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导学案(含答案).docx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学习目标1.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的基本史实,在此基础上培养综合概括能力。2.利用相关地图、图片,培养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和表达历史观点的能力。3.通过学习正面战场中,中国军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迹,激发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一)台儿庄战役1.概况:年3月,日军向台儿庄发起进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 2.影响:是抗战以来中国战场取得的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二)保卫大武汉1.概况:年6月开始,日军先后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100多万人参战,并在江西重创日军。 2.结果:1938年10月,中国军队有序撤出武汉,失陷。 3.影响: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破灭。武汉、广州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阶段。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1.第三次长沙会战:年12月,日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调集重兵防御,拼死抵抗,获得会战胜利。这次会战的胜利,在产生了积极影响。 2.豫湘桂战役: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积极。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在历时近半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参战部队4.6万人,伤亡、失踪7 500人,歼灭日军1万余人,它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1)台儿庄大捷发生在哪一年?指挥该战役的中国军队的司令长官是谁?(2)台儿庄大捷在当时有何重要意义?2.列举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组织抵抗日本侵略的四大会战。应怎样评价正面战场?三、课堂练习1.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是()A.平型关战役B.百团大战C.台儿庄战役D.徐州会战2.台儿庄战役后,武汉、长沙、郑州几十万市民举行了盛大的庆祝集会和游行,中国人民抗战热情普遍高涨。由此可见,台儿庄战役()A.标志着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B.振奋了中国人坚持抗战的民族精神C.是我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D.迫使日本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3.在江西万家岭战役中,中国军队给日军以重创。这次战役属于()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C.长沙会战D.武汉会战4.下列会战中,造成了巨大的国际影响,让国际舆论刮目相看,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的是()A.第三次长沙会战B.徐州会战C.淞沪会战D.湘西战役5.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给日军以重创的著名战例。以下战役与意义配搭不正确的是()A.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B.台儿庄战役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C.保卫大武汉使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D.第三次长沙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胜,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四、达标检测1.“在长沙南门外的修械所高地,负责守卫的中国军队第二十八团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炊事兵、马夫都加入了战斗。经过殊死拼杀,全团仅剩58人,最终守住了阵地。”上述材料所描述的战况发生在哪次会战期间()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C.武汉会战D.第三次长沙会战2.下列战役属于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是()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贺胜桥战役长沙会战A.B.C.D.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台儿庄战役的指挥者是彭德怀。(判断题,错误的请改正。)(2)史实: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次战役,共歼敌近4万人,击落和炸毁日机78架,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推论】这一胜利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也令国际舆论刮目相看,对盟国的抗日斗争是很大的鼓舞。(判断对错) (3)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此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填空题) 参考答案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一)1.1938李宗仁2.正面最大(二)1.1938万家岭2.武汉3.彻底相持(三)1.1941国内外2.抗日反共1944豫湘桂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1)1938年。李宗仁。(2)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它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2.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太原会战。评价: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振奋了民族精神,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后期由于国民政府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致使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中国丧失了大片国土。三、课堂练习1.C2.B3.D4.A5.D四、达标检测1.D2.B3.(1)×改正:把“彭德怀”改为“李宗仁”。(2)×(3)武汉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