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敦煌舞跨出千年洞窟走进亿万心灵.docx
让敦煌舞跨出千年洞窟,走进亿万心灵唐宋之际,敦煌是通往西方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也是 佛教文化传入的重要枢纽。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 建设的深入和常书鸿、樊锦诗、赵声良等一批敦煌学者 进入大众视野,以及其研究重大成果的问世,璀璨多姿 的敦煌文化再度受到广泛关注。作为古典舞皇冠上的明 珠,既融入佛教文化,又带有西域色彩的敦煌舞作品变 得愈加丰富,推广价值不断提升。飞天伎乐温柔妩媚、金刚力士扬眉瞪目、莲花童子活泼 可爱脱胎于敦煌壁画形象的敦煌舞,承载着从16国 到元朝11个朝代的文化精髓,融合我国维吾尔族以及伊 朗、印度甚至古希腊乐舞的风格,优美、柔曼,充满张 力,极具想象力、神韵与气质,是中国古典舞的重要流 派之一。当下推广敦煌舞,壮大文化惠民工程,彰显民 族文化自信,向全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 象,是舞蹈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继承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重要抓手之一。 具体而言,舞蹈界应加强学术研究,创编精品曲目,发 展敦煌舞教育、培训以及周边产业,着力打造文化品牌 和产业高地。精心编创,让千年敦煌舞蹈更加饱满流畅敦煌舞是老一辈艺术家将多个朝代风格各异、人物形象 丰富的壁画舞姿进行提炼后编创出来的。1979年,大型 民族舞剧丝路花雨问世,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 敦煌壁画为素材进行创作,作品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先后访问了 20多个国家和地区,好评如潮。自此, “敦煌舞”这一名字应运而生,专家学者对敦煌舞的研 究也逐渐走向深入。高金荣的敦煌舞基本训练教程、 贺燕云的敦煌舞蹈的训练与表演教程、史敏的敦煌 舞蹈教程一一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等优秀教程纷纷出 版发行。敦煌艺术专家、画家常书鸿做了详细统计,发现在莫高 窟492个洞窟中,有270多个洞窟中绘有飞天,总计4500 余身。另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曼英统计,莫高窟 140多幅大型经变画中,约有200多个舞伎的舞姿图像, 且舞姿各不相同。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贺燕云认为,这200 多幅壁画中的舞姿图像可以变成翻几倍还多的舞蹈动作。然而,尽管40多年来舞蹈院校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舞 台技术和舞蹈美术的智能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却 没有相应地带来敦煌舞精品的“井喷”。站在新的历史起 点上、巨人肩膀上,以及技术的高地上,敦煌舞创编者 如何扛起使命担当,廖续盛况?敦煌舞创编的重中之重在于,对壁画上的静态舞姿进行 深入、创造性的中西文化融合、叙事元素整合、舞蹈风 格糅合、舞蹈技巧结合,使其成为有内涵,具有现代化、 国际化的舞蹈作品。因此,需要从源头出发,深刻领悟 壁画中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造型特征和面部神态,将 壁画上人物形象的头、手势、躯干、脚位形态进行真实 精准的复刻,设计出包含跳、转、翻等技巧的动势连接 动作,多棱、多弯、多折的造型;将舞姿串联成律动感 强、流畅而立体的舞蹈动作单元,实现时、空、力的有 机结合。还需要靠表情、眼神、呼吸等变化,融入一些 情绪情感元素,比如菩萨的端庄慈祥、胡腾的扬眉动目以凸显其形神合一、情景交融的特点。敦煌群舞 千年之约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展现了在跨越千年的 漫漫丝绸之路上,敦煌联结起东西方文化艺术之路的历 程,反弹琵琶、飞天伎乐、胡腾、胡旋等人物性格丰富、 动作亦庄亦谐,惊艳飞天的曼妙仙女凌空踞蹬,大唐盛 世百乐齐鸣,宛若一幅中国风情画。近年来,敦煌舞也出现了一些“自我欣赏”的作品,忽 视了观众的需求,也弱化了作品的文化力和传播力。对 此,笔者认为,敦煌舞创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应对敦煌 舞蹈文化受众的消费需求与审美观念进行详细的了解与 分析,继而“有的放矢”,力求创作出让观众看得懂、有 共鸣、有所悟的好作品。大力推广,让昔日院团舞蹈亮相展馆、广场虽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敦煌舞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但并未影响观众对敦煌舞的喜爱。