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2年高考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pdf

    • 资源ID:96137026       资源大小:3.63M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年高考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pdf

    2022年高考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0-1 4 题。秦将伐魏,魏 王 闻(听说)之,夜见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日:“寡人 愿(希望)子之行也!”重(庄重)为 之 约(准备,具办)车 百 乘(s h eng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孟尝 君 之(动词,至!J)赵,谓赵王曰:“文(孟尝君)愿借兵以救魏。赵 王日:“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 日:“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状语后置)。然而赵之地不 岁 危(危险),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屏障)也。今(假使,如果)赵不救魏/魏 歆(饮)盟(歆血为置)于 秦(状语后置)/是赵与强秦为界(毗领,檬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之)(赵国)【省略句】起 兵(发兵,出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 岁(年成,“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不 熟(谷物成熟)二 年(定语后置)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将)奈 何(怎么办)?”田文日:“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 见 军(秦军),虽(即使)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日:“臣 效(献,呈献)便 计(有利的计谋)于 王(状语后置),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 日:“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 折 节(1.屈己下人,降低身份2.强自克制,改变初衷)割地,以国之 半 与(给)秦,秦 必 去(撤退)矣。秦已去魏,魏 王(省略动词)悉(全部)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 因(凭借)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 而 输(运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悦”高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 且 亟(口急速,快;q i 屡次)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于是)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 选 自 战国策魏策三)1 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详细解析】“魏献盟于秦”的意思是“魏国和秦国欹血为盟”,意思是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排除A、D o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所以”是一个词组,不能断开。所以排除B 项。故选C。1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详细解析】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是“受蒙蔽”的意思,与“为赵蔽”的“蔽”不同。故选C 项。1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详细解析】根据原文“寡人愿子之行也”的意思是“我希望您为我走一趟”,选项中的孟尝君“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的表述不正确。故选A 项。1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答案】(1)我国已连续两年歉收(年景不好),现在又要远涉数千里去救援魏国,怎么能办得到呢?(2)燕国不去救援魏国,魏王就会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把半个魏国的土地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解析】(1)岁:年成,年景。熟:指谷物成熟。岁不熟二年矣,定语后置(岁、熟各1分,句式1分,大意1分)(2)折节:屈己下人,降低身份。与:给,给予。(折节、与各1分,大意2分)1 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去赵借兵采用的是假设策略,给赵王讲清楚存魏对赵国的好处,同时也讲明如果魏国和秦国献血结盟给赵国带来的危害。去燕借兵采用的是比较策略,先是请求燕国出兵救魏,然后通过比较让燕王认识到“行数千里而助人”比“出燕都南门望见四国之军”对燕更有利。【详细解析】梳理文段相关内容,并结合文意来说明即可。参考译文秦国将要攻打魏国。魏王听到了这个消息,连夜召见孟尝君,魏王告诉他:“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想想,该怎么办呢?”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那么魏国就可以保全。”魏王说:“我希望您为我走一趟。”魏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一百辆兵车。孟尝君到了赵国,面见赵王说:“我希望向大王借兵去解救魏国。”赵王回答:“我不能借兵给您。”孟尝君说:“敢来向大王借兵的,是效忠于大王的人。”赵王说:“我能听听您的说法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大,魏军也并不比赵军弱。然而赵国年年没有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大量死亡;相反,魏国却年年战争不断,老百姓年年大量死亡,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魏国在西边成为赵国的屏障。如果赵国不救援魏国,魏国就会与秦国欷血结盟,那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每年也会战乱,百姓每年也会大量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赵王同意借兵,于是为魏国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军将要攻魏,希望大王救援魏国。”燕王说:“我国已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救援魏国,怎么能办得到呢?”