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老子四章》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第二单元 传统文化之根第6课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读课文,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说理的特点;理解庄子善于通过事例说理的方法。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章的思辨性和善于运用寓言说理的特点。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道家文化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6.1老子四章一、知人论世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道德经,也叫老子。1.老子生平辩证释“道”的智者老子一、知人论世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上篇道经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下篇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2.作品老子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3.老子思想一、知人论世老子的辩证思想老子的辩证思想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同时,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3.老子思想一、知人论世 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4.社会背景一、知人论世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1.字正音二、文本阅读一毂()埏埴()户牖()自矜()赘行()易泮()累土()gshn zhyujnzhupnli2.阅读感知二、文本阅读任务一:有节奏地诵读全文,把握好语气、语调、停顿等。任务二:疏通语句,初步理解文意。(试概括每章内容。)【一】【一】三十三十辐辐共一共一毂毂,当当其其无无,有车之用。,有车之用。埏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户牖以为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三十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毂(g):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插车轴。当其无:当,指在(某处、某时)。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埏埴(shn zh):埏,揉和;植,黏土。即和土(制作陶器)。户牖(yu):门窗。三、文本理解1.1.积累文言词义积累文言词义【一】【一】三十三十辐辐共一共一毂毂,当当其其无无,有车之用。,有车之用。埏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户牖以为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第十一章)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无”。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2.2.理解翻译文句理解翻译文句三、文本理解【一】【一】三十三十辐辐共一共一毂毂,当当其其无无,有车之用。,有车之用。埏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户牖以为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第十一章)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3.3.请概括本段选文的主要内容。请概括本段选文的主要内容。【名家注解】【名家注解】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实统众也。木、埴、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实统众也。木、埴、壁之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壁之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王弼道德经注)(王弼道德经注)三、文本理解【一】【一】三十三十辐辐共一共一毂毂,当当其其无无,有车之用。,有车之用。埏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户牖以为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第十一章)老子通过车毂、埏埴与凿室这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指出事物是有形的,即“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也就是“无”。“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老子反复讲述有与无的关系,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被眼前看到的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真正的事实。4.4.本段如何阐释本段如何阐释“有有”和和“无无”的关系的的关系的?有什么现实意义有什么现实意义?三、文本理解【二】【二】企企者不立,者不立,跨跨者不行;自者不行;自见见者不明;自者不明;自是是者不彰;自者不彰;自伐伐者无功;自者无功;自矜矜者不长。其在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道也,曰余食赘行赘行。物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处。(第二十四章)(第二十四章)企:踮起脚。跨:跃、越过,阔步而行。见(xin):显露,显现。是:以为是,认为正确。彰:明显,显著。伐,矜:均指夸耀的意思。1.1.积累文言词义积累文言词义赘行:赘,长在皮肤上的肿瘤。行,同“形”,形体,身体。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肿瘤)。物:人,众人。处:为,做。三、文本理解【二】【二】企企者不立,者不立,跨跨者不行;自者不行;自见见者不明;自者不明;自是是者不彰;自者不彰;自伐伐者无功;自者无功;自矜矜者不长。其在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道也,曰余食赘行赘行。物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处。(第二十四章)(第二十四章)2.2.理解翻译文句理解翻译文句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三、文本理解【二】【二】企企者不立,者不立,跨跨者不行;自者不行;自见见者不明;自者不明;自是是者不彰;自者不彰;自伐伐者无功;自者无功;自矜矜者不长。其在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道也,曰余食赘行赘行。物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处。(第二十四章)(第二十四章)3.3.请概括本段选文的主要内容。请概括本段选文的主要内容。老子以辩证的观点告诫人们应如何修身养性。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现象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虽然在短期内似乎有效果,但最终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从反面证明了“无我”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个人修身是这样,那么为政也应该这样。“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些表现及其结果往往是对立的、相互矛盾的。反过来,当然要提倡自谦、自省、自警。可见,老子强调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主张“无为而治”的为政之道。三、文本理解【三】【三】知人者智,自知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者有志,不失其所所者久,者久,死而不亡死而不亡者寿。者寿。(第三十三章)(第三十三章)明:圣明,明智。强行:勤勉而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所:地方,位置。死而不亡:即身虽死而“道”犹存。1.1.积累文言词义积累文言词义翻译: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三、文本理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胜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胜者,无物以损其力。用其智於人,未若用其智於己也;用其力於人,未若用其力於己也。明用於己,则物无避焉;力用於己,则物无改焉。知足者富:知足自不失,故富也。强行者有志:勤能行之,其志必获,故曰强行者有志矣。不失其所者久: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获久长矣。死而不亡者寿:虽死而以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寿。身没而道犹存,况身存而道不卒乎?2.2.名家点评名家点评王弼道德经注王弼道德经注三、文本理解【三】【三】知人者智,自知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者有志,不失其所所者久,者久,死而不亡死而不亡者寿。者寿。(第三十三章)(第三十三章)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坚守本分,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3.3.请概括本段选文的主要内容。请概括本段选文的主要内容。