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本阅读练习题.pdf

    • 资源ID:95798750       资源大小:4.57M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本阅读练习题.pdf

    桃花源记一、填空1、本 文 选 自 陶渊明集,体裁是记,作者是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 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本文是他的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 饮酒,其中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词的不同意义。(1)寻向 所 志(标志);处 处 志 之(做标志)。(2)寻 病 终(不久);寻向 所 志(寻找)。(3)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4)屋 舍 俨 然(房屋);便 舍 船(舍弃)3、指出下列词语古今的不同意义。(1)芳草 鲜 美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好(2)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事业的总称。(3)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 境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是男子的配偶。(4)无论 魏 晋 古义:更不用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5)说 如 此 古 义:是像这样。今义:是这样的意思。二、阅读课文后,回答问题。1、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答:(1)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2)对和平美好世界的向往;(3)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4)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答: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发现桃源一进入桃源一访问桃源一离开桃源一再寻桃源)o3、文章第一段 中 的“渔人甚异之”有什么作用?答:一方面衬托出桃花林的美丽奇异,另一方面也引起下文渔人寻访桃花源。4、第一段写桃花林的美景的作用是什么?答:本段文字记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重点描写了桃源外的自然美景,为桃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暗 示 将 有“奇境”出现,为下文描写桃源的美好作铺垫。5、第二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桃花源的美好?答:自然环境优美富绕,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们生活自由快乐。6、第二段中的“鸡犬相闻”反映了什么?答:“鸡犬相闻”突出了桃花源的安宁和平,说明桃花源里没有战乱,没有纷争。7、“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作者为什么要着重描写老人和孩子的精神面貌?答:反映桃花源人生活的安定、自由、快乐,令人向往。8、在桃花源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融为和谐完美的统一。讨论一下,具体表现在哪里?答:(1)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样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中建立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样一个安定和平、宁静祥和的社会,并且在此安居乐业,自由快乐地生活,”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男女耕作、老幼欢乐,”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是人与人的和谐统一。9、“见渔人,乃大惊”反映出什么?答:反映出桃花源人见到外人的惊异,说明桃花源与世隔绝的时间已经很久远了。1 0、桃源人为什么“不复出焉”?答:(1)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生活环境安定和平,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生活幸福美满。(2)而桃源外战乱频繁,人们生活苦不堪言,所以桃花源人“不复出焉”。1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了什么?答:说明桃花源人与世隔绝已久,对外面时代的变化、战乱的频繁一无所知。1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答:(1)叹惋他们与世隔绝时间长,(2)外界变化大,(3)战乱频繁,(4)社会黑暗,(5)人们生活痛苦。1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反映了什么?答:反映了桃花源人生活安定富足,民风淳朴,热情好客。1 4、你怎样理解桃源人所说的“不足为外人道也”?“外人”指的是什么人?答:(1)桃花源人是为躲避战乱才来到这里的,他们对这里的生活很满足,想永远保住这个“绝境”,不想让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2)外人指的是桃花源以外的人,即世人。1 5、渔人离开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却“遂迷,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文章采用虚实相生、真假结合的手法,创造了迥异于现实的世外桃源,既充满浪漫虚幻的色彩,又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受,意在表明桃源不可得,隐含了陶渊明对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慨叹。1 6、作者写南阳刘子雕寻桃源的事情,目的何在?答:作者借这一确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作证,说明了桃花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可望而不可即的特点,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更富有传奇色彩。1 7、“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此”所包含的内容。