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业环境污染治理情况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2023年).docx
-
资源ID:96013051
资源大小:17.15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农村养殖业环境污染治理情况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2023年).docx
农村养殖业环境污染治理情况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2023年) 农村养殖业环境污染治理状况调查报告 xx乡位于xx省xx市xx区西北郊,全乡总面积33.61平方公里,总人口1.6万人,农业人口1.38万,耕地面积17148亩,乡境内交通兴旺,距城区13.6公里,xx市经济技术开发区6公里。新建立的长韶娄高速大路和娄北连接线给小碧带来了历史性的进展机遇,这里距长沙95公里,一个小时的车程,从娄北连接线到城区仅15分钟车程,已成为投资新热土。 小碧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是省高效生态农业示范试点乡,近年来形成了黑猪、家鸡、油菜蔬菜、花卉苗木、杨梅、葡萄等为主的规模化种养业,产业构造调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随着养殖业的高速进展和扩张,由于进展与养殖治理污染的冲突未得到同步解决,养殖排污的问题也日趋严峻,排放的污水对周边的水体、土壤与空气等环境造成肯定污染,给环境爱护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因此,加强对养殖业污染防治也成为xx乡养殖业进展面临的瓶颈和难题。 一、xx乡养殖业的根本状况 近年来,xx乡的养殖业在国家各种惠农政策的扶持和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帮忙下,得到了快速进展,全乡养殖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乡共有规模化肉牛养殖场1个,蛋鸡和肉鸡养殖场两家,年出笼成品蛋鸡、肉鸡56万余羽,养羊专业合作社1个。重点产业牲猪养殖业进展迅猛,已建成规模养殖标准化养殖小区(场)11个,全乡XX年出栏牲猪84000余头,常年存栏牲猪48000多头,其中存栏万头以上养殖场1个湘村黑猪原种场。存栏XX头以上的养殖大户6户,存栏150头以上的养殖户105户。 二、养殖业造成环境污染状况及缘由分析 (一)环境污染状况 目前,全乡共有养殖户约1800多户,其中绝大局部为散养户,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有200多家。我乡是牲猪养殖大乡,污染主要集中在猪粪、污水的排放上,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是污水、粪、尿,排放的主体主要是规模养殖场和规模比拟大的养殖户,上规模的养殖场(户)在养殖过程中都大力推行“畜禽沼果(鱼、菜、稻)”等生态养殖,使养殖排放的污水、粪便、尿液在循环利用及无害化处理上得到了肯定程度解决。但随着养殖量的不断增长,由于进展与养殖治理污染的冲突未得到同步解决,各种养殖排污的问题也日趋严峻:湘村高科黑猪原种场常年存栏养殖黑猪万头以上,建立有标准化栏舍18栋,猪粪和污水处理也最标准,建立了800立方的沼气池、死猪处理池等环保处理设施,但污染问题仍未得到缓解,所在的集和村有五个组100多亩水田因猪粪污水注入导致土壤过肥,导致水稻空穗,颗粒无收,十余口池塘鱼虾绝迹,成为臭水塘,周边地表和地下水也受到污染,经检测养殖场周边水质,各种细菌含严峻超标,人畜安全饮用水不得不从其他地方解决;十字养殖小区存栏猪XX多头,尽管建立了污水收集池,生化池等各种设施,并且定期将猪粪、污水运上山浇树,但由于养殖规模大,猪粪污水多,无法准时全部处理,雨季曾发生过污水溢出,流入池塘导致大规模死鱼现象;高坪村原是全乡第一个养殖大村,全村共有大小规模养殖户40余户,存栏牲猪6000多头,由于地势较高,猪粪污水大量流入高灯河,导致xx乡境内高灯河沿线7个村受影响,现限制养殖,规模养殖户大幅削减。各养殖场由于排放的污水对周边的水体、土壤与空气等环境造成肯定污染,给环境爱护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因此,加强养殖业污染防治也成为xx乡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和重要内容。 (二)主要缘由 1、养殖户环保意识薄弱,对养殖污染缺乏科学的治理。对污染问题的严峻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熟悉缺乏,重养殖轻治理,没建立好与养殖相配套的排污处理设施,实行直接、间接排放或蓄集污水,严峻影响了周边环境,没有做到环境污染治理与养殖持续进展相协调。 2、片面追求规模,没有严格执行国家的环保标准。大局部的养殖场受利益的驱动,片面追求养殖的规模,把有限的资金全部都投入到养殖生产当中,对环境污染处理设施的投入很少,没有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进展养殖污染物排放,给养殖污染治理带来了困难。 3、规模化养殖过于集中,密度过大,增加了污染治理的难度。xx乡主要有高坪、十字、集和、桐梓、同安等村牲猪养殖户较多,集中养殖有利于养殖户开展防疫、饲料、种猪选购、牲猪销售运输等优势,降低养殖本钱。但其缺点是排污量过大,难以治理及利用。各规模化养殖场都建立了相应的猪粪、污水处理设施,养殖户都建立了一至两个沼气池,污水池,但远缺乏以解决污染物排放问题,并且由于量大,治理难度高,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峻的影响。 