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2).docx
-
资源ID:95812752
资源大小:45.71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2).docx
古代诗歌阅读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李白秀才何翩翩,王许回也贤。暂别庐江守,将游京兆天。秋山宣落日,秀水出寒烟。欲折一枝桂,还来雁沼前。【注】诗题有说是当为“送杜秀才赴举入京”,“芝”字疑讹。雁沼,指雁池,汉梁孝王官苑中池名。此代指吴王府宅。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直接称赞杜秀才,不仅以“秀才”直接称谓,而且还加以“翩翩”进行形象描绘。B. 首联第二句侧面刻画杜秀才的品格,以吴王口吻,借颜回的贤能,映衬杜秀才的脱俗。C. 颔联从空间角度,写杜秀才即将“辞别”诗人,“赴举”长安,交代事由,照应诗题。D. 颈联由叙事转为写景,以落日秋山的清丽,秀水寒烟的氤氲喻诗人的美好心灵与祝愿。16. 尾联含蓄蕴藉,情韵悠长,虽没有直接写情但句句有情。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答案】15. D 16. 尾联前后两句都用典,前句化用“折桂”典故,后句引用“雁沼”典故。前句表达了对杜秀才此去科举高中的祝愿,后句表达了对杜秀才高中后再回吴王府邸相聚的期望。尾联虽未直接写情,但借用典抒情,将祝福和期待融入其中,含蓄、蕴藉地表达了朋友之间的美好情谊,韵味悠长。【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秀水寒烟的氤氲喻诗人的美好心灵与祝愿”分析错误。颈联是以秋景的美丽,暗喻诗人对杜秀才的美好祝愿,而非诗人自己心灵的写照。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诗的尾联“欲折一枝桂”一句中,作者运用了“折桂”这一典故,该典故是说晋代郤诜回答晋武帝时说自己“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来就用“折桂”比喻科举考试中被录取。此处作者借用典故祝愿朋友此次去长安科举一定会高中的,展现了作者对朋友的美好祝愿之情。而在“还来雁沼前”一句中,作者则运用了“雁沼”这一典故,对杜秀才高中后做了想象,想象他在高中之后一定还会回到吴王府上,和大家一起庆祝这件事情。所以这一句达了作者对与朋友再次相聚的期待之情。作者借助典故来抒情,虽未直接写情,但却通过用典,通过典故中所蕴含的情义来表达自己对好友杜秀才美好祝愿。将祝福和期待融入典故之中,这样的处理,作者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间接抒情,让作者的情义表达显得含蓄、蕴藉,韵味悠长。河北省衡水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隋宫李商隐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注】此诗是诗人晚年江东之游时所作,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当时李商隐因柳仲郢推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日角:帝王相,此喻指李渊。古人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变化出未的。隋书·炀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句“紫泉宫”是宫殿名,此处代指隋炀帝在长安的宫殿,照应标题“隋宫”。B. 第四句诗人想象隋炀帝的游船会走到天涯,是以他贪图逸游的性格特征为依据的。C. 第五句说当年放萤的地方此时已成废墟,只有“腐草”而已,抒发了昔盛今衰之感。D. 尾联诗人以假设、反诘的语气,讽刺隋炀帝观赏后庭花舞蹈的行为是亡国之因。16. 杜牧在阿房宫赋里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处于同一时代的李商隐在诗中也有类似表达。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15. D 16. 杜牧阿房宫赋借秦人极奢而亡讽谏唐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属于借古讽今;李商隐隋宫写隋炀帝没有借鉴前朝教训,贪图享乐,终致亡国。其目的是在借古讽今,讽谏唐朝统治者以史为鉴。【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讽刺隋炀帝观赏后庭花舞蹈的行为是亡国之因”错,隋炀帝观赏后庭花舞蹈是李商隐在诗中的想象,并非事实。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李诗是一首咏史吊古诗,内容虽是歌咏隋宫,其实是讽刺隋炀帝杨广的荒淫亡国。此诗写隋炀帝为了寻欢作乐,无休止地出外巡游,奢侈昏庸,开凿运河,建造行宫,劳民伤财,终于为自己制造了亡国的条件,成了和陈后主一样的亡国之君。尾联“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故事,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把批判荒淫亡国的主题深刻地揭示出来。讽古是为喻今,诗人把隋炀帝当作历史上以荒淫奢华著称的暴君的典型,来告诫晚唐的那些荒淫腐朽、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意思是,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借古讽今,表达了讽谕朝政的主题。