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重点知识归纳 世说新语两则原文及翻译.docx
世说新语重点知识归纳世说新语两则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 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 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 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 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世说新语德行第一陈蕃尊重贤才【原文】陈仲举1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2,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3太守,至,便问徐孺子4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日:”群情欲府君先入廨5。” 陈日:"武王式商容之闾6,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注释】1陈仲举:名 蕃,字仲举,东汉桓帝末年任太傅。当时宦官专权,他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未成,反被害。 2登车揽辔:坐上车子,拿起缰绳。这里指走马上任。3豫章:郡名,在今江西南昌。4 徐孺子:名稚,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隐土。5廨(xi。):官署,衙门。 6式商容之闾:在商容居住的里巷门外立标志来表彰他。【译文】陈仲举的言论和行为 是读书人的准则,是世人的模范。他初次做官,就立志刷新国家政治。出任豫章太守时,一 到郡,就打听徐孺子的住处,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报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进官 署视事。”陈仲举说:“周武王刚战胜殷,就表彰商容,当时连休息也顾不上。我尊敬贤人, 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评析】周武王”式商容之闾”的典故出自古文尚书武城篇。 周武王秉承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陈蕃则以武王为榜样,他也是怀着革新政治、澄清 天下的志向去做官,因为他知道贤人是群众的民意代表,访贤举能,才能显出一个领导者的 亲民态度。而且作为人民的父母官,需要人民的爱戴与拥护以及贤达人士的辅佐,于是陈蕃 在刚刚赴任还没有进入府署前,就想先向隐居的徐稚表示慰问,也向别人明示自己尊重贤才 的心意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豁达、伟岸的胸襟。再往后,陈蕃对徐稚也一直彬彬有礼,并仿 效周武王为徐稚设置了一个坐榻,等徐稚走后就把坐榻给挂起来。周乘仰慕黄宪【原文】周子居1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2,则鄙吝3之心已复 生矣。”【注释】1周子居:即周乘,字子居,东汉人,官至泰山太守。2黄叔度:即黄 宪,字叔度,汝南慎扬人。出身寒微,因有德行,受到当时名流推崇。3鄙吝:心胸狭窄浅 薄。【译文】周子居常说:"我过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狭窄的想法就又滋长起来了。” 【评析】黄宪出身寒微,却有着和颜回一样高尚的道德与品行。黄宪和周乘两人只是有些 日子不见,但却会让周乘意识到自己”鄙吝之心已复生矣”。这是因为黄宪让周乘有一种 如沐春风的感觉,让他进入到一种不曾感受过的崇高境界,让他的精神境界与自身价值得到 提升。其实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黄宪对别人所产生的影响,因为道德堕落的人是意识 不到“鄙吝之心”的。而黄宪到底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呢?这是一种“独善其身”的力量°儒家经典,精通天文历算。马融:字季长,东汉著名经学家,右扶风茂陵人,才高博洽,学生 常有千人,曾任校书郎中、南郡太守。2浑天:浑天仪,古代解释天体的一种学说,认为天 地关系如蛋壳包着蛋黄,天的形状浑圆如弹丸,南北两极固定在天的两端,日月星辰绕南北 两极极轴而旋转。天文学家就根据这种观点去推算日月星辰的位置。这里指代天文历算。 3”礼乐皆东”:礼和乐是儒家的重要课程。这里是赞郑玄已掌握了礼乐的精髓,随着他 东归,东方就成了讲授礼乐的中心。4擅名:独享名望。5屐:木屐,木底有齿的鞋子。 转式:旋转拭盘进行推演卜算,是一种占卜的方法。