随着“一带一路,建 设的深入,敦煌文化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2018年, 丝路绽放登上央视春晚舞台;2019年,以敦煌舞为 元素的芭蕾舞敦煌飞天再次登上了春晚舞台,受 到观众的追捧;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 晚会上,敦煌群舞千年之约成为扛鼎之作。观众对 敦煌舞的热爱有增无减,据观察,在短视频平台上,不 少敦煌舞作品的点赞量都突破了万次。尽管如此,目前 敦煌舞与大众舞台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首先,古代舞蹈通常是在人们务农或宫廷演艺时出现, 舞蹈合为时而创、舞者合为事而演。近年来,敦煌舞虽 然也在逐渐走向大众,但主要还是在高等艺术院校和一 些大剧场演出,以高雅的形式存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让敦煌舞更好地走向大众,建议舞蹈工作者结合不 同行业的特点,多开展主题性的舞蹈创编,以服务于更 多元的观众和场景,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 为人民而舞。比如,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打造的 大型实景演艺项目又见敦煌,聚焦于重构敦煌的历史 文化空间、诠释丝路精神、弘扬敦煌文化,从舞台美术、 传统文化融合等方面发力,增强了历史时空体验和实景 沉浸式体验的效果,其经验值得推广。另外,也可以增 加敦煌舞在公众庆典、民族联谊、民族服装展演等多元场景中出现的机会。其次,对于敦煌舞的推广,既要打破场地的限制,也要 打破以往的常规创作思路,不拘泥于高雅的“天乐”,而 是让敦煌舞中的“俗乐”也走近大众。同时,演出不必 局限于舞台,可以像唐宫夜宴那样,让舞者“跳” 到博物馆,可以像洛神赋那样,让舞者“跳”入水 中,或者像龙门金刚那样,将金刚形象展现在石窟 前通过三维建模、电脑染色等数字化的加工与整理, 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舞台,将优秀的敦煌舞作品展现给更 多观众。雕琢声光,为敦煌舞蹈装上“引擎”、披上“时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强调推进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应当成为舞蹈界贯彻落实 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主要方向。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敦 煌舞艺术与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的有机融合,打造多元化的艺术精品,通过高科技助力敦煌舞加速推广、进入 各种文旅娱乐场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LED大屏已经成为舞台布景 的重要帮手,敦煌舞的舞美设计也可以充分利用LED大 屏来进行布置。比如,可以用投影仪将莫高窟壁画实景 投射到LED屏幕上,并在屏幕下方添加关于石窟舞姿或 人物形象的注释。这样,让观众在欣赏舞蹈表演的同时 就能够领悟敦煌舞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其次,可以通过 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的介入,通过移、推、跟、散等高 科技手法,对舞蹈作品进行重新加工之后再播放,从而 进一步提升敦煌舞的质感,突破现实舞台的限制,使敦 煌舞中的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化。2016年,敦煌研究院开 发的“数字敦煌”资源库面向全球正式上线,其中的虚 拟数字人“伽瑶”,不仅可以表演敦煌舞,还可以与观众 进行线上交流,带给观众更丰富、逼真的体验,实现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可以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敦煌舞 的手办;通过数字收藏技术让敦煌舞的经典舞姿由瞬间 化作永恒;通过新材料和智能音响的应用,提升敦煌舞 整体的艺术品质与内涵;通过无人机对敦煌舞表演进行多角度拍摄;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舞蹈作品的立体化、多载体呈现,以充分展现敦煌舞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总之,敦煌舞要通过高质量、多主题的创作实现百花齐 放,通过跨界合作拓宽发展之路,通过走出去赢得更多 中外观众的喜爱,有力提升其教育价值、公益价值和市 场价值,彰显新时代的民族文化自信,助力中国形象更 为广泛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