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十一五发展战略小学教育小学小学教育小学教育.pdf
地球科学“十一五”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2005年10月 8日)1.前言 探索地球形成与演化规律,利用地球资源,减轻自然灾害,优化环境品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当代地球科学的重要任务。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 统,对其产生、形成和演化规律的探索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重大科学发现往往缘于一些不可预料的偶然因素和机遇,很难通过规划和预测 产生;另一方面,事物是辩证的,地球科学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只要我们能 够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对一些可望取得突破的研究方 向和研究领域,还是可以进行预测,并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多学科联合 研究,鼓励有创新思维的科学家通过脚踏实的工作和不懈努力,最终取得突破。例如,突破性的进展很可能更多地出现在多学科交叉领域或在一些综合性的重 大疑难科学问题上。此外,战略规划依赖于大量自由探索的工作底蕴和雄厚的 科学积累。自由探索成果的积累,既是凝炼重大科学问题的基础,也是规划地 球科学发展的关键。依据上述认识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战略分两个方 面:1)由于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探索性、难预测性和其不可规划性,拟将主 要经费(约占总经费 65%)按学科分类,通过量大、面广的自由申请项目给予 稳定支持,推动各学科领域的创新性研究、学科的纵深发展和新兴学科的发展。2)对于那些已经有了基本认识,能够根据科学规律和经验做出规划,并预示 着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将有重要突破的科学问题,进行前瞻性部署,设立优先资 助领域,通过指南宏观指导下的自由申请给予支持(约占总经费的 20%),来推 动和加快相关领域的发展,逐渐形成若干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主流方向和 科学学派,带动地球科学的整体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地球科学的内涵 地球科学是人类认识地球的一门基础科学。它以地球系统及其组成部分为 研究对象,探究发生在其中的各种现象、过程及过程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变化 及其因果关系等,以提高对地球的认识水平,并利用获取的知识为解决人类生 存与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供给、环境保护、减轻灾害等重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与技术支撑。人类对地球奥秘的探索精神,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利用、以及生 活质量的提高对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防治的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是地球科学发展的驱动力。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制定地球科学“十一五”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是:根据科学基 金的职责和定位(科学基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是: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新时期的工作方针是: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尊重科学发展规律,重视科学 的长远价值,把握好点和面的辩证关系,提高整体水平的同时,力争在若干领 域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为指导,坚持稳定 支持和超前部署相结合,坚持科学推动和需求牵引相结合,以科学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科交叉;在研究地球科学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的现状,分析发展机遇的基础上,明确地球科学学科发展战略,优先研究领域和重要研 究方向。2地球科学的发展态势与特点 地球科学的发展态势与机遇 回顾地球科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地球科学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20 世纪初地球科学 是一门定性描述地球现象的科学。第一个发展阶段,大约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由于数、理、化等基 础科学的发展以及声、光、电探测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使得长期注重定性的、宏观整体的地球科 学走向更加关注定量的分支学科的发展,并诞生了一批冠以数学、物理、化学名称的分支学科,如地球 物理、地质力学、地球化学、大气物理学、数值天气预报、大气化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等,做出 了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如:1915 年提出大陆漂移假说,1920 年创立米兰柯维奇冰期间冰期旋 回理论,1948 年开始进行数值天气预报,1957 年国际地球物理年和空间时代的开始,1960 年首次获得 地球的卫星影象图,板块构造理论得到公认,1971 年确认地、月系统年龄为 45 亿年,1977 年在海洋扩 张中心发现厌养生物,70 年代发现“臭氧洞”,并确认催化循环可导致平流层臭氧破坏等等。