孟尝君说:“行军数千里去救援,这是有利于燕国的。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看见秦军,即使想行军数千里去救人,还有可能吗?燕王还是不肯发兵。孟尝君说:“我给大王献有利的计谋,但大王不用我的良策,我只得请求离开,恐怕天下将要发生大的变化呀。”燕王说:“大变化我能够听听吗?孟尝君回答:“燕国不去救援魏国,魏王就会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把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撤走后,魏王会率领韩国、魏国的军队,又从西边借来秦军,再联合赵军,以四国联军来攻打燕国,大王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行军数千里去救人有利呢,还是出燕门就看见四国攻燕的军队有利呢?而且四国军队到燕国的距离很近,运输也方便了,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可以回国复命了,我愿听从您的意见。”于是为魏国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随田文。魏王非常高兴,说:“您借到了燕、赵军队这么多,而且又快。”秦王十分害怕,割地与魏国讲和。于是魏王归还让燕、赵的军队,并封赏了孟尝君。2022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 0 T 3)小题。齐助楚攻秦,取(攻占)曲 沃(地名)。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结交,交好),惠王患(担心)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 方 欢(友好,交好),子为寡 人 虑(谋划)之,奈何(怎么办)?”张仪曰:“王 其(不译,“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为臣约(准备,具办)车并(和)币(礼品。“持千金之资币物”荆轲刺秦王),臣请试之。”张仪 南(名词做状语,向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 于 敝(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邑之王甚厚(重,大),敝邑(对本国的谦称)欲伐之,而大国(对楚国的尊称)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闭门谢客,断绝往来)绝(绝交)齐,臣请使(让)秦王献商于(古代秦楚边境地名)之地,方(方圆,周围)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使动,使.削弱)齐,西 德(恩惠,恩德)于 秦(状语后置),而 私(私人占有)商于之地以为利(利益)也,则此一计而三 利 俱(全,都)至。”楚王 大 说(“悦”),宣 言(1.宣告,宣布;2.扬言,宣 扬“【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于朝廷(状语后置)曰:“不毂(“不谷”,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听说,偏义复词,偏“闻”)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毅不烦(烦劳,麻烦。“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 独(只有)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 患(祸患,灾难)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原因)重(重视)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孤立)也,秦又何重 孤 国(孤立无援的国家)?且先绝齐,后 责(要求,索要)地,必受欺于(被动,“受制于人”)张仪。是西生秦患(祸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 善(好)矣!子 其(副词,表命令语气,)弭(停止)口无言,以 待(等待)吾事。”楚王使人绝(于)齐(省略句,状语后置)。张仪反(“返”,返回),秦 使(派)人使(出使)齐,齐、秦之 交 阴(暗中)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 于 秦(状语后置)。张仪知 楚 绝(绝交)(于)(省略句)齐也,乃(才)出 见(接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 从(zdng,犹言纵横,指土地的面积。从,同“纵”)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 兴(动,发动)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趁机)而赂之一名都(大都邑),与之伐齐,是 我 亡(动词作名词,失去、丢失的土地)于秦而取偿(等到补偿)于齐也。(状语后置)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状语后置)。故楚之土壤土民非削弱(地削兵弱),仅(jin,几乎,接近)以救亡(灭亡,偏义复词,偏“亡”)者,计失于陈轸,过(错误地)听于张仪。(节选自 战国策秦策二)1 0.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正角的项是()A.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C.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详解】“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结构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连词,所 以“而”之前应断开,由此排除A、D o“子”是第二人称,指“你”,是“不贺”的主语,因此“子”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故选B。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 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 赤壁赋“泣孤舟之凝妇”的“孤”字含义相同。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 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详解】A.“约车”的“约”是“准备、具办”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说法错误。故选A。1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C.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详解】B.“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的说法是对原文中“西德于秦”的错误理解,“西德于秦”的意思是“对秦国施有恩惠”。故选B。1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楚王不听,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日:“从某至某,广从六里。”