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预习学案(无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docx
-
资源ID:9589334
资源大小:658.57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教材】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预习学案(无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docx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预习学案1、 文学常识1. 孔子及其弟子(1) 孔子,名丘,子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2) 子路,姓仲名由,子子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作为孔子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内乱,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被蒯聩击杀,结缨遇难,被砍成肉泥。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3) 曾皙,姓曾名点,子子皙。曾点喜欢弹琴唱歌。信奉儒学。崇拜孔子,父子同师孔子,学习儒家学说,并付诸实践,但未与孔子周游列国。(4) 冉有,姓冉名求,子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冉贤集)人。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5) 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子子华。公西赤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曾“乘肥马,衣轻裘”,到齐国活动。2. 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3.孔子的主要思想(1)主张礼治。(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3)礼制上,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制度。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在伦理方面,主张“仁”。 (5)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6) 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7)在品德上,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2、 文言基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 )乎尔,毋吾以也。( )居( )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 )之国,摄( )乎大国之间,加( )之以师旅( ),因( )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 )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夫子哂( )之。“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 )五六十,求也为之,比( )及三年,可使足( )民。如( )其礼乐,以俟( )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 ),铿( )尔,舍瑟而作,对曰:“异( )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 )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 )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夫子喟然( )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 )哂之。”“唯( )求则非邦也与?”“安( )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 )能为之大?”3、 拓展资料1.言谈之中的“礼”:以字称之、以名称之编纂者:称字,礼记·曲礼上云:“男子二十,冠而字。”郑玄注云:“成人矣,敬其名。”仪礼·士冠礼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郑玄注曰:“名者,质,所受于父母。冠成人,益文,故敬之也。”古代男子行冠礼,表明其已成人,进入社会交往中。人们要尊重他,也要尊重他的名。因此,在冠礼仪式上,要根据他的名,取字。未冠之前,以其名相称。既冠之后,要以字称。古代典籍记录人和事即遵循这一原则。长辈、自称:以名称之,礼记·曲礼上云:“父前子名,君前臣名。”郑玄注曰:“对至尊,无大小皆称名。”2.宾语前置句规律探究(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例:谁、孰、何、奚、易、安大王来何操?操何沛公安在?在安客何为者?为何(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例:毋、不、弗、未、非、无、莫忌不自信信自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也古人之不余欺也不欺余也(3) 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例:之、是;唯/惟.是.、唯/惟.之.。(强调宾语,“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意。)何陋之有?有何陋?唯利是图唯图利句读之不知不知句读(4) 介词宾语前置例:以、于、与、从、为何以站?以何站?吾谁与归?吾与谁归?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以是4、 补充材料(第一课时结束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