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docx
-
资源ID:9588655
资源大小:33.98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广东省部分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docx
广东省部分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九日齐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注】唐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火,友人张祜遭逢失意前未拜访,二人重阳登高,诗人有感而作。牛山句: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去此而死乎!”后以“牛山泪”“牛山下涕”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14.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登高开篇描写登高之所见,多感官、多角度地渲染出一种凄冷孤苦的意境氛围。B. 九日齐山登高标题点明了登高的时令是重阳节,诗中多处体现重阳佳节的习俗。C. 登高全诗意境深沉,忧国伤己,无一景不悲,无一语不悲,无限悲凉溢于言表。D. 九日齐山登高全诗意境清冷、低沉悲凄,颈联、尾联都体现了诗人情感的悲凄。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九日齐山登高首句“涵”字极为传神地写出了江水的清澈,“雁初飞”点明了时节,整个画面动静结合,生动形象。B. 登高颔联用“无边”对“不尽”,“萧萧”对“滚滚”,写出了肃杀寥廓的秋景,透露诗人面对广阔天地的豪情壮志。C. 九日齐山登高最后一句由眼前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登上牛山落泪的故事,告诫友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D. 两首诗的作者在秋日登高,虽然描绘的秋日之景各有不同,抒写的登高心境也不尽相同,但两首诗都属于登临诗的杰作。16. 九日齐山登高的颈联“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有何含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中夜杜甫中夜江山静,危楼望北辰。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故国风云气,高堂战伐尘。胡雏负恩泽,嗟尔太平人。注本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年),时杜甫客居夔州西阁。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联起笔切题,诗人在夜深人静之时,夜不能寐,倚楼遐思,遥望星辰。B. 颈联“风云气”对“战伐尘”,对仗工稳,写出了变化无常、兵荒马乱的局势。C. 尾联笔法错综变化,情景交融,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感悟诗人的愿景。D. 本诗为五律,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15. 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广东省汕尾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雪中望岱岳清·施闰章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影落齐燕白,光连天地寒。秦碑凌绝壁,杖策好谁看?【注】秦碑,秦相李斯当年镌刻在悬崖峭壁上的石碑,为泰山上的著名古迹。15.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该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描写大雪初霁后的泰山景色,突出泰山雪景的壮观。B. 首句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意境相似,“烟”都指云雾。C. “光连”句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都用了通感。D. 尾联诗人想象矗立在绝壁之上的秦碑,以问句作结抒发诗人想要登山极望之情。16. 施闰章的雪中望俗岳与姚鼐的登泰山记(选文如下)都描写了雪后泰山的雄奇壮丽,试分析两位作者笔下的描写有何不同。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广东省湛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注:此诗写于唐穆宗长庆三年夏天,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题“望”字统领全篇,把海、天、山川、灯火等景物组合成一幅疏朗悠远的画卷。B. 从首联的海天暮色苍茫,到颔联的万家灯火四面闪烁,暗含江楼观景时间的推移。C. 颈联写景比喻贴切,把晴朗夏夜听到的雨声比作风吹树叶的飒飒声,甚是高妙。D. 尾联以问句的形式呼应诗题“招客”二字,语言亲切、诙谐,更增加了人情之美。14. 诗人“江楼夕望”,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招客”的兴致?