答:(1)桃花源美丽祥和,没有战乱没有纷争;(2)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安定;(3)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热情友好。1 8、桃花源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理想境界?答:(1)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美好世界的向往,(2)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未完待续)1 9、桃花源记中作者虚构的美好境界就是作者的理想,你认为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答:作者追求的是环境美丽祥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安定、快乐,社会风气淳厚朴实。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人们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答:(1)因为当时的社会黑暗动荡,兵荒马乱,人们生活极端痛苦,而桃花源正好和此相反,它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因此它是人们的理想境界。(2)这是封建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世界,它虽美好,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个理想,反映了人民反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 0、文章中第二段“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句话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答: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经历一些艰苦的磨难。2 1、与当今社会相比,你喜欢桃花源,还是喜欢当今社会?为什么?答:喜欢当今社会。因 为“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而且是封建社会的生活图景,不可能实现。而“当今社会”是高度文明、极度繁荣的社会,是“桃花源”无法比拟的。2 2、现 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用来指什么?答:用来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2 3、有 人 评 价 桃花源记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面美的镜子”,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及背景,谈 谈“丑”与“美”的表现。答:(1)美:美在桃源的环境,美丽祥和,没有战乱与纷争,人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美在桃源的风土人情,那里人热情淳朴,待人挚诚。(2)丑:丑在当世的动乱纷争,人民生活痛苦,令桃源人 叹惋 震惊,丑在世人的狡诈不守信用,“渔人”视桃源人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而不顾,除了桃源便“处处志之”马上向太守报告并带人“寻向所志”。2 4、根据本文对对联。(1)上联:生灵涂炭战乱频繁;下 列:优美富足安定和平。(2)上联:虚拟桃源寄理想;下列:再访美境寻仙踪。2 5、除本文外,请你再写出两个能体现陶渊明生活太态度的名句,并写明出处。答:(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2)问君何能尔?心 远 地 自 偏 饮酒2 6、请归结本文中的成语。答: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怡然自乐;落英缤纷;无人问津;世外桃源。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他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答:(1)作者提出的观点是“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2)他认为不培养自己的气质、修养,单去学习写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又不是靠学习、培养而获得的。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孟子通过内在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殊途同归,都取得很高成就。2、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决然舍去”?目的是什么?答:(1)因为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2)目的:“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以养其浩然之气。3、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答:于山:观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4、作者在第二段的末尾处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答:(1)赞美太尉,表达自己对太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2)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5、作者在文中赋予“养气”的新含义是什么?答:作者认为,“气”应当是胸襟气度,见识情趣,学问阅历等。“养气”的途径有二:一是内心的修养,二是“行天下,览四海”的阅历。6、苏辙认为“养气”要考什么是?答:既要靠内心的修养,也要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7、本文的目的是求见,但是作者却从为文治学谈起,为什么?答:为了展示自己深刻的见地和出众的才华,让韩琦知道,他是成全自己养气为文,“且学为政”的关键人物,同时也让韩琦享受被仰慕,被赞誉的欣悦之感。这样才能达到求见的目的。8、最后一段作者说“偶然得之,非其所乐”,那么作者所乐的是什么?答:所乐的是“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9、全文以什么为线索而展开论述的?试加以分析。答:(1)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2)第一自然段论述文与气的关系,说明养气为文的重要;第二自然段论述增广阅历对养气的作用;第三、四自然段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毛遂自荐一、毛遂自荐一文 选 自 史记,作者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书、列传和表等五种体例。