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六中学中考猜题化学试卷含解析.pdf
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似试卷考生请注意:1 .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 .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 .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 选 题(本大题共1 5小题,共3 0分)1 .关于化学反应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解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B.化合反应一定是两种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C.置换反应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D.两种化合物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2 .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能火焰更旺,其原理是()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3 .如图中所示的示意图与对应的叙述正确的是溶液的正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足量的水稀释向足量的不同金属中分别滴加等量的相同稀盐酸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氧气质量gD.反应时间s加 XfnO:不加MnS两份等体积的5%过氧化氢溶液,向其中一份加入少量二氧化镒4.某初中化学实验报告中有如下记录,其中实验数据合理的是A.用100 mL量筒量取5.26 mL稀硫酸溶液用托盘天平称取11.7 g CuO粉末C.用广泛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为3.5D.温度计上显示的室温读数为25.68 5.下列有关营养素的说法正确的是()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纤维素在人体中能够转化为葡萄糖大多数维生素不需要从食物中摄取D.过量的碳水化合物不会转化为脂肪6.下列关于测定溶液pH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干燥的pH试纸测定浓硫酸的pH将pH试纸浸在待测液中进行测定用pH试纸测出河水样品的pH为5.6用湿润的pH试纸测溶液的pH可能会影响测定结果7.三种物质间只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箭头所指方向的转化,下列不符合要求的组合是()CuSO4MgOB./8.NaOH 4 Na:CO3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D./CaCO3 4-Ca(OH)2A.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碳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C.co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CO2用于人工降雨、灭火D.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9.某溶液可能含有盐酸、硫酸、硝酸钠、氯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组成,向一定质量的该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领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领溶液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加入氢氧化钢溶液至过量,共发生了三个化学反应B.该溶液一定含有盐酸、氯化铜,可能含有硝酸钠C.反应过程生成的沉淀一定有氢氧化铜,可能有硫酸领D.到达b 点时所消耗氢氧化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17.1g1 0.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1 1.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下列推理正确的是物质XYZQ反应前质量/g41 012 1反应后质量/g01 21 5待测A.反应物是X和 Y,成物是Q和 ZB.参加反应的Y和 Q的质量比是1 :1C.参加反应的X与 Q的质量比是1 :3D.反应后生成1 5 g Z1 2 .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与冰块混合得到混合物B.水的蒸发和水通电分解都属于物理变化C.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D.水沸腾时可冲起壶盖,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会变大占燃1 3 .在 2H2S+3O2八 从 2 so 2+2出0 的反应中,化合价发生了变化的元素是()A.S,O B.只有 S C.只有 O D.H,S,O1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A.FejO4B.SiO2C.AI2O3D.CaO15.我国科学家研制出在可见光下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复合光催化剂,其催化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不变B.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变C.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二、填 空 题(本大题共1 小题,共 6 分)D.对缓解人类能源危机有重要意义16.根据如图写出所获得的信息(注:与示例不同)例如:最外层电子数为8。(1).(2)o三、简 答 题(本大题共2 小题,共 25分)17.(8 分)碳酸钢广泛用于陶瓷、光学玻璃等行业。有一种碳酸盐矿石,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钢和碳酸钙,现以此矿石为原料生产碳酸领,并得到副产品氢氧化钙,其流程如下图所示:已知,氢氧化领和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是:温度/04080氢氧化钢溶解度/g1.678.22101.4氢氧化钙溶解度/g0.1870.1410.094请回答碳酸钢与碳酸钙的化学性质相似,高温下能分解成两种氧化物,碳酸铁在高温下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氧化钢与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相似,能与水反应。溶液A 中 存 在 的 阳 离 子 是(写离子符号)。