别进行选择,不会改变其性别比例,故D错误。故 选:Do人类对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渔业资源,应该规定禁捕期、第 28页,共 53页禁渔区以及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等。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只能对捕捞的鱼的大小进行选择,而不能对鱼的性别进行选择,不会改变其性别比例。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平时学习需要注意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首先依据的应该是年龄组成情况,其次是性别比例,由此推导预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20 .【答案】A【解析】解:A、由图可知,不能产生成熟精子的突变型雄虫在1 0天后存活率较野生型雄虫高,A正确;B、本题只有该线虫的雄性个体,不能构成一个种群,B错误;C、在此研究中,线虫只有死亡率,没有出生率,C错误;D、据图分析,野生型雄虫比突变型雄虫的平均寿命短,D错误。故选:A o据图分析,0-1 0天时,野生型雄虫与突变型雄虫的存活率为1 0 0%;1 0天后,野生型雄虫的存活率低于突变型雄虫.本题考查中期的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21.【答案】A【解析】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大小,A正确;B、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B错误;C、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C错误;D、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D错误。故选:A,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