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及内容医学心理学心理学试题医学心理学心理学试题.pdf
-
资源ID:95969834
资源大小:2.02M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及内容医学心理学心理学试题医学心理学心理学试题.pdf
精心整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及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1】为什么说心理学史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答: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概念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二)心理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三)学前儿童心理学概念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2.广义的学前期,指人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之前(06 岁)这段时期。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 言语、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产生。因此,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但其过程都是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和顺序大致相同;2.相同年龄儿童的心理,一般具有大致相似的特征;3.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受遗传、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规律的。这一切说明,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律包括:(1)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本身的规律;(2)制约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作用的规律。(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2】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的关系是什么?答: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为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每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 1.发展心理学 【3】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有何关系?答: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它更多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 熟时期心理的发展,即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也可以分别独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 心精心整理 理学等。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除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外,还研究人类心理种系发展,即从动物进化到人类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动物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主要研究原始人类的心理。学前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2.普通心理学 【4】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何关系?答: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的、成熟了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儿童的心理活动,服从人类心理活动最一般的 规律。学前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学前心理学,不仅利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反过来,其研究资料和成 果,又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3.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学前儿童是在成人教育下成长的,他们的心理发展,离不开教育。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同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又可以且应该为学前教育学提供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4.儿童解剖生理学 它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机能的发育。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儿童生长发育和成熟的规律。心理是脑的机能。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更是需要以儿童神经系统和高级神经活动发展的知识为依据。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揭示自然、社会、思维现象的最普通的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一定哲学思想的指导。科学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应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同时,学前儿童心理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一、注意的概念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执行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概念 特点:1.指向性:指在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了另外一些对象,能使人有选择地反映事物,从而获得清晰印象。2.集中性:指同一时 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的对象上;或这些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即心理活动在一定方向上的强度和紧张度。【论述】二、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使儿童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反映并接受更多信息。2.维持功能,使儿童心理活动对所选择的对象保持一种比较紧张、持续的状态,从而维持儿童的游戏、学习等活动顺利进行。3.调节功能,使儿童能够发觉环境变化,调整行为,为应付外来刺激作相应准备,从而能更好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1.注意与知觉的发展。凡是注意的对象,人们对该对象的知觉就最完全、清晰、突出;注意是感知的先决条件;注意是研究幼小婴儿感知发展的指标。2.注意与记忆的发展。注意使感知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注意发展水平低的儿童,记忆发展水平也低。3.注意与坚持性的发展。注意能加强行动力量和坚持性。幼儿只有在集中注意时,才能坚持某一行动。注意力差的学生,不但智力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纪律、交际,形成道德不良。4.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注意是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注意的范围、稳定性、分配、转移等品质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习的效果。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活动本身性质的变化、注意对象的变化。