在实验室里完成操作1,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除漏斗、玻璃棒外,还有操作2 采用的操作方法依次为_ _ _ _ _ _ _ _ _ _ _ _(填序号)。A.过滤 B.降温 C.加热 D.蒸馆 E.灼烧反应3 的化学方程式为.废渣要经过洗涤后才能弃渣,原因是 o假设该碳酸盐矿石中含有40%的碳酸钙,那么50kg该矿石理论上可制得氢氧化钙的质量是 kgo18.(8 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金属材料关系十分密切,其中钢铁是基本的结构材料,称为“工业的骨骼”。百公金属锂是密度最小的金属,用于原子反应堆、制轻合金及电池等。锂(Li)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 L i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一,它从稀硫酸中置换出H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一铝是地壳中含量位于第一位的元素,它是活泼的金属元素,但因为铝制品表面,在 空 气 中 可 以 形 成,所以铝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得到广泛的使用。实验室常用如图装置模拟炼铁反应。实验过程中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一,石灰水的作用为 o请你简要回答,如何证明NaOH溶液是否完全参加了反应。取含氧化铁的铁矿石5 g,利用上述装置制备铁,充分反应后称重,得到铁单质2.8g。该铁矿石中氧化铁的含量是一?四、探 究 题(本大题共1 小题,共 9.0 分)19.(8 分)学习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后,小明做了如下实验,请你补充完整:(提示:氯化镁溶液为无色,不能使酚配溶液变红)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或解释(1)-NaOH 溶液现象为_ _ _ _ _ _ _ _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2)酱箔NaOH 溶港澈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结论为_ _ _ _ _ _ _ _(5)小军认为小明实验(1)操作设计不足以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应 做 的 改 进 是;小军还(3)氧钠和盐氨化溶稀酚 酎 J1溶M可 66 6-加人稀盐酸后,未观察到明显现象;滴人酚酸后,溶液变红色盐酸与氢氧化钠未发生化学反应(4)MgCh溶液NaOH 口溶液用有白色沉淀生成生成沉淀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解释)_ _ _ _ _ _ _认为小明实验(3)的结论不正确。(6)将(2)(3)(4)实验后试管中的物质倒人一个洁净的烧杯中,烧杯中有白色沉淀,静置,上层清液无色,据此可知上层清液中溶质的成分一定有(除指示剂外),为了检验可能存在的溶质,你的实验方案是参考答案一、单 选 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C【解析】A.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不一定有单质生成,如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都是化合物,错误:B.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错误;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置换反应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正确;D.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故两种化合物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如: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和水,不是复分解反应,错误。故选C。2、D【解析】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 A 错误;B、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 B 错误;C、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不会改变空气中氧气含量,故 C 错误;D、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火焰更旺,故 D 正确.故选D3、C【解析】A、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因此初始时的pH应大于7,选项A 错误;B、足量的镁铝铁与等量的相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量由盐酸的用量决定,因此,三种金属最终产生的氢气质量应相同,选项B 错误;C、开始加入氢氧化钠时,消耗原溶液中的硫酸,无沉淀,故开始沉淀质量为0,当硫酸被消耗完后,氢氧化钠开始和硫酸铜反应,产生蓝色沉淀,故沉淀质量在某一时刻增加,当硫酸铜被消耗完以后,沉淀质量便不再改变,选 项 C 正确;D、过氧化氢溶液用量相同,无论是否加入催化剂,最终能产生的氧气质量应相同,图中所示最终产生的氧气质量不相同,选项D 错误。故选C。4、B【解析】试题分析:A、量筒的精确值为0.1m L,且选择量筒时应接近量筒的量程范围,错误,B、天平的精确值为0.1 g,用托盘天平称取U.7g CuO粉末,正确,C、用广泛pH试纸只能粗粮测出溶液的P H,测量结果为整数,错误,D、温度计 的 精 确 值 为 错 误,故选B考点:量筒、天平、温度计的精确值,PH试纸5、A【解析】A.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正确;B.纤维素在人体中不能够转化为葡萄糖,错误;C.大多数维生素在人体内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摄取,错误;D.过量的碳水化合物会转化为脂肪,错误。故选A。6、D【解析】A、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不能用pH试纸测定浓硫酸的p H,故选项说法错误。B、用 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 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故选项说法错误。C、由于标准比色卡上的数字只有整数,用pH试纸测得河水样品的pH不可能精确为5.6,故选项说法错误。D、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 H.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若溶液显酸性或碱性,则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碱性减弱,测定结果不准确,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7、C【解析】A、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铜在氧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只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箭头所指方向的转化,故选项错误。