其中,板 块构造理论被认为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其意义可以与量子力学相提并论。第二个发展阶段,大约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由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挑战,人类对地观测能力(全球立体观测网络的建立)、地球深部探测能力和海洋观测能力的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全 球海量信息的处理和传递能力的提高,以及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复杂性科学创建和发展,导致了一 门以全球环境变化、特别是以人类诱发的全球变化为研究对象,描述和理解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相互作 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集成研究方法-地球系统科学。催生了一批引领地球科学向着更高层次、定量的整体地球科学(即现代地球科学)方向发展的重大国际科学计划,如 IGBP、WCR、PIHDP、DIVERSITAS、IODP 等等。地球作为“整体”、“系统”的概念得到极大的增强,现代地球科学的各分支学科以前所未有 的速度向前推进,各分支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已成为必然。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当代地球科学的重要任务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对其产生形成和演化规律的探索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重大科学发现往往缘于一些不可预料的偶然因素和机遇很难通过规划和预测产生另可取得突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还是可以进行预测并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鼓励有创新思维的科学家通过脚踏实的工作和不懈努力最终取得突破例如突破性的进展很可能更多地出现在多学科交叉领域或在一些综既是凝炼重大科学问题的基础也是规划地球科学发展的关键依据上述认识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战略分两个方面由于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探索性难预测性和其不可规划性拟将主要经费约占总经费按学科分类通过到地球系统已经超越了至少过去 50 万年的自然变率范围。目前,全球环境系统正在同时发生的这些变 化的本质、变化的幅度和速率,在我们人类的历史上,甚至可能对整个地球的历史来说,都是前所未有 的。目前正在发生的这些变化,实际上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它们虽然发生的时间不长,但是其 影响却很深远。而且,有很多变化正在加速进行中。这些变化对全球环境产生级联效应,它们还难以被 认识,并且通常无法预测,而且很多时候会突然发生。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我们的地球最终将会变 为一个不适合人类和其他生命生存的星球。近年来,地球科学研究揭示了一个甚至在 20 年前几乎没有预测出的、影响深远的一系列发现:地 球内部缓慢的作用与海洋和大气系统的较快运动之间,存在着令人惊奇的耦合关系。例如,大洋盆地外 形的微细变化深深地影响着大洋的环流;构造作用的波动会影响二氧化碳循环发生混乱;火山爆发的频 度和地震机制与地幔流体的动力学相关联;海洋和地幔间的流体循环肯定影响着火山活动的特性,甚至 可能是板块构造活动的媒体。因此,搞不清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对全球性的各种现象就不可能实现准 确的预测。近年来,由于人们已揭示和掌握了厄尔尼诺与异常气候之间关系等各种现象之间的部分相互 作用,使人们对厄尔尼诺现象的预测获得了成功。鉴于这种情况,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8)在总结 20 世纪后 30 年地球科学进展时,强调“我们对地球单一层圈的了解比较深入,但对不同层圈的相互作用了解较少,特别是将地球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行为知之甚少”。“地球系统的过程”(Earth system process),“地 球系统的联系”(Earth system linkage)、“地球系统的演化”(Earth system Evolution),成为 21 世 纪初地球科学重要的发展前沿。对于过程研究主要放在两个时间尺度上:一个是 10100 年的时间尺度,另一个是几千年到几万年的时间尺度。前一个时间尺度,主要研究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中快速变化 系统的变化规律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提高人们对未来几十年到百年尺度地球环境变化的预报 预测能力,为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后一个时间尺度以研究地球系统的形成、演化为主攻 目标。地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际上是地球各系统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因此,近年来,地球系统 内部的各种界面过程日益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焦点或核心领域之一。由此可见,地球科学将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环境的变化及其对资源的效应,为人类社会与自然 协调发展提出科学原理和方法。其中地球各层圈结构、组成和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作为地球营力的作用 研究,保护生态与环境将成为地球科学各学科共同的前沿。