【1】简述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概念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二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三学前儿童心理学概念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年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言语情感和精心整理 答: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1.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原始的定向反射是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也是儿童最早出现的最初级的注意。最初的定向性注意,主要由外物特点引起,即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本能的定向性注意随年龄增长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但不会消失。2.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发展。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倾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时已出 现,其发展表现在两方面:(1)性质的变化,由取决于刺激物的物理特性转向刺激物对儿童的意义;(2)对象的变化,即范围的扩大和对象的复杂化。【2】二、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1.无意注意,指无预定目的,不需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无意注意与生俱来,但也有发展过程,表现在注意的性质和对象不断变化;稳定性增长,对象范围扩大。2.有意注意,指有目的、有意识支配的、主动的注意,2 岁以后开媾萌芽,幼儿期开始发展。有意注意的发展,使儿童注意发生变化,心理能动性增强。一、新生儿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最初形态定向性注意出现。定向反射性注意在新生儿瓣出现,婴儿期较明显,成人也可观察到,这是本能的无条件反射,也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2.选择性注意的萌芽,视觉偏爱法研究表明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期已经萌芽。视觉搜索运动轨迹的实验,也证明了新生儿选择性注意的萌芽。二、1 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上,其基本特征是:1.注意的选择性带有规律性的倾向,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方面,也称视觉偏好。2.注意的选择性的变化发展过程,从注意局部轮廓到较全面的轮廓;从注意形体外周到注意形体的内部成分。3.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三、13 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1.注意的发展和“客体永久性”认识密不可分;客体永久性:即能够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确信在眼前消失了的东西仍然存在。在这之前,物体在儿童眼前消失,他就不再找,似乎物体已经不存在。是儿童处于智慧的萌芽阶段的标志。2.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表象的影响;3.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言语的支配;4.注意的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增加。四、36 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一)无意注意占优势,其发展表现为: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2.与兴趣和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二)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有如下表现特点: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等。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简答】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概念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二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三学前儿童心理学概念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年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言语情感和精心整理 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3.感觉和知觉在 36 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三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简答】四、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2 岁后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水平逐渐提高;3岁多常按照某个事物的明显特征来辨认物体;4 岁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1.很小的婴儿已能辨别不同的形状,具有对形状的知觉的恒常性;2.对物体形状的视觉偏好。(二)幼儿的形状知觉 1.在视觉、触觉、动觉的协调活动中,对几何形体知觉的效果最好;2.对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由易到难,具顺序性;3.形状知觉和掌握形状的名称相结合;4.形状知觉在先,用词概括形状的能力在后;5.通过游戏可提高形状知觉水平;6.日常生活需要形状知觉,也为形状知觉发展提供条件。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1.婴儿对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已经形成;2.视触动觉的共同活动,利于幼儿对积木大小的知觉;3.对物体大小知觉的发展,蕴含着辩证思维发展的萌芽。三、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 1.婴儿已有听觉定位能力;2.正常儿童主要依靠视觉定位;3.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和词语所代表的方位概念结合;4.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5.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6.方位知觉的发展是幼儿人学准备的重要内容;7.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四、学前儿童距离知觉的发展 1.防御反应表明婴儿已有距离知觉;2.婴儿能够区分物体与自己的距离;3.距离知觉的发展受经验影响;4.已有深度知觉,且受刺激模式和刺激条件的影响;,5.深度知觉的发展受经验影响较大。幼儿园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因深度知觉的发展不足而出现安全问题.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教育。游戏和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幼儿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发展。五、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1.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即由生物节奏周期(生物钟)所提供的时间信息而出现的时间知觉。2.随年龄增长,会产生与具体事物和事件相联系的时间知觉,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3.逐渐能通过钟表和日历认识时间,把钟表和日历上的字符形象化。4.6 岁以后,能够开始学习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5.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思维参与时间的知觉。即把时间知觉和时间概念联系起来。【简答】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从低到高可分为三级:低级、中级、高级。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幼儿初期,观察持续时间很短,其持续性和目的性有关。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经过系统的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有所提高。