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初三上册教案(汇编6篇).docx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汇编6篇)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试验,通过试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肯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学问和技能目标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洁的化学试验,表达所观看到的试验现象,分析试验结论。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受科学探究的根本过程,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观看、动手、分析试验的根本力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加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奇怪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响原理 二、说学情 本课时内容比拟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学问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泼,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试验布满深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试验的动手和分析力量弱,还没具备自主的试验探究力量,所以我采纳组成小组进展试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育学生的试验操作力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育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试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试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争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展猜测和假设,通过争论完成探究试验。 四、说学法 为了培育学生自主的学习力量,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展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试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比照的思维方式,使新学问与已有的学问发生联系。 3、引导学生定势思维为进展思维,到达对学问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趣:有一种物质,农夫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建筑师称它是粉刷匠;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教师展现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展答复。培育学生观看并能精确描述试验现象力量。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看现象、分析缘由、得出结论。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过?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学问引入实际生活,翻开学生思路,培育学生观看和应用学问力量。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试验(向预先预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震荡)观看现象,分析缘由、得出结论。培育学生的试验力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试验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翻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产生,气体是什么?又表达了什么性质?从而加深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 2、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引导学生回忆“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的试验,了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 (2) “学生分组试验-试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教师指导:从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内取出少量的液体放入试管中参加紫色石蕊试液。观看: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猜测: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学生(猜测):是co2是h2o是co2和h2o反响生成的新物质?学生操作试验分析比照得出结论。目的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受“提出问题,进展猜测,设计方案,试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沟通”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育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若干组试验,此时,绝大局部的学生会因试验得出而兴奋起来,掀起一个小高潮)。并加热紫花观看到红花变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育试验操作、试验观看力量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力量。 (3)学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留意现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反响这一原理。并说明这是co2的一条重要性质,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4)即时应用,让学生利用所学学问证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并操作试验验证,以便使学问学以致用。 过渡:物质的性质打算物质的用途。要求学生通过刚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想、推断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后让学生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一热点话题。培育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把握状况,准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索(多媒体表达),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长到了课外。 (五)练测平台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力量,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习题,力图到达“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无色无味气态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不支持燃烧,不燃烧 2.与水发生反响 co2+h2o=h2co3 3.与石灰水发生反响 co2+ca(oh)2=caco3+h2o 三、用途:灭火、人工降雨等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提倡学生以“主动参加,乐于探究,沟通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本课时的内容较紧凑,试验较多,局部后进生思维可能会跟不上,所以,我将通过课后辅导来加深这些同学对学问的消化力量。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2 初三化学 备课时间 备课地点 接待室 参与教师 缺席教师 无 备课内容 自然科学第六册第一章第四单元:盐的性质 备课过程 学生根本学问状况分析 1、 学生在学习过第五册、第六册前面的几节后,对金属的活动性有了初步的了解,对酸、碱的分类和化学性质有肯定的了解,有助于对本单元中盐的分类和化学性质的把握。 2、 学生的生活常识,对课本中提到的盐和生活中吃的食盐简单混淆。 3、 盐与金属反响的学问点中,盐必需是溶液、金属单质必需在盐中金属的前面,金属除钾、钙、钠、钡之外是学生较简单忽视的问题。 4、 铁元素的变价问题,对于特殊是中偏下的同学还需要稳固。 5、 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响两者都必需符合复分解反响的条件。 