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_T 1577-2015 宜居社区建设评价.docx
-
资源ID:95939901
资源大小:165.58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DB44_T 1577-2015 宜居社区建设评价.docx
ICS.91.020P 50备案号:49189-2016DB44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T 15772015宜居社区建设评价2015-04-14 发布2015-07-14 实施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44/T 15772015目次前言引言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宜居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14.1 评价内容14.2 指标分类24.3 指标要求24.4 指标编号25 评价实施25.1 评价对象25.2 申报条件25.3 评价依据35.4 评价方式35.5 评分35.6 分等定级4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广东省宜居社区建设评价评分表5附录 B(规范性附录) 广东省宜居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10附录 C(资料性附录) 宜居社区建设评价指标项目说明11参考文献20DB44/T 15772015前言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深圳市国房土地房地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潘伟堂、黄祖璜、杨建军、尹德潜、钟穗萍、杨丽艳、肖林芳、刘峰、李华英、姜得胜、冯加昌、张茜。本标准为首次发布。DB44/T 15772015引言本标准按照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宜居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粤办发201212 号)精神制定,参考了广东省宜居社区评定标准(粤建房函20131052号)相关内容。本标准着眼于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需求,认真总结各地宜居社区实践经验和特色,旨在采用标准化方式实现宜居社区建设和评价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程序化,指引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社区宜居水平的全面可持续提升。DB44/T 15772015宜居社区建设评价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宜居社区的术语和定义、宜居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实施。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省行政区域内的宜居社区建设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0647.1-2006社区服务指南第1部分:总则3术语和定义GB/T 20647.1-2006 所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社区community居住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所组成的多种社会关系的生活共同体。GB/T 20647.1-2006 中术语和定义 3.13.2宜居社区livable community在空间、环境、安全、文化、服务和管理六个方面,满足人居住和生活需求的社区。4宜居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4.1 评价内容4.1.1 通则宜居社区建设评价内容应包括社区空间、社区环境、社区安全、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管理六个方面。4.1.2 社区空间对社区空间的评价应考虑住宅、公建、道路等设施是否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处理,使其全面、系统地组织成为有机整体,形成良好的生活空间。4.1.3 社区环境对社区环境的评价应考虑绿化环境、卫生环境和环境保护三方面,包括公园、绿化、社区容貌、1DB44/T 15772015垃圾收集清运设施、低碳节能及噪声、空气、水体污染防治等要素。4.1.4 社区安全对社区安全的评价应考虑社区管理机构是否按照安全类法律法规及制度要求建立社区安全机制,内容包括社区生产生活安全、治安安全、消防安全、地质灾害防治、纠纷调解机制等。4.1.5 社区文化对社区文化的评价应考虑是否为居民提供文体休闲设施,开展文化宣传和培训,组建业余文化队伍,举办邻里文化节、社区运动会等活动,不断满足居民的文体生活需求。4.1.6 社区服务对社区服务的评价应考虑是否为居民提供各种类型的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志愿服务,包括社区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会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物业管理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服务、居民志愿服务等。4.1.7 社区管理对社区管理的评价应考虑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等机构是否为维护社区整体利益、推进社区全方位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社区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管理,并对社区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听证议事。4.2 指标分类宜居社区建设评价指标分为以下三类:基础项:宜居社区建设过程中必须达到的指标项目;加强项:宜居社区建设过程中比基础项要求略高的指标项目;优选项:宜居社区建设过程中要求较高或具有特色亮点的指标项目。