鲁迅曾高度评价这部著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答:课文记述了战国时毛遂通过自荐同平原君带领的赵国使团一起前往楚国,并靠自己的智慧说服楚王与赵国联合抗秦的故事。2、请你说出每一段各写了什么?答:第一段:情节展开。秦围邯郸,赵国危在旦夕。毛遂自荐,与平原君等出使楚国。第二段:情节发展、高潮和结局。写赵国与楚国订合纵联盟的整个过程。第三段:尾声。写平原君引咎自责,向毛遂诚恳致歉,表现选拔人才的重要性。3、毛遂最初为什么没有得到平原君的赏识?答:毛遂作为平原君门下的食客已有三年了,但是却没有人推荐过毛遂,称颂过毛遂,所以平原君认为他是一个碌碌无为,没有本事的庸人,因此没有得到赏识。4、毛遂是在什么情况下自荐的?答:毛遂是在平原君挑选赵国使团,人数不够的情况下自荐的。5、毛遂为什么能勇于自荐?答:首先他确实有真才实学,这是他勇于自荐的基础。其次他对自己充满信心,他认为自己不为人所知,只是因为没有遇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并不是自己平庸。再次他对所选的十九人有深刻的了解,认为他们是一群庸碌之辈,自己不在他们之下。6、毛 遂 和 马说中的千里马有什么不同之处?答:马说中的千里马尽管有才能,但是它却因为不能展示自己的才能而最终被埋没;毛 遂 作 为“千里马”,不仅有才华,而且懂得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没用被冷落。7、毛遂为什么能在众多的人才中脱颖而出?答:因为毛遂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的才能,且他本身也具备才能,能一针见血地道出赵楚联合的益处,又能审时度势,所以才能脱颖而出。8、毛遂是如何说服平原君带他到楚国的?答:用委婉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希望平原君给他展示才能的机会。9、平原君为什么会与毛遂偕?答:在毛遂自荐的过程中,平原君感到毛遂是一个有才能之人,因而同意他去。10、请概括毛遂能说服楚王的原因?答:毛遂向楚王道出了楚与赵联合的必要性与厉害,告诉楚王当年秦国的大将白起是如何羞辱楚国的,楚国应当与赵国联合,一雪前耻,楚王认为很有道理,因此毛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楚王。11、毛遂是如何赢得平原君的认可的?答:凭借自己卓越的口才和胆识。12、文中的毛遂和平原君各有什么特点?答:(1)毛遂:机智勇敢,见义勇为,能言善辩,善于韬光养晦,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的才能。(2)平原君:心系国家,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虽然不具备一双识别人才的慧眼,但勇于致歉,重视人才。13、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订盟约的?答:(1)按剑而前今十步以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示之以力);(2)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示之以利);(3)王当献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示之以信)14、有人说毛遂有勇有谋,但也有人说他自荐是出风头,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答:(1)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2)毛遂有胆,勇 纾(shU)国难,精神可嘉;(3)他有识,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订纵之约。15、你觉得毛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毛遂是一个机智勇敢,见义勇为,能言善辩,善于韬光养晦,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的才能的人。16、毛遂自荐的故事千古传颂,对你有什么启迪?答:一个人要努力学习,拥有知识,使自己成为有才能的人,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勇于表现自己的才华,从而发挥自己的才能。17、联系我们上学期学过的,马说与毛遂成功的经历,谈一谈我们应当如何展露自己的才华?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勇于把握机遇,又要有善于表现自己才能的智慧,不可一味韬光养晦,像千里马那样默默无闻。18、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答:上联:毛遂自荐,千回百转,英雄莫问出处;下联:西施浣纱,百巧千穷,美人终归尘土记承天寺夜游1、本文选自 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谥号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苏轼的名句有:(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在文中的作用。答:起笔扣住“夜游”的“夜”字,点明题目,交代夜游时间。3、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闲适的心情。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理解这八个字的含义,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1)“入”字用拟人修辞(2)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无聊,悄悄地走进门来和他做伴,作者把无情感的月光人格化,写得生动有趣,(3)也衬托出自己的喜悦之情。5、作者“欣然起行”是为了寻找快乐,而又为何有“念无与为乐者”的感慨呢?答:因为一同被贬这偏远之地,志同道合的人太少。6、作者邀人赏月,为什么只想到去承天寺寻张怀民而不寻别人呢?答:因为张怀民与作者同时被贬到黄州,与作者境况相同,并且两人有共同的爱好和情趣。7、文中为什么没有交代作者去承天寺路上的情景,为什么不写一写是作者怎样寻张怀民的?答:因为文章重点写夜游之感,路上的情景与寻张怀民和文章中心无关,因此不写。8、在寻张怀民时的交代中,“怀民亦未寝”中的“亦”字能否去掉,为什么?答:不能。张怀民也被贬黄州,与作者境况相同,“亦”字说明张、苏心情相同,体现了他们共同的情趣和感受。如果去掉就没有这样的效果。9、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作者是如何描写月光的?)答:(1)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荐交横”比喻月光下摇曳的竹柏的影子,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2)表达了作者淡泊宁静的旷达胸襟。1 0、“竹柏”在文中有何深意?答:比喻作者坚贞的气节。1 k “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处景色描写饱含作者怎样的情感?答:他对月色的描写,带给我们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达了作者被贬谪之后的悲凉心情暂时得以解脱,流露出喜悦、闲适、超凡脱俗之情。