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开学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角抵诗宋 杨万里广场妙戏斗程才,才得天颜一笑开。角抵罢时还宴罢,卷班出殿戴花回。蹴鞠明 钱福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娥眉柳带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几回蹴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注】角抵,最初是一种作战技能,后演变为民间竞技,类似于现在的摔跤或相扑。蹴鞠,“蹴”就是用脚踢,“鞠”是皮制的球;“蹴鞠”即用脚踢球。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角抵诗描绘了广场上进行的一场角抵比赛,从皇上都来观看可以看出,这种比赛在当时非常流行。B. 杨万里创造了语言浅近、清新自然、富有趣味的“诚斋体”,这首角抵诗就非常符合他的这种风格。C. 蹴鞠诗描绘的是一场蹴鞠游戏,两个女子的水平极高,使长安城的男子们感觉颜面扫地,因此心生嫉恨。D. 蹴鞠诗的颔联、颈联都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极言女子的美貌,并特写女子的双脚以突出蹴鞠运动。16. 两首诗歌都描写了当时流行的运动,各自从哪些角度描写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15. C 16. 杨诗是侧面描写。不正面写激烈的比赛场面,而是通过皇上都来观赏,龙颜大悦,赐宴赏花,来侧面体现比赛的精彩。钱诗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先细致描绘女选手的容貌、穿着、双脚以及蹴鞠后体力不支的样子,渲染女子的可爱;然后再通过长安美少年的爱杀,侧面衬托蹴鞠场面的赏心悦目。【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使长安城的男子们感觉颜面扫地,因此心生嫉恨”说法错误,原句“恨杀”意为“爱杀”,喜欢。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杨万里的诗并没有正面描写摔跤比赛,“才得天颜一笑开。角抵罢时还宴罢,卷班出殿戴花回”而是说皇上看的很高兴,比赛结束后摆宴聚餐,最后参与比赛的人戴着花出殿回家。从侧面表现比赛很精彩。钱福的诗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仙风吹下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娥眉柳带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细致描绘女选手的容貌、穿着、双脚,“几回蹴罢娇无力”,描写了两位女子蹴鞠后体力不支的样子,渲染了女子的可爱,这是正面描写;“恨杀长安美少年”是侧面描写,通过长安美少年对她们的喜爱,侧面衬托两位女子蹴鞠的赏心悦目。河北省秦皇岛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北望陆游昔我初生岁,中原失太平。宁知墓木拱,不见塞尘清。京洛无来信,江淮尚宿兵。何时青海月,重照汉家营?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烽火狼烟,随着北宋军事力量的弱化,中原惨遭外敌入侵,生逢乱世的诗人深感痛心。B. “哪里知道我都已经老去,还是没有听到收复中原的好消息。”诗人一生祈盼终化为烟C. 汴京和洛阳的朋友已经多年失去联系,江淮一带的宋朝军队仍然没有北伐中原的动作。D. 诗歌遣词造句平实之中有豪壮,豪壮之中见悲凉,形成一种独特的亦雅亦俗的语言风格。16. 诗人为诗用语清浅,但用意却悠远深邃,试以尾联为例加以分析。【答案】15. C 16. 尾联写对青海月的盼望,既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看不到希望的无奈,充满难以抑制的悲愤之情。汉家营是从汉朝军队引申出来的,在古代专指国家军队,借用这个典故,表明诗人盼望着收复中原的好消息。尾联是对全诗洋溢着的浓厚的忧国之情的深化,充满了深沉悲壮、悠远深邃的爱国情怀。【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汴京和洛阳的朋友已经多年失去联系”错,此句是指汴京和洛阳失陷多年,没有收复的消息。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尾联写“何时青海月,重照汉家营”,意为:青海上空的月亮,何时又能重新照耀到汉家的营地呢?这一质问充满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表现作者昂扬的斗志,但又因朝廷没能及时收复失地而产生无奈和悲愤之情。“青海”是对边关的代称,如“君不见青海头,天阴雨湿声啾啾”,“汉家营”则是对朝廷军队的代称,故而这两句表达的是诗人希望朝廷能够收复边关之意,表现作者对朝廷收复失地的期盼。然而“何时”一词,又让诗人的期望不知何时才能实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可看出诗人对于朝廷始终不肯收复失地的失望与无奈,期盼越深,这种失望与悲愤就越强烈,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情。