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doc
-
资源ID:9598612
资源大小:69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doc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课前思考: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它既可以放映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数据比较,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 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2、 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数学思考: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解决问题:会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平均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体会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掌握新的数据处理方法。学习难点: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学习过程:一、冲突导入:有一位老大爷看了这样一则报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市男性人均寿命为74岁,女性76岁”。老大爷今年73岁了,看完这则报道后整日郁郁寡欢,以泪洗面。假如你是大爷的孙子,你该如何开导?板书课题:平均数的再认识【设计意图】:用生活事例制造冲突,唤起学生对平均数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探究新知 (一)体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 1、出示情境,学生读题,提问学生疑问?预设:学龄前儿童是什么意思?1.2米是怎么来的?预设:学龄前儿童是指一年级之前的小孩。1.2米是学龄前儿童的平均身高。追问学生:调查学龄前儿童的范围?(大班或6岁儿童)【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困惑或疑问,然后由其他学生解决,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师生、生生对话中获得知识。过渡:北京市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是,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童身高平均值为118.7cm。请根据上面信息解释免票线的合理性。预设:119.3cm和118.7cm精确到十位都可以近似成120cm,(提示:有什么好处?)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可以享受到免费乘车。 1、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120cm免费或优惠呢?预设:看电影,座火车,吃自助餐 2、小结:120cm作为学龄前儿童的身高的代表,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 3、追问:那你更希望什么呢?预设:小学生座公交免票;未成年人免票师: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梦想一定会成真。【设计意图】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意识到平均数具有代表性,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好多问题。通过进一步追问,使学生热爱现在美好的生活。(二)体会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过渡:下面我们再来看另一个事例。1、 学生读题 2、师提问:如何区分三位选手唱歌水平高低呢? 预设:算他们各自的平均分。分组进行计算三位选手的平均分。 3、生汇报,填结果,确定名次。 师追问:假如你是2号选手,你认同这样的结果吗?谈谈你的看法。预设:五位评委有三位认为2号选手唱的比1号好,应该是2号第一。追问:那么为什么2号选手的平均分低呢?预设:评委4打分太低,可能不太喜欢选手2,导致平均分拉低了。追问:如何确定选手的唱歌水平更合适呢?结合个人或团体比赛时的例子谈看法。预设: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再算平均分的记分方法。追问:能谈谈其中的道理吗?预设:有的评委打分太高或太低,影响了平均分。4、 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5、师小结:当主观意识打分时,分数有可能偏大或偏小时,通常我们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分,这个时候的平均分更具有代表性。【设计意图】出示不完整的表格时,学生会想到用平均数来代表选手的唱歌水平。然后分组进行计算,发现选手一是第一名,而后让学生扮演选手二角色,学生不认同第二名的成绩。在辨析中学生发现五位评委中,有三位评委的打分是选手二比选手一的得分高。接着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谈谈新的记分方法,并让学生说出其中的道理。最后通过两次计算、对比,使学生意识到当主观意识打分时,分数有可能偏大或偏小时,通常我们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分,这个时候的平均分更具有代表性。 三、巩固提升过渡:下面淘气做了一个调查 1、出示书88页2小题:淘气调查了操场上做游戏的小朋友的年龄情况: 7岁,7岁,7岁,8岁,8岁,8岁,9岁,9岁2、朋友的平均年龄,学生汇报结果后,进行辨析结果是小数可以吗? 预设:这里的7.875岁是学生年龄的代表,并不是某个人的真实年龄,可以是小数。3、更改数据:7岁,7岁,7岁,8岁,8岁,8岁,9岁,45岁这时,有一位小朋友临时有事,老师替换加入做游戏的队伍。他的年龄是45岁,估计并计算此时做游戏的人的平均年龄。说一说你对平均数的认识。预设1:(777888945)÷8预设2:(63945)÷8预设3:(459)÷87.875学生述算式和理由,并进行辨析。追问:12.375岁作为这8位师生年龄的水平的代表合适吗?为什么?预设:不合适,学生中没有12岁左右的。追问:该怎样计算平均数更合适呢?预设:去掉一个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然后计算平均年龄。小结: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都会有反应,尤其是数变的太大或太小时。平均数真灵敏呀!【设计意图】通过更改数据,先让学生估计平均数的变化及大小。使学生意识到平均数很敏感,每一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然后学生进行计算得出结果是12.375岁,发现12.375岁作为8位师生年龄水平的代表不合适,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再去掉45岁和7岁后,重新计算平均年龄。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谈谈你对平均数还有哪些新的认识?平均数具有代表性;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很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