式,通“轼”,用来占卜的器具,上 圆下方,象征天地。【译文】郑玄在马融门下求学,过了三年也没见着马融,只是由高才弟 子替他讲授罢了。马融曾用浑天算法演算,结果不相符,弟子们也没有谁能理解。有人说郑 玄能演算,马融便叫他来演算,郑玄一算就解决了,大家都很惊奇、佩服。等到郑玄学业完 成,辞别回家,马融随即感叹礼和乐的中心都将要转移到东方去了,担心郑玄会独享盛名,心 里很忌恨他。郑玄也猜测马融会来追赶,便走到桥底下,在水里垫着木板鞋坐着。马融果然 旋转拭盘占卜郑玄踪迹,然后告诉身边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靠着木头,这表明一 定是死了。”便决定不去追赶。郑玄终于因此得免一死。【评析】文章讲述的是在郑玄求 学的时候,拜师在马融门下,他博通今古文经籍,世称"通儒"。马融并没有亲自教授郑玄 他们,只是让那些优秀、年长的弟子去教。有一次,郑玄推算出了一道连马融都没有解出来 的难题,因此,马融担心郑玄的名声以后会超过自己,就派人追杀郑玄。好在郑玄也精通术 数之学,于是逃过一劫。郑玄自少年时就一心向学,确立了学习经学的志向,孜孜以求。他 不尚虚荣、天性务实,年长一点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详熟古代典制,而且通晓谶纬方术之学。 他潜心钻研经学,对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进行了继承。而其教育方面的突出成就又促 进了其学说的传播,终得大行于世。总的来看,郑玄以其毕生精力注释儒家经典,是一位空 前的经学大师。因此,郑玄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服虔幸遇郑玄【原文】郑玄欲注春秋传1,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2遇,宿客舍。 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日:”吾久欲 注,尚未了 3。听君向言4,多与我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注释】1春秋传:春秋左氏传,即左传。2行:出行。服子慎:即服虔,字子慎,善解 春秋左氏传,举孝廉,官历尚书郎、九江太守。3 了:完结。4向言:刚才所说的。 【译文】郑玄想要注释左传,还没有完成。这时有事到外地去,和服子慎相遇,住在同 一个客店里,起初两人并不认识。服子慎在店外的车子上,和别人谈到自己注左传的想 法;郑玄听了很久,听出服子愎的见解多数和自己相同。郑玄就走到车前对服子慎说道:” 我早就想要注左传,还没有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谈论,大多和我相同,现在应该把我作 的注全部送给您。”终于成了服氏注。【评析】郑玄对待学识的态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只要是有益于学识上面的事情他都乐意去求教,所以他在旅店外听见服虔对于注左传 的见解独到,而且和自己意气相投,便把自己未创作完的左传的注释送给了服虔。他之 所以能大度到把自己的精心所作都赠予他人,是因为他认为服虔有这个能力去编注它。服虔匿名为雇工【原文】服虔既善春秋1,将为注,欲参考同异。闻崔烈集门生 2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3作食。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4。既知不能逾己, 稍共诸生叙其短长。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明蚤往,及未寤5,便呼:“子 慎!子慎! ”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注释】1春秋:是鲁国一部编年体史书,这 里指春秋左氏传,即左传。2崔烈:字威考,东汉人。汉灵帝时官至司徒、太尉, 封阳平亭侯。门生:弟子,学生。3赁:当雇工。4户壁间:门外。5寤:睡醒。【译 文】服虔已经对春秋左氏传很有研究,将要给它做注释,想参考各家的异同。他听说崔 烈召集学生讲授春秋,便隐姓埋名,去给崔烈的学生当佣人做坂。每当到讲授的时候, 他就躲在门外偷听。等他了解到崔烈超不过自己以后,便渐渐地和那些学生谈论崔烈的得 失。崔烈听说后,猜不出是什么人,可是一向听到过服虔的名声,猜想是他。第二天一大早 就去拜访,趁服虔还没睡醒的时候,便突然叫:”子慎!子慎! ”服虔不觉惊醒答应,从此两 人就结为好友。【评析】服虔为了给春秋作注,想要进一步进行研究,综合不同的观点 和看法。而崔烈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服虔为了参考崔烈的意见,见识他的观点,于是隐姓埋 名去崔烈讲堂当佣人,然后趁机偷听,也因此服虔和崔烈成为好朋友。表现了服虔对学问的 执著追求和大胆探索的精神,给后辈们起到了表率作用。