尾联语言朴实,然而蕴含的爱国忧国之情深厚,充满爱国情怀,故而是“用语清浅,但用意却悠远深邃”。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箴作诗者袁枚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遣兴 其二袁枚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注】箴:规诫。司马相如、邹阳、枚乘皆是西汉辞赋家。灵犀一点:作者论诗重“性灵”,此即指性灵。旧说犀牛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见汉书·西域传赞颜师古注。唐李商隐无题诗:“心有灵犀一点通”。15.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说理是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诗歌中的物象基本是在为表达作诗的道理服务。B. 箴作诗者首联用典表明不要自夸创作迅速,邹阳、枚乘二人终究被司马相如压倒。C. 箴作诗者颔联先间接说作诗数量少才能精;又说写诗慢下来,反能见到作者才华。D. 遣兴·其二是规诫为诗者而作,于简淡中道出了创作客体对创作主体的能动关系。16. 这两首诗中诗人对作诗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5. D 16. 不矛盾。第一首诗主张写诗要达到精深,唯一的法门是要下苦功。第二首诗主张作诗要寻找灵感,做到化平凡为神奇。二者看似矛盾,实则互为补充。第一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诗的准备阶段,因为灵感的产生必须有平时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感情体验;第二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诗的产生阶段,因为作诗只有积累没有灵感,也难有佳作。【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道出了创作客体对创作主体的能动关系”错误,应该是“道出了创作主体对创作客体的能动关系”。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思想观点,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箴作诗者首联用典表明不要自夸创作迅速,并即以历史事实来说明。颔联是两句议论,紧承上联,正面表达观点。上句言诗与其多而粗,不如少而精。下句言不率易落笔,能反复推敲者才是真正有才的人。颈联连用两个比喻,在内容上承上启下。角是古代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一,其声音调很高,但奏之不易;昙花很美,又被看作祥兆,但它很少开,即使开了也因时间短而很少让人看见。两句都比喻好诗不容易得到。因“非易奏”故需多练,因不轻开故需耐其迟。尾联又用了一个比喻,伸足了“非易奏”而需多练之意,也点明了贵少耐迟所能达到的境界。可见箴作诗者中,诗人主张写诗要达到精深,唯一的法门是要下苦功,不能急于求成。遣兴·其二诗的意思是: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做出好诗。这种创作是没有老师的,凭借的只是瞬间的灵感。夕阳、花草这样的普通景色,都会因为灵感触发下的灵活运用而成为绝妙的诗句。可见遣兴·其二中,诗人主张作诗要寻找灵感,做到化平凡为神奇。两首诗歌所表达的观点看似矛盾,实则互为补充,分别适用于诗歌创造的不同阶段。第一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诗的准备阶段,所谓“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好诗来之不易,就算是再有才华的诗人,对于写诗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好的诗歌的诞生需要的是时间和感情。时间是指诗人不能急于求成,要舍得花时间去琢磨;感情是指,对于自己所写的诗,要付出真情实感,诗歌应该作为诗人的爱好而不是炫耀的谈资。第二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诗的产生阶段,每一个诗人所写的诗歌总是脱离不开自己的生活,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所以作诗只有积累没有灵感,也难有佳作。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 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 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 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友人,含义并无不同。16.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 B 16. 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B.“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寂聊凄冷的心境让读者能够以形象的画面中身临其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