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 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docx
-
资源ID:96065214
资源大小:19.72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 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docx
语文四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三 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2.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 3.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 4.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2.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 难点: 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查字典,解决词句段运用板块中的生字;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2.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谈话导入: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本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古诗三首描绘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物。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为观察对象,描写了事物的特点和变化,展现了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语文园地,进一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作者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 二、交流平台 (一)出示“交流平台”例句。 1.自由读“交流平台”,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咱们结合具体的文本,说说作者是怎样进行细致观察的。 2.交流讨论。 课件出示: (1)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蟋蟀的住宅 预设:从它修建住宅的工具和动作中我知道作者观察细致。 师:作者只有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才能将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写得准确。 (2)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蟋蟀的住宅 预设: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蟋蟀的鸣叫,这是作者听到想到的。 师:我们在观察时,也可以像作者一样,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想,还可以用手触摸,用鼻子闻,用嘴巴尝。 (3)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爬山虎的脚 预设:从“不几天”“后来”“逐渐”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我知道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这样才能观察到爬山虎脚的变化。 师:通过进一步学习,我们知道:只有细致、连续、调动多感官观察,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事物特点。 (二)回顾课文,体会方法 1.回顾课文,想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还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作者在写事物时进行了准确细致的观察? 课件出示: (1)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了嫩绿的。爬山虎的脚 预设:作者观察到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到“嫩绿”的变化,说明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师:找得准,评得好。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能让文章表达更准确。 (2)雄燕子不时给雌燕子衔一些小虫来,还不停地唱歌,欢天喜地、叽叽喳喳地说着贺词。 这时女主人的小脸正探出门外,说不定它们在吻着这位幸福的女主人呢!客人们叽叽喳喳热闹了一阵子,就散了。森林报·夏 预设:这段文字既写出了自己的所见,如雄燕子衔小虫,雌燕子从窝里探出头来的场景;又写出了自己的所听所想,如燕子唱歌,客人们发出叽叽喳喳的声音,说着贺词,吻着女主人等。 师: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听、所想,将燕子生产后的欢乐、幸福表达得准确生动。 (3)不久,花儿慢慢凋谢了,长出了绿豆般大小的柑橘,大自然的天使给它穿上了一层嫩绿色的外衣,远远看去仿佛是一块绿宝石。它慢慢地长成了乒乓球那么大,全身布满了细细的小孔,摸起来凹凸不平的,似乎就是那些淘气的小孩,特意用针扎出来的一样。再后来,它褪去了那身翠绿的衣裳,干脆就变成了成熟后的橙色,照亮了整片果园! 剥开金灿灿的柑橘,里面住着十来个娃娃姐妹,她们互相依偎在一起,谁也不愿意分开,轻轻的剥开一瓣月牙形的橘子,浓浓地香味扑鼻而来,要是咬上一口,哇!真是酸甜可口,回味无穷!我爱故乡的柑橘 预设:这里使用了“不久”“慢慢地”“再后来”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明作者对柑橘进行了长时间的连续观察。 2.只有细致观察才能看到事物的细节,持续观察才能发现细微的变化,运用多感官留心观察才能察觉易被忽略之处。我们在写作时,也只有通过细致、连续、多感官的观察,才能有所发现,写得准确形象。 (三)迁移运用 生活中,你是否也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说一说,你观察了哪些事物? 有位小作者运用了学到的观察方法,对事物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写下了许多又准确又生动的句子,我们一起来分享。 课件出示: 早上,我拿起水壶,学妈妈的样子有模有样地给“百岁兰”浇水。多么有趣哟!露珠在花叶上滚动,在刺旁边徘徊,又掉落这叶上的华尔兹跳得可真好呀!多么梦幻呀!多么可爱啊!我忍不住伸手摸一摸这叶子,顺滑柔软,细细的叶脉在淡红的叶尖上显得格外醒目与突出。真期待那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快快盛开。 刚开的桂花,跟一颗颗小米粒似的,不大引人注意。有的桂花紧紧地凑在一起,在枝头热闹地开放,而有的却十分害羞,躲在叶子下面,不敢露面。刚开的桂花是乳黄色的,像新生的婴儿那么娇嫩,散发着淡淡的甜香,沁人心脾。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也可以进行连续、细致、多感官观察,并及时记录下来,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细致观察、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三、词句段的运用给小动物们找到家 1.朗读题目及下面的两行字,读准字音。 巢 (cháo) 圈 (juàn) 厩 (jiù) 穴 (xué) 棚 (péng) 2.认真观察下面的两行字,你发现这两行字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行的字都是动物名称,第二行是动物“家”的称呼。 3.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小动物的家吧!(出示不同家的含义及图片) 窝:鸟兽、昆虫住的地方。 洞:物体中间的穿通的或凹入较深的部分。 巢:鸟的窝,也称蜂、蚁等的窝。 圈:养猪羊等牲畜的简易建筑,有棚和栏。 塘:水池。 厩:马棚,泛指牲口棚。 穴:动物的窝。 棚:简陋的房屋,牲口棚。 4.请你结合图片,联系词语的解释和生活实际,为下面的小动物找到家吧! 课件出示: 师:有些词语的搭配是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如“厩”只能与“马”搭配,组成“马厩”一词;“狗”的住所只能称为“狗窝”而非“狗洞”(“狗洞”是指供狗进出的通道)。 5.唤醒体验,迁移拓展。说一说,你还能给哪些动物找到家? 生:我还知道兔窟、蛇洞、鸡笼、羊圈、蜂房。(出示图片) 6.小试身手。 (1)下列动物与它们的“家”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猪穴 B.鸡洞 C.马厩 D.虎圈 (2)给小动物找到家。 鼠 潭 鱼 穴 虎 圈 猪 洞 鸟 巢 龙 塘 (3)我还知道:蜜蜂的“家”称为“蜂 ”,小鸡的“家”称为“鸡 ”,蛇的“家”称为“蛇 ”。 小结:这节课,我们结合阅读体验,学习了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通过学习,我们给小动物们找到了“家”,还知道了小动物的“家”有不同说法,我们可以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增强表达的准确性、丰富性。 四、作业设计 五、板书 语文园地 连续、细致、多角度观察 小动物“家”的不同说法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 2.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事物的方法,明白了只有调动多感官,认真细致连续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细微变化。我们还给小动物们找到了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语文园地,继续学习有趣的语文知识。 二、词句段运用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 1.读下面的两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你的发现。 课件出示: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预设:这组句子中的第二句加上了“逐渐”一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表述更准确,能让人感受到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变化过程,也体现出作者观察得十分细致。 隧 (suì)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预设:这组句子中,第一句话运用了准确的数字,说明隧道就是“九寸深,一指宽”;第二句话中加了“最多”一词,表明隧道的深度不会超过“九寸深”,宽度不会超过“一指宽”,这种说法更符合事实。 师:“最多”这个词语表示限定,加上了这个词语,对蟋蟀住宅的描写更精准,这也体现出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性。 2.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体会表达的准确性。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丛草。蟋蟀的住宅 预设:“半掩”这个词用得很准确,如果去掉“半”字,说明门完全被草遮盖住,这样,住宅的照明、排水、通风都会受到影响,不符合蟋蟀对住宅的要求。从“半掩”这个词语,我能体会到作者不仅观察细致,而且语言表达十分准确。 海水平均深度一百四十六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死海不死 预设:写平均深度时使用的是确数,而写最深的地方时使用的是约数。当对深度了解得不够精确时使用“大约”这样的词语,同样可以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师:运用列数字可以使模糊的概念变清晰,使读者对事物的认识更真切、具体,这也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科学性。 3.小试身手。 (1)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最多”体现出蟋蟀的住宅面积很 ,而且表明隧道 (一定/不一定)都有“九寸深,一指宽”,这种说法更符合事实。 (2)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 对“大多”理解正确的是( ) A.