B、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氧化镁与氢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镁和水,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只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箭头所指方向的转化,故选项错误。C、氯化钠转化为碳酸钠,假设能行,对应的是生成物是碳酸钠和氯化银,反应物是氯化钠和碳酸银,但碳酸银难溶于水,不能与氯化钠发生,不能通过一步反应能实现如箭头所指方向的转化,故选项正确。D、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只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箭头所指方向的转化,故选项错误。故选C。8 A【解析】A、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虽然组成元素相同,但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故A错误;B、碳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生成C 0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 O,故B正确;C、CO具有还原性,用于冶炼金属,具有可燃性,做气体燃料;CO2固体俗称干冰用于人工降雨,二氧化碳本身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用于灭火,故C正确;D、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故D正确。点 睛: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二氧化碳常用于人工降雨和灭火。9、B【解析】试题分析:开始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无沉淀生成,说明无稀硫酸,因为稀硫酸与氢氧化钢反应生成的硫酸钢沉淀不溶解于水,会有沉淀存在;开始反应掉a克的氢氧化钢溶液,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稀盐酸,因为酸碱反应比较迅速,氢氧化钢溶液反应掉稀盐酸后,然后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无法确定硝酸钠是否存在,A、加入氢氧化领溶液至过量,是氢氧化锁溶液与稀盐酸、氯化铜溶液反应,故发生两个化学反应,错误;B、该溶液一定含有盐酸、氯化铜,可能含有硝酸钠,正确;C、反应过程生成的沉淀一定有氢氧化铜,没有硫酸领,错误;D、设与氯化铜反应时消耗氢氧化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x,Ba(OH)2+CuCh=Cu(OH)21+BaCh171 98x 9.8g171:98=x:9.8g 解 得 x=1 7.1 g 还有一部分氢氧化钢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故消耗氢氧化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大于17.1g,错误。故选B考点:图表所表示的化学信息、推断物质的成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10、B【解析】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反应的情况,如有气体参加或生成需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故 A、D 错误;质量守恒定律满足一切化学变化,C 没有发生变化,C 错误;选 B11、C【解析】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 的质量减少了 4 g-0 g=4 g,故 X 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X 的质量为4g;反应前后Y 的质量增加了 1 2 g-1 0 g=2 g,故 Y 是生成物;同理确定Z 是生成物,生成的Z 的质量为15 g-lg=1 4 g;由质量守恒定律,Q 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Q 的质量为14 g+2 g-4 g=12 g,故待测的数值为2 1 g-12 g=9 g。A、根据分析,可知反应物是X 和 Q,生成物是Y 和 Z,故选项说法错误;B、参加反应的Y 的质量为12 g-l()g=2 g,参加反应 的 Q 的质量为1 4 g+2 g-4 g=1 2 g,故参加反应的Y 和 Q 的质量比是1:6,故选项说法错误;C、参加反应中X、Q 的质量比为4 g:12g=1:3,故选项说法正确;D、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反应后生成Z 的质量为1 5 g-lg=1 4 g,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12、C【解析】硬水与软水;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A、冰块是固态的水,混合以后还是只有水这一种物质,故 A说法错误;B、水的蒸发是指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所以属于物理变化,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 B说法错误;C、硬水是指含有较多钙镁离子的水,故 C正确;D、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会变大,故 D解释错误。故选C。13、A【解析】氢元素显+1价,设 H2s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x=0,则*=-2 价;氧元素显-2 价,设 Sth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y+(-2)x2=0,则 y=+4价;硫元素的化合价由-2 价变为+4价;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02属于单质,故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生成物二氧化硫、水中氧元素显-2 价,氧元素的化合价由0 变 为-2 价;故在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了变化的元素S、O;故选A。