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概念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二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三学前儿童心理学概念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年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言语情感和精心整理 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对图像观察概括化可分四个阶段:个别对象、空间联系、因果联系、对象总体。五、观察方法的形成幼儿的观察,是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的活动发展。1.幼儿的观察是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序性的观察发展。2.幼儿掌握观察方法,需要教师指导和培养,如指导不当,反而阻碍幼儿观察的发展。3.成人的指导语,往往影响幼儿观察图画的水平。【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2、环节包括识记、保持、恢复。恢复又包括两种形式:再认、再现(回忆)【简答】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记忆与知觉的发展记忆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而知觉的发展又离不开记忆。知觉中包括着经验的作用。知觉的恒常性和记忆有密切关系。2、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都要依靠记忆。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联结起来,使儿童能对知觉到的材料进行想象和思维。儿童最原始的想象和记忆不易区分。3.记忆与言语的发展儿童学习语言要靠记忆,儿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离不开记忆。4.记忆与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记忆的发展影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记忆使情感丰富,意志活动稳定。一、记忆的发生 (一)记忆发生的指标从认知心理学观点看,记忆包括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过程。判断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与所用指标有关。前语言时期儿童的记忆,一般采用三个指标:1.习惯化;2.条件反射;3.重学记忆。(二)记忆发生的时间 1.习惯化不学而能。新生儿出生不久即出现对刺激物的习惯化,这是原始的记忆因素。2.自然条件反射发生于出生后 10 天左右;人工条件反射出生 13 天的新生儿即可形成。采用指标不同,判定记忆发生的时间也稍有不同,但不论用何种方法或指标进行研究,都可肯定,新生儿期已经出现了记忆。【简答】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1.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依次出现;2.记忆的潜伏期延长,即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3.由“幼年健忘”到出现可保持终生的记忆。幼年健忘:指 3 岁前的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二)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 1.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部都是再认性质的记忆;2.整个学前期,再现都落后于再认;3.再现在两岁左右出现,再认和再现的差距随年龄增长而缩小;4.再认依赖感知;再现依赖表象。(三)记忆容量的增加 1.记忆广度。人类短时记忆广度为 72 个信息单位(组块),儿童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人类记忆广度的;2.记忆范围扩大,指记忆材 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信息加工熊力增强;3.工作记忆能力增强。工作记忆:指在短时间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来联系起来 的记忆。(四)记忆内容的变化从记忆内容看,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1.运动记忆(2 周左右)。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2.情绪 记忆(6 个月左右),新生儿已有明显表现;3.形象记忆(612 个月左右)。依靠表象进行;表象:指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 现的形象。4.语词记忆(1 岁左右).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简答】三、记忆策略的形成 记忆策略的形成和记忆有意性的发展密切联系.包括对记忆的计燃和使用记忆的方法。常见记忆策略有: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3.问接的意义识记。一、想象的概念 (一)想象的涵义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两大基本特征;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是以直观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不是词或符号;形成的新形象,可以是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不可能有的形象,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概念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二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三学前儿童心理学概念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年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言语情感和精心整理 (二)想象的种类 1.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1)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目的地、不自觉地想象某种形象的过程;(2)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2.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1)再造想象是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所形成的形象一般是以前已存在的;(2)创造想象是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论述】二、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 1.想象依靠原有的表象。想象依靠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学前儿童头脑中的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具体形象。2.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1)想象依靠记忆,记忆的表象越多,想象就越容易越丰富;(2)想象的发展利于记忆活动的顺利进行,想象越丰富,水平越 高,越利于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加工、保持、回忆。3.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想象一端接近于记忆,另一端接近于创造性思维的阶段。(二)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 1.想象能引发情绪;2.情绪影响想象,能引起想象过程或改变想象方向。(三)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 想象是象征性游戏的首要心理成分。(四)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 1.想象是学前儿童学习必不可少的,没有想象就无法理解、掌握新知识。2.想象的形象常常是幼儿行动的推动力。一、想象发生的年龄 1 岁半至 2 岁儿童出现想象的萌芽,主要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把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迁移到游戏中去,就有想象成分的参与,当能用语言表达自己想象活动的时候,就明确客观地说明了想象的出现。