王弼弱冠访裴徽【原文】王辅嗣弱冠诣裴徽1,微问日:”夫无2者,诚万物之所资 3,圣人4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日:“圣人体无5,无又不可以训,故 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注释】1裴徽:字文季,河东闻喜人,三 国时魏国官至冀州刺史。善言玄理。2无:道家术语,和“有“相对。"无“和“有“是 道家的两个哲学命题,"有“为万物之源,而“无“是“有"不可感知的精神本原。3资: 凭借。也指核心元素。4圣人:具有极高智能和道德的人,这里指孔子。5体:本体,这 里的意思是“认为是本体”。【译文】在王辅嗣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去拜访裴徽,裴徽 问他说:”无,确实是万物凭借的根本,孔子没有对它发表意见,而老子却反复地论述它,这 是为什么呢?”王辅嗣说:”孔子体察到无,而'无'又是不可说的,所以说话的时候 必会谈到有;老子、庄子不能超脱'有',所以总是解释他们不足的无。”【评 析】王辅嗣在文中的回答既精辟老到又言简意赅,分析独到,显示出了他的学识水平。那时 候王辅嗣还是个未满二十的青年,却有如此造诣,不得不令人佩服。裴徽善沟通义理【原文】傅嘏善言虚胜1,荀粲谈尚玄远2。每至共语,有争而不相 喻。裴冀州3释二家之义,通彼我之怀,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注释】1傅嘏:字 兰硕,官至尚书。虚胜:指虚无的美妙境界。虚即虚无,道家用来指道的本体。2荀粲: 字奉倩,三国时魏国人。玄远:指道的玄妙幽远。3裴冀州:即裴徽,曾任冀州刺史。【译文】傅嘏爱谈论一些无形、虚幻的美妙境界;荀粲擅长解说深奥悠远的老庄道学。二 人在一起时往往争论不休,彼此无法理解。裴徽便解释双方的义理,使他们互相沟通,使双 方融洽相处,大家彼此心情都很畅快。【评析】傅嘏为人才干练达,有军政识见,好论人物 国计,但是总爱谈论那些很虚幻的东西让人遐想,而荀粲则擅长解说深远难懂的一些学术理 念,不同的领域总会引来双方的争执、互不相让,都有点理解不了对方。于是裴徽总是会适 时地站出来为他们做沟通,在两方中做调节工作,这样就能使三方都很愉快。裴徽这个人也 是有相当的真知灼见的。他的学习范围广,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所以三个人学术名流总 是能很好地相处在一起,互相指出缺点,又能互相弥补不足,相见甚欢。卫去年少好学【原文】卫玲总角1时,问乐令2“梦",乐云:”是想3。”卫 日:”形神所不接而梦,岂是想邪?”乐云:”因也。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者啖铁杵,皆 无想无因故也。”卫思“因",经日不得,遂成病。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卫即小差。乐叹 曰:”此儿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4!”【注释】1卫去:即卫洗马。总角:指童年。原 意指古人未成年时将头发梳成双髻,状如角,故称总角。2乐令:乐广。3想:思念,即 因醒时心想。4膏肓之疾: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隔膜之间为“肓“,此 处喻指不可思辨明晰的事理。【译文】卫玲幼年时,问尚书令乐广”为什么会做梦”,乐广 说:”是因为心有所想。“卫玲说:”身体和精神都不曾接触过的却在梦里出现,这哪里 是心有所想呢?“乐广说:”是沿袭做过的事。人们不曾梦见坐车进老鼠洞,或者捣碎姜蒜 去喂铁杵,这都是因为没有这些想法,没有这些可模仿的先例。”卫玲便思索沿袭问题,成 天思索也得不出答案,终于想得生了病。乐广听说后,特意坐车去给他分析这个问题。当卫 玲的病有了起色以后,乐广感慨地说:”这孩子心里一定不会有不可思辨明晰的事理!” 【评析】卫玲五岁时就很有名,被人们视为神童。他很早就开始研究老庄。成年 后,便以善谈名理而称著当时,其能言善辩超过了当时有名的玄理学家王澄、王玄、王济等 人。他小小年纪就好学深思,为了解释成梦的原因,深入探究,以致病倒了。乐广知道他的 禀性,只好为他进一步剖析,他的病才好起来。据载,因为卫於擅长清谈,所以当时的人都愿 意听他说一说,后来卫玲累坏了身体,就在病逝之前,他还与王敦或达旦微言,或谈语弥日, 足见他析理至甚。他死的时候才二十七岁。卫野苦苦追求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不免走入 迷途,但这种追求精神还是可贵的。从这些记载里足以看出当时士大夫对清谈的迷恋,他们 认为善谈名理就是博学多通的表现。庾散读庄子【原文】庾子嵩1读庄子,开卷一尺便放去,曰:” 了不异人2意。” 庄子【注释】1庾子嵩(sing):名散,字子嵩,颍川人,恢廓有度量,自称为老子、庄子的 徒弟。2 了:完全,基本上。人:相当于“人家”,此处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我“。【译 文】庾子嵩读庄子,打开书读了一尺左右的篇幅就放下了,说道:“和我的想法完全相 同。”