本单元的根本内容和教学要求(包括重点、难点、目标达成度等) 一、一、根本内容 1、 重点:1、复分解反响的条件 2、盐的化学性质。 2、 难点:盐的化学性质;爱国主义和辩证观的情感体验与升华;对学习方法的培育,特殊是强调学习比照的试验方法。 3、 目标: 1)把握依据复分解反响条件来推断盐与盐、盐与酸、盐与碱之间能否反响 2)了解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3)会用金属活动性挨次来推断金属能否跟盐溶液反响。 4)记住盐的化学性质,会写有关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5)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熟悉量变到质变的详细事例,初步提醒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同时培育学生的分析归纳力量。 6)通过铁与硫酸、铜与硝酸银反响的试验的分析,使学生树立外因和内因辩证统一的观点;使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普遍性。 重点课时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不够可另附纸) § 盐的性质 教学目的 学问:把握盐的一些化学性质和复分解反响的条件。 用途;可用盐溶液来制取单质的金属,稳固把握制酸、制碱的方法。 力量:培育学生阅读和自学力量。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化学计算的力量。 思想教育:培育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熟悉物质的共性与共性及其它之间的区分。培育学生依据事实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1、复分解反响的条件 2、盐的化学性质。 提问 依据已学过的学问分析找出盐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一)盐(溶入水或溶入酸)+ 酸 新盐 + 新酸是常用的一种制酸方法。 AgNO3 + HCl BaCl2 + H2SO4CaCO3 + HCl NaHCO3+H2SO4争论 这类反响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小结 盐必需能溶入水或溶入酸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二)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是常用的一种制碱方法。 练习 完成以下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Ba(OH)2+Na2SO4 FeCl3 + KOH 小结 盐和碱必需可溶,生成物之一是沉淀。(三)金属 + 盐(可溶) 新金属 + 新盐 争论 金属跟盐的反响需要满意什么条件?小结 由上述三个试验可知金属跟盐不肯定都能发生置换反响,跟金属的活 动性有直接关系。在金属活动性挨次表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 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不以H为界限)。留意:反复强调“盐溶液”,即盐必需可溶。提问 越活泼的金属越简单把排在他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吗? 观看 未见有红色铜消失。讲解 不要用K、Ca、Na、Ba去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例如:Na + H2O =NaOH + H2 2NaOH + CuSO4=Cu(OH)2 + Na2SO4小结盐与金属反响的条件:盐必需可溶,单质金属必需比盐中金属活泼,单质金属除K、Ca、Na、Ba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响。 从性质(2)可以看出盐中的金属离子可与碱中的OH结合生成新的碱。 试验2、BaCl2 + Na2SO4 观看 试验1、2都有沉淀生成。(独立写出以上反响的化学方程式)(四)盐(可溶)+ 盐(可溶)新盐+新盐争论 此类反响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小结两种盐必需都可溶,生成物之一是沉淀。 以上所学过的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响,以及以前学过的中和反响等都属于复分解反响。酸、碱、盐之间是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响呢? 1、 学性质(1)、金属 + 盐(可溶) 新金属 + 新盐Zn + CuSO4 =ZnSO4 + CuCu + Hg(NO3)2 =Hg + Cu(NO3)2条件:在金属活动性挨次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不要用K、Ca、Na 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 (2)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新盐 + 新酸AgNO3 + HCl=AgCl+ HNO3BaCl2 + H2SO4=BaSO4+ 2HCl (3)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CuSO4 + 2NaOH =Cu(OH)2 + Na2SO4FeCl3+ 3KOH =Fe(OH)3 + 3KCl (4)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AgNO3+ NaCl =AgCl + NaNO3BaCl2 + Na2SO4=BaSO4 + 2NaCl 二、复分解反响发生的条件:(同时满意以下条件)(1)、反响物:必需可溶(包括可溶入酸)(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3、NaCl + KNO3 4、Mg(OH)2 + CuSO45、BaCO3 + HCl 6、Ba(NO3)2 + MgSO4 课内练习书P16、P17附:课外练习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3 一、质量守恒定律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五个不变”、“两个肯定转变”及“一个可能转变”,即: 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试验现象的一般步骤为: (1)说明化学反响的反响物、生成物 (2)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应当是参与化学反响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 (3)与题目中试验现象相联系,说明缘由。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留意: (1)质量守恒定律只能解释化学变化而不能解释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只强调“质量守恒”不包括分子个数、体积等方面的守恒 (3)“质量守恒”指参与化学反响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与反响的物质的质量,也不包括杂质。 二、化学方程式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正确写出反响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3)注:注明反响条件 (4)标:假如反响物中无气体(或固体)参与,反响后生成物中有气体(或固体),在气体(或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标出“”(或“”).若有气体(或固体)参与反响,则此时生成的气体(或固体)均不标箭头,即有气生气不标“”,有固生固不标“” 2.依据化学方程式进展计算的步骤 (1)设:依据题意设未知量 (2)方:正确书写有关化学反响方程式 (3)关:找出已知物、待求物的质量关系 (4)比:列出比例式,求解 (5)答:简要的写出答案 3、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用公式 4、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要领可以归纳为: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 量的单位可直接用,上下单位应一样; 遇到有两个已知量,应找缺乏来进展; 遇到多步的反响时,关系式法有捷径。 三、有关溶液的计算 应娴熟把握本局部常用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公式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公式二: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M浓×a%浓M稀×b%稀 (M浓+增加的溶剂质量)×b%稀 公式三:相对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M浓×a%浓+M稀×b%稀(M浓+M稀)×c% 公式四: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四、常用公式计算 10.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11.设某化合物化学式为AmBn 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A元素与B元素的质量比 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A元素的质量分数 A的相对原子质量×m/AmBn的相对分子质量 五、解题技巧计算 1、守恒法 例1某种含有MgBr2和MgO的混合物,经分析测得Mg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8.4%,求溴(Br)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在混合物中,元素的正价总数=元素的负价总数,因此,Mg原子数×Mg元素的化合价数值=Br原子数×Br元素的化合价数值+O原子数×O元素的化合价数值。 