1 3.(1)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2)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是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详解】(1)“善”,形容词,好;“其”,副词,表命令语气,还是;“弭”,停止。(2)“绝”,动词,断绝;“乃”,副词,才;“广从”,纵横,指土地的面积。参考译文: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秦地)曲沃。后来秦想要进攻齐国,由于齐、楚友好,秦惠王担心这件事,对张仪说:“我想要攻打齐,可是齐、楚两国关系正友好,请你为我谋划一下,怎么办呢?”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请允许我试以试。”于是张仪去南方拜见楚怀王,说:“现在对秦王来说齐王的罪恶是最严重的,秦国准备征讨齐国,然而楚国跟齐国交好。如果大王能关闭边关门和齐断绝往来,我劝说秦王献上商于的土地,方圆六百里。如果这样,楚国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且私下占有商于六百里土地作为利益,这就是一举三得的上策。”楚怀王非常高兴,在朝堂上宣布说:“我己经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听见这话的群臣都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晋见,唯独不向怀王道贺。怀王说:“我不烦劳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会招来祸患。”怀王问:“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王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楚王有齐国支持。如今还没有得到秦国的割地却先和齐国断绝邦交,这会让楚国陷于孤立状态,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楚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索要土地,那么一定会被张仪欺骗。这样在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又和齐国断交了,这样秦齐两国一定会兵临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情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再说了,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怀王派使者跟齐国绝交。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秦齐的暗中联合。楚国派遣一名将军去秦国接受土地。张仪得知楚齐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使臣说:“是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地。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机送给秦国一个大都市,跟秦一起攻打齐,这样可以把在秦国丢失的土地再从齐国那里得到补偿。楚怀王没有采纳,于是发兵攻打秦国。秦、齐两国合兵,楚军在杜陵大败。所以说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也并非软弱,但几乎亡国的原因,是怀王在计策上不用陈轸的建议,而错误地听信张仪的缘故。2022年全国乙卷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 赤 子(L初生的婴儿;2、百姓的代称)乎!饥者则食(使动词,使.吃)之,寒者则衣之,将(抚养)之 养(抚养)之,育(培养,教育)之 长(抚育)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泛舟)西河而下,中流,顾(回头)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险要)也,(主谓倒装)此魏国之宝也”。(判断句)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2 0 1 9 年全国卷三考过)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驱逐,流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武 王(周武王姬发,西周王朝的建立者)克(战胜)殷,召太公(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西周初年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对.怎么办)”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同时具有)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憎恨)其 余 胥(墙壁)。咸(都)刈(杀)厥(其,代词)敌,靡(无,不)使有余,何 如(怎么样)?王曰:“不可,”太公出,邵 公(又作召公,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召,故称为召工)入(晋见),王曰:“为(对)之(指士众)奈何?(对这些人怎么办)”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使动用法,使.活)之,何如?”王日:“不可。”邵公出,周 公(西周初年政治家,武王之弟,名旦,因封地在周,故称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居住)其宅田(W)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 宾语前置,惟(唯.是.)/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 大(胸襟开阔)乎/平(平定)天下矣/凡所以贵(尊重)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 寿 宫(状语后置),睹(看)长(老,年高)年 负(背着)薪而有饥色,公 悲(怜悯)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日:“臣闻之,乐(喜好)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而 哀(动词,同情,怜悯)不肖(不幸的人),守(掌管)国之本(根本)也。今君爱(同情,怜悯)老而恩无不逮(到),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寻找)老弱之不养,鳏 寡(老而无妻或无夫的人)之不室(房屋)者,论(平定)而 供(供给,供应)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年老无妻)寡(年老无夫)有室。晋平公春筑(修建)台,叔向日:“不可。古者圣王贵(重视)德而 务 施(乐善好施),缓刑 辟(刑法,刑律)而 趋(遵循)民时。今春筑台,是 夺(耽 误 论民本“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被)后世哉?平公曰:“善。”乃 罢(取消,废除)台役。