地球系统整体研究成为地球科学解决全球环 境和资源问题的科学基础,地球科学研究将进入一个进行科学预测和调控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时代。有 人预言,19 世纪地球科学的突破在于进化论,20 世纪地球科学的突破在于板块构造,那么 21 世纪地球 科学的突破在于地球系统的理论。为适应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强调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地球的演化与过程具有整体性,其所 有的组成要素处在共同作用之中,需要采用高度交叉、整合的研究框架。在执行战略方面,要以高新技 术为先导,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近年来,美国实施地球探测计划(Earthscope)和地球实验室计划(EarthLab),均以现代地球物理、遥感和信息技术为先导,对岩石圈深部结构进行探测,进而建立区 域地球动力学演化模型。此外,现代地球科学研究难度不断加大,需要加强多学科综合研究和技术集成,解决地球科学的关键问题。突出的实例有澳大利亚“玻璃地球计划”、加拿大“勘查与科学”计划。高 新技术与地球科学前沿融为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当代许多高新技术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具有更 广阔的用武之地,引发更多的科学发现。在组织形式上,设立多学科参与的研究计划和研究中心,力图 在更高层次上开展多学科交叉、整合研究。过去 50 年地球科学的发展史也表明,大型科学计划体现了 不同时期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当代地球科学的重要任务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对其产生形成和演化规律的探索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重大科学发现往往缘于一些不可预料的偶然因素和机遇很难通过规划和预测产生另可取得突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还是可以进行预测并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鼓励有创新思维的科学家通过脚踏实的工作和不懈努力最终取得突破例如突破性的进展很可能更多地出现在多学科交叉领域或在一些综既是凝炼重大科学问题的基础也是规划地球科学发展的关键依据上述认识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战略分两个方面由于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探索性难预测性和其不可规划性拟将主要经费约占总经费按学科分类通过地球科学发展的前沿和主流方向,引领着地球科学及相关科学的发展。如:由 WCR、PIGBP、IHDP 和 DIVERSITAS四大计划组成的地球系统合作伙伴(ESSP 计划,国际岩石圈计划、美国的大陆动力学计 划、欧洲探测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国际洋中脊计划(In terRidge)、国际大陆边缘计划(InterMargins)等。地球科学的特点 当代地球科学研究具有明显的大科学特征。地球科学作为基础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极其复杂的行 星地球。基于理解地球系统的过去、现今和未来及其可居住性的研究带来的挑战超出了单个和传统学科 的能力范围。地球科学的发展需要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和技术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现代 技术的支持。而地球科学的诸多研究又带动着其他基础科学的发展,比如缘于大气科学的非线性研究、为了认识地球深部的高温高压模拟实验研究、以及始于矿物超导特性的研究,都逐渐发展成为当今科学 的前沿领域。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趋势,使地球科学研究具有明显的大科学特征。具体表现为:第一,地球科学涉猎的是复杂的、多时空尺度的基本地球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其时间尺度从几秒钟的地 震活动到几十亿年的地球演化;空间尺度从矿物微区研究到全球环境变化。第二,基本地球过程的研究 依赖于海量科学数据,地球科学是数据密集型的科学,因而更加重视应用现代观测、探测、实验和信息 技术对基本科学数据的系统采集、积累与分析。第三,地球科学前沿研究与高新技术发展融为一体,重 大科学问题的解决需要跨学科的持续、有效的联合研究,使一系列针对地球科学难题的大型研究计划应 运而生。资源、生态与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使地球科学研究必须立足于全 球,从地球的整体观、系统观和多时空尺度的角度,认识发生在地球系统及各 圈层中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及其相互作用。以全球环境变化为例,深入的 研究使大家愈来愈认识到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含冰雪圈)、生物圈、岩石圈、地幔和地核是一个密切联系而又相互作用的整体,不了解地球系统的整体行 为,就难以深入理解局部环境变化,由此而提出了地球系统的概念。实践证明,研究复杂的地球过程及其重大的资源、环境、灾害问题,并非 单一学科和传统的概念与手段所能完成。在许多重要的交叉点上蕴含着更多的 突破机会、新的生长点和解决途径,要求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集成,同时,研究群体和基地的作用日益突出。近年来,国际科学界推出了科学计划 间的“合作伙伴关系”(Partnership),“交叉项目”(Inter-Project)和“交 叉计划”(Inter-Programme)等科学组织形式和活动,促进了地球科学的突破。地球科学的重大科学成就,无一不是学科交叉、综合集成和协同研究的结果。