12、本文以写人为中心,突出了人的什么特点?答:写出了人的“闲”,“闲”中有乐,“闲”中有情趣,在“闲”中寄托自己的情感。13、古今中外有许多描写月色的诗句,请写出你认为最好的两句。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 山居秋暝14、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意思。答: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藻荐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15、“藻、荐交横”比喻什么?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答:“藻芳交横”比喻月光下摇曳的竹柏的影子,给人的感觉是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16、“何处无竹柏,何夜无月,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了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17、“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答:作者贬官后,心情抑郁,但仍有进取心。在自然美景中排解苦闷,寻找精神寄托,慨叹无人赏月,揭示世人都为名利奔波,为世俗所累的社会现实,表现作者超凡脱俗、淡泊宁静的旷达胸襟。18、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与实际不符的方式来表达呢?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寻,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19、结合背景说说“闲人”的内涵。(“闲人”一词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闲人”即清闲的人,是作者对贬官后担任闲职的自嘲,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却被一贬再贬,他难免有抑郁和忧愤之情。但是作者并未因此而萎靡不振,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那样迷人。2 0、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答:(1)入 夜 即“解衣欲睡”,“闲”;(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3)与张怀民“步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的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4)结 尾 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 衬“吾两人”的“闲”。2 1、本文起笔写“月色入户”,收 笔 写“闲人”情怀,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你以 为“闲人”究 竟“闲”在哪里?答:此时作者被贬黄州,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满腔报国豪情不得舒展,无法为国效力,郁郁不得志,实在是闲得无奈,闲得失落。2 2、请用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来概括你对文章中人物的评价或对文章的理解。答:将影作藻见奇闻,以水喻月抒闲情或:以水喻月现东坡情趣,居闲言志表子瞻心声名二子说1、试模拟作者的口气说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和“辙乎,吾知免矣”这两句话的意思,然后谈谈作者对两个儿子的不同希望。答:“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外表的修饰啊!”“辙啊,我知道你能免除灾祸啊!劝诫苏轼多加外饰,以免遭祸患;劝诫苏辙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2、杨慎说作者“深知二子”,从这篇短文你能看出作者两个儿子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答:苏轼性情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苏辙性格平和淡泊,深沉不露。3、读罢本文,你认为聪明的父母应该如何寄托自己对孩子的厚望?答:明智的父母总希望子女首先要学会生存,然后再谋求发展。3、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苏洵看清了这一点,为苏轼取名“轼”的深意是什么?答:告诫他要像“车轼”那样放低姿态,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5、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王事,后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苏洵为其起名“辙”的初衷是什么?答:车辙无论功之福,也不会遭仆毙之祸。希望苏辙善处于祸福之间,勉力向前。6、苏洵给两个儿子取的这两个名字寄寓了他怎样的情感?答:对儿子的人生道路及前途的关切与期望。岳阳楼记1、本文的作者是 北宋 时期的 文 矍 家、政 治 家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本文选自 范文正公集,我们学过他的 渔家傲秋思,其中名句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2、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作者既表达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有表达对好友滕子京的劝勉和规箴之意。2、本文脉络清晰,先记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在描写洞庭湖壮观景象,接着用设问转而带出迁客骚人的悲喜情绪,最后归结到古仁人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遹 守()超明年()旧 制()百废丹兴()用予作文以记之()巴陵胜不()浩浩汤汤()帙无际涯()朝呼夕阳()此则岳阳楼之木那也()迁客量人()前人之述备矣()军南霏霏()连月不开()浊浪排空(冲 向)山岳潸衫()槽倾楫摧()去国怀乡()春和量明()厚暮冥冥()长烟一空()奉谁与归()波澜不饵(起、动的意思)沙鸥翔集(鸟停息在树上)心旷神憎()寒辱僧忘(宠:荣耀;偕:一并,一 齐)等酒临风()予尝求()徵斯人()吾谁与归(归依,一 道)5、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哪两种心情?答: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皆忘。