(节选自 说苑贵德)1 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日/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B.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C.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1 0 题详解】从内容来看,划线句是“周公”和“武王”的对话,两个 日”是标志,“武王曰”前面是“周公”所言,所 以“武王”前面断开,排除C D;从句式结构来看,“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的判断句,且“贵士君子”是动宾短语作“者”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B。1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1 1 题详解】A.“饥者则食之”意思是“饥饿的人就给他粮食吃”,“食”使动,使.吃;“食野之苹”意思是“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食”,吃。两者含义不同。B o 放都是流放的意思。C.“靡使有余”的“靡”是,无,不;“望其旗靡”的“靡”是倒下。D.“公悲之”的“悲”是怜悯,同情;“心中常苦悲”的“悲”是悲伤。故选A。1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玉。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B.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D.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1 2 题详解】D.“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错误,曲解文意,文 中“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意思是“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这是说不能靠建造游观之台这些方式来安身存命。故选D。1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0 分)(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1 3.(1)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2)现在我请求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安置他们。【1 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克”,打败;“召”,召见;“奈何”,把怎么办。(2)“请求”,请求找来;“鳏寡”,丧妻丧夫;“论”,评定;“供秩”,供给生活物品,可意译为“安置”;“焉”,代词,他们。参考译文圣人对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饥饿就给他食物吃,寒冷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们,培育他们,唯恐他们不能发展壮大。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的时候回头对吴起说:“山河多么,太美了,这是魏国的无价之宝呀!”吴起回答:“(一国之宝)在于国君的德政而不在于山河的险要。当初的三苗氏,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由于他不讲仁义道德,被夏禹消灭了。夏桀所居住的地方,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南边,羊肠阪在北边;由于他治国不施仁政,被商汤放逐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啊。”魏武侯说:“你说得对。”武王打败了商,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他所住地方的墙壁都厌恶。把他们全部杀掉,不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一个老年人背着柴,面有饥色。齐景公就很同情他,感慨地说:“让当地的官员养活他。”晏子说:“我听人说,喜好贤良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守住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主怜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泽没有达不到的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齐景公笑了,脸上也有了喜悦的神色。晏子说:“圣贤的君王遇到贤良就喜好贤良,遇到不幸就怜悯不幸。现在我请求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安置他们。”齐景公说:“很 好!”于是,老弱的人有人养活,丧妻丧夫的人也有了居住的屋子。晋平公想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叔向进言说:“不可以。古代圣明的君王崇尚道德,乐善好施,宽缓刑律,抓紧农时;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这是耽误百姓的农时啊。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晋平公说:“好!”于是放弃了建造游观之台的工程。2022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刑赏忠厚之至论【宋】苏辙古 之 君 子 立 于 天 下(状 语 后 置),非 有 求 胜(制 服,战 胜)于 斯 民 也。为(动 词,制定)刑 以(来)待 天 下 之(罪 过,罪 恶),而(表 转 折,却)唯 恐 民 之 入 于 其 中 以 不 能 自出 也;为 赏 以 待 天 下 之 贤 才,而 唯 恐 天 下 之 无 贤 而 其 赏 之 无 以(没 有 什 么 办 法)加(施加)之也。盖以君 子 先(意动用法,以.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 所 志(志向)也,民自为 而 召(招致)之也。故 罪 疑(不能确定,疑问)者从轻,功疑者从重,皆顺天下之所欲从。且 夫 以 君 临(治理,统治)民,其强弱之势、上下 之 分(分别),非待夫与之争寻常(平 常,普通)之是非而后 能 胜(战胜)之 矣。故 宁 委(交付,托 付)之 于 利(状语后置),使之取其优,而吾无求胜焉。夫惟天下之罪恶 暴 著(暴,暴露,显露;著,明显。同义词连用,明显,昭著)而不可掩,别 白(辨别明白)而不 可 解(免除),不得已而用其 刑。朝 廷 之 无 功,乡党之无义,不 得 已 而 爱(吝惜,吝啬)其 赏。如 此,然后知吾之(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刑,而非吾之好杀人也;知吾之不赏,而非吾之不欲 富 贵(作 动 词,使.富贵)人也。使(假 使,假如)夫其罪可以推 而 纳(入)之于刑,其 迹(行 踪,踪 迹,引申为行为)可 以 引(拿)而 置(放)之 于 无 罪;其 功 与(动词,给予)之而至于可赏,排之而至于不可赏。若是 二 者(用在数词后,方面)而不以与民,则天下将 有 以(有所,有.条件,有.办法)议我矣。