三、文本理解【四】【四】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木,生于毫末毫末;九层之台,起于;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圣人无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民之从事,常于几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第六十四章)1.1.积累文言词义积累文言词义其脆易泮:泮,同“判”。物品脆弱就容易分离。毫末:毫毛的末段,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累土:一筐土。累,土筐。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几:接近。复:弥补。三、文本理解【四】【四】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木,生于毫末毫末;九层之台,起于;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圣人无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民之从事,常于几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第六十四章)2.2.理解翻译文句理解翻译文句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三、文本理解【四】【四】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木,生于毫末毫末;九层之台,起于;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圣人无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民之从事,常于几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第六十四章)3.3.请概括本段选文的主要内容。请概括本段选文的主要内容。老子告诉我们做事要有预见性,要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要把握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小”“下”“近”,注重积累;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三、文本理解阅读小结:阅读小结:文章体现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第十一章通过具体形象的分析说明了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的关系,肯定“无”的作用;其余三章分别论证“无我”“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和“脚踏实地、慎终如始”的重要性。这些思想体现了极强的思辨性,对我们的人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三、文本理解老子四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老子四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相关和相对的因素,而那些对立的因素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力。做事慎终如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三、文本理解老子四章在语言表达和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老子四章在语言表达和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文中运用了排比和对偶,语句简短精练又充满哲理。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如,选文第1则以“车”“器”“室”设喻,形象地阐明了对一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选文第4则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从开头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四、艺术特色【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老子关于老子关于“有有”与与“无无”的论述,闪烁着深邃的辩证思想的光芒,的论述,闪烁着深邃的辩证思想的光芒,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思考。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思考。五、思维拓展 1.1.“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无”就是就是“没有没有”吗?吗?2.2.有人觉得,做某些事时有人觉得,做某些事时没有能够立马见效的,就是无用功,也就没有没有能够立马见效的,就是无用功,也就没有必要去做。必要去做。我们究竟该怎么看待我们究竟该怎么看待“有用有用”与与“无用无用”呢?呢?参考阅读参考阅读1 1:五、思维拓展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有”和和“无无”的辩证的统一,的辩证的统一,且认为且认为“无无”是主要对立面。不过,从唯物的视角看,是主要对立面。不过,从唯物的视角看,“有有”才是主要的对立面。毕竟是有了碗、才是主要的对立面。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碗、茶盅、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碗、茶盅、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也都没有了。空的地方,任何作用也都没有了。“有有”固然是好的,固然是好的,“无无”同样不错。同样不错。“无无”不是不是“没有没有”,事实上,事实上,“无无”也是一种也是一种“有有”。无形的东西也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不过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罢了。无形的东西也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不过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罢了。“无无”就好比数字中的就好比数字中的“0”“0”。“0”“0”不是没有,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不是没有,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0”“0”。有了它,就可以生。有了它,就可以生出整数,也可以生出小数、分数,它可以把一个数字变得无限大,也可以把一个数字变得无限小。出整数,也可以生出小数、分数,它可以把一个数字变得无限大,也可以把一个数字变得无限小。比如比如0 0可以把可以把“1”“1”变成了变成了“100000000”“100000000”或或“0.00000001”“0.00000001”,变大变小都是这个,变大变小都是这个“0”“0”在起作用。在起作用。老子强调老子强调“无无”的价值,决不是故弄玄虚。他是从容器、锐器、车轮、房屋等具体之物中发的价值,决不是故弄玄虚。他是从容器、锐器、车轮、房屋等具体之物中发现抽象的道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他所说的现抽象的道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他所说的“道道”,是,是“有有”与与“无无”的统一,因的统一,因老子虽然以老子虽然以“无无”为主,但也不轻视为主,但也不轻视“有有”,只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罢了。,只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罢了。参考阅读参考阅读2 2:五、思维拓展 很多时候,一时被认为的很多时候,一时被认为的“无用无用”可以成为造福社会的可以成为造福社会的“有用有用”。祖国建设的历程中,无数先。祖国建设的历程中,无数先辈前赴后继从事默默无闻且艰苦的科研工作,甚至连家人都无法理解他们,认为他们做的都是辈前赴后继从事默默无闻且艰苦的科研工作,甚至连家人都无法理解他们,认为他们做的都是“无用无用”的事的事何苦在荒无人烟的大漠中待着呢?但意志坚韧的先辈们没有忘记自己的科学理想何苦在荒无人烟的大漠中待着呢?但意志坚韧的先辈们没有忘记自己的科学理想和使命责任,他们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之心,自愿牺牲个人利益来助力祖国的发展。二十世和使命责任,他们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之心,自愿牺牲个人利益来助力祖国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远在重洋之外的钱学森在广播中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义无反顾放弃了美国的优纪五十年代,远在重洋之外的钱学森在广播中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义无反顾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排除千难万阻回到祖国怀抱;六十年代,邓稼先率领一批青年科学家白手起家研究原子厚待遇,排除千难万阻回到祖国怀抱;六十年代,邓稼先率领一批青年科学家白手起家研究原子弹,在广袤的大西北上空开出了灿烂的蘑菇云;七十年代,袁隆平迎着周围人不解的目光,执着弹,在广袤的大西北上空开出了灿烂的蘑菇云;七十年代,袁隆平迎着周围人不解的目光,执着于瓶罐中和泥塘里的杂交水稻于瓶罐中和泥塘里的杂交水稻他们,摆脱了世俗所谓他们,摆脱了世俗所谓“有用有用”的眼光,实现了的眼光,实现了“小我小我”到到“大我大我”的升华,从而创造出国家之的升华,从而创造出国家之“大用大用”。1.整理课堂笔记,翻译全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2.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3.预习五石之瓠。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