4、治理本钱高,经费缺乏,措施不到位。养殖业污染环境防治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工作,十字村养殖大户李长青养殖牲猪1000余头,建立了大型沼气池和污水池,同时在屋后承包了100多亩荒山种树、养鸡,将猪粪、污水运上山浇树,但仅限于人工挑运,现今劳动力工价高,雇工请人都不合算,而最抱负的方法是建立一个泵房抽取污水,尽管动物防疫部门有工程和扶持资金,也鼓舞养殖业这么做,但经核算,他个人需投入的资金达90余万元。相比治污设施的高额投入,养殖户显得有心无力,只能建立一些面积小的沼气池、化粪池等处理设施经简洁处理后就直接排出外面,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 三、目前实行的环保措施和成效 (一)大力实施标准化建立。我乡大力宣传牲猪标准化养殖,引导养殖户积极转变传统养殖模式,大力推动标准化养殖,努力整合现有资源,进展规模化养殖小区,全乡已建立高坪、十字、集和和湘村高科四个规模化养殖小区,使养殖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养殖业主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 (二)推行生态养殖。大力推广“畜禽沼果(鱼、菜、稻)”等生态养殖模式,实行循环利用。全乡共建立大小规模沼气池320多口,以沼气为纽带,将畜禽粪便进展沼气发酵无害化处理,沼渣沼液作为植物种植有机肥,利用沼气副产品沼渣沼液局部替代化肥农药,从而削减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治污效果和资源综合利用率。 (三)掌握污水排放。畜禽养殖场远离居民生产区、生活区。养殖场 的排水系统推行雨污分别,污水系统采纳干法清粪工艺,做到干湿分别、雨污分别、料水分别,不与尿水、污水混合排出,有效地降低了污水浓度和排放量。 (四)加大环保宣传力度。通过城乡环境卫生整建活动和创国卫工作,我乡大力宣传环境爱护法、动物防疫法、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方法及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养殖户环保意识,引导养殖场做好环保工作。 四、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应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成立以政府为主,水产畜牧、环保、公安等部门参加的治理部门,为养殖业污染治理供应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依据实际状况制定治理方案,落实工作措施,统一进展治理。 (二)加强宣传,提高熟悉。要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爱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治理方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养殖户的思想熟悉,自觉开展清洁养殖。有关部门要增加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切实把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三)坚持种养结合的一体化养殖模式,大力进展生态养殖业。整合养殖资源,采纳既养殖又种植的模式,进展一体化养殖,使畜禽污染物有充分的土地利用、消化;同时推广“猪沼树(鱼、菜、树)”和“猪沼草猪”等生态养殖模式,实行循环利用,到达削减环境污染和自我治理改善的目的。 (四)推广采纳科学工艺养殖,削减污染物排放。在养殖场中推行猪粪干、湿分别的处理模式,做到干湿分别、雨污分别、料水分别,有效在设施上和工艺上削减污染物的排放量,使粪便和污水排放大幅削减。 (五)加大治污投入,有效解决现有污染问题。引导和扶持具备条件的规模化养殖户建立泵房,将污水抽上山浇树,配备污水抽运车,将 污水准时清运到农场、菜地,既可解决养殖地污染问题,又可使这些优质有机肥变废为宝,提高蔬菜、瓜果等农产品的品质。 (六)坚持防治并重,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在抓紧对现有养殖场环境污染治理的同时,要坚持防治并重,以防为主。要严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爱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规定,在水源爱护区、生活区四周制止新建养殖场,搬迁现有污染严峻的养殖场。对新建养殖场在立项、选址、环评等方面严格把关,尽量考虑与蔬菜、水果基地等农业生产基地相结合,引导养殖场走综合利用的路子实现养殖业可持续进展。 进展现代养殖业,供应优质肉类产品,是满意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同时也是农村居民群众的一条生产致富路子,但在进展养殖业的同时,更要注意对农村环境的爱护,xx乡牲猪养殖业的进展壮大,首先必需解决的就是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问题,只有通过实施有效的治理,通过集中、搬迁、整合养殖场,标准养殖方式,投入治理资金,配置相应污染物处理设备,才能逐步实现污染物化废为宝,变害为利。将养殖业产生的废物转化为种植业可利用的资源,最终实现种养结合、互为促进的良性生态农业生产链,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