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9日安徽安庆怀宁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真题及答案.docx
-
资源ID:96037783
资源大小:14.87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6年6月29日安徽安庆怀宁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真题及答案.docx
2016年6月29日安徽安庆怀宁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真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每小题0.5分,共5分) 1.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 ) 2.行为主义心理学反对研究意识的结构,主张研究意识的功能。 ( ) 3.同一儿童能演算较抽象的数学题,但在理解历史事件时却不能离开具体的形象。 这是儿童思维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 ) 4.教育目标的确立要先于过程,不能本末倒置,出现先有活动再有目标的情况。 ( ) 5.儿童对勇敢和冒险不能分辨主要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比较低的缘故。 ( ) 6.学前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 ) 7.坚持教育的基础性是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 ) 8.学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 ) 9.学前阶段的教育目标必然是教育目的在学前阶段的具体化。 ( ) 10.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内容是为人师表。 (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 1.下列心理过程中不属于认知过程的是( )。 A.感觉 B.想象 C.记忆 D.情感 2.每个学生都是好的,每个孩子都会成为好孩子,这体现了( )。 A.行为主义思想 B.人本主义思想 C.认知心理学的思想 D.精神分析的思想 3.由于晚上学习到很晚,第二天无精打采,这属于( )。 A.相继正诱导 B.同时正诱导 C.相继负诱导 D.同时负诱导 4.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学前教育的内容 B.学前教育的方法 C.学前教育的问题 D.学前教育的现象和问题 5.学前教育行动研究的目的是( )。 A.发现学前教育的规律 B.解决学前教育的问题 C.解释学前教育的现象 D.解释学前教育的因素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 )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A.允许 B.同意 C.认可 D.禁止 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由( )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A.省级教育主管部门 B.市级教育主管部门 C.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 D.学校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为了( ),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制定的。 A.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B.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C.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D.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9.为未成年人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目的是( )。 A.增强未成年人的防范意识 B.增强未成年人的道德素质 C.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 D.增强未成年人的思想水平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 的( )。 A.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B.监护职责和照管职责 C.抚养义务和培养义务 D.监护职责和监护工作 11.下列不属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原则的是( )。 A.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B.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C.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 D.坚持典范性和示范性相结合的原则 12.对学生的培养即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 )。 A.能力 B.方法 C.态度 D.学识 13.古人把教师的职责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其实质是( )。 A.传承和弘扬 B.改革和发展 C.教书和育人 D.实践和创新 14.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发展,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 A.主体性、示范性 B.复杂性、创造性 C.连续性、广泛性 D.长期性、间接性 15.“教书”和“育人”的关系是( )。 A.并列的 B.递进的 C.互补的 D.相互联系,相互递进的辩证统一 三、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1.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表现在哪些方面? 2.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参考答案一、判断题 1.【答案】。解析: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 2.【答案】×。解析: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意识的功能,行为主义心理学反对研究意识。 3.【答案】。解析:同一儿童能演算较抽象的数学题,但在理解历史事件时却不能离开具体的形象。这是儿童思维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4.【答案】。解析:教育目标的确立要先于过程。目标决定着过程、影响着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具有指导性的功能,不能本末倒置,先有活动再有目标。 5.【答案】。解析:儿童不能分辨勇敢和冒险是由于无法区分两者概念的差别,只注意两者在表现上的相似,是抽象思维水平低的缘故。 6.【答案】。解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7.【答案】×。解析: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是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8.【答案】×。解析: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9.【答案】。解析:教育目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体为特定的教育目标。 10.【答案】×。解析: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内容是爱岗敬业(即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二、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认知过程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观察,包括感觉、知觉、注意、想象、记忆、思维、语言等心理现象。 2.【答案】B。解析:人本主义思想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 3.【答案】C。解析:正诱导是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负诱导是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相继性诱导是在大脑皮层的相同位置上以兴奋与抑制发生的先后来区分的。例如,由睡眠到醒来,就是大脑皮层上先抑制,而后诱导为兴奋,这是相继正诱导;由于晚上学习到很晚,大脑皮层上的兴奋导致第二天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大脑抑制,是相继负诱导。 4.【答案】D。解析: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阶段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这一特定阶段教育规律,阐明学前教育理论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学前教育的现象和问题。 5.【答案】B。解析:教育行动研究法作为一种特殊的研究方法,着重于将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合二为一,用行动的方式来认识和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学前教育行动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学前教育的问题。 6.【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章第十四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7.【答案】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章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适龄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等。 8.【答案】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保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法。 9.【答案】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的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 10.【答案】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11.【答案】D。解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的原则包括:(1)坚持“以人为本”;(2)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3)坚持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4)倡导性要求与禁行性规定相结合;(5)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12.【答案】C。解析:无论是教师的能力、学识还是教学方法,影响到的只能是学生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素质上,而教师的态度则更多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关键作用。 13.【答案】C。解析:教书即“授业”“解惑”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的困惑。育人即“传道”,就是向学生讲解做人的道理。 14.【答案】A。解析:教师劳动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的特点。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直接用自身的知识、智慧、品德影响学生的过程,这是教师劳动主体性的表现;其次,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和模仿性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教师劳动示范性的体现。 15.【答案】D。解析: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育人”。“教书”是途径,“育人”是目的。两者不可偏废。没有“教书”,“育人”就没有依托;没有“育人”,“教书”就失去了本来意义。所以“教书”与“育人”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的知识经验、需要、愿望以及个性特征的不同,因而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也不同,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2)人的心理不是消极被动的、录像式的对客观现实进行反映,而是能动地去反映客观世界。 (3)人们不仅反映客观事物具体的表面现象,而且还会通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测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从而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2.【参考答案】 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1)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3)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4)教育与保护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