【评析】庾散准备读庄子一书,打开书读了一尺左右的篇幅就放下了。庾散不 读庄子,正反衬出读庄子的人之多,因为他的行为异类,就被记述下来。在当时不读老庄的 人也因为说话像老庄而获得赞誉。客问乐广"旨不至“【原文】客问乐令”旨不至1”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廛 尾柄确几2曰:"至不?”客曰:"至。“乐因又举廛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 乃悟服。乐辞约而旨达。皆此类。【注释】1旨不至:语出庄子天下,原文为“ 指不至,至不绝”。对于这句话,各有不同的理解,姑且解为:指向一个物体并不能达到它 的实质,就算达到了也不能穷尽它。“旨不至”是清谈家们谈论的重要内容。2确几:敲 小桌子。3约:简约、简要。【译文】有位客人问尚书令乐广“旨不至”的意思,乐广并 不分析讲解这句话的词句,只径直用拂尘柄敲着小桌子说:”达到了没有?”客人回答说:” 达到了。“乐广于是又举起拂尘说:”如果达到了,怎么能离开呢?”这时客人才醒悟过来, 表示信服。乐广解释问题时言辞简明扼要,其余的都与此例一样。【评析】那个时候,老子、 庄子的思想与做法已经影响了大多数人,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了。而乐广就是一个崇尚者,他 也把学说研究得相当透彻,他的举动与话语能做证明。官本是臭腐【原文】人有问殷中军:”何以将得位1而梦棺器,将得财而梦矢秽2?” 殷日:“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时人以为名 通3。【注释】1得位:指获得官位、爵位,升迁。2矢秽:通“屎尿”等不洁净的东 西。3名通:名言。【译文】有人问中军将军殷浩:”为什么将要得到官爵就梦见棺材, 将要得到钱财就梦见粪便?”殷浩回答说:"官爵本来就是腐臭的东西,因此将要得到它时 就梦见棺材尸体;钱财本来就是粪土,因此将要得到它时就梦见肮脏的东西。”当时的人 认为这是名言通论。【评析】殷浩爱好周易等著作。他具有清正廉洁的品质,是当时 学者们的一个代表。尽管那个时候殷浩已是位高权重了,可是他还是认为官职是腐臭的、 钱财如粪土。当然这就难免让人觉得他是在做作。他说的那句话虽然有点极端、武断,但 也理所当然地被当时继承老庄思想的人们奉为至理名言了,而且事实证明也确实起到了传 世的影响。”钱财如粪土”的典故也就是出自这里。曹植作七步诗【原文】文帝尝令东阿王1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2。应声便 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3?”帝深有惭色。曹植【注释】1文帝:指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东阿王:指曹植,字 子建,曹丕的同母弟,曾封为东阿王,后进封陈王,死后谥为思,世称陈思王。早年曾以文才 受父曹操宠爱,后备受曹丕父子猜忌,郁闷而死。2大法:指死刑。3”煮豆"六句:意 思是,煮熟豆子做成羹,滤去豆瓣留下汁。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本来就是同 根生长,相互煎熬为何这般迫急。【译文】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 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刑。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评析】曹 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年十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 下笔成章,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 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 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四句诗来, 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 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 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 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 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蹴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 生动的比喻、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读者的称赏。