解: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00克,其中Br元素的质量为a克, 则38.424×2=a80×1+(100-38.4-a)16×2 a=40(克),故Br%=40% 2.巧设数据法 例2将w克由NaHCO3和NH4HCO3组成的混合物充分加热,排出气体后质量变为w/2克,求混合物中NaHCO3和NH4HCO3的质量比。 解析:由2NaHCO3=Na2CO3+H2O+CO2和NH4HCO3=NH3+H2O+CO2可知,残留固体仅为Na2CO3,可巧设残留固体的质量为106克,则原混合物的质量为106克×2=212克,故mNaHCO3=168克,mNH4HCO3=212克-168克=44克。 3.极植法 例3取3.5克某二价金属的单质投入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稀盐酸中,反响完毕后,金属仍有剩余;若2.5克该金属投入与上述一样质量、一样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等反响完毕后,参加该金属还可以反响。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24 B.40 C.56 D.65 解析: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克×18.25%=9.125克,9.125克盐酸溶质最多产生H2的质量为=0.25克。 答案:A 由题意知,产生1克H2需金属的平均质量小于3.5克×4=14克,大于2.5克×4=10克,又知该金属为二价金属,故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28,大于20。 4.十字穿插法 例4取100克胆矾,需参加多少克水才能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硫酸铜溶液? 解析:结晶水合物(CuSO4*5H2O)可看成CuSO4的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60250×100%=64%。 解:设加水(溶质质量分数可看成0%)的质量为x,则 5.估算法 例5将13.2克可能混有以下物质的(NH4)2SO4样品,在加热的条件下,与过量的NaOH反响,可收集到4.3升NH3(密度为17克/22.4升),则样品中不行能含有的物质是() A.NH4HCO3、NH4NO3 B.(NH4)2CO3、NH4NO3 C.NH4HCO3、NH4Cl D.NH4Cl、(NH4)2CO3 解析:假设样品为纯(NH4)2SO4,则由(NH4)2SO42NH3可知,能产生4.48升NH3,大于4.3升。 因此样品中的杂质造成样品NH4+的含量小于纯(NH4)2SO4中NH4+的含量。这就要求选项的两种物质中至少有一种物质的NH4+含量小于(NH4)2SO4中NH4+的含量,都大于是不行能的。 可将备选答案化学是变形后进展估算:NH4HCO3(NH4)2(HCO3)2,NH4NO3(NH4)2(NO3)2,NH4Cl(NH4)2Cl2.局部“式量”:(HCO3)=122,(NO3)2=124,Cl2=71,CO3=60,而(NH4)2SO4中,SO4=96,故答案选D。 今日的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4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确实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假如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叙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许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叙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肯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比照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其次课时 (板书)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叙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肯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肯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叙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很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小结: 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体积分数的概念,娴熟把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特别反响类型 特别的反响类型:往往是题目的隐性突破口。 (1)单质A+化合物B单质C+化合物D 即置换反响,可以是金属置换出金属(最常见的是铝热反响)或金属置换出非金属(被置换出来的非金属应当是复原产物,而复原产物在肯定条件下具有肯定的复原性,故通常是H2或C),也可以是非金属置换出非金属(常见的是卤素单质之间的置换或F2置换出O2、固然卤素都能置换出S,另外C可以置换出Si、H2)或非金属置换出金属(此时的非金属必作复原剂,而常见的复原性非金属只有C和H2)。 (2)A的化合物+A的化合物A的单质+化合物B 该反响通常是一个归中到单质的反响,该单质必为非金属单质,常见的是S、Cl2、N2。 (3)单质A+强碱两种含A元素的化合物 该反响是一个碱性歧化反响,单质A通常是X2或S; (4)单质A+单质B化合物C;C+单质A化合物D 综合以上两个反响,可知A、B两种元素可以形成C、D两种以上的化合物,其中必定有一种元素有变价。若有变价的元素是金属,则必为Fe;若有变价的元素为非金属则该元素通常是C、N、S或O等,故以上C、D分别是NO、NO2或CO、CO2、或SO2、SO3或Na2O、Na2O2等。 (5)一种物质分解得到两种以上产物: 常见的有KMnO4、NaHCO3、NH4HCO3、(NH4)2CO3、NH4I、Cu2(OH)2CO3等的分解。 (6)多种物质化合得到一种物质: 如Fe(OH)2+O2+H2O;NOx+O2+H2O等 (7)电解类型(惰性电极): 生成两种产物:电解质分解型或电解水型或熔融的NaCl等。 生成三种产物:放氧生酸型或放氢生碱型。 生成三种气体:电解氨水或NH4Cl溶液。 (8)与化工生产有关的反响: 如制漂白粉、制生石灰、工业合成氨、氯碱工业、硫酸工业、硝酸工业、玻璃工业等。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5 其次单元 我们四周的空气 (1) 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什么? (空气) 总结【叙述】两百多年前,法国闻名化学家拉瓦锡讨论空气成分所做的试验与我们今日的试验异曲同工。翻开课本课本26页。 【叙述】在十九世纪末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间续发觉了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才熟悉到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之外,还有其他的成分。目前人们已能用试验方法准确的测定空气的成分。试验说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德育教育:通过空气成分发觉过程的学习,熟悉到科学讨论过程中美的真谛在于求真,作为科学家最大的美德是严谨的科学态度,要敢于质疑权威。了解,最初化学讨论的手段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响,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课题2 氧气 铁丝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下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响化合反响 多变一 硫黄色固体微弱、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燃烧,产生光明、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 + O2 SO2 红磷暗红色粉末状固体微弱的黄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白烟发出刺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烟4P + 5 O2 2 P2O5 铁丝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在试验室里,我们通常采纳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二、氧气的试验室制法 【争论】 (1)在肯定量的氯酸钾中参加少量的高锰酸钾,是否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为什么? 答: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由于高锰酸钾受热后简单分解,生成物中有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可以降低氯酸钾分解的温度,因此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2)高锰酸钾是不是该反响的催化剂?