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次北固山下教案的范文大全.docx
关于次北固山下教案的范文大全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说出的写作挨次。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加对祖国山河的喜爱,能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力量。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帮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北方春天和南方春天的图片,请学生思索两个地区的不同,并请学生用学过或者读过的诗句表达。学生可能答复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等等。教师先用鼓舞性语言确定学生的表现,同时引题“其实,南方的春天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来的比拟早,在北方还是冬天的时候就来了。今日我们就来学一首唐代北方诗人王湾羁旅江南时,残腊逢春时所作的诗次北固山下” 2.用多媒体出示王湾个人信息如下: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唐代洛阳诗人。王湾早年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闻名的一篇。 (二)整体感知 教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解释解释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旅途延长在碧色青翠的青山之外,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黑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正值残冬,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该怎么投递家书?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三)深入研读 教师连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争论后答复: 1.本诗创作的地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地点:客路青山外,舟行绿水前。 此处既是景物描写又说明了创作地点,语言自然工丽,境地却很宏大开阔,为全诗奠定了大眼光、大格局的描写基调。 2.颔联也是写景,那么首联的写景与颔联有何不同?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首联的写景先写山,再写水,由山到水,是一种大景观,奠定了全诗大格局的描写基调,同时它还是一种动态的景,本身山和水都是具有静态美的意象,但“路”、“行”两字立即点出了所处于羁旅途中,化静态为动态;而颈联的写景是由水到船,是一种“此身此地”的特别详细的小景观,依旧连续了大格局、大眼光的基调,本身涨水和扬帆都是动景,然而的确用了“平”和“正”来描写,使动景却显现出静态美,将春天于无声无息处滋润大地的感觉描写得淋漓尽致。 3.本诗创作的时间是何时?是如何呈现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本诗的创作时间是岁暮残腊,破晓之时。并没有直接写时间,而是将时间隐藏于写景之中,“海日生残夜”说明,是破晓之时,太阳趁着残留的夜色从江面上升起,此处教师应明确:“海”就是泛指水。“江春入旧年”是指季节依旧是残冬腊月,但万物已初现春的气息。 4.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从语言上看,用“生”字描绘了水中升起朝阳的情景,用“入”字描写残冬已呈现的春的气息,但是“生”意思是诞生,“入”意思是进入,本身都是人的行为,此处为拟人的手法。用拟人的手法将景物人格化,给予实景活泼的气息,给予全诗轻快的节奏;从内涵上看,此处呈现了黑暗中孕育着光明,残冬里隐藏着暖春。示意了腐朽之处孕育着新的生气,使全诗除了语言美丽和谐外,更蕴含着一层哲学意味。 5.尾联描写了什么?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尾联是抒发了思乡之情。然而此处依旧有虚写的景“归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此处要明确:本诗中的时间、地点和抒情都通过写景的方式呈现出来,句句写景,但景中说明了时间地点,情感和哲思。 (四)拓展作业 请同学们再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将哲思或者抒情隐藏于写景中的诗句,任选一首与本诗进展比照,将比拟结果写成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名家名作,用自然工丽的语言描写了江南残冬逢春时的情景,朗朗上口,可读性强,在课程中加设更多朗读的环节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语感和学生对诗词的感悟力量,这个局部应当改良。另外,在解释修辞手法时,应多多举例,不但要举本诗中的例子,还可以举一些学过的诗文中的例子,这样可以深化学生对修辞使用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主动使用修辞。 次北固山下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连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教学重难点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的确,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由于全部的人都必需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沟通。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始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表达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假如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需要站得更高。 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消失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消失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需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放眼山川的宽敞和博大的胸襟。 2、假如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表达?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四周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许多人赞扬这两句诗气概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好像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由于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4、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好像表现的是宽敞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分析: 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洁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或许你就能理解了。假如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风光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由于“潮”水涨满,几乎平了两岸,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平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局部(幻灯片4,文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图片:消失江水和两岸);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消失悬着的帆)。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靠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更加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涯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忙不行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季节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准确,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气。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终一联,则必需既总结全诗,照应开头,又必需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拂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奇,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覆盖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终,让我们在陨的奇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消失,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课后习题 抄写并背诵古诗。 次北固山下教案三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洛阳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日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由于他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教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解释,同桌互译诗句。 (教师巡察,帮忙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次:住宿,此指停靠,途中临时停宿。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青山:指北固山。 行舟:乘船前行。 绿水:长江。 前:向前航行。 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敞,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旧年:未尽的一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奇。 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叙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气氛创设: 古时交通不兴旺,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爱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沟通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叙述。以鼓舞为主,敬重学生的生活阅历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可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亲密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如同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明显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颜色光明,意境美丽。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说明积雪已渐渐溶化,因汇合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心一片船帆高高挂起,其次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慢慢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照应,一是勾画出壮丽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奇妙过渡。江春静静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致,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丽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间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拓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其次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拂晓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靠”讲,此联刚好写其次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心情陡转,眼前风光使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心情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终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很多的乡愁陪伴着很多的诗人,同时很多的诗人制造了很多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本册书还选录了这样一首诗,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投影: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的内容表述:月光照耀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渐渐消停下来,它们最终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明月当空,莫非只有诗人单独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醉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当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由于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头的惊惶吵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终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衬托了月夜的安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视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肯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快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定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纳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肤浅。好像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的确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奇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闲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特别委婉动人。 自由问答:你是如何熟悉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的? 理解参考: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便利,出外做官或他乡游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使得那时人们的思乡意识很浓。乡情像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人类自身正常而又独特的一种情感,但可以这么说,乡情是放大了的亲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变化了的爱情。 这种由乡情而转变成的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家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靠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漂亮风景线。 2.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日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当“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现在我想让大家先观赏一首诗人余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 投影: 乡愁 于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插播余光中的乡愁朗读) 奇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会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尝出乡愁的内在。由于本诗真刚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假如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假如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会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争论: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教师的理解:喜爱家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作为祖国的一局部,作为地球的一局部,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记。 乡愁依旧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深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当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漂亮,更加博大,更加雄伟。 (五)背诵体会 自由朗读背诵。 (六)拓展作业 课外找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次北固山下教案四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 连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 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的确,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由于全部的人都必需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沟通。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始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表达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假如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需要站得更高。 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消失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消失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需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 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放眼山川的宽敞和博大的胸襟。 2、 假如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表达?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四周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 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许多人赞扬这两句诗气概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