地、空、天基相结合的、多时空、多手段、全方位的立体观测平台已成 为地球科学获取全球信息的主要途径,外场大型科学试验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已 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3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的现状 进展与优势 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当代地球科学的重要任务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对其产生形成和演化规律的探索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重大科学发现往往缘于一些不可预料的偶然因素和机遇很难通过规划和预测产生另可取得突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还是可以进行预测并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鼓励有创新思维的科学家通过脚踏实的工作和不懈努力最终取得突破例如突破性的进展很可能更多地出现在多学科交叉领域或在一些综既是凝炼重大科学问题的基础也是规划地球科学发展的关键依据上述认识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战略分两个方面由于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探索性难预测性和其不可规划性拟将主要经费约占总经费按学科分类通过半个世纪来,中国地球科学及各分支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不仅可以依靠自 己的力量解决国家发展所面临的有关地球科学问题,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强和 快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与技术支撑,取得了基于我国独特地域环境与自然 现象的一系列理论成就,为世界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北京人的发现到早期生命演化研究,从东亚大气环流的提出到气候动力 学与预测研究,从陆相生油理论的建立到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从 168 个矿种 的查明到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勘探,从地震波正、反演理论到地震灾害预测,从 青藏高原研究到东海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从一系列地学图件编制到数字 地球框架的建立和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都是地球科学发展的突出 成就。近 20 年来,我国在地球科学前沿研究方面又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如:着名地质学家刘东生等领导的黄土与第四纪研究,重建了更新世以来不同时间 尺度气候序列,因此而获得 2002 年度国际“泰勒环境奖”和 2004年我国“国 家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着名大气科学家叶笃正先生提出了被国际气象学界 誉为长波理论的三个里程碑之一的“能量频散理论”,指出了青藏高原对大气 环流的热力作用和对西风急流的分流作用,首先发现了大气环流季节突变现 象,以及他对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建立、科学规划和全球变化科学发展的重 要贡献,从而荣获第 48 届“世界气象组织奖”;澄江动物群的发现与寒武纪生 物大爆发研究被列入 20 世纪最令人惊奇的发现之一,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 奖。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地球科学研究在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与此同时,在许多大型国际科学计划中,我国科学家从最初的一般参与到 逐步成为核心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或负责人。如 IGBP计划中的极地-赤道-极地 过去全球变化断面研究项目(PEP-II/PAGES),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样带 研究(TRANSECT/GC),ESS 冲的季风亚洲区域集成研究项目(MAIRS,ODP 计划的 184航次等均由我国科学家主持或担任首席。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的科 学家明显增多,特别是部分中青年开始在国际组织中崭露头角,并担任重要职 务。可见,我国地球科学的发展,已引起国际科学界的关注。我国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地域优势明显,环太平洋、中亚、特提斯三个 造山带在中国境内汇聚,决定了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的复杂性和全球意义。中 国的地史记录之完整和丰富,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从地球动力学过程来看,中 国大陆各陆块一直处在运动和作用中,从诸多方面为研究当代地球动力学过程 提供了实例,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得天独厚的野外实验室。漫长演化历史与复 杂的动力学过程造就了地貌单元的多元性与全球代表性。我国拥有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岩溶高原、高山峡谷区、丘陵区、广阔的陆架海、边缘海及横穿多 地貌单元的河流。