4.3 指标要求宜居社区建设评价各类指标的要求,见附录 A。4.4 指标编号评价内容的编号由从 1 开始的阿拉伯数字组成,例如“1”、“2”等。指标分类的编号由评价内容的编号和从 1 开始的阿拉伯数字组成,并用下脚点将顺序编号隔开,例如“1.1”、“1.2”、“2.1”、“2.2”等。指标要求的编号由指标分类的编号和从 1 开始的阿拉伯数字组成,并用下脚点将顺序编号隔开,例如“1.1.1”、“1.2.1”、“2.1.1”、“2.2.1”等。5评价实施5.1 评价对象依据本标准进行评价的对象是社区。5.2 申报条件2评分要求评分非常满意0.5 分比较满意0.4 分一般0.3 分不太满意0.2 分非常不满意0.1 分DB44/T 15772015广东省行政区域范围内的社区,具体包括居委会辖区、工作站辖区(一站一居或一站多居)、村改居等形式,均可申报广东省宜居社区。申报前1年内,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社区不得申报:曾发生重大刑事案件;曾发生重大群体性治安事件;曾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5.3 评价依据宜居社区建设评价按广东省宜居社区建设评价评分表和广东省宜居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分别见附录 A、附录 B。5.4 评价方式宜居社区建设评价应采用下列方式: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5.5 评分5.5.1指标项目评分宜居社区建设评价的指标项目评分按照附录 A 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酌情打分,分值精确到 0.1分。指标项目说明参见附录 C。5.5.2满意度调查评分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设计(见表 1)。调查问卷共设有 10 个满意度指标,每项指标满分0.5 分。按社区居民户数的一定比例发放(见表 2),取所有调查问卷的算术平均分作为该社区居民满意度最终得分,按公式(1)计算。Si(1)M =1nni =1式中:M社区所有调查问卷的算术平均分,即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最终得分;n被调查的居民人数;Si第 i(i=1,2,n)个被调查的社区居民满意度得分。表1 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3评价类别数量分值合计基础项36 项75 分100 分加强项10 项20 分满意度调查10 项5分优选项9项10 分10 分总计110 分序号宜居社区评价分值(总分为 110 分)宜居社区等级1评分100 分,且优选项得分5 分,满意度调查得分3 分五星级 290 分评分<100 分,且加强项得分15 分,满意度调查得分3 分四星级 380 分评分<90 分,且基础项得分65 分,满意度调查得分3 分三星级 注:不符合上述各等级宜居社区评价分值要求的,为非宜居社区。社区户数1500 户及以下1501 户至 2500 户2500 户及以上问卷数量152025DB44/T 15772015表2 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数量5.5.3评价分值结构宜居社区建设评价分值由基础项、加强项、优选项和满意度调查四部分得分组成,分值结构见表 3;评价分值按公式(2)计算。S=F+E+Q+O(2)式中:S宜居社区评价分值;F基础项得分;E加强项得分;Q满意度调查得分;O优选项得分。表3 评价分值结构5.6 分等定级根据评分结果,确定宜居社区相应等级,见表 4。表4 宜居社区分等定级4序号评价内容指标分类指标要求分值评价方式得分11 社区空间1.1 基础项1.1.1 住宅建筑布局满足通风和采光的要求;新建住宅建筑布局、朝向、间距、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因素符合规划要求3实地考察、查阅资料21.1.2 道路路面平整,无严重破损2实地考察31.1.3 设有符合规范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地以及配建设施2实地考察41.1.4 社区公共空间按照人车分流的要求设置机动车道、人行道、无障碍通道,合理设置斑马线、减速带、红绿灯,无占道停车;住宅区内道路保障消防车、救护车、垃圾车等车辆畅通3实地考察51.1.5 社区设置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等基层医疗服务场所,居民一般步行 15 分钟可到达2实地考察61.1.6 社区或周边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设施服务半径分别不大于 300米、500 米和 1000 米2实地考察71.1.7 集中设置肉菜市场、超市、银行、药店等商业服务场所,服务半径不大于500 米2实地考察81.1.8 社区设有二类公厕,且有其它免费向公众开放使用的卫生间2实地考察91.2 加强项1.2.1 社区公共交通网络完善,公交站点有明确的公交线路标识,站台、站牌、站亭、站架、交通网络地图等服务设施齐全;居民居住区到附近公交站点距离不超过 800 米2实地考察、查阅资料DB44/T 15772015附录A(规范性附录)广东省宜居社区建设评价评分表广东省宜居社区建设评价评分见表A.1。表A.1 广东省宜居社区建设评价评分表5序号评价内容指标分类指标要求分值评价方式得分101.2.2 主要街道路面采用雨水渗透技术,人行道采用具有透气、透水性能的地面铺装材料2实地考察111.3 优选项1.3.1 设有可供自行车及行人专用的绿道,社区绿道与城市绿道连接贯通,并与公共交通接驳1实地考察122 社区环境2.1 基础项2.1.1 社区绿地率达到 25%以上,各类型绿地合理布局2实地考察、查阅资料132.1.2 社区内无侵占绿地、无损毁树木花草、无土地裸露2实地考察142.1.3 社区容貌整洁,无违章搭建,无乱摆乱卖,无暴露的垃圾、污物2实地考察152.1.4 社区内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垃圾日产日清,无卫生死角2实地考察162.1.5 河涌、湖泊、水池的水体及周边环境干净整洁无异味2实地考察172.1.6 商店、餐饮、娱乐等场所的污水处理、固态废弃物处理、烟气排放和噪声等符合环保要求2实地考察、查阅资料182.1.7 城市排水管网完善,排水沟渠密闭,排水通畅,实现雨污分流2实地考察、查阅资料192.1.8 