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B教学大纲.docx
劳动经济学B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044008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B/Labor Economics B学分:2.5学时:40 (实验:4上机:课外实践:)适用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学生建议修读学期:第4学期开课单位: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经济数学、经济学原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劳动经济学B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主要探索劳动力市场运行的 基本规律和特点,从而为学生分析劳动力市场提供了系统化的思维方法与科学的工具。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同学们在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 知识,能够从微观和宏观层面,运用实证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理、 人力资本投资、工资和就业等相关的问题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进而为学生毕业后从事 实际工作提供基本理论、认识工具与分析方法。(对应毕业要求:1、2、3、6、7、8)本课程目标分为理论教学和课内实践两部分。1.课程理论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使学生掌握现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 定基础;(1、2、3、8)为毕业后从事劳动经济和劳动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 (1、 2、 3、 8)帮助学生理解当今劳动经济领域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其合理性,使之能够在日常工作 生活过程中,自觉地运用所学劳动经济理论,树立提高经济效益的意识;(1、2、3、8)能够理解政府出台的各项劳动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提高预见、贯彻和利用这些政策 的能力。(1、2、3、8)2,课程课内实践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以团队(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就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力供给、工资水平与差别、就 业与失业等现实的劳动经济问题进行社会调查、数据分析处理、课堂辩论、案例讨论等,培 养学生团队协作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交分析报告培养学生的报告撰写能力;通过小组调查汇报发言、辩论、讨论的方式提高口头答辩能力。(1、 2、 6、 7)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数为4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36学时,实验(实践)教学为4学时;课程教学共有10章,具体内容及学时安排等如下表所示:课程内容教学要求重点()难点(A)学时安排实验学时上机学时备注第一章:劳动力需求理论8(4)第一节:劳动力与劳动力需求A讲授第二节: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A讲授第二节:资本积累与长期劳动力需求B讲授第四节:劳动力需求弹性AA讲授第五节: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B讲授第六节:短期与长期劳动力需求AA讲授讲授第七节:政府的特殊政策与劳动力需求BA讲授讨论第二章:劳动力供给8(4)第一节:劳动力供给的含义A讲授第二节:人口与劳动力供给B讲授第三节: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供给曲线A讲授第四节:最佳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AA讲授讨论第五节: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AA讲授第六节:不同时期的劳动力分配C讲授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割与内部劳动力市场4第一节:均衡的基本含义B讲授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均衡AA讲授第三节: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的意义A讲授第四节: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A讲授第四章:劳动时间4第一节:劳动投入量的计量尺度B讲授第二节:从劳动供给者的立场看劳动时间A讲授第三节:从企业的立场看劳动时间AA讲授第四节:制度劳动时间、不规则劳动时间与有效劳动时间供给AA讲授第五节:经济状况对劳动时间的影响C讲授第六节:劳动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经济的影响C讲授第七节:劳动时间的国际比较C讲授第五章: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2第一节:生命周期的变化B讲授第二节:就业与就学的决策A讲授第二节:结婚生育政策A讲授第四节:就业与转换工作决策B讲授第五节:退休决策B讲授第七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3(4)第一节:工资水平的相关概念B讲授第二节:影响工资水平变动的因素AA讲授第二节:工资水平控制C讲授第四节:工资差别AA讲授讨论第八章:就业与失业3(4)第一节:就业与失业的界定AA讲授第二节:就业理论综述C讲授第三节:就业结构分析A讲授讨论第四节: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B讲授第九章:人力资本投资2第一节:人力资本概述A讲授第二节:教育投资分析AA讲授第三节: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B讲授第四节:劳动力的流动B讲授讨论第十章: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2第一节:歧视的概念及类型B讲授第二节: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AA讲授第二节:雇佣歧视B讲授讨论第四节:工资收入歧视B讲授第五节:消除歧视的对策C讲授(教学基本要求:A-掌握;B-熟悉;C-了解)三、建议实验(上机)项目及学时分配本课程包含4学时的课内实践(1次),属于综合研究性实践,建议的实践形式包括: 社会调查、数据分析处理、课堂辩论、案例讨论等;实践内容围绕劳动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可 在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工资水平与差别、就业与失业等内容中选择),由教师在实际 教学过程中灵活安排,并选择合适的实践形式。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劳动经济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主 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身边的劳动经济现象和实际案例出发,继而引入较为深刻的理论 知识,使学生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课 堂教学中讲清主要图形所表示的基本原理,适当介绍最新知识;紧密联系实际,通过案例讨 论、主题发言等多种形式思考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劳动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 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讲授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指导、启发学习者自学;适当布置作业和案例思考题,深化学习者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课程考核采用百分制。课程考核成绩采用平时成绩+期终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 成绩占课程考核成绩的20%30%,平时成绩考核采用考勤、作业、课堂提问、讨论和提交 调查报告相结合的方式;期终成绩考核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期终考试成绩占课程考核成绩的 70%80%。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1 .劳动经济学(第四版),杨河清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2 .劳动经济学(第四版),胡学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3 .劳动经济学(第二版),曾湘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4 .劳动经济学(第三版),【美】鲍哈斯著,夏业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5 .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第十版),【美】罗纳德G伊兰伯格,罗伯 特S史密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6 .劳动经济学,董克用,刘昕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7 .劳动和人力资源经济学,陆铭编著,格致出版社,2007年版8 .劳动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蔡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七、大纲编写的依据与说明大纲的编写依据:本大纲以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参照全国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 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指导意见。大纲编写的主要依据包括劳动与社 会保障专业2016级教学计划;教育界与学术界公认的较权威的劳动经济学教材;我校劳动 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理论体系、交叉性与应用性特点;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及最新动态。大纲的说明: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提供一般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 高等数学和经济数学提供了图形分析、模型构建和模型所反映的劳动经济学原理的工具基 础;本课程着重介绍现代劳动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方法和政策,并通过理论逻辑和数学模型 推导,揭示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