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与不可赏也,则吾犹可以自解。使天下而知其可以无刑、可以有赏之说,则将以我 为 忍(狠心.硬 着 心 肠)人.而 爱(吝 惜.吝 啬)夫爵禄也。圣人不然,以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无刑,刑 之,而伤于仁;幸(幸 运)而 有 功,可 以 赏、可 以 无 赏,无 赏,而 害(妨 害)于 信(信 义)。与 其不屈(使.贬抑、摧折)吾法,孰 若(与其.孰若.:与其.不如.)使 民 全(使.完整)其肌肤、保其首领,而 无 憾(怨恨)于 其 上(状语后置);与其 名 器(1.名号与车服。等级的标志。2.钟鼎等贵重宝器)之 不 僭(越礼),孰若使民乐得为善 之 利(好 处)而无 望 望(急切盼望的样子)不 足(满足)之意。呜 呼!知 其(代词)有可 以 与(给予)之之道而不 与.是 亦 志(有志)于 残(伤害)民而已矣。且彼君子之与之 也.岂(难道)徒(白白地)日与之而已也,与之而 遂 因(趁机)以 劝(勉励)之 焉耳。故 舍(舍弃)有罪 而 从(顺从,依从,引申判定)无罪者,是 以 耻(羞耻)劝之 也;去(舍弃)轻赏而就(用,取)重 赏者,是以义劝之也。盖欲其 思 而(表递进)得(得知,领悟)之也。故夫尧舜、三 代 之 盛(兴旺,),舍此而忠厚之化亦无以 见 于(表被动)民矣。(状语后置)(选 自 苏辙集)1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A.民自为而召之也 召:招致B.故宁委之于利 委:交付C.而无憾于其上 憾:遗憾D.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 劝:勉励【详解】C.句意:在刑赏方面没有怨恨。“憾”,怨恨。故选C。1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B.然后知吾之用刑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C.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 求人可使报秦者D.盖欲其思而得之也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详解】A.“以”,连词,用来。/介词,因为。意思是:而彭祖现在独因为长寿而闻名。B.“之”均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啊。C “者”,代词,用在数词后,方面。意思是:如果这两种情况都对百姓不刑不赏。/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意思是: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D.“而”,连词,表递进。意思是:大约是想要百姓自行思考而领悟到啊。/连词,表转折。意思是:帮助秦国却不帮助五国。故选B。1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说理为主;始终围绕刑赏忠厚,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层层递进,通顺畅达,体现了作者“汪洋澹泊”的文风。B.作者认为,要以忠厚仁爱为本,如果只把刑赏作为手段,就起不到劝善惩恶的作用,这反映了作者儒家仁政治国的思想。C.文章指出,从君与民的关系上看,君强民弱,君上民下,君不应用权力压制百姓,而应让百姓得到更多好处,顺应百姓愿望。D.作者认为,圣人对罪恶不可掩盖或解脱的人,对在朝廷无功劳、在家乡不讲信义的人,进行刑赏,其他情况要舍有罪从无罪。【详解】D.“圣人对进行刑赏”这句话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这段话是作者对刑赏的议论,并不是“圣人”的做法。故选D1 7.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若 夫 当 时 赏 罚 之所不能及(做得到)/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呜呼/贤人君子之 功 烈(功勋业绩)/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选 自 苏 辙 史官助赏罚论【详解】句意:如果是当时的赏罚还来不及做得到,就 在 春秋里替君主明白地记载他们的情况,使后世的人为之感叹、惋惜不已。唉!贤人君子的功勋业绩和那些乱臣贼子的罪恶行径,由此都可以不用担忧不被后世知道。因此古代的圣人非常重视史官。1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2)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1 8.(1)那 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赏赐)爵位俸禄啊。(2)知 道(上面)那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也是存心伤害百姓罢了。参考译文:古代的君子在天下立身,不是想要制服百姓。制定刑罚来对待天下的罪恶过失,却唯恐百姓落入刑罚之中而不能脱离;制定恩赏来对待天下的贤德大才,却唯恐天下没有贤才而无从施予恩赏。大约是君子以天下为先,之后才有不得已的制定刑赏之举。之所以不得已,因为这不是君子的志向,而是百姓自身的行为而招致的。所以对可能有罪的人从轻处理,对可能有功的人从重奖赏,都顺应了天下的民心所向。况且以君主的身份来治理百姓,因为两者之间强弱、上下的分别,不能等等与百姓争论寻常的是非曲直之后再驳倒他。因此宁可用利益来交付他,让他获得足够的好处,而君主不求一定要制服他。唯独天下的罪恶行径暴露于世而无法掩盖,辨别明白也不能免除,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到刑罚。朝廷中没有功劳的人,乡族中没有信义的人,君主不得已才吝啬施予赏赐。这样,然后了解君子使用刑罚,并不是因为君子喜欢杀人;了解君子不施赏,也不是君子不想使人富贵。如果一个人的罪名能够证实并且进入刑罚的范畴,但他的行为又能够拿出来放在无罪的范畴;如果将功劳给他就能够进入施赏的范畴,排除他的功劳就进入不能施赏的范畴。如果这两种情况都对百姓不刑不赏,那么天下人将对君主议论纷纷了。如果让人们都知道应当施以刑罚、不能施予恩赏,那么君主还可以开解。如果让天下人都知道可以不施刑罚、可以施予恩赏,那 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 惜(赏赐)爵位俸禄啊。圣人则不是这样,圣人认为天下之人如果不幸而产生罪行,可以施以刑罚、也可以不施以刑罚,用刑的话,就有伤仁爱;如果幸运而立下功劳,可以恩赏,也可以不赏,不赏的话,就妨害信义。与其不使君子之法受到贬抑,不如让百姓保全性命,在刑赏方面没有怨恨;与其越分授予官位,不如让百姓乐于得到行善的好处而没有急切不能满足的地方。唉!知 道(上面)哪 些 情 况 有 可 以 给 予 百 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也是存心伤害百姓罢了。况且君子将这个道理给予百姓,难道只是白白地给予而已吗,给予之后再趁势勉励他们罢了。因此舍弃有罪的行为而判定无罪,是用羞耻来进行勉励;舍弃轻赏而施予重赏,是用道义来进行勉励。大约都是想要百姓自行思考而领悟到啊。所以唐尧、虞舜、夏、商、周的盛业,假如舍弃这些,那么刑赏忠厚也就没有办法被百姓看见了。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年高考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pdf)为本站会员(奔***)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