社区内水、电、燃气、通讯(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等公用管线齐全,架空管线规范、整齐、有序2实地考察202.1.9 社区设有中心公共绿地(社区公园),具备休息、游玩、步行、健身等功能,并提供儿童、老年活动等功能分区2实地考察212.2 加强项2.2.1 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和教育培训,设置分类垃圾桶,实行垃圾分类回收2实地考察、查阅资料222.3 优选项2.3.1 有效保护和管理古树、名木,且有详细保护管理记录1实地考察、查阅资料232.3.2 社区内实行餐厨垃圾分类回收,实现餐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1实地考察242.3.3 社区内建筑物有效利用太阳能、再生水等资源1实地考察DB44/T 15772015表A.1 广东省宜居社区建设评价评分表(续)6序号评价内容指标分类指标要求分值评价方式得分253 社区安全3.1 基础项3.1.1 社区范围内无仍在使用的危房及其它有安全隐患的建筑物2实地考察263.1.2 住宅小区实行围合式管理,出入口设置值班室,做到 24 小时值班2实地考察273.1.3 设置防盗设施、监控设施和照明设施,按公安部门要求设置治安视频监控并正常运作2实地考察283.1.4 社区设置警务室,并按照人口比例配备警务辅助人员,社区民警经群众选举进入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2实地考察、查阅资料293.1.5 建立治安防控群防群治队伍,按人口比例配备专职治安防范力量2实地考察、查阅资料303.1.6 建立社区消防站,按标准建设市政消火栓、室外消火栓等消防水源及取水设施,定期进行维护保养2实地考察、查阅资料313.1.7 建立人民调解工作机构和制度,调解社区居民矛盾纠纷2实地考察、查阅资料323.2 加强项3.2.1 明确消防安全专(兼)职管理人员,落实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灭火疏散逃生演练2实地考察、查阅资料333.3 优选项3.3.1 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机制,开展防灾避险知识宣传培训,定期进行应急演练1实地考察、查阅资料344 社区文化4.1 基础项4.1.1 社区设置文体广场、篮球场、乒乓球台等文体休闲设施,至少配置一套健身路径器材3实地考察354.1.2 社区设置文化活动室(中心)、图书室或公共联网电子阅览室2实地考察364.1.3 社区设有文化宣传栏,普及文化艺术、体育健身、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生活常识等方面的信息资讯,反映社情民意2实地考察、查阅资料374.2 加强项4.2.1 社区居民组织成立各类文化团体和体育组织,举办小型文艺晚会、邻里文化节、社区运动会等文体活动2听取汇报、查阅资料DB44/T 15772015表 A.1 广东省宜居社区建设评价评分表(续)7序号评价内容指标分类指标要求分值评价方式得分384.2.2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健康健美、文化艺术、社会科学等知识讲座和培训2听取汇报、查阅资料394.2.3 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在保障正常教学、训练、竞赛、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设施2实地考察404.3 优选项4.3.1 保护、传承与发展本地民俗风情、文化遗产等社区特色,形成居民喜闻乐见、社会影响力大的特色文化成果,并获国家、省、市级表彰2听取汇报、查阅资料415 社区服务5.1 基础项5.1.1 设立公共服务办事大厅,提供劳动保障、计生、就业等“一站式”服务2实地考察425.1.2 建立以社区居民为主的志愿者队伍,其中环保、治安、消防志愿人员各不少于 2 名2实地考察、查阅资料435.1.3 居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提供保洁、安保、配套设备定期检查、病媒生物防治等服务内容,运作规范,管理良好2实地考察、查阅资料445.2 加强项5.2.1 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家庭服务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居民提供助老、残疾人关爱、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及家庭服务、社区青少年服务等综合服务2实地考察、查阅资料455.2.2 社区培育建立各类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积极服务社区2实地考察、查阅资料465.3 优选项5.3.1 社区积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设立老人日间照料中心、长者饭堂、长者学院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设施1实地考察475.3.2 社区建有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和社区网站,实现社区信息资源交互共享1实地考察486 社区管理6.1 基础项6.1.1 民主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成员,民主推选居民代表2听取汇报、查阅资料496.1.2 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面积不小于 80 平方米,有工作经费保障正常运作2实地考察、查阅资料DB44/T 15772015表 A.1 广东省宜居社区建设评价评分表(续)8序号评价内容指标分类指标要求分值评价方式得分506.1.3 社区居委会定期公开居务、财务和事务等2查阅资料516.1.4 社区投入建设资金,用于改善和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2查阅资料526.1.5 建立社区议事会议制度和社区事务听证制度,社区重大事项实行议事或听证2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资料536.1.6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居委会、物管、业委会定期召开会议解决社区管理问题2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资料546.2 加强项6.2.1 住宅小区成立业主大会,并按规定选举成立业主委员会(业主自治管理组织);民主选举楼长,实行楼(院)自我管理2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资料556.3 优选项6.3.1 社区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智慧社区”建设1实地考察、查阅资料DB44/T 15772015表 A.1 广东省宜居社区建设评价评分表(续)9DB44/T 15772015附录B(规范性附录)广东省宜居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广东省宜居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见表B.1。