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广东省揭阳普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测试语文试卷(二)诗歌鉴赏(本题共3题,13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江村杜 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注】公元760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一家在此度过了近5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首句“抱村流”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清江的可爱,同时也照应了诗题“江村”。B. 第二句点明了时节,交代了村庄的清幽的环境,透露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C. 颔联描写燕子自由来往、白鸥相伴相随的情景,令人感到自由、亲切、融洽。D. 全诗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写作上前后照应紧凑,读起来轻快流畅。16. 颈联描写了怎样的生活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广东省部分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九日齐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注】唐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火,友人张祜遭逢失意前未拜访,二人重阳登高,诗人有感而作。牛山句: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去此而死乎!”后以“牛山泪”“牛山下涕”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14.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登高开篇描写登高之所见,多感官、多角度地渲染出一种凄冷孤苦的意境氛围。B. 九日齐山登高标题点明了登高的时令是重阳节,诗中多处体现重阳佳节的习俗。C. 登高全诗意境深沉,忧国伤己,无一景不悲,无一语不悲,无限悲凉溢于言表。D. 九日齐山登高全诗意境清冷、低沉悲凄,颈联、尾联都体现了诗人情感的悲凄。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九日齐山登高首句“涵”字极为传神地写出了江水的清澈,“雁初飞”点明了时节,整个画面动静结合,生动形象。B. 登高颔联用“无边”对“不尽”,“萧萧”对“滚滚”,写出了肃杀寥廓的秋景,透露诗人面对广阔天地的豪情壮志。C. 九日齐山登高最后一句由眼前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登上牛山落泪的故事,告诫友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D. 两首诗的作者在秋日登高,虽然描绘的秋日之景各有不同,抒写的登高心境也不尽相同,但两首诗都属于登临诗的杰作。16. 九日齐山登高的颈联“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有何含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 D 15. B 16. 表层含义:面对重阳佳节,痛饮欢,没必要面对落日余晖而心生叹恨。深层含义:面对落日余晖难免而生人生迟暮之感,借登高饮酒暂时摆脱生活的束缚与烦恼,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同时也表达了大醉忘忧、暂得行乐的思想。【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D. “全诗意境清冷、低沉悲凄,颈联、尾联都体现了诗人情感的悲凄”错。首联描写了雁过秋江,与客提壶登山的美景,表现出诗人置酒会友,佳节登高的愉悦之情;颔联的“开口笑”及“菊花满头”,也能体现诗人及时行乐的思想。由此两联来看,意境并非清冷悲凄。再者最后两联,诗人只想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而感叹,更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也饱含诗人友人和自我的安慰。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透露诗人面对广阔天地的豪情壮志”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寓情于景,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并非抒发面对广阔天地的豪情壮志。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句含义的能力。颈联的意思是说,只应纵情痛饮来酬答这重阳佳节, 不必为登高远眺落日余晖而心怀叹恨。表层含义:面对重阳佳节,携酒登高,置酒会友,就应该痛饮为欢,无须面对落日余晖而心怀叹恨。深层含义:结合背景来看,杜牧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施展,同游的友人张祜又遭逢失意,难免面对落日余晖而生人生迟暮之感,“但将”“不用”等词语的运用,充分表达诗人借登高饮酒,暂时摆脱生活的束缚与烦恼,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同时也表达了大醉忘忧、暂得行乐的思想。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中夜杜甫中夜江山静,危楼望北辰。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故国风云气,高堂战伐尘。胡雏负恩泽,嗟尔太平人。注本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年),时杜甫客居夔州西阁。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联起笔切题,诗人在夜深人静之时,夜不能寐,倚楼遐思,遥望星辰。