习凿齿史才不常【原文】习凿齿1史才不常,宣武2甚器之,未三十,便用为荆州治 中。凿齿谢笺亦云:”不遇明公,荆州老从事耳!”后至都见简文3,返命,宣武问:”见 相王何如?“答云:”一生不曾见此人。“从此忤旨4,出为衡阳郡,性理遂错。于病中犹 作汉晋春秋,品评卓逸。【注释】1习凿齿:此人为桓温幕僚。2宣武:即桓温。3简 文:即东晋简文帝司马昱。文中相王,也是指简文帝。4忤旨:与圣旨有抵悟。【译文】 习凿齿治史的才学很不寻常,桓温非常看重他,还没到三十岁,就任用他为荆州治中。凿齿 在给桓温的答谢信里也说:”如果不是受到阁下的赏识,我只是荆州的一个老从事罢了! ” 后来桓温派他到京都去见相王,回来报告的时候,桓温问:"你见了相王,觉得他怎么样?” 凿齿回答说:”从来不曾见过这样的人。”由此触犯了桓温,被降职出任衡阳郡太守,从此 神志就错乱了。他在病中还坚持写汉晋春秋,品评人物、史实,见解卓越。【评析】习 凿齿少有大志,发奋读书,博学多闻,以文章著称于世。桓温为大司马时,受桓温信任,处理 机要。后与桓温意见不合,出任衡阳太守。又因为脚病,解职归襄阳。以后又曾叫他回朝廷 修辑国史。后桓温企图称帝,习凿齿著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该书上起东汉光武帝刘秀, 下迄西晋,记载了近三百年的史事。他在叙述三国历史时,以蜀汉刘备为正统,魏曹操为篡 逆,还认为晋司马氏虽受魏禅,应是继承汉祚,不应继魏,并由此认为若国统不正,不能昭示 后世以制桓温野心。此书见解独到,分析精辟,被后世传为佳作。安石碎金【原文】桓公见谢安石作简文1谥议,看竟,掷与坐上诸客曰:”此是安石 碎金2。”【注释】1桓公:即桓温。谢安石:字安石,出自名门世家,神识沈敏,风宇 条畅,善行书。少年就得到王羲之父亲、丞相王导的器重,担任了一些官职。与王羲之等人 友善,隐居东山,拒绝朝廷招用,流连山水,直到他弟弟谢万被废黜。他四十岁,这才出来做 吏部尚书等官职,把握朝政多年,直做到“都督十五州军事”,人们称他这是“东山再起”。 简文:即东晋简文帝。2碎金:比喻篇幅短小的美文。【译文】桓温看见谢安石所作的 给简文帝谥号的奏议,看完了,扔给座上的宾客说:”这是安石的零碎金子。”【评析】谢 安风流倜傥,特为士人所敬重,能诗善文,才文华丽。在文学方面,也很有修养。大将军桓温 早就关注过谢安的盛名,曾写简文帝谥议,文理深得,为朝廷所采纳。桓温阅后,扔给在座其 他人看,并说:”这是安石碎金。”成了当时文坛佳话。倚马可待【原文】桓宣武1北征,袁虎2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3马 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4在侧,极叹其才。袁虎云:“当令齿舌间得 利。“【注释】1桓宣武:即桓温。2袁虎:即袁宏袁彦伯。3倚:站;立。4东亭: 即王南。【译文】桓温率师北伐,袁虎也随从出征,因事受到桓温的责备,罢了官。正好急 需写一份告捷公文,桓温便叫袁虎起草。袁虎站在马旁,手不停挥动,一会儿就写了七张纸, 写得很好。当时东亭侯王南也在旁边,极力赞赏他的才华。袁虎说:”也该让我从齿舌中 得点好处。”【评析】袁宏文笔典雅、才思敏捷,深受桓温器重,使其专掌书记。桓温北伐 的时候,认为中原失守,王衍罪责最大。袁宏则认为“运废有兴”,王衍未必有过,为此得罪 了桓温。”被责免官”说的就是这件事。袁宏文不加点,不久的工夫竟在马背上写了七张 纸,令一旁的王南叹为观止。“倚马可待”也就是出自于此,是说站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 草文件并完稿。现在,人们多用来形容才思敏捷。殷仲文天才宏赡【原文】殷仲文天才宏赡1,而读书不甚广博。亮2叹曰:"若使 殷仲文读书半袁豹3,才不减班固4。”【注释】1宏赡:宏大而充裕。2亮:疑指 傅亮,字季友,博涉经史,长于文辞,曾任尚书令、左光禄大夫。3袁豹:字士蔚,博学,擅 长文辞。曾任著作佐郎(主要职责是修撰国史),迁太尉长史、丹阳尹。4班固:字孟坚, 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编有汉书。【译文】殷仲文天赋甚高,可是读书却不多。傅亮感叹 说:”如果殷仲文读的书能有袁豹的一半,那么才华就不次于班固了。”【评析】殷仲文 气度风流,学识渊博,名声传遍海内。而傅亮却为他叹息,说明此人不脚踏实地,只知道哗众取宠,虽然有学识、有才能,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不求深入。倘若他能做到朴实无华,一步一 个脚印,凭他的才气,他的成就自然可以像班固一样长盛不衰、永垂不朽。方正第五陈宴与友期行【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1,期日中。过中不2至,太丘舍去,去后乃 至。元方3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4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 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 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弓|5之。