表B.1 广东省宜居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一、调查对象基本信息1.您的性别:男女2.您的年龄:25岁以下2645岁4664岁65岁及以上小区名称:调查日期:二、调查问卷1.您对社区的交通状况满意吗?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2.您对社区的绿化环境满意吗?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3.您对社区的卫生环境满意吗?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4.您对社区的治安情况满意吗?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5.您对社区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满意吗?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6.您对社区的政务服务(“一站式”服务)满意吗?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7.您对社区的综合服务(健康服务中心、家庭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维稳工作站等服务)满意吗?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8.您对社区的物业管理和服务满意吗?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9.您对社区的自治管理满意吗?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10.您认为您所在的社区宜居吗?非常宜居比较宜居一般不太宜居非常不宜居三、宜居社区创建工作专项调查(不计分)1.您知道目前正在开展宜居社区创建工作吗?知道不知道10名称单位自行车机动车公共中心车位/100 建筑面积大于或等于 7.5大于或等于 0.45商业中心车位/100 营业面积大于或等于 7.5大于或等于 0.45集贸市场车位/100 营业场地大于或等于 7.5大于或等于 0.30饮食店车位/100 营业面积大于或等于 3.6大于或等于 0.30医院、门诊所车位/100 建筑面积大于或等于 1.5大于或等于 0.30DB44/T 15772015附录C(资料性附录)宜居社区建设评价指标项目说明C.1 社区空间C.1.1 基础项C.1.1.1 住宅建筑的布局、朝向、间距、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因素影响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和居住生活质量。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规定: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空间环境和不同使用者的需要等因素确定。新建住宅可依据此规范标准组织建设;老旧住宅区或者城中村住宅由于建设年代久远,条件可适当放宽,但至少要满足基本的日照、采光和通风的要求。C.1.1.2 社区路面出现破损会直接影响行车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水网地区,不平整的路面还会积滞雨水,加速路面的损坏,给居民出行安全带来不便,也影响社区环境美观。因此,针对社区内道路破损程度,应及时修复、养护及翻修,保证路面的平整度。C.1.1.3 本条提出的公共停车场的建设应符合以下规定所提出的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规定: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集贸市场和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必须相应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具体配建指标如下:表 C.1 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停车位控制指标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应就近设置,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机动车停车场内必须按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设置交通标志,施划交通标线。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对停车位设置规定如下:停车位标线标示车辆停放位置。可在停车场或路边空地,车行道边缘或道路中间适当位置设置。无特殊说明时,停车位标线应和停车场标志配合使用。停车位标线的颜色为蓝色时表示此停车位为免费停车位;为白色时表示此停车位为收费停车位;为黄色时表示此停车位为专属停车位。停车位标线的宽度可介于 6cm10cm 之间。C.1.1.4 人车分流是将行人和机动车完全分离开,互不干扰,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真正做到了人车兼顾。