多样化的地质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形成了多样化 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荒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当代地球科学的重要任务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对其产生形成和演化规律的探索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重大科学发现往往缘于一些不可预料的偶然因素和机遇很难通过规划和预测产生另可取得突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还是可以进行预测并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鼓励有创新思维的科学家通过脚踏实的工作和不懈努力最终取得突破例如突破性的进展很可能更多地出现在多学科交叉领域或在一些综既是凝炼重大科学问题的基础也是规划地球科学发展的关键依据上述认识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战略分两个方面由于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探索性难预测性和其不可规划性拟将主要经费约占总经费按学科分类通过漠、湿地、海洋和海岸自然生态系统,以及 多种多样的农田生态系统。我国位于地球环境变化速率最大的亚洲季风区,东临太平洋,发育着宽阔 的陆架海和典型的边缘海,海-陆-气之间的物质、能量循环具全球意义,已成 为当前世界气候研究的一个关键地区。我国气候的南北分带与区域垂直分带在 世界上具有典型性,青藏高原对我国的气候格局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也是影 响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演变的重要因素。中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 展,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逐年增长,正处于基础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随 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对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拥有一批活跃在国际 学术界的科研队伍,部分领域已与国际同步,这都是我国开展地球科学研究的 学术资源优势。问题与差距 正确对待、客观分析我国地球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差距有助于加快我国 从地学大国向地学强国的转变。我们应在比较中寻找差距;在差距中明确发展 战略;在战略中谋求发展。我国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这是地球科学理论创新研究的优势。从全球背 景来看,越是体现中国区域特色,越能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成果。然而,这种独特的自然区位优势目前并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我国的地学研究仍然存在 所谓“三多三少”的现象,即证明西方学者提出的假说和理论的研究多,提出 我国自己的假说和理论少;单一学科封闭式研究多,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交叉 与综合集成研究少;模仿性研究多,独创性的成果少。高新技术应用与开发不足,未能及时有效地吸纳相关基础科学的新成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当代地球科学的重要任务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对其产生形成和演化规律的探索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重大科学发现往往缘于一些不可预料的偶然因素和机遇很难通过规划和预测产生另可取得突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还是可以进行预测并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鼓励有创新思维的科学家通过脚踏实的工作和不懈努力最终取得突破例如突破性的进展很可能更多地出现在多学科交叉领域或在一些综既是凝炼重大科学问题的基础也是规划地球科学发展的关键依据上述认识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战略分两个方面由于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探索性难预测性和其不可规划性拟将主要经费约占总经费按学科分类通过地球科学前沿研究必须以高新技术为依托,通过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不断产生新的数据和新的 信息,进而形成新的地球科学理论。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正在引起地球 科学的革命,使地球科学的研究范围向“宏观更宏,微观更微”扩展,逐渐形成了地球科学“上天、入 地、下海”的态势。现代地球科学前沿研究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调查、探测和观测为基础。然而,我 国地球科学前沿研究高新技术应用与开发不够,先进技术手段(包括硬件和软件)主要从国外引进,很 大程度上受国外的牵制。对于全球性、区域性的研究,缺乏基于现代技术的、与国际接轨的长期观测站,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地球科学的发展。现代科学飞速发展,基础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等学 科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思路和方法。然而,我国地球科学研究并未能及 时、有效地吸收现代基础科学的最新成果,因而难以实现地球科学的跨越式发展。基础研究的成果是一个国家科学水平的象征。基础研究的国际竞争是永恒 的主题,并且愈加激烈。过去 10 年,我国地球科学虽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 影响的研究成果,但总体影响力有限。