【简答】二、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 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表现为下列特点:1.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2.简单的相似联想;3.没有情节的组合。【简答】三、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具体表现在: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2.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一、思维的概念: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二)特点 1.概括性。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2.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练习】二、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1.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2.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3.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三、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 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概念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二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三学前儿童心理学概念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年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言语情感和精心整理 儿童的思维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发生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即 2 岁左右。2 岁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四、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儿童概括的发生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直观的概括,即感知水平的概括;2.动作的概括,即表象水平的概括;3.语词的概括,即思维水平的概括。一、学前儿童分析综合的发展 不同认识阶段,思维分析、综合有不同特点,对感知形象的分析综合,属感知水平的分析综合,随语言的作用增加,幼儿逐渐学会用语言在头脑中分析综合,但还不能把握事物复杂的组成部分。二、学前儿童比较的发展 1.逐渐学会找出事物的相应部分;2.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再学会找相同处,最后学会找相似处。三、学前儿童分类的发展 分类能力是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分类活动表现思维概括性水平。(一)学前儿童分类的类型 1.不能分类;2.依感知特点分类;3.依生活情景分类;4.依功用分类;5.依概念分类。【练习】(二)学前儿童分类的年龄特点 1.4 岁以下儿童基本不能分类;2.56 岁,由不能分类到发展初步分类能力过渡,主要依据物体感知特点和情境联系起来分类;3.5.56.5 岁,从依靠外部特点向依靠内部隐蔽特点分类的转变;4.6 岁后,逐渐摆脱具体感知和情境性的束缚,能依物体的功能和内在联系分类。四、学前儿童概括的发展 处于从表面的、具体的感知和经验的概括到开始进行某些内部的、靠近本质概括的发展阶段。一、言语的概念 1.言语即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往,交流思想。儿童言语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掌握语言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能够越来越完善地运用语言来和别人交往。2.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是交流的双方共同使用的。每个民族都有其共同的语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3.言语活动依靠语言作为工具进行,儿童掌握语言的水平影响言语活动水平;语言是在人们的言语交流活动中产生发展的?某种语言不再被人的言语活动所使用,就会消失,如果儿童无言语活动机会,也就不能掌握语言。【练习】二、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言语活动包括:1.对语言的接受,即感知、理解过程;2.发出语言,即说或写。这两种过程,不同步。其趋势是:1.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2.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简答】三、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生后第一年)1.言语发生的准备:(1)说出词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2)理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辨别和对语词的理解。.2.前言语阶段的三个小阶段:(1)简单发音阶段(o3 个月);(2)连续音节阶段(48 个月);(3)学话萌芽阶段(912 个月)。(二)言语发生阶段(13 岁)1.言语发生的标志:说出最初的词和掌握其意义。具体标志:(1)用最不严格的标准衡量,初步理解词的意义;(2)持续地、自发地使用一些词,且这些词必须是成人语言中的 词而非自造的;(3)词带有概括的意义,而不是只代表某一事物;(4)掌握 0 个词左右。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概念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二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三学前儿童心理学概念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年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言语情感和精心整理 2.言语发生阶段的两个小阶段:(1)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5 岁);(2)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52、3 岁)。(三)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3 岁6、7 岁)儿童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都迅速发展.为入学后学习书面语言打下基础。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是掌握口语的发展,首先是掌握语音。一、语音的形成 儿童发出语音和语音感受性的发展有不同的顺序,并非容易听(辨别)的语音都容易发出。语音形成阶段:1.出现嗓音(02 个月);2.出现啊咕声(34 个月);3?出现喃喃语声(48 个月),又称连续发音阶段;4.开始发出语音(912 个月)。二、语音模仿的阶段 1.发声模仿(从第 2 个月开始)。特点是:(1)发声传染;(2)相互模仿;(3)偶发性模仿。2.开始系统地模仿(在 4 到 5 个月左右)。3.能够模仿新的发音动作(从 89 个月开始)。4.开始系统地模仿新语音(1 岁后)。一般地说,一岁前语音发展缓慢,11.5 岁发展较快,1 岁 9 个月语音发展基本成熟,但发音不流利、不准确。应注意:儿童语言发展的个别差异较大。【练习】三、语首发展的顺序 1.各民族儿童语音的发展有共同的普遍规律;2.语音发展的扩展和收缩趋势;3.元音和辅音发展顺序,元音和辅音同时出现,成熟时间也大致相同,在 1.5 岁时基本成熟。【问答】四、幼儿掌握语音的特点和难点 1.幼儿期(36 岁)是能够掌握本民族全部语音的年龄;2.发音错误的集中点:辅音、发音方式;3.发音难点,在于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原因是:(1)生理原因。生理上不成熟,不能恰当支配发音器官,不善于掌握发音部位和方法。(2)语言环境。主要是方言。五、语音意识的发生 (一)语音意识发生的表现 从 4 岁开始,能够把语音作为自觉意识到的对象,即语音意识明显地发展起来。(二)语音的自我调节机制 1.言语听觉调节,听觉上正确分辨语音;2.言语运动觉的调节;3.言语视觉调节。书面言语活动包括认字、写字和阅读、写话。认字、阅读属于接受性言语活动,写字、写话属于表达性言语活动,儿童书面言语的产生是从接受性的言语活动开始的。一、学前儿童识字的特点 (一)儿童学识字的过程 1.泛化阶段;2.识字阶段;3.再现阶段。幼儿识字主要处于前两阶段,是对字的再认。对字的再现,实际上已经进入写字阶段,默写阶段。(二)儿童认字的泛化阶段 1.字是视觉形象,幼儿对视觉形象感知的发展服从于从笼统到具体的规律;2.