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 规定:道路横断面宜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无障碍通道、分车带、设施带、绿化带等组成;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安全顺畅通过的要求;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11DB44/T 15772015C.1.1.5 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简称原则)合理配置、调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医疗卫生服务。原则规定:在农村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服务网络;在城市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型综合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和专科医院为基础,门诊部、诊所等为补充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服务半径的规划、确定要适宜,交通便利,布局合理,方便居民。社区内没有医疗服务场所的,可与周边在服务半径内的其他社区共享医疗服务设施。本条评价是为了考查社区医疗服务场所是否满足居民需求,与周边社区医疗设施是否协调互补。C.1.1.6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中规定:幼托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300 m,小学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500 m,中学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1000 m。社区与邻近社区共享幼儿园、中小学等教育服务设施的,应符合服务半径的要求。本条评价是为了考查社区教育设施是否满足居民需求,与周边社区教育设施是否协调互补。C.1.1.7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中规定:商业服务设施(综合食品店、综合百货店、餐饮、中西药店、书店、市场便民店、其他第三产业设施)在居住区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500 m。银行、储蓄所等金融机构宜与商业服务中心结合或邻近设置。因场地受限没有肉菜市场或综合市场的,可与邻近社区共享配置。本条评价是为了考察社区商业服务设施是否配置齐全,能满足居民需求,与周边社区商业服务设施是否协调互补。C.1.1.8 本条提出社区设有二类公厕,且有免费向公众开放使用的卫生间,满足社区居民日常需求。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 50337-2003 规定:商业区、市场、客运交通枢纽、体育文化场馆、游乐场所、广场、大型社会停车场、公园及风景名胜区等人流集散场所附近应设置公共厕所。其中商业区、重要公共设施、重要交通客运设施、公共绿地及其他环境要求高的区域的公共厕所不低于一类标准;主、次干路及行人交通量交大的道路沿线的公共厕所不低于二类标准;其他街道及区域的公共厕所不低于三类标准。C.1.2 加强项C.1.2.1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社区居民出行提供方便。居住区附近设置有公交站点,站台、站牌、站亭、站架、交通网络地图等服务设施齐全。条件优越的,可以设置智能公交电子站牌。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CJJ/T 15-2011 规定:公共交通首末站一般设置在周围有一定空地,道路使用面积较富裕而人口又比较集中的居住区、商业区或文体中心附近,首末站设置应使一般乘客都在以该站为中心的 350m 半径范围内,其最远的乘客应在 800m 半径范围内。本条中居民居住区到附近公交站点距离值选取上限值 800m。C.1.2.2 道路路面使用透水技术,人行道路使用透气、透水性能的地面铺装材料(如透水砖),增强地面透水能力,可缓解社区气温逐渐升高和气候干燥状况,调节微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强化天然降水的地下渗透能力,补充地下水量,同时减少雨水的尖峰径流量,减轻排水系统负荷,改善排水状况。尤其是人行道使用透水砖,由于表面粗糙,保水性好,路面不积水,即使是雨天行走也不会滑倒,安全系数大大增加。此外,透水材料铺设的路面还能吸收车辆行驶产生的噪音,创造安静舒适的交通环境。C.1.3 优选项C.1.3.1 根据行政等级的不同,绿道可分为三级,分别是:“连接城市与城市,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支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绿道(省立绿道)、“连接城市重要功能组团,对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绿道和“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主要为附近社区居民服12DB44/T 15772015务”的社区绿道。根据所处区位条件的不同,绿道又可分为“主要位于乡村地区,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欣赏自然景致为主要目的”的生态型绿道、“主要位于城郊地区,以加强城乡生态联系、满足城市居民郊野休闲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郊野型绿道和“主要分布在城区,以改善人居环境、方便城市居民进行户外活动为主要目的”的都市型绿道三种类型。慢行交通系统由步行系统与非机动车系统两大部分构成,既是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主要构成,也是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慢行交通隐含了公平和谐、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慢行系统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综合慢行道,可根据现状择一进行建设,一般绿道应建设自行车道,生态型、郊野型绿道可建设综合慢行道。社区绿道的建设应符合上述标准的要求。C.2 社区环境C.2.1 基础项C.2.1.1 绿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