据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依据美 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 2005年 9 月 1日公 布的数据的分析表明,1995年 1 月 1 日至 2005年 6 月 30日,在地球科学领 域(Geosciences),全球 SCI论文共224,805篇,共被引用 1,684,579 次,篇 均被引次,被引频次最高的一篇论文由美国科学家完成、发表在 1996 年的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上,共被引用 3374 次。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收录数为 10404篇,居全球第 9位(发文数量前 15 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美国、英格兰、法国、德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中国、意大利、印度、荷兰、西班牙、瑞士、瑞典);总被引频次 为 42897次,居第 12 位(总被引频次前 15 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美国、英 格兰、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意大利、荷兰、瑞士、俄罗斯、中国、瑞典、挪威、西班牙),而篇均被引频次为次,居第 72位。在环境/生 态学领域(Environment/Ecology),全球 SCI 论文共 197,587,共被引用 1,506,351 次,篇均被引频次为次,被引频次最高的一篇论文由英美科学家合 作完成、发表在 2000 年的上,共被引用 800次。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收 录数为 5603 篇,居全球第 11 位(发文数量前 15 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美 国、加拿大、英格兰、德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西班牙、瑞典、荷兰、中国、意大利、印度、芬兰、苏格兰),总被引频次为 19648 次,居第 19 位(被 引频次前 20 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美国、英格兰、加拿大、德国、澳大利 亚、法国、瑞典、荷兰、西班牙、日本、瑞士、丹麦、苏格兰、意大利、芬兰、挪威、新西兰、比利时、中国、巴西),篇均被引频次为次,居第 82位。人才是基础研究的根本。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2001 年公布的 研究结果表明,过去 20年国际地学领域(Geosciences)有重要影响的 246 名着名科学家主要分布在以美国为主的 1 0 个西方发达国家,其中美国占 70%。环境/生态学领域(Environment/Ecology)有重要影响的 246名着名科学家 主要分布在以美国为主的 19 个国家,其中美国占 67%。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基本科学指标(ESI)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当代地球科学的重要任务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对其产生形成和演化规律的探索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重大科学发现往往缘于一些不可预料的偶然因素和机遇很难通过规划和预测产生另可取得突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还是可以进行预测并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鼓励有创新思维的科学家通过脚踏实的工作和不懈努力最终取得突破例如突破性的进展很可能更多地出现在多学科交叉领域或在一些综既是凝炼重大科学问题的基础也是规划地球科学发展的关键依据上述认识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战略分两个方面由于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探索性难预测性和其不可规划性拟将主要经费约占总经费按学科分类通过数据库 2005年 9月 1 日公布的数据表明,1995 年 1月 1日至 2005年 6月 30日在地学领域(Geosciences)论文被引频次居 前 1%的研究机构共有 336个。其中,在发文量(成果产出)最多的前 40个机 构中,美国占 23 个,澳大利亚、德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各 2 个,中国(中国科学院)、荷兰、瑞士、意大利、英国各 1 个。在环境/生态学领域(Environment/Ecology),论文被引频次居前 1%的研究机构共有 382 个。其中,在发文量最多的 40个机构,美国有 24个,加拿大 5个,法国、瑞典各 2 个,中国(中国科学院)、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芬兰、墨西哥、西班 牙各 1 个。在国际地学、环境/生态学领域中,美国是国际地学、环境/生态学 领域拥有着名研究人员占绝对多数和拥有着名研究机构数量占绝对多数的国 家。中国在拥有着名科学家的数量、着名科学机构的数量、着名机构的科学产 出以及成果的影响方面,与美国等先进国家有明显的差距。发达国家仍然引导 着科学潮流,是位居世界科学前沿的强国。据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2005)依据 ISI“期刊引证报告”(JCR)的学科分类体系,选择了与地球科学相关的 30 个学科类目的期刊,检索 ISI Web of Scie nee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扩展版(SCI 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 据库(SSCI),对地球科学所做的更为全面的数据分析表明,在 2000-2004 年 的 5 年中,中国地学家在地球科学领域(地理科学、地质科学、海洋科学、大 气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物理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共发表 SCI 文章 13027篇,各学科论文数量从多到少以此为地质科学(%、地理科学(%)、空 间物理学(%、环境科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化学(%。