元方入门不顾。【注释】 1陈太丘:即陈宴,字仲弓。期行:约定好出游。2不:同"否"。3元方:陈纪,字 元方,陈宴的儿子。4尊君:尊称对话人的父亲。5弓I:牵挽。【译文】太丘长陈宴和 朋友约好一同外出,约定中午出发。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宴不管他,自己走了,走了 以后,那位朋友才到。当时陈宴儿子元方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来客问元方:”令尊在家 吗?”元方回答说:"家父等了您很久,见您不来,已经走了。“那位朋友便生起气来,说 道:”真不是人呀!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扔下别人不管,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跟家父 约定中午见面。到了中午您还不来,这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人家的父亲,这是 不讲礼貌。”那位朋友听了很惭愧,就下车来牵挽他。元方却掉头回家去,再也不回头看一 眼。【评析】作者借陈元方责备客人的话,从反面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陈元方 小小年纪说话行事镇静沉着,面对成年人的针锋相对,指出对方不但“无信“,而且”无 礼”,义正而词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并以拂袖进门表明自己的态度,七岁就有如此见识, 真叫人叹服。郭淮为妻请命【原文】郭淮1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2。淮妻,太尉王 凌之妹,坐凌事,当并诛,使者徵摄甚急。淮使戎装3,克日当发。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 兵,淮不许。至期遣妻,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 奔驰,如徇身首之急。既至,淮与宣帝书日:"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五子若殒, 亦复无淮。”宣帝乃表,特原4淮妻。郭淮【注释】1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东汉 建安中,官平原府丞;后入曹魏,官历雍州刺史,迁征西将军。淮在关中三十余年,功绩显著, 赠大将军。2战庸:即战功。庸,即功劳。3戎装:整理行装。4特原:有意赦免。【译文】郭淮出任关中都督期间,很得民心,也多次建立过战功。郭淮的妻子,是太尉王凌 的妹妹,因为王凌犯罪事受株连,应当一起处死,派来逮捕她的官吏要人要得很急。郭淮让 妻子整理好行装,定好日子就要上路。州和都督府的文武官员和百姓都劝说郭淮起兵反抗, 郭淮不同意。到期打发妻子上路,百姓号啕痛哭,一路跟着呼唤不舍的有几万人。走了几十 里路后,郭淮到底还是叫手下的人去把夫人追了回来,于是文武官员飞跑传命,好像救自家 性命那么急。夫人追回来以后,郭淮写了封信给宣帝司马懿说:”五个孩子哀痛欲绝,恋恋 不舍,思念他们的母亲。如果他们的母亲死了,我就会失去五个孩子。五个孩子如果死了, 也就不再有我郭淮了。”司马懿于是上表魏帝,特准赦免了郭淮的妻子。【评析】这位一 向低调的将官,为人处世可以说是深谋远虑。他常年驻军在外,屡立战功、很得民心。郭淮 平素爱兵如子,群众基础极好,手下还真有劝他起兵反抗的人。可是这位郭大将军非但不准, 还让夫人整束行装,把头送去给他们砍掉,组织纪律性之强令人感叹。有的人说,他完全可以拥兵造反,但王凌的失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如果那样做恐怕胜算不大,反倒可能身败 名裂。到时候不但连自己都保不住,甚至会家破人亡。而他这样做既保住了妻子,又成全了 自己忠臣的名节,是很理智的。杀贾充以谢天下【原文】高贵乡公1薨,内外喧哗。司马文王问侍中陈泰2曰:" 何以静之?“泰云:”唯杀贾充3以谢天下。"文王曰:”可复下此不?"对曰:”但见 其上,未见其下。”【注释】1高贵乡公:即三国曹魏末代君主曹髦(mG。),被司马昭篡 位。是曹丕的孙子。2司马文王:即司马昭,司马懿之子。陈泰:字玄伯。司空陈群之子。 3贾充:当时为中护军,在曹髦反击司马昭事件中,指使手下刺伤曹髦。故司马昭杀贾充 手下刺伤曹髦的成济以脱罪。【译文】高贵乡公被杀,朝廷内外群情激愤,议论纷纷。文王 司马昭问侍中陈泰:”怎样才能使舆论平静下来呢?“陈泰说:“只有杀掉贾充来向天下 人谢罪。”司马昭说:”可不可以再考虑一个比这轻一些的处理办法呢?”陈泰回答说:” 我只知道比这更重的,不知比这更轻的。”【评析】魏帝曹髦不能忍受威权日渐消退,便亲 自率领殿中宿卫、苍头、僮仆等,欲攻打司马昭。