(2)“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3)文中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表明范仲淹仕途进退的原则的语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6)文中描写洞庭湖景色早晚变化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7)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达的意思一致的语句是:是进亦忧,退亦忧。6、写出文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含义。答:属:同 嘱,嘱托。7、文 中“谪”有何作用?答:“谪”字为文眼,贯穿全文。滕子京和范仲淹都具有“谪而不废”的胸襟和抱负,与下文的“迁客骚人”相联系,也为作者劝勉滕子京作铺垫。8、文章开头交代“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说明了什么?(说说你对滕子京的初步印象。)答:说明滕子京虽然遭受贬谪,但他在逆境中仍然发奋治理政事,他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9、根据文章,用自己的话描写洞庭湖的大观之景。答:雄浑壮阔,衔接远山,吞并长江,水波浩荡,宽阔无边,景象变化万千。1 0、作者从哪两个角度描写了岳阳楼的“大观”?答:水面广阔,光彩多变。1 1、“前人之述备已”,和哪句相照应?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1 2、三、四段描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所览景物的特点和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答:(1)阴天:天气阴暗凄凉,迁客骚人因自然景物的阴暗凄凉,而触发远离国都、怀念家乡的无限悲伤之情;(2)晴天:春和景明,一片生机,迁客骚人因自然景物的美好,暂时忘记自身荣辱得失,陶醉于美丽的春光中,内心充满无比喜悦之情。1 3、“迁客骚人不同的 览物之情”各是什么?“悲”是因为洞庭湖景象苍茫、隐晦、凄凉吗?“喜”是因为景色晴明美好吗?答:(1)悲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 则“心旷神怡,宠辱皆忘”;(2)都不是,悲是哀怜自己被贬的处境,喜是暂时忘掉自己的荣辱得失。14、文中第三、第四两个自然段都是写景,请你谈谈作者描写这两段景物的目的是什么?答:写景的目的是由自然景物的变化,渲染气氛,从而触发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这样就能将“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和“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的议论,表达对滕子京的劝勉之意和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突出全文主旨。15、“谗”“讥”“宠”“辱”分别是指什么说的?为什么遭贬谪的人对这些如此敏感,因此而或喜或悲?答:谗讥指朝中异党的迫害;宠辱分别是指朝廷所给的荣耀和罪责。因为他们总是以自己利益为重。16、对照李白的“举杯销愁愁更愁”,你对本文的“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有什么样的理解?答:不过是暂时忘掉忧愁,并非真正解愁。17、“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答:他们的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心胸狭窄;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胸宽广无私,以天下为己任。18、本文事中有景,景中含情。作者是怎样将事、景、情结合起来的?答:本文由交代作记缘由写起,自然引出对洞庭湖美景的描写,并由对洞庭湖的阴晴之景的描绘,引出对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最后通过议论表达作者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这样环环相扣,将事、景、情结合在一起。19、古人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谈谈你对古人人之心的评价。答:(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一个人如果有了古仁人之心,就可以无私忘我,一心为国,这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效法的精神。20、作者笔下的“迁客骚人”是怎样一种人?答:是一种“以物喜”“以己悲”,心胸狭窄,只能容下一己之私的人。2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答: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以及奋发向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崇高思想境界。22、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答:具有古仁人之心,具有旷达的胸襟,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鱼我所欲也一、请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思。1、故患有所不解也“辟”通“避”,躲避2、所识穷乏者得我也“得”通“德”恩惠3、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先前,原先。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答:用鱼和熊掌作比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形象生动地阐明义比生命珍贵,就像熊掌比鱼珍贵一样;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比喻论证,很自然地得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2、用鱼和熊掌比喻什么?答:用鱼和熊掌作比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而取义”。3、本文开篇不说“生”和“义”而是以“鱼”和“熊掌”作喻,试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通俗易懂。以“鱼”和“熊掌”作比,是取饮食之物,熊掌远比鱼贵重,故舍鱼而取熊掌就是常理,用这层日常饮食的关系作比,使人易于理解义比生命更重要。4、“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在作者看来,“苟得指什么说的?答:为了生放弃义,苟且偷生。5、“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这里的“所欲”指的是什么?答:这里的所欲指的是正义的事情,如:为了建设祖国,为了别人的安危等。