表明不是所有的昆虫都这样 B.表明所有的昆虫都这样 四、日积月累 1.读下面的句子,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播放朗读示范) 课件出示: 立了秋,把扇丢。 二八月,乱穿衣。 夏雨少,秋霜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预设:我发现这些句子比较短,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句子内容上都与秋天气象有关,我不需要借助工具书就能理解句意。 师: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2.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对谚语的理解。 立了秋,把扇丢。 意思是:立秋以后,天气转凉,不再需要用扇子。 师: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日期在每年农历的8月7日-9日之间。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季即将来临。 二八月,乱穿衣。 意思是:农历二月和农历八月时天气冷热多变,人们穿衣服没有一定之规,有的人捂得严实,有的人则穿着轻薄。 师:农历二月是早春时节,作为冬季与夏季的过渡季节,冷暖空气都十分活跃,天气变化很大。宋代诗人王安石有诗云:“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道出了初春气候变化大的特点。 夏雨少,秋霜早。 意思是:如果夏天的雨水少,秋天的霜期就会提前。 师:秋天的傍晚或晚上,当近地表面的空气层气温骤降,温度降到0以下时,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华成白色的冰晶,这就是霜。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意思是:到了农历八月份,大雁就开始向南飞去,大雁一旦南飞,就表示要下霜了。 师:白露时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一些候鸟如黄雀、大雁等对气候的变化相当敏感,于是它们集体向南方迁徙,为过冬作准备。这也好像是给人们发出了信号,预示着天气变冷了,让人们抓紧时间收割庄稼,且多添一些衣服,以便迎接寒冷季节的到来。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意思是:每下一场秋雨,天气就会变冷一些,下了多场秋雨后天气就冷得该穿棉袄了。 师:入秋以后,暖空气逐渐减弱后退,当暖空气和冷空气相遇,就形成了一场雨。每下雨一次,暖空气就失败一次,冷空气就向前一步,经过几次相遇,天气就冷了下来。“一场秋雨一场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十场秋雨要穿棉”中的“十场”是一个概数,说明秋季一来,天气就一天天变冷,并不是说真的下了十场雨。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意思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农历八九月还很暖和,甚至十月天气还温暖如春,俗称“小阳春”。 师:中国在较长的时间里,使用“夏历”,把十一月作为一年的开始,叫“阳”,习惯上,把夏历十一月叫“小阳春”。根据我们现今的历法,“小阳春”是指农历十月。我国有些地方把这时节的气候叫做“十月小阳春”,指的是立冬至小雪节气这段时节。 小结:这些谚语都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通过观察、总结而来,时至今日,这些凝结着劳动人民经验智慧的气候谚语依旧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指导着农业生产,为我们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3.理解了谚语的意思,请你带着理解再读谚语。 4.试着背一背。 立了秋, 。 _ ,乱穿衣。 夏雨 , 早。 八月里来 ,雁儿脚上 。 一场秋雨一场寒,_。 八月暖,九月温,_。 5.知识拓展:像这样的气象谚语,你还知道哪些?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预设:这句话的意思是夏季的早晨看到朝霞,今天的天气可能不好,要引起重视,不要出远门;若是傍晚看到天边的晚霞,第二天很有可能是好天气。 泥鳅跳,风雨到。泥鳅静,天气晴。 预设:这句话的意思是水底的泥鳅跳出水面,说明天气变化,要刮风下雨。风雨天气时,气压低,水底缺氧,导致泥鳅和鱼都会跳出来;而天晴的时候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根据泥鳅的表现来判断天气。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预设:“晕”是日光或月光穿过冰晶结成的卷层云,出现在太阳周围的光圈叫日晕,出现在月亮周围的光圈叫月晕。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前一天发生了日晕,那么三更天会下雨;如果前一天出现月晕,第二天午时会刮风。 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 预设:这句话是说长期的晴天后出现大雾,大雾过后一定是阴天;连续下雨天后有大雾就一定会天晴。 师:雾天是晴雨天转换时的过渡,古人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从常见的现象中进行总结概括,作为之后判断天气的依据。 6.课堂小练习。 (1)连一连。单元复习卡P258 二八月_ 秋霜早 立了秋_ 乱穿衣 夏雨少_ 把扇丢 一场秋雨一场寒 雁儿脚上带霜来 八月里来雁门开 十场秋雨要穿棉 (2)窗外下起了小雨,爸爸边穿外套边说:“ _ ,再过段时间就要穿棉袄了。” (3)国庆节已过去,天气还有点热。状状对元元说:“怪不得大家都说_ _ ,你瞧,这天气可不就像春天一样!” 7.小结:这节课,通过比较句子,我们学会准确表达;我们积累了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同时展示了收集到的谚语,真有收获。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细心观察,读懂大自然的语言,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五、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学会准确表达 积累气象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