司马昭即命亲信贾充带兵杀掉曹髦及其 随从。陈泰知道后,当即跑到现场,倒在地上枕着曹髦的尸体号哭尽哀。不久,司马昭也来 到现场。见此情景,便问陈泰:“怎么才能平复这种局面呢?“陈泰说:“只有把贾充杀了 来向天下人谢罪。”司马昭说:"你想想别的办法吧。“陈泰说:“没有别的办法了。” 后来因过于悲恸,当场吐血而死。为了挽回影响,司马昭只好把贾充杀死曹髦的手下成济杀 了以开脱罪责。和矫直言纳谏【原文】和解为武帝1所亲重,语崎曰:"东宫顷似更成进2,卿试往 看。”还问何如。答曰:"皇太子圣质如初。”【注释】1和崎:字长庾,汝南西平人, 年少时以雅量著称,深为贾充所知。官历尚书、太子少傅。武帝:晋武帝司马炎。2成, 通“诚”,确实,非常。成进:即大有长进。【译文】和矫是晋武帝所亲近、器重的人,有 一次武帝对和嶙说:“太子近来似乎大有长进了,你试着前去看看。”和睡去了回来,武帝 问他皇太子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和崎回答说:"皇太子的资质同以前一样。”【评析】和 嶙珍重自爱,有盛名于世,为政清简,深得百姓欢心。向皇帝谏言上策也是直言不讳、敢作 敢为,并且能够切中要害。太傅从事中郎庾赞叹他:”崎森森如千丈松,虽碟河多节目, 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贾充亦十分看重他,常在武帝面前赞美他,并极力向晋武帝推荐 和嶙。晋武帝根据群臣的推荐,将和崎调入朝中任黄门侍郎,后迁升中书令,很受晋武帝器 重。向雄拒复君臣之好【原文】向雄为河内1主簿,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刘准2横怒, 遂与杖遣之。雄后为黄门郎3,刘为侍中,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复君臣4之好,雄不 得已,诣刘,再拜曰:”向受诏而来,而君臣之义绝,何如?”于是即去。武帝闻尚不和,乃怒 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犹绝? "雄曰:"古之君子5,进6人以礼,退人以礼; 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臣于刘河内,不为戎首7,亦已幸甚,安复为 君臣之好?”武帝从之。【注释】1向雄:字茂伯,河内人,官至黄门郎、护军将军。河内: 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沁阳。2刘准:晋书向雄传作”刘毅“,现据其字“君平”推 论,当以“刘准”为是,宋本亦将“准“误为“淮“。刘准,字君平,沛国人,官历侍中、尚书仆射、司徒。3黄门郎:官名,即黄门侍郎,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4君臣:指上 下级,当时府王和属吏之间也称为君臣。5君子:这里指达官贵人。6进:指举荐,提拔。 下文“退”则指撤职,降职。7戎首:指挑起事端的人。【译文】向雄任河内郡的主簿, 有件公事本来和他没关系,可是郡太守刘准为这事大为震怒,便对他动了杖刑,之后打发他 走了。向雄后来调任黄门郎,刘准任侍中,两人虽在同一衙门,却从来不交谈。晋武帝听说 这件事,便命令向雄恢复两人原有的上下级和睦关系。向雄不得已,就到刘准那里,行再拜 礼后说:”刚才奉皇上的命令而来,可是我们之间上下级的恩义已经断绝了,怎么力、?”说 完,马上就走了。武帝后来听说两人还是不和,就生气地问向雄:“我命令你恢复旧时的和 睦关系,为什么还要绝交?“向雄说:”古时候的君子,按礼法举荐官员,也按礼法贬黜官员; 现在的君子举荐人家时就像要抱到膝上那么亲,贬黜人家时就像要推下深渊那样狠。臣下 对刘河内不去挑起争端,那也就幸运得很了,怎么还能修复旧有的上下级关系呢?“晋武帝 听后,就不再勉强他了。【评析】向雄在和刘准结仇之后,多年不肯与他重归于好,后来同 在晋武帝司马炎朝中为官。司马炎知道他们俩的矛盾后,多番规劝向雄,但是却没有什么好 结果。于是怒斥向雄,向雄便用自己的道理向晋武帝解释,并得到了晋武帝的谅解,默认了 他的做法。这个小故事说的是向雄这个人做事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而且不屈不挠、 不轻易低头。伴君如伴虎【原文】明帝1在西堂,会诸公饮酒,未大醉,帝问:”今名臣共集,何如 尧、舜?”时周伯仁2为仆射,因厉声曰:”今虽同人主,复那得等于圣治!“帝大怒,还内, 作手诏满一黄纸,遂付廷尉令收3,因欲杀之。后数日,诏出4周,群臣往省之。周曰:" 近知当不死,罪不足至此。”【注释】1明帝:即东晋明帝。2周伯仁:即周3收: 逮捕收监。4出:赦免释放。【译文】晋明帝在西堂召集众大臣举行宴会,还没有大醉的 时候,明帝问道:”今天名臣都会聚在一起,和尧、舜时相比,怎么样?”当时周伯仁任尚书 仆射,便声音激昂地回答说:“现在圣上和尧、舜虽然同是君主,可又怎么能和那个太平盛 世等同起来呢?"明帝大怒,回到内宫,亲自写了满满一张黄纸的诏令,便交给廷尉,命令逮 捕周伯仁,想就此杀掉他。过了几天,又下诏令释放他。众大臣去探望周伯仁,周却说:” 起初我就知道不会死,因为罪状还不可能到这个地步。”