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领会“(提名)院士候选人工作‘十不准’”规范心得体会.docx
-
资源ID:96069566
资源大小:11.75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学习领会“(提名)院士候选人工作‘十不准’”规范心得体会.docx
学习领会“推荐(提名)院士候选人工作十不准'”规范心得体会中国科协目前正在组织开展2023年两院院士候选人推选工作。 为使推选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维护院士称号学术性、荣誉性、纯 洁性,中国科协4日发布“推荐(提名)院士候选人工作十不准'” 规范,对科协系统推荐(提名)院士候选人的相关方提出10项要求。“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院士是我国科技界最高荣誉 称号。从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到让满天星斗璀璨的孙家栋;从 发现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李四光,到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的袁隆平一代代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世界科技史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 拥有了 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正因如此,在建 设科技强国、加强创新引领的大背景下,每次院士推选、评选工作都 受到广泛关注。提高院士遴选质量,更好发挥院士作用,也成为社会 各方的共同关切。稀缺性决定了含金量。院士一经当选便荣耀与资源加身,推选院 士尤须审慎。一般来说,被推荐者都是对推动国家和社会科技进步有 建树的科技工作者。然而,在盛名“诱惑”之下,也难免有人动起歪 脑筋:譬如,候选人通过搞公关、拉选票等不当行为影响推选、评选 工作;再如,相关学术团体在推选遴选过程中受到权力、利益等非学术因素干扰。院士队伍作为我国科研队伍的领军力量,岂能任由不合 格的“残次品”混入搅浑一池清水?为此,把好院士推选这道入口关,至关重要。此次中国科协发布 “十不准”规范,为院士候选人推选工作立规矩、画红线,对促进程 序公开、公平、公正,维护院士称号学术性、荣誉性、纯洁性,具有 重要指导意义。不难发现,10项要求重在源头防范,对推选工作链条 上的各个主体都提出了明确行为规范,并对违反要求的给予相应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处理措施中,“永久不再”四个字,对那些其身不 正、敬畏不足、心存侥幸的人,可谓一记当头棒喝。身正方能行远,院士推选亦是如此。只有候选人、推荐人等各方 都明底线、守规矩,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在推 选工作中保持严肃性、独立性、专业性,才能让院士推选更纯粹,真 正让“院士”回归本位。如此推选出来的院士,才能真正立得住、走 得远。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所未有的机遇,经受世纪疫情广泛 而深远的考验,向科学技术要发展动力,以科技创新解答发展难题, 已经成为世界共同的追求。要进一步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与合 作,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协作中深化科技创新,实 现共赢共享,让科技“繁荣之光”更好地照亮人民“幸福之路”。开拓进取提升创新能力,共同应对时代挑战。回首历史,两次世 界大战重构了世界秩序;放眼未来,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国际秩序深 刻重塑。世界不断发展,各国相互依存、深入融合,已成为密不可分 的命运共同体,新秩序的转变与形成要以合作共建方式实现。当下新 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化发展受到诸多挑战,世界更需要推动新科技 革命,利用新科技增强驱动力,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从超级计算机、“中国天眼”、中国空间站等科技基础设施和大科学 装置,到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中国科技创新 成果不但没有成为限制、遏制其他国家发展的手段,反而不断与世界 分享、造福全人类,为世界化解风险挑战树立典范、做出贡献。一以贯之坚持开放合作,携手实现跨越发展。科学技术具有世界 性、时代性,国际科技合作是大势所趋。今天,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 独立成为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更有利于 应对全球性挑战。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计划、国际大科学计 划和大科学工程等项目中,中国不断向世界传递出以科技创新解决重 要全球性问题的决心和诚意,为推动人类科技进步持续贡献智慧和力 量。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面对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 健康、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只有坚持开放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 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才能携手实现跨越发展。从 推广菌草种植到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从电力网络建设到铁路升级改造, 从数字经济合作到智慧城市建设,中国与世界各地的科技交流合作持 续深入,为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注入强劲动力。多举并用营造创新生态,搭建交流互鉴桥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 步的灵魂,是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今天的中国,正以科 技创新的蓬勃生机吸引着世界的关注。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 显示,中国在创新领域的全球排名已经从2013年的第三十五位上升 至第十二位,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力度。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显 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专利活动最活跃的国家。无论是加强知识产权 保护,还是建立相关的政策制度体系,都是为了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充分激发创新潜能和市场活力。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 “筑巢”“搭台”,支持在中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把更多国外 贤才“请进来”;支持设立海外研发中心,鼓励国内创新主体“走出 去”,利用科技搭建起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科学无国界,创新无止境。面向未来,以更加开放、充分信任、 全面合作的姿态推进全球科技创新、成果共享,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 福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