6、“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在作者看来,“甚于死者”之所恶是什么?答: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等7、在孟子看来,比“生”更重要的是什么?比“死”更令人厌恶的是什么?答:比生更重要的是正义的事情,如:为了建设祖国,为了别人的安危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等;比死更令人厌恶的是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等卑劣的行径。8、面 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为 什 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答:因为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于人格尊严。9、第二自然段中,孟子以饮食作比,并假设了两种不可调和的情况,这两种情况是什么?你选取哪种情况?为什么?答:得到饮食就可保全生命,但会失去人格尊严;得不到饮食就会失去生命,但会得到人格尊严。我 将“舍生取义”,因为只为保全性命而失去人格是可耻的,做人要保持自己的尊严,为正义淡看人生,正 所 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0、本文第二自然段给你什么启示?答:绝不能为保全自己的生命而丧失人格尊严,我绝不可以放弃自己的人格而求取暂时的生存,安逸的生活。1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他表明了孟子的什么主张?答:是前面几个段的一个总结。它表明了孟子的“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个性善的主张,也引出了下文的“此之谓失其本心”。教育人们应学习贤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做人的品格。1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贤者”指什么样的人答;贤者指能坚守道义,不为利所动,不为势所屈,无论何时都不会失去本心的志士,本心在本文中指舍生取义之心。13、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千百年来许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生命践行了这一主张。但是,强盗有时也讲“义”,例如二战时期的日本军人为了效忠天皇而“杀身 成 仁 那 么,我们应该怎样区别正义和非正义呢?答:正义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公道、合理应该做的,通常指人们按一定道德标准所应当做的事,也是一种道德评价。日本军人的“杀身成仁、为国捐躯”,并不是反抗侵略压迫的正义之举,而是指对日本天皇无条件的效忠和为大日本帝国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因此,他们的行为是非正义的。14、鱼我所欲也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人生的道路会面临许多选择,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请谈谈你对这观点的理解。答:当出现矛盾的选择时,不能因利益而放弃了对义的追求。15、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哪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明了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一做人原则。补充典故: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16、本文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答:本文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17、孟子主张“舍生取义”,而当今社会人们更强调“热爱生命”“珍重生命”,这两者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答:并不矛盾,“舍生取义”是从人格尊严的角度教育人不能见利忘义,不能屈服于邪恶势力,“热爱生命”“珍重生命”是从人生态度的角度告诫人们,要热爱生命,不虚度光阴,不浪费生命,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18、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义”?在你的思想意识中,我们最应该坚守的 义是什么?答:舍生取义的“义”指道义,是作者所提倡的封建道德规范。现在我们把“义”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那么,“舍生取义”就是十分高尚的一种品质一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直至生命。19、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20、鱼我所欲也一文阐述了什么道理?答: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义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 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 要 失 去“本心”。21、在他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或国家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在你帮助他人的同时,你的生命也将受到威胁,这时,你是避而远之,还是为了他人挺身而出?为什么?答:应该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维护正义。因为为了维护正义即使牺牲生命也是值得的。22、孟 子“舍生取义”的主张。曾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教育部在修订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时,却删掉了原有的“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语句,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答:(1)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爱护,也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2)见义勇为也要量力而行,少年儿童还不具备保全自己的能力,因此不提倡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但 可 以“见 义 智 为(3)至 于“为义而舍生”,只要是值得,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颂扬的。