B. 颈联“风云气”对“战伐尘”,对仗工稳,写出了变化无常、兵荒马乱的局势。C. 尾联笔法错综变化,情景交融,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感悟诗人的愿景。D. 本诗为五律,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15. 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4. C 15. 漂泊他乡之愁。“常”表现离家之久,“万里”体现了离乡之远。年华逝去之愁。“百年身”表现了诗人的衰老。忧国忧民之情。“有愧”既抒发了诗人在时局动荡之际报国无门的惭愧,又可看出诗人心系家国的情怀。【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情景交融”错,尾联“胡雏负恩泽,嗟尔太平人”是表达对安禄山发动兵变导致天下祸绵不息的不满之情,没有写景。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大意是:离开家乡常年在外漂泊,如今时局动荡,却不能报效国家,自己心有愧疚。“长为万里客”一句中的“长”表现作者离开家乡时间之久,“万里”表现了作者离开家乡空间上的遥远,这一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表达了作者漂泊他乡的愁苦之情。“有愧百年身”一句中“百年”可以理解为“垂暮”,诗人用“百年身”感慨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表达作者年华逝去之愁。根据颈联“风云气”“战伐尘”可知,当时天下兵荒马乱,战争不息,时局动荡,杜甫为自己只能在外漂泊却不能报效国家而感到惭愧,“有愧”二字表达了作者关心国家的忧国忧民之情。广东省汕尾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雪中望岱岳清·施闰章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影落齐燕白,光连天地寒。秦碑凌绝壁,杖策好谁看?【注】秦碑,秦相李斯当年镌刻在悬崖峭壁上的石碑,为泰山上的著名古迹。15.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该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描写大雪初霁后的泰山景色,突出泰山雪景的壮观。B. 首句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意境相似,“烟”都指云雾。C. “光连”句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都用了通感。D. 尾联诗人想象矗立在绝壁之上的秦碑,以问句作结抒发诗人想要登山极望之情。16. 施闰章的雪中望俗岳与姚鼐的登泰山记(选文如下)都描写了雪后泰山的雄奇壮丽,试分析两位作者笔下的描写有何不同。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答案】15. B 16. (1)从描写手法上看:施诗主要借助山峰残雪、众壑冰泉、千盘云路、银白雪影等意象进行静态描写。姚文则通过不同意象的色彩变化进行动态描写。(2)从修辞手法上看:施诗颈联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泰山之巍峨。姚文以“若樗蒲”“若偻”等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雪后泰山雄伟壮丽的意境。(3)从描写的角度来看:施诗虚实结合,颔联实写冰泉和云路,突出严寒险峻高远;颈联想象山影雪光,极力渲染泰山的巍峨。姚文则实写泰山的雄奇壮丽。【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意境相似”错,“烟涛微茫信难求”,营造了一种虚无缥缈、模糊不清的意境;“碧海烟归尽”,营造了一种海天辽阔,东海波涛不兴,风烟俱净的意境。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描写意象、手法、角度等的鉴赏能力。比较两文描写雪后泰山的不同之处,可从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描写角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先看描写手法:施诗首联从远景落笔,写出雪后天空晴朗,烟云散尽,残雪中高高耸立的山峰更显苍翠;颔联则是从另一角度对雪中泰山加以描绘。“雪半残”描绘岱岳之上半端被积雪所覆盖之状。颔联写近望岱岳之局部形象。诗人选取的是具有典型性的“冰泉”与“云路”两种意象。前句写岱岳之泉水已结成百丈冰,垂悬于众多山壑的崖壁上,以显示雪中岱岳之严寒冷峻;后句写山路上云气浓密,千折百回,又显示岱岳之险峻高远。颈联则则纯是写雪景,“燕齐白”从横向角度写泰山之雪使“燕齐”之地都映衬得白茫茫,此极雪泰山降雪之大。后一句则写积雪在晴日下之反光,使天与地皆寒光耀眼,寒气逼人,这是从纵向角度写雪“光”之强。由此可见,施诗主要借助山峰残雪、众壑冰泉、千盘云路、银白雪影等意象进行静态描写。而姚文则通过“异色”“成五彩”“正赤如丹”“绛皓驳色”等不同意象的色彩变化进行动态描写。再看修辞手法:施诗颈联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泰山之巍峨。“燕齐白”从横向角度写泰山之雪使“燕齐”之地都映衬得白茫茫,此极雪泰山降雪之大。后一句则写积雪在晴日下之反光,使天与地皆寒光耀眼,寒气逼人,这是从纵向角度写雪“光”之强。而姚文则运用比喻,如“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把远处顶着白雪的山比喻成“摴蒱”,“而皆若偻”,把泰山周围比泰山低的山说成“若偻”,写出泰山的巍峨。最后看描写角度:施诗虚实结合,颔联前句写岱岳之泉水已结成百丈冰,垂悬于众多山壑的崖壁上,以显示雪中岱岳之严寒冷峻;后句写山路上云气浓密,千折百回,又显示岱岳之险峻高远。这是实写。