为什么? 答:高锰酸钾不是该反响的催化剂。由于高锰酸钾受热易分解,生成了其它物质,在反响前后,高锰酸钾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发生转变,因此高锰酸钾不是该反响的催化剂。但是高锰酸钾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是加快氯酸钾分解反响的催化剂。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6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目标 学问和技能:知道化学是讨论物质的组成、构造、性质以及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进展的关系特别亲密。 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间相互争论沟通,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喜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奇怪心和探究的欲望。 3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进展的亲密关系,熟悉化学的价值。 课题分析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起始学科,而本课题又是化学的第一课题,能否上好这一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从学生的实际动身,提出了很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也感受到很多美妙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化学家的才智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的。由此产生了盼望了解化学的剧烈愿望。教材抓住这种情感,导出了“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并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语言, 概述了人类熟悉化学、利用化学和进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充分展现了化学的魁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绪言课,属于非学问性教学,其编写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学问和阅历,从生活走进化学。这就为教师创设了较大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自由度。教学中,建议通过趣味性试验、图片、影像资料、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体会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能以轻松开心的心情去熟悉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产 生深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加深对化学的了解。 设计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做趣味性试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看书上的彩图,感知到化学真奇异学生看录像带,初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带着问题,学生看书,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例子。初步感知“观看”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假设“没有化学”,让学生猜测世界将变成什么样 子,进一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指导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课前预备 课前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写上“化学”两字,将纸张贴在黑板中心。 让学生将碱溶液 喷向白纸,消失红色的“化学”两 字。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奇怪心。 导入 要求学生看教材中猫插图、图1-9及图 l-10 看图片思索 让学生在观赏精致的图片中感知化学的魅力,激发剧烈的求知欲。 讲解这些精致的图片都与化学亲密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别材料产生的奇妙效果。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世界,领会化学魅力。 结合图片中有关化学材料的介绍,使学生在剧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培育学生树 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创设情境 (引导发觉) 播放录像: 走进化学世界(或幻灯片) 观赏: 走进化学世界 利用录像(或幻灯片)中丰富多彩、 接近生活的画面,创设问题情境,激 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开心的 气氛中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索以下问题: l什么是化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阅读教材后,分小组争论,沟通对化 学的熟悉。 培育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介绍一般铜制品和纳米铜的性质与用途,提高学生对“组成、构造、性质、 变化规律” 的熟悉。 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对化学科学的熟悉,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化学与人类进展密不行 分的关系。 引发学生对化学的亲近感,感知学 好化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独立思索或小组争论。 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 的学习意识。 深入 探究 假设:假如没有了化学,彩图中的猫、小鸟、汽车等将怎样变化? 小组争论,提交结论。 让学生在猜测,解疑中体验化学知 识的重要性。 归纳 总结 生活中到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 多彩。 让学生真正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抱负。 学习 方法 1勤思索、敢提问、善沟通、常总结。 2讲标准、勤动手、细观看、务求真。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 学习要求上,赐予指导。 活动与作业 1阅读“绿色化学”。 2预习课题2。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讨论物质的组成、构造、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到处有化学。 3化学学习方法。 (1)勤思索、敢提问、善沟通、常总结。 (2)讲标准、勤动手、细观看、务求真。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根底的科学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 1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试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2 了解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根底的自然科学。 3 培育观看、记录、描述和分析的力量,以及合作、沟通和评价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试验为主,因此采纳探究式教学方法比拟适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试验为根底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育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究精神。 2 培育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难点 1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突破 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根底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试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试验的熟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到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根底建立的呢? 2 叙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