【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1 4、C【解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他们组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A h O i;故选:C,15、D【解析】A、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保持不变,选项错误;B、反应前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反应后生成的甲烷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所以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选项错误;可见光C、根据图示给出的是微观世界的反应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 O 2+2 H 2 O CH4+2O2,则生复合光催化剂成物分子个数比为1:2,选项错误;D: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转变为甲烷,变废为宝,选项正确,故选D。二、填 空 题(本大题共1 小题,共 6分)1 6、质子数为13 电子层数为2【解析】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原子核内有13质子,核外有2 个电子层,第一层电子数为2;第二层电子数为8;该粒子的化学性质稳定,不容易得失电子。三、简 答 题(本大题共2 小题,共 25分)1 7、BaCCh=BaO+CO2T Ba2 Ca2+烧杯 CA Ba(OH)2+CO2=BaCOaj+H2O 充分利用原料,保护环境 14.8【解析】高温(1)碳酸领与碳酸钙的化学性质相似,高温下能分解成氧化钢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BaCChBaO+CO2f;(2)氧化钢与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相似,能与水反应分别生成氢氧化钢和氢氧化钙。溶 液 A 中存在的阳离子是Ba2+、Ca2+;(3)操 作 1将固体和液体分开,所以操作为过滤,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玻璃棒、烧杯:(4)操作2 要将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韧分开,根据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领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可以先加热使氢氧化钙析出,然后过滤分离;(5)反应3 是氢氧化钢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钢和水,化学方程式为Ba(OH)2+CO2=BaCChl+H20;(6)废渣中还含有未溶的氢氧化钙及氢氧化钢溶液,要经过洗涤后才能弃渣,及充分利用原料,又保护环境;(7)解:设可制得氢氧化钙的质量为x局温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 a C C h-C a O +CChf,CaO+H2O=Ca(OH)2,可知关系CaCCh Ca(OH)2100 7450kgx40%x100 _7450依 x 40%一工x=14.8g答:可制得氢氧化钙的质量为14.8g。18、3 2Li+H2sC4=Li2sCh+H2T 3 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Fe2Ch+3CO高温2Fe+3CO2 检验生成的CO2 取适量溶液滴加过量的B aC L,再取沉淀后的清液,滴加酚配试液,溶液不显红色说明NaOH完全参加了反应,溶液显红色说明NaOH没有完全参加反应 80%【解析】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L i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从稀硫酸中置换出H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Li+H2s04=U 2 S O 4+H 2 T;(2)地壳中元素的含有情况大小顺序是:氧硅铝铁;铝制品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是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对里面的铝起到保护作用;实验过程中硬质玻璃管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铁,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高温2硬+3CO2T;该实验中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反应中是否生成了二氧化碳,并能将其吸收;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加入瓶中的NaOH溶液是否全部参加了反应,即判断是否有剩余的氢氧化钠,实验步骤和现象:取瓶中反应后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足量C a C L或B a C L,静置,取上层清液加酚醐,若溶液变红则N a O H没有完全参加反应;若溶液不变色则N a O H已经完全参加了反应;(4)设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为x,高 温F e2O3+3 C O =2Fe+3 C O21 6 0 1 1 2x 2.8 gx _ _ 1 6 01 8 gx=4g,该铁矿石中氧化铁的含量=X 1 0 0%=8 0%o5g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 9、试管内液面上升 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酰溶液变红 2 N a O H+M g C l2=M g(O H)2+2 N a C l 另取一套相同的装置,将氢氧化钠溶液改为等体积的水,做对比实验 N a C l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合理即可)【解析】(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试管内气压减小,试管内液面上升;(2)由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可知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献溶液变红;(4)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故填:试管内液面上升;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酸溶液变红;2 N a O H+M g C L=M g (O H)2 l+2 N a C l;(5)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不足以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可换用等体积的水做对比实验的方法;故填:另取一套相同的装置,将氢氧化钠溶液改为等体积的水,做对比实验;(6)实验结束后,将(2)(3)(4)三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一只洁净的烧杯中,烧杯中出现白色沉淀,静置,上层清液无色;溶质可能两种:N a C l、N a C l和M g C L,即一定含有氯化钠,可能含有氯化镁;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证明含有氯化镁。故填:N a C l;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