【评析】周噩这个人性情率直。 可是他却率直得有点过分,不分场合,即使当着明帝和群臣的面,他也敢直言顶撞明帝,因此 无端惹祸上身、差点送命。古人说:”伴君如伴虎。”多少大臣小心翼翼地侍奉还唯恐皇 上不开心,他却在君臣其乐融融的时候说出大煞风景的话,一点也不给明帝面子。从古往今, 人们都喜欢直率的人,因为他不阴险,不会对你耍手段。但直率也需要看别人脸色,分场合 讲话。尤其是对上级,一定要尊重他,给足他面子。即使你提出反面的建议,也最好是在私 下交流。给他留足了面子,于你于他都有利。可是周不明这个理。当大臣们去看望他时, 他还说:“这几天,我就知道不应当被处死,我的罪还不至于此。”实在是有点顽固不化的 味道。钟雅忘死守成帝【原文】苏峻1既至石头,百僚奔散,唯侍中钟雅2独在帝侧。或谓 钟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傩,何不用随时之宜,而坐 待其弊3邪?"钟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而各逊遁以求免,吾惧董狐4将执简而 进矣!”【注释】1苏峻:字子高,长广掖人。有才学,举孝廉。后讨伐王敦有功,封公,官 至阳太守。2钟雅:字彦胄。3弊:其他文献用“毙“。4董狐:中国古代正直的历 史学家,曾在春秋时敢于冒死秉笔直书的良吏。【译文】苏峻率叛军到了石头城后,朝廷百 官逃散,只有侍中钟雅独自留在晋成帝身边。有人对钟雅说:“看到情况允许就前进,知道 困难就后退,这是古时候的常理。您本性忠诚正直,一定不会被仇敌宽容。为什么不采取权 宜之计,却要坐着等死呢?“钟雅说:"国家有战乱而不能拯救,君主有危难而不能救助,却 各自逃避以求免祸,我怕董狐将要拿着竹简上朝来啦!”【评析】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 607年),晋卿赵盾因避灵公迫害而出走,还没有出境,他的族人赵穿就把灵公给杀了。 董狐认为责任在赵盾,所以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钟雅不愿步赵盾的后尘给后 人留下骂名,所以在百官奔散的情况下,坚持侍奉在幼帝身边,最终遇难。孔坦拂袖弃群臣【原文】苏子高1事平,王、庾诸公欲用孔廷尉2为丹阳。乱离之 后,百姓凋弊。孔慨然曰:"昔肃祖临崩,诸君亲临御床,并蒙眷识,共奉遗诏。孔坦疏贱, 不在顾命3之列。既有艰难,则以微臣为先,今犹俎4上腐肉,任人脍截耳!”于是拂衣而 去,诸公亦止。【注释】1苏子高:即苏硕,苏峻的弟弟。曾占据石头城,后来被王导、庾 亮等众人诛杀。2孔廷尉:即孔坦。3顾命:本来的意思是指帝王临终时候的遗诏,多 指顾命大臣。4俎:古代割肉所用的砧板。【译文】苏子高的叛乱平定以后,王导、庾亮 诸大臣想用廷尉孔坦来治理丹阳郡。经过战乱而颠沛流离之后,百姓生活困苦。孔坦激愤 地说:”往日先帝临终之时,诸君亲上御床前,一起受到先帝的关怀赏识,共同接受了先帝 的遗诏。我才疏位卑,不在接受遗诏之列。现在你们有了困难以后,就把我推到前面,我现 在像是砧板上的臭肉,任人细剁细切罢了! ”说完就拂袖而去。大臣们也就不再提起。【评 析】丹阳尹相当于一个京畿地方长官,可是孔坦为什么不愿意就任,反而拂袖而去?因为苏 峻的叛乱即使已经被平定,但已祸乱苍生。因为在京畿地区,百姓颠沛流离,留下的祸患很 多,而且还很棘手。而孔坦,如今一个要被他们授予高职的人,在司马绍临终时、在颁布遗 诏、在各大臣享受眷顾和赏识的时候却没有想到他,倒是在要收拾烂摊子、去面对困难、 要解决棘手的问题的时候就想到了他,这显然有点没有真正把孔坦当作可推心置腹的人,而 且多少有点摆弄人的意思。加上孔坦为人正直,根本就忍受不了别人呼之即来,挥之则去地 指使他,于是便指责一番后拂袖而去。何充不贪拥立之功【原文】何次道、庾季坚二人并为元辅1。成帝初崩,于时嗣君未 定。何欲立嗣子,庾及朝议以外寇方强,嗣子冲幼,乃立康帝2。康帝登昨,会群臣,谓何 曰:”朕今所以承大业,为谁之议? "何答曰:"陛下龙飞3,此是庾冰之功,非臣之力。 于时用微臣之议,今不睹盛明之世。“帝有惭色。【注释】1何次道:即何充。庾季坚: 即庾冰,字季坚,太尉庾亮的弟弟,官历车骑将军、江州刺史。元辅:首辅,即宰相。2康 帝:帝讳岳,字世同,成帝同母的弟弟。3龙飞:比喻帝王登基。【译文】何次道、庾季 坚两人一起受命为辅政大臣。晋成帝刚去世的时候,还没有定下来由谁继位。何次道主张 立皇子,庾季坚和大臣们的提议都认为外来之敌正强大,皇子年幼,于是就立康帝。康帝登 帝位后,会见群臣时问何次道:"朕今天能继承国家大业,是谁的主张?”何次道回答说:” 陛下登帝位,这是庾冰的功劳,不是我的力量。当时如果采纳了小臣的主张,那么今天就看 不到太平盛世了。”康帝面有愧色。【评析】何充、庾冰同为宰相。当成帝去世、选立新 君的时候,两人出现了意见不一致。最后还是庾考虑周到,所以庾的意见占了上风。最后新君上任,他知道何充并没有拥护自己,于是想试探何充,就反问了他,一来想看他是否想要抢 功,二来想让他难堪,而何充的回答不但没有丝毫抢功的意思,反倒把一切的功劳都归给了 庾冰,而且面对皇帝时承认了自己的见识浅薄。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