幼儿最初把字当作图谱。(三)儿童识字阶段 1.儿童多次接触某个字或某些字时,他的感知活动从笼统到分化,就可以认识一些字;.2.幼儿识字特点:容易混淆,对字形的细节难以分化;对字义认识的概括水平低。幼儿容易认识的字的特征: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概念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二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三学前儿童心理学概念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年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言语情感和精心整理 (1)字大、清楚;(2)与响亮的语音同时出现;(3)有形象作为辨认的支柱;(4)字形结构简单;(5)多次重复;(6)与情绪和兴趣相联系。二、学前儿童的阅读准备前阅读活动 (一)看书最初的阅读活动 1.孩子几个月就可以进行阅读活动。最初的阅读活动是看书,而非阅读,孩子并非阅读文字,而是拿书看,是母子共读;2.1 岁左右,孩子情绪好的时候,有时也会自己拿着书看;3.3 岁左右,孩子可培养起爱看书的习惯;4.幼儿期的阅读,基本以图为主;水平高一点的,能认一些字,以图为辅。这个年龄的阅读往往是依靠上下文来读,不一定认识每一个字。(二)阅读的准备 1.掌握有关词汇;2.掌握语法和表达能力;3.掌握基本阅读技能:翻书动作;按页翻书;阅读顺序;4.培养阅读兴趣。三、学前儿童的书写准备前书写活动 1.手的小肌肉协调性的发展。通过绘画活动,提高画线条的力度和流畅性,通过日常生活的自我服务和劳动任务培养手的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2.对字形的空间知觉、方位知觉的发展。幼儿对空间知觉和方位知觉的发展不足,导致不能写出正确字形。应在行动和动作的空间和方位知觉方面、形体的空间和方位知觉的辨别能力上进行培养;3.对笔顺的掌握;4.正确的执笔姿势。此外,书写与识字能力的准备有关,写字的准备与掌握语音的能力有关。幼儿期是书面言语发生的年龄,言语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口头语言。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情绪是心理活动的伴随现象或副现象;还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这在学前儿童身上更为突出。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的作用非常明显。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同样是学说话,在不同情绪影响下,学习效果并不相同。到了学前晚期,情绪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强制会使孩子们产生不良情绪,而适合幼儿需要的措施,则使他们产生良好的情绪从而表现出积极的行动。【论述】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和认知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前儿童心理过程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儿童的情绪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迟作用。学前儿童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所左右。1.情绪对儿童认知和智力发展的作用:(1)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2)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和惧怕之间浮动。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探究活动,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3)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为倒“U”字形关系,即适中的愉快情绪才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这时起核心作用的是兴趣;、(4)惧怕和痛苦的程度 与操作效果之间为直线关系,即惧怕和痛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5)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活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智力 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2.对记忆有美感、情调色彩的词识记和保持效果优于有恶感色彩的词。3.对语言发展,儿童最初的话语大多是表示情感和愿望的,此时言语的情感功能和指物功能不分;用情绪激动法可以促进儿童掌握某些难以掌握的词。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概念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二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三学前儿童心理学概念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年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言语情感和精心整理 三、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 情绪对人类适应环境有重要作用,在人类进化史上,情绪曾起过这种作用,婴儿最初的情绪表现,有帮他适应生存的作用。婴儿生存靠成人,天生的情绪反应能帮助他呼唤和影响成人,使得到照顾。儿童对环境的适应主要通过交往。儿童的情绪在出生后日益社会化。直到幼儿期,情绪仍然是适应环境的工具,即交往工具。成人对新生儿的了解,几乎完全依靠他的表情动作。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在幼儿期,表情仍然是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其作用不下于语言。幼儿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情绪表达的再现早于语言表达,婴幼儿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及肢体活动,即身体和四肢的动作和活动,来表达情绪。在言语发生后,则通过言语活动和表情动作一起来表达情绪。情绪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特点是有感染性。在婴儿期,情绪的感染作用尤为突出。对婴幼儿的情绪感染,往往比语言的作用要大。情绪能成为交往工具是因为情绪有信号作用,能够向别人提供信息交流,情绪往往不是单向的表达,而大多数是有沟通对象的。四、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儿童情绪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日趋稳定。大约 5 岁以后,情绪的发展开始进入系统化阶段。幼儿的情绪已经比较高度的社会化,他们对情绪的调节能力也有所提 高。加之幼儿总是受着特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这些影响经常以系统化的刺激作用于幼儿,幼儿也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稳定的情绪反应。成人对待幼儿不同的情绪态度、成人长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使幼儿形成对事物的不同的比较稳定的情绪态度。情绪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阈限。有些孩子经常处于某种情绪体验的低阈中,他们在和其他儿童或成人交往时,不可避免地形成某些特有的情绪反应,情绪过程 日益稳定化,逐渐变成情绪品质。情绪的品质特征,是个性的性格特征的组成部分。当情绪与认知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倾向时,就形成了基本的个性结构,一岁前,婴儿的情绪发展影响到他早期的智力发展和个性特征的形成,甚至影响到日后以至成人后的行为。早期的情绪损伤,则可能导致怪癖的性格和异常行为。一、原始情绪反应 1.本能的情绪反应 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新生儿哭、安静、四肢划动等,可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特点是,它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身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都可引起情绪反应,不同民族的婴儿有共同的基本面部表情模式,说明原始情绪是人类进化的产物。2.原始情绪的种类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提出天生的情绪反应有三种:怕、怒、爱 (1)怕,怕两件事:一是大声;二是失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