与之相对应,中国具有国际学术交流研究能力和 SCI 论文发表 能力的地学研究队伍在 8000人左右。这与中国庞大的地学队伍形成鲜明对照,反映中国地学队伍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不高。为了推动地球科学研究,国际科学界从能力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发展全球立 体观测系统的目标,以构建一个地球科学研究平台。该平台一般包括:野外数 据获取和观测平台、室内大型实验设备与模拟平台,巨型数值模拟平台,以及 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地球科学的创新有赖于地学各分支学科的数据观测与调 查,以及对一些数据长期而有效的积累。由于技术手段落后,公益性地球科学 工作经常性费用不足,严重影响到野外数据获取和观测平台建设,进而影响了 地球科学创新。大型实验设备与模拟平台系统性和配套性差,但重复引进现象严重,导致 设备缺乏与设备闲置问题并存。地球科学数据共享还处于十分艰难阶段,缺乏 协调、统一的数据共享与服务机制。我国的地球科学信息往往掌握在个别单位 或个人手中,难以有效、及时地交流和传播,人为地阻碍了科学研究。4学科发展战略 学科是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单元,在知识的生产、交流和传播等过程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地球科学分支学科的发展是地球科学发展的核心与基础,地球 科学的发展为分支学科的发展和新学科的形成不断创造新的机遇。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当代地球科学的重要任务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对其产生形成和演化规律的探索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重大科学发现往往缘于一些不可预料的偶然因素和机遇很难通过规划和预测产生另可取得突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还是可以进行预测并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鼓励有创新思维的科学家通过脚踏实的工作和不懈努力最终取得突破例如突破性的进展很可能更多地出现在多学科交叉领域或在一些综既是凝炼重大科学问题的基础也是规划地球科学发展的关键依据上述认识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战略分两个方面由于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探索性难预测性和其不可规划性拟将主要经费约占总经费按学科分类通过制约我国基础学科发展的原因错综复杂,除诸如投入、体制等因素外,还 有一些深层次的因素。例如,以认识自然界基本规律为驱动力的现代科学体系 建立较晚,基础科学研究的传统不够深厚,底蕴不足;在政策上往往将科学与 技术混同,在管理上评价体系不科学、不规范,急功近利、片面强调基础研究 的物化功能;教育与科研脱节;“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缺乏科学争鸣和 学术批评的氛围;长期形成的科研、教学学科分立建制,“自给自足”小农经 济方式,形成了巨大惯力;这些都影响了基础学科发展良好环境的形成。科学 是一种思维行为的产物。历史已经证明,科学的发展排斥宗教和权力的干预。正确的科学路线、正确的科技政策、正确的思维方法无疑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原 动力。20世纪 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Declassification”,即反对等级 制度、主张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为地学革命创造了良好的科学氛围,使美国 地球科学人才辈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地球科学总体战略 地球科学的分支学科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与空间物理学、大气科学以及海 洋科学等。我国地球科学的学科发展呈纵向深入和横向交叉两个发展趋势。学科交叉 总体上处于成长阶段,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学科融合与交叉之趋势。基于研究对 象和研究方法划分的传统地学分支学科不断地分化出新的分支。通过跨学科研 究、学科交叉研究,不断地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孕育出新的学科生长点和激 动人心的创新成就。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在分别致力于不同圈层研究的同时,越来越关注地球系统整体行为及其各圈层相互作用研究;从区域尺度的研究,步入以全球视野研究诸多自然现象与难题;把微观机理的研究与宏观研究紧密 结合,形成有机的整体。把大气圈、水圈(含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地 幔和地核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考虑固体地球、流体与生物圈的关系,以及人文 因素的影响,研究相互作用下物质的运动形式和能量交换,刻画、理解地球系 统,是 21 世纪地球科学的主要任务。“十一五”期间,地球科学应保持分支学科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布局的相对 稳定,以保证地球科学作为一个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重大需求提供战略 性、前瞻性的地学人才和知识储备。学科布局的相对稳定和发展变化是辩证的 统一,在注重全面性、均衡性、完整性的同时,关注学科发展和布局中的变化,改进现有学科结构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部分。