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docx
观潮 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1.观潮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 盐、屹" 等 12 个生字 ,会写 " 潮、据 " 等 15 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 " 薄",会写 " 奇观、农历" 等词语。 2.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3.初步了解诗歌浪淘沙(其七)的意思。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说出印象深刻的画 面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教学重点 1.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 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难点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 想象江潮的声音、 样子 ,从而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 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1.同学们 ,你们去过海边 ,看到过海水涨潮吗9 请说说海潮是什么样子的 。(江海涨潮 ,气势宏伟 ,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 天下奇观"。 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 天空浪若雷 ,钱塘潮涌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 触山回。"钱塘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 ,潮来时 ,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 ,像一座城墙 ,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9 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与众不同9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潮。 2.板书课文题目 ,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观潮) 设计意图通过与大海对比和引用古诗 ,让学生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 , 同时 ,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 二 、 检查预习 y初读课文 1.出示预习任务。 (1)读课文 ,把要求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 ,借助拼音 ,把字词读准确。 (2)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写了谁在什么时候 ,在哪里观潮 观的是什么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教师检查、指导 。课件出示 ,见"课件 P5-P15。 (1)用生字卡片检查" 盐、屹、昂、顿、鼎、沸、贯、浩、崩、震、霎、余" 的读音 ,并组词语 。 (2)指导"薄" 的读音 。(课件出示) (3) 书写指导 潮、据、堤、阔、盼、滚、顿、逐、渐、堵、犹、崩、震、霎、余字形难点:"堤" 左部第三笔是提。 "震 " 上部是 " 雨 " 的变体 ,注意第三笔不要写成横折钩。 设计意图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去学习字词 ,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3.反馈指导:朗读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评议是否读准确、读通顺了。 4.反馈预习指导:初步了解课文 。(采用在理解中读 ,在读中理解的策略。) 预设: 问题 1:课文写了. 我们" 在农历八月十八这天观潮。 问题 2:.我们" 在海宁市的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观潮。 问题 3:.我们" 观的是钱塘江大潮。 5.师小结:同学们回答得真好 。接下来 ,我们来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看看"我们" 观看到的钱塘江大潮是怎样的。 三 、了解内容 梳理文脉 ( 一 )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第 1 自然段 ,想一想" 奇观" 是什么意思 ,第1 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个体操作 , 同桌交流。)课件出示: 钱塘江大潮 ,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出示任务: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写 " 我们 " 观潮的。 预设:课文第 25 自然段是具体写. 我们" 观潮的。 3.默读课文第 25 自然段 ,想一想这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用 " " 把这几个自 然段划分为三个部分 , 并概括出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 。 第2自然段: 农历八月十八一早,"我们"来到海塘大堤观潮 。那时江面很平静。 第 3、4 自然段:午后一点左右 ,两丈多高的潮头随着山崩地裂的声响飞奔而来。 第 5 自然段:潮头过后 ,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观潮的过程给" 观潮" 部分分段并概括大意 ,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 ,掌握课文的整体脉络。 (二)揣摩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出示任务:同桌讨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预设:课文是按照" 潮来前"" 潮来时"" 潮去后" 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联结诗文 ,拓展阅读 1.导语: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唐代诗人刘禹锡用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钱塘江 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学这首诗浪淘沙(其七)。 2.课件出示任务。 (1)借助拼音朗读古诗浪淘沙(其七)。 (2)结合生活体验和课文内容 ,想一想每一句诗的意思 ,在不理解的词语下面做上记号 ,和同学讨论或向老师提问理解词语的意思。 3.反馈指导。 (1)检查朗读,以通顺、流利为标准评价指导。 (2)质疑。先汇报同桌互助已经理解的词语 ,再提出还没能理解的词语。 (3)说说诗句意思。 预设:农历八月的钱塘江潮水涌来 ,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 ,数丈高的浪头拍向岸边的山 石 ,又反弹回来。 片刻之间 ,潮水便向后退去 ,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 ,就像雪堆一样洁白无瑕。 4.师小结:我们读懂诗句的意思 ,也就了解了诗的内容 。那么 ,我们所学的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1.朗读课文 。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完成本课的习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2.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 由诗入文 课件出示 ,见"课件 P21。 1.课件出示要求认读的字、会写的字、重点词语 ,指名认读 ,齐读。 2.课件出示浪淘沙(其七)。 提问:这首诗写了什么 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 答)让我们去课文中寻找诗中描绘的画面吧1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用横线画出来。 (个体操作 , 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预设: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有.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传统的观潮日"午后一点左右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第 4、5 自然段中的句子。 二、想象画面 ,感受壮美 ( 一)学习第 2 自然段 。课件出示 ,见"课件 P22-P25。 1.课件出示第 2 自然段的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读了第 2 自然段 ,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画面中有哪些景物 课件出示: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 ,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 前。江面很平静 ,越往东越宽 ,在雨后的阳光下 , 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 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 若隐若现。 (2)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谁来跟大家交流一下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 2.反馈指导。 预设:(1)钱塘江宽阔、平静 , 江面上雾气缭绕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气势雄伟 , 几座小山若隐若现。(2)这样的画面有些朦胧 ,有些平静 ,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二)学习第 3、4 自然段 。课件出示 ,见"课件 P26-P33。 1.课件出示:读第 3、4 自然段 ,说一说:潮来了 ,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你是从哪些词句 中感受到的 默读课文 ,进行批画。 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 ,品读佳句 ,想象画面。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请具体分析。 3.反馈指导。 (1)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课件出示: 午后一点左右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 。 过了一会儿 ,响声越来越大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 白线 ,人群又沸腾起来 。 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一一一隆隆响声 ,像闷雷滚动 ;水天相接处出现 一条白线 。潮虽远 ,但气势已现。 课件出示: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 ,逐渐拉长 ,变粗 ,横贯江面 。 再近些 , 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 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 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宏伟一一一 白线很快移来 ,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再近些 , 白浪翻滚 ,两丈多高的水墙:形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声如山崩地裂。 (2)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潮的声音、形态的语句读一读 ,想一想 ,读出潮由远而近的变化 , 想象潮的声音和形态 ,感受潮来时的气势变化。 (三)学习第 5 自然段 。课件出示 ,见"课件 P34-P36。 1.课件出示第 5 自然段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潮去后你看到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2.反馈指导。 预设:潮头奔腾西去 ,余波漫天卷地 ,江面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才恢复平静 ,堤下江水涨 了两丈来高。 三、指导背诵 1.出示任务:同桌互相检查背诵第 3、4 自然段 。学生交流背诵技巧 ,教师进行反馈 指导。 2.反馈指导。 预设: (1)用填空的形式背诵 。如第 4 自然段:"那条白线_ 。再近些 , 。浪潮越来越近 , _ "那声音_ 。 (2)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背诵。 第 3 自然段:隆隆的响声;潮来了;踮着脚;风平浪静;一条白线 第 4 自然段:很快地;水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四 、内化语言 ,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 ,这么壮观的景象 ,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 ,现在 ,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 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1 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 ,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 给更多的人 。(课件出示视频) 1.教师提问: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 ,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感受或 " 资料袋 " 中的知识 , 可以一个人介绍 ,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 ,教师巡视。 4.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熟悉的景点按照顺序来介绍。 5.小结:听了你们刚才的介绍 ,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钱塘江观潮 。希望同学们 今后 ,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 , 同时也要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五 、 布置作业 、 巩固练习 1.阅读" 资料袋",并结合文中的插图 ,想一想钱塘江大潮形成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的 原因 ,列举几条 ,写在纸上。 2.完成本课的习题。 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观潮 潮来时( 一闷 马)天下奇观 潮去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教学反思 功之处:第一课时 ,我采用指导学生预习的方式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梳理课文 脉络 ,找出描写" 观潮" 场面的部分 ,并通过关键词揣摩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这样 可以让学生对" 观潮" 部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第二课时 ,我以课后习题中的古诗 浪淘沙(其七)为切入点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想象说话 ,落实 本课" 边读边想象画面 ,感受自然之美 " 的语文要素 ,顺利完成了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双 线教学要求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划分不合理 ,没有引导学生结合 " 资料袋 " 说一说钱塘江大潮 的成因 ,只是引导学生课下自己总结。 顺序:由远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