而颈联专写遥望岱岳积雪之感受,从纵横两个角度表现雪之“自”与“寒”,视野开阔,境界深远。此乃想象之辞,而非实景。而姚文描写泰山日出的整个过程,描写泰山风光,则全是实写。广东省湛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注:此诗写于唐穆宗长庆三年夏天,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题“望”字统领全篇,把海、天、山川、灯火等景物组合成一幅疏朗悠远的画卷。B. 从首联的海天暮色苍茫,到颔联的万家灯火四面闪烁,暗含江楼观景时间的推移。C. 颈联写景比喻贴切,把晴朗夏夜听到的雨声比作风吹树叶的飒飒声,甚是高妙。D. 尾联以问句的形式呼应诗题“招客”二字,语言亲切、诙谐,更增加了人情之美。14. 诗人“江楼夕望”,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招客”的兴致?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答案】13. C 14. 因为江楼景象美所以邀请友人:此处山川形势壮阔、万家灯火繁华、星光水光交相辉映,江楼又是极佳的观景地点;因为此处气候之凉爽宜人所以邀请友人,颈联“晴天雨”“夏夜霜”的比喻给人以清凉之感,这江楼正是炎炎夏日避暑的好去处;因为对朋友有殷切的情意所以邀请友人,诗人在做足铺垫之后以一句“能就江楼消暑否”直接向友人发出真诚的邀请。【解析】【分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把晴朗夏夜听到的雨声比作风吹树叶的飒飒声”错误。颈联意思是: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光撒满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样。应该是将风吹古木树叶的萧瑟声比作雨声。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并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从诗中来看,诗人主要写了黄昏时站在楼上所看到的杭州城外繁华景色。首联“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是写仲夏之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海天暮色“茫茫”一片,山川形势,气象壮阔;颔联“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是说江城万家灯火四面闪烁天际银河倒映在江心,这一景象同首联所写海天茫茫、山高水阔,相互辉映,都是“夕望”之景,诗人因见景美而想与友人同赏,这是原因之一。颈联“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写到“晴天雨”“夏夜霜”,前者将风吹古木树叶的萧瑟声同雨声联系,说明酷似雨声,后者将皓月临照平沙的银白色同霜色比并说明形如秋霜,这是以强烈的主观想象把互相矛盾的自然现象通过艺术的对接,合情合理,使景色透射出一股清凉气息,结合尾联“消暑”可知,此时正处夏夜,那么此处的清凉自然是难得的,故此邀请友人同来消暑,这是原因之二。尾联“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这是以问答的形式,把主人的殷勤相邀之意表达出来,可以看出对友人的情意,这是邀请的原因之三。广东省揭阳普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测试语文试卷(二)诗歌鉴赏(本题共3题,13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江村杜 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注】公元760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一家在此度过了近5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首句“抱村流”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清江的可爱,同时也照应了诗题“江村”。B. 第二句点明了时节,交代了村庄的清幽的环境,透露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C. 颔联描写燕子自由来往、白鸥相伴相随的情景,令人感到自由、亲切、融洽。D. 全诗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写作上前后照应紧凑,读起来轻快流畅。16. 颈联描写了怎样的生活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答案:15. 【答案】 B 16. 【答案】(1)描写了老妻画纸、稚子敲针的安定祥和的生活画面,(2分)(2)表达了诗人长期漂泊终于过上暂时安定生活的欣喜之情。(2分)【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透露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错误。应是表现出难得的一段安定生活给作者带来的满足和欣然。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诗人怀着愉快的心情缓步向家中走去,看见老伴正坐在门前的树荫下,在纸上画着什么,走近看时,原来是一个棋局。“叮叮”的声音传来,小儿子在埋头认真地敲着一根针,这个贪玩的孩子,他是要自己做个鱼钩儿,好去江边钓鱼玩。这样的场面大概是村中常可见到的,可是对于经历了安史之乱,屡受挫折、颠沛半生的作者杜甫来说,是他少有的珍贵的福气,令他心头为之一暖。这两句捕捉到生活中最普通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普遍的亲情的温暖和生活的闲适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