重视交叉学科和 新兴学科,克服学科发展排他性、保守性和封闭性等负面因素,在分支学科设 置、经费调控、合作机制、评价体系方面为学科交叉留出发展空间,建立促进 学科交叉的机制。完善纵向分科管理与横向交叉管理互补协调的管理机制。强 调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不断拓展研究前沿。完善可信、高效的价 值评议系统,营造良好的自由探索的环境。以我国具有的自然条件优势为突破 口,强化区域集成研究,力争在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地球表层系统的影响和适应,以及中国地域特点和全球意义的资源、环境、灾 害问题等领域取得突破,逐步将我国区域优势转化为学科优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当代地球科学的重要任务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对其产生形成和演化规律的探索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重大科学发现往往缘于一些不可预料的偶然因素和机遇很难通过规划和预测产生另可取得突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还是可以进行预测并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鼓励有创新思维的科学家通过脚踏实的工作和不懈努力最终取得突破例如突破性的进展很可能更多地出现在多学科交叉领域或在一些综既是凝炼重大科学问题的基础也是规划地球科学发展的关键依据上述认识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战略分两个方面由于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探索性难预测性和其不可规划性拟将主要经费约占总经费按学科分类通过势。各学科通过分析学科发展态势、现状,结合多年的资助工作,提出其前沿 领域和重要发展方向,分述如下: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化以及人地相互 关系的科学。它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当今地理学以探讨陆地表层自然 和人文各要素相互作用特点、形成演化规律、空间分异特征为主要目的,建立 了格局过程机制效应的系统思维,具备现代物理、化学、生物分析技术 和野外观测、空间遥感技术为支撑的数据采集系统;吸纳了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和复杂系统科学方法论。作为面向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要素为研究对象的地 理学,正从单一过程研究进入到自然过程人文过程的综合集成研究,其研究尺 度正向微观和宏观方向拓展。地理学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愈来愈重要的科学 支撑。在“十一五”期间,应结合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继续加强发展如 下学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土壤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地理学综合研究 的主要领域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寒区现代地表 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干旱化过程与北方人地关系演化,土壤侵蚀与水土保 持,风成过程与风成环境,湖泊及流域,湿地生态过程与服务功能,土壤生物 与土壤过程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污染物的区域环境过程,城市化过程与区 域发展,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灾害形成机制与综合风险管理,区域综合研 究。地理信息科学主要围绕信息获取、分析整理和科学表达,在未来一段时间 应着重开展如下几方面的研究:(a)信息获取:遥感机理研究(定量遥感信息 模型,,遥感信息时空尺度效应与尺度转换,地球表层知识积累和遥感信息真 实性检验);(b)遥感定量化与智能化研究(遥感定量反演理论,遥感信息的智 能处理理论和模型,多源遥感信息融合与混合遥感信息分解模型,遥感信息的 模型同化理论与方法;(c)针对重要需求领域的遥感基础研究(作物生长因子遥 感实时监测研究,植被生态系统遥感监测研究,大气成分遥感研究,土壤环境遥 感监测模型研究,水质遥感模型研究,冰雪遥感模型研究,自然灾害遥感研 究);(d)数据、信息整理(应用基础理论,前沿关键技术分析,信息表达)。土壤 学结合当前土壤发展的前沿,确定如下主要方向为“十一五”研究重点:土壤 发生过程与定量指标体系;土壤有机质粘土矿物微生物交互作用;土壤结 构与物质迁移;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土壤退化与修复机制;生物作用与氮、磷循环。地质学 地质学是关于固体地球组成、结构及地球演化历史的知识体系。现代地质学不仅要阐明固体地球的组成物质、控制物质转换的机制以及由这些 物质记录的地球演化历史,而且要揭示人类活动作为改变固体地球外层的营力 及其改造地球表层的过程。20 世纪后半叶,地质学在经历了板块构造理论的革命之后,形成了一个全 球化的研究理念。不同分支学科的地质学家们,在板块理论的框架中,开始认 识到他们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当代地球科学的重要任务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对其产生形成和演化规律的探索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重大科学发现往往缘于一些不可预料的偶然因素和机遇很难通过规划和预测产生另可取得突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还是可以进行预测并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鼓励有创新思维的科学家通过脚踏实的工作和不懈努力最终取得突破例如突破性的进展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