23、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答: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你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有它的进步性。24、舍生取义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守义而舍生,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迹又何尝没有呢?请举出一例。答:抗击非典,许多医护人员冒着感染,甚至生命危险救治患者,这种行为就是舍生取义。25、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强调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的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人有之,贤者勿能丧耳。概括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能够表明义胜于生命的句子是: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能够表明君子应具有的美德的句子是: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3、对偶句舍生取利失本性,杀生成仁见品德。善取舍方为慧者,能割弃才是智人。因求生不择手段,为取义岂能拘泥。一、请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思。1、故 患 有 所 不 辟 也“辟”通“避”,躲避2、所 识 穷 乏 者 得 我 也“得”通“德”恩惠3、乡 为 身 死 而 不 受“乡”通“向”先前,原先。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答:用鱼和熊掌作比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形象生动地阐明义比生命珍贵,就像熊掌比鱼珍贵一样;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比喻论证,很自然地得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2、用鱼和熊掌比喻什么?答:用鱼和熊掌作比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而取义”。3、本文开篇不说“生”和“义”而是以“鱼”和“熊掌”作喻,试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通俗易懂。以“鱼”和“熊掌”作比,是取饮食之物,熊掌远比鱼贵重,故舍鱼而取熊掌就是常理,用这层日常饮食的关系作比,使人易于理解义比生命更重要。4、“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在作者看来,“苟得指什么说的?答:为了生放弃义,苟且偷生。5、“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这里的“所欲”指的是什么?答:这里的所欲指的是正义的事情,如:为了建设祖国,为了别人的安危等。6、“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在作者看来,“甚于死者”之所恶是什么?答: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论述人才成才的关键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孟子认为“国恒亡”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说明人才经过艰苦磨练的作用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二.本 文 作 者 是 孟 子,名 速 ,字 子 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 国 时期匾 家 代 表 人 物。他继承并发扬了孔 子 的 思 想,有“亚 圣”之称,与孟子并称 为“孔 孟”。著 有 孟 子 一书。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含义。f益 其 所 不 能“曾”通增,增加 衡 于 虑“衡”通“恒”,梗塞,不顺。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2、文中第一自然段所列举的六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答:他们都是经历一番艰苦的磨难之后才成就大业的。3、第一自然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答: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4.第一自然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本文都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排比;增强语势引出下文的议论;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5、“发”和“举”的意思差不多,为什么六个句子中不同用一字?答:舜为帝王,其余为臣子。6、三皇五帝中不乏业绩突出者,为何偏举舜一人为例?答:舜出身卑微,历经磨难。7、六个例子基本上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答:年代先后。8、“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为下文做铺垫,告诉人们磨炼意志是人们最需要的。9、文 中“必先”一词有领起下文的作用,请问它领起的哪个句子?答: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0、第二段的内容是围绕什么展开的?答:围绕“苦其心志”展开。11、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人,必然要从儿个方面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答:心理、身体、生活境遇。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12、”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答:一是能磨炼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4、在文中针对国君提出的论断是什么?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5、人经历艰苦的磨练有什么益处?答:人处于困境时更能激发斗志,有了忧患意识,才能增长才干,才能有应付各种挑战的

    注意事项

    本文(八年级下册语文文本阅读练习题.pdf)为本站会员(奔***)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