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资料9篇.pdf
2022年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资料9 篇国高考政治知 识 点 复 习资料1我们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包容性: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 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 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6、7、8点组合)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8、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9、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国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资料2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1、生产与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能促进生产 的 发 展(动 力)。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3)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各环节间的关系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各环节间的关系:A、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B、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C、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2、大力发展生产力(1)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A、解决主要矛盾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B、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C、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D、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E、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2)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回 高 考 政治知识点复习资料3专题一物质和运动2 0 1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 0 2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 0 3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 0 4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2 0 5.规律不能被改变、消灭、创造。2 0 6人可以创造物质的具体形态,但不能创造物质。专题二物质和意识2 0 7.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2 0 8.物质具有决定作用,意识具有反作用;2 0 9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10.意识既可以正确反映客观存在,也可以错误反映客观存在。211.意识是人脑在客观存在的反映,并不意味着这种反应是被动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212.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213.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21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对人脑的模仿,不具有主观能动性。215.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必须依赖于物质。216.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217.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218.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219.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20.人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专题三实践和认识的关系221.实践决定认识。222.认识的 只有一个,即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223.实践和认识的主体都是人。22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都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22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22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227.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专题四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228.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29.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都不包含谬误。230.真理的具体的,不能推翻真理,但可以超越真理。231.认识有多个,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具有客观性。232.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233.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 3 4 .认识并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2 3 5 .实践一认识一实践.2 3 6 .量变一质变一量变.2 3 7 .特殊性一普遍性一特殊性.2 3 8 .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专题五联系观2 3 9 .联系具有普遍性,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但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2 4 0 .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2 4 1 .联系具有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 4 2 .联系具有客观性,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不等于主观臆造的联系。2 4 3 .整体的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2 4 4 .我们应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而不是立足的局部。2 4 5 .关键部分的功能甚至对整体的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专题六发展观246.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247.发展具有普遍性,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248.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49.新事物不等于新出现的事物,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远大前途的事物。250.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25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专题七矛盾观252.矛盾双方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不能把矛盾双方简单理解为好不好、优点与缺点。253.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5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不能由此认为矛盾越多越好。255.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56.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25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矛盾。258.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259.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26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261.解决矛盾并不是消灭矛盾。矛盾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可以被解决。26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263.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26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265.主要矛盾一一改造世界,解决问题:重点、中心、关键、突破口。266.主要方面一一认识世界,评价事物:主流、性质、主体。267.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决定事物的性质。专题八辩证否定观268.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69.辩证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270.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271.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272.创新要求否定,并不是否定一切。27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74.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专题九社会历史观27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 7 6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2 7 7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 7 8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 7 9.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 8 0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 8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g特T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2 8 2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2 8 3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党的生命线和根本的工作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2 8 4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专题十价值观285.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286.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287.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与社会起着促进作用。288.价值观具有主体差异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但并不是说不同的人价值观一定不同。289.价值观对人生起导向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290.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前提和基础。291.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292.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回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资料4【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1)文化多样性,主要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2)文化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3)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昧。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世界遗产的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如何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2)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必要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质文化的错误倾向。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个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1、文化传播及其主要途径(1)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2)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1)传媒的含义及发展含义: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这些传播的媒介,就是传媒。传播媒体、传播技术是文化传播的物质保证和实现方式。发展: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媒大体经历了 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功能: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3、文化交流的意义: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4、文化交流的态度: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国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资料5【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传统文化的继承1、传统文化的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2、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我国古代建筑成为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首先观念。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3、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特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由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性,人们对本民族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5、继承传统文化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继承标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要继续保持和发扬;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加以改造或剔除。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3)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当代信息技术)(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回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资料6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一一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回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资料7(一)信用工具:1、结算的方式:(1)现 金 结 算(2)转账结算。2、常用信用工具:(1)信用卡:A、含义: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B、优点: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C、其中银行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对信贷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2)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二)外汇和汇率:1、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判断汇率升高和跌落的标准: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贬值;反之,亦然。3、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即: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1)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A出口减少,进口增加;B外资投资成本增加;C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D本国外汇储备贬值,但有利于偿还外债;E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2)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A出口增加,进口减少;B外资投资成本降低;C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D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及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从产生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本质看: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从重要性看: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定意义上是财富的象征;(2)对金钱要取之有道,要通过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3)用之有益,要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4)用之有度。花钱要有所节制,要分轻重缓急。同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资料8一、国体1、国家(含义;属性)(1)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构。(或者说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2)属性:具有主权属性、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2、国体(1)含义: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2)决定因素: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3)判断标志: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这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3、民主(1)含义及其阶级性: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统治阶级内部),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 国 体(“在一定阶级范围”,即统治阶级内部)和 政 体(”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统一。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抽象的、完全的民主和全民的民主是不存在的。(2)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另一方面,民主和专政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4、国家职能:(1)含义:是指国家在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所负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任务。(2)分类:对 内 职 能(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对 外 职 能(保卫职能和交往职能)。(3)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5、我国的国体:(1)名称及含义: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2)首要标志,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4)特点及优点:广泛性和真实性。第一,民主具有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的广泛性。第二,民主具有真实性。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国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资料9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了解。3、货币的职能(1)两个基本职能一一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A、价值尺度职能(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B、流通手段:(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X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2)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2)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或社会经济秩序。(注意: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等。)(3)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的下跌的经济现象。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