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海 版一年级美术下册《第7课 玩泥巴》教学设计.doc
-
资源ID:9589662
资源大小:33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辽海 版一年级美术下册《第7课 玩泥巴》教学设计.doc
玩泥巴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是通过玩泥巴的游戏活动体验、感受泥的特性,尝试并掌握揉、搓、压等几种玩泥巴的基本方法,体验动手的快乐。进一步感受玩泥巴的乐趣。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造型设计能力和运动能力。在捏捏做做的过程中,学习用泥巴表现生活,了解一些民间玩具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并尝试去表现生活、美化生活。掌握泥塑的基本步骤方法,形成技能。 教学目标:1、 通过玩泥巴的游戏活动体验、感受泥性,尝试并掌握揉、搓、压等几种玩泥巴的基本方法,体验动手的乐趣。2、 通过游戏活动,与伙伴们分享玩泥巴的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3、 通过对玩泥巴过程中的知识与技巧的探索,培养学生初步的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玩泥巴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泥材的质感和特性,归纳并掌握几种玩泥巴的基本方法,体验动手的乐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通过对泥材的自由表现培养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知识归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准备:黄泥、陶泥、橡皮泥、湿巾、毛巾、卡纸、学生准备: 陶泥、湿巾、毛巾、创意工具 教学过程:一、 导入:师:将三种泥巴放在托盘里,请学生用手摸一摸再闻一闻感受一下三种泥巴的不同。生答师:介绍三种泥特性(黄泥、陶泥、橡皮泥)出示图片介绍大自然的泥土、 中国的泥房子。播放“梦娃公益广告视频”,介绍梦娃和梦娃的原材料陶泥。她通过“讲文明树新风中国梦·梦系列”公益广告为人所熟知,憨态可掬的样子让人过目难忘。梦娃的原创者是天津市彩塑工作室高级工艺美术师林钢,他说他“创作梦娃,只是想传达出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那同学们知道梦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设计意图: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参与本课学习活动的兴趣。二、泥塑的历史和发展:师:出示梦娃原材料泥塑图片,是经艺术家手工捏制成型,自然风干,再施以彩绘。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我国清朝末期发展起来的,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无锡彩塑惠山泥人相传有400年历史,主要以吉祥祈福和戏剧题材为主。陕西凤翔彩绘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中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泥塑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陶猪、陶羊出土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设计意图:了解泥塑的历史、发展。知道泥塑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以及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揭示课题“玩泥巴”以一挂片式图案为例教师演示揉、搓、压等几种捏泥方法。 以泥塑作品为例让学生自主探究捏制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揉、搓、压等几种捏泥方法,激发学生对玩泥巴的热爱,增强自信,激发创作热情。 四、学生快乐地玩泥巴 学生创作,教师指导。设计意图: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把音乐带进美术课堂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创作带来的乐趣也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五、评价作品 组织学生开展泥塑作业展。 学生自评:介绍作品生动、有趣的地方。 学生互评: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说一说理由。 教师点评:肯定全体学生作品。设计意图:增强自信,激发创作热情。 六、拓展: 课后跟爸爸妈妈一起探究更有趣的玩泥方法七、总结同学们,玩泥巴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乐趣,它更是我们中国古老的手工艺术,做泥工最好的工具就是我们的双手,而且它越用越灵巧,越用我们的头脑还会越聪明,希望我们多动脑多动手创造更多的美好!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动手的乐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玩得快乐、自豪。反思和总结: 泥巴是一种很有亲和力的材质,玩泥巴这课重在感受泥性,了解泥巴这种材质的特点。现在很多孩子城市的孩子都是在钢铁、塑料、水泥森林中长大,已经把玩泥巴这种天性丢失了。但是在这节课中,我看到孩子们快乐地、无拘无束的玩泥巴,通过老师的引导很快寻找到了驾驭这种材料的方法能够通过自己的想法对泥巴做简单的改变,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学习、一种体验、一种创造,但是我觉得这更是一种发泄、一种回归。当你去感觉它、揉捏他的时候,它也在和我们对话。孩子们在感觉它的柔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它的坚韧。所以对这节课来说作品不重要,感受和体验是第一的。孩子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没有绝对的对、错和好、坏,怎么想就怎么说,感受到什么就说什么,教师要做的是引导他们在玩的过程中的思考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