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2.5《杜甫诗三首》word学案 .pdf
-
资源ID:9580420
资源大小:352.51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2.5《杜甫诗三首》word学案 .pdf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学习重点与难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学习方法】诵读和讨论。【知识链接】1、诗人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杜诗风格,基本上是“”,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2、背景介绍: 秋兴 其一 和登高 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 766 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 年),当时作者在夔州。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 咏怀古迹五首, 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 年作者卒)。此时期虽然“ 安史之乱 ” 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 漂泊西南天地间 ” (咏怀古迹 其一),在 “ 何日是归年 ” (绝句 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3、古诗常识:律诗的、两联必须对偶。【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10 页 - - - - - - - - - -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给加点的字词注音万壑()渚清() 千载()王嫱()青冢()朔漠()省识() 环珮()暮砧()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白帝城高急暮砧()一去紫台连朔漠()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江间波浪兼天涌()画图省识春风面()渚清沙白鸟飞回()潦倒新停浊酒杯()寒衣处处催刀尺()无边落木萧萧下 ()二鉴赏诗歌秋兴八首(其一)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10 页 - - - - - - - - - -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登高5、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6. 颈联,尾联是如何表达杜甫心中的愁苦的?7、此诗与秋兴八首(其一)有哪些相似点?咏怀古迹(其三)8、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9、请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10、咏怀古迹 (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3 页,共 10 页 - - - - - - - - - -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11、 咏怀古迹(其三) 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当堂检测】12.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恨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注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 年)在 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13背诵并默写诗三首。【反思与感悟】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4 页,共 10 页 - - - - - - - - - -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1.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 玉露(白露) ”“枫树林 ”“气萧森 ” 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 感怀。颔联 “ 江间 ” 指代巫峡, “ 塞上 ” 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 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 “ 波浪 ”在下而说 “ 兼天 ” ,“ 风云 ” 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2. 、“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3. 思念故乡 4.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 “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 “砧” ,捣衣石, 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 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 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5. 首联 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 急” “高 ” “啸哀 ”“清”“白”“飞回” 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烘托出悲凉。飞鸟,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寻找失散的鸟群。诗人借六种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气氛。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由落木, 想到了树, 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 年,卒于 770年,活了 58 岁,写这首诗时是767 年,55 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 落木萧萧 ”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 不尽长江 ” 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的生命 ” ,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很宏大的气势逼显出个人的渺小。6. 这里的 “ 做客 ” 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 做客。杜甫从48 岁开始,一直到58 岁去世为止, 11 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 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 愁” ,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 艰难” 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 百年 ” ,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 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 坎坎坷坷 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5 页,共 10 页 - - - - - - - - - -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杜甫九日诗中有“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 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 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7. 秋兴 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首先 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其次 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 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再次 ,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 其一的颔联 “ 江间波涛 ” 对“ 塞上风云 ” ,“ 兼天涌 ” 对 “ 接地阴 ” ,颈联 “ 丛菊两开 ” 对“ 孤舟一系 ” ,“ 他日泪 ” 对“ 故园思 ” 。登高颔联“ 无边” 对“ 不尽 ” ,“ 萧萧下 ” 对“ 滚滚来 ” ,颈联 “ 万里悲秋 ” 对“ 百年多病 ” ,“ 常作客 ” 对 “ 独登台 ” 。当然,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 凋伤 ”“气萧森 ” 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 风急 ”“天高 ”“鸟飞回 ” 。在境界上秋兴虽有“ 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丹和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 相比还是有点逊色。8. 怨恨9. “群山万壑赴荆门” ,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 又有变幻之姿。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10. 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 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颈联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 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 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11.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 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 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 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 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12. (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6 页,共 10 页 - - - - - - - - - -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7 页,共 10 页 - - - - - - - - - -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8 页,共 10 页 - - - - - - - - - -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9 页,共 10 页 - - - - - - - - - - 文档编码:KDHSIBDSUFVBSUDHSIDHSIBF-SDSD587FCDCVDCJUH 欢迎下载 精美文档欢迎下载 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0 页,共 10 页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