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生物实验复习汇总.pdf
2 0 2 2年整理高中生物实验复习汇总【考纲规 定 的16个实验】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 白 质 的 鉴 定(鉴定物质成分的生化实验)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观察类实验)3.观察细胞质的流动(观察类实验)4.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类实验)5.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 催 化 效 率(物质性质的探索实验)6.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物质性质的探索实验)7.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物质性质的探索实验)8.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物质性质的探索实验)9.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观察类实验)10.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生理现象的分析设计实验)11.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生理现象的分析设计实验)12.DNA的粗提取与鉴定(鉴定物质成分的生化实验)13.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调查实验)14.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调查实验)15.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理现象的分析设计实验)16.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调查实验)一、教材实验复习(-)观察类实验1、高倍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实验原理: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一般是绿色的、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可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材料:薛 类 的 叶(或 菠 菜 叶 等)。步骤:取 材(碎 类 叶)制 片 f观察注意问题:实验过程始终保持有水状态2、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原理: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可用叶绿体运动作为标志。实验材料:选材标准:细胞质流动快,含叶绿体,易获得,容易制片观察的新鲜植物。如:黑藻幼嫩叶片:优点是叶扁平、薄,含叶绿体,易观察。其它如:南瓜幼苗的表皮、向日葵舌状花瓣表皮、大白菜内层叶脉表皮细胞、紫鸭跖草花丝上的表皮毛等。步骤:取材f制片一观察注意问题:加 快 细 胞 质 流 动 的 措 施:a.适当升高温度(2025C);b.事先在光下培养一段时间;c.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d.切伤部分叶片。选择参照物:叶绿体选择最佳观察部位。应寻找靠近叶脉部位的细胞进行观察,因为此处的细胞水分供应充足,容易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问题(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群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5)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6)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8)在强光、在弱光下、黑暗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有何意义?【答案】(1)因为群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2)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3)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 5 左右。(4)叶脉附近的细胞。(5)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6)仍为顺时针。(7)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8)在强光下,叶绿体的侧面对着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最大的面对着光源;在暗处叶绿体呈无规律排列。3、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原理:(1)解离液将组织细胞固定杀死并相互分离。(2)龙胆紫(醋酸洋红)能将染色体染成深色。(3)显微镜可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期的图像。材料:洋 葱 根 尖(葱,蒜)洋葱根尖培养待根长约5 cm时,可用于实验r取材方法步眺根尖处23 nim操作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制 片-找上益玻片,再加一片较玻左.用拇指轻压,去掉上面散玻片再观察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观察先低Cf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再高倍镜观察细胞金裂丕同时期的图像绘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简图【强 调】先 漂 洗 再 染 色,这 两 步 不 能 颠 倒,否 则 影 响 实 验 效 果。(2)漂洗的目的 防 止 解 离 过 度,根 尖 过 分 酥 软。洗 去 盐 酸,防 止 与 碱 性 染 液 发 生 作 用,便 于 染 色。(3)使 根 尖 细 胞 相 互 分 散 的 方 法 解 离 时,盐 酸 可 破 坏 细 胞 壁 的 果 胶 层,使 组 织 细 胞 分 离。制 片 时 用 镜 子 捣 碎。压 片。显微镜下观察的都是死细胞,不能看到细胞分裂动态变化,若视野中找不到某一时期的细胞,可通过移动装片从邻近的区域中找。(5)在显微镜下观察到间期细胞数目最多,原因是间期历时最长。【问题】(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4)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5)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7)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8)为何要漂洗?(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1 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1 3)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1 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答案】(1)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4)压片时用力过大。(5)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6)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7)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8)洗去盐酸便于染色。(9)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10)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11)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12)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13)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14)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4、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原理:内因为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外因为细胞液的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差。材 料:紫 色 洋 葱 鳞 片 叶 外 表 皮 细 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 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步骤:装片一观察(1)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若紫色过淡怎么办?(2)洋葱表皮应撕还是削?为何?(3)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复原时呢?(4)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分离?(5)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6)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7)换高倍物镜后,怎样使物像清晰?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8)物像清晰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的关系?(9)如何调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1 0)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1 1)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12)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1 3)怎样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答案】(1)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缩小光圈,使视野变暗些。(2)表皮应撕不能削,因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3)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当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变大,紫色变浅。(4)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5)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6)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7)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8)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9)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1 0)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1 1)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1 2)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13)配制一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蔗糖溶液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某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和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二)鉴定物质成分的生化实验5、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原理:还 原 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脂肪+苏 丹 H I橘黄色脂肪+苏 丹 I V 红色蛋 白 质+双缩腺试剂紫色反应还原糖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O.lg/mL的 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 CuSO4溶液),现配现用。(3)步骤:取 样 液 2mL于试管中一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f水浴加热2min左右f观 察 颜 色 变 化(白色浅蓝色一砖红色)模拟尿糖的检测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2、检测方法:斐 林 试 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脂肪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2)步骤:制 作 切 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染 色(滴苏丹n i染 液23滴切片上7 2 3m in后吸去染液一滴体 积 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制 作 装 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一盖上盖玻片)镜 检 鉴 定(显微镜对光一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蛋白质的检测(1)试剂:双缩胭试剂(A液:0.1g/m L的N aQ H溶液,B液:O.Olg/mL 的 CuSO4 溶液)(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一加双缩胭试剂A液1 m L,摇匀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 察 颜 色 变 化(紫色)【疑难点拔】本实验为验证类实验。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的分子内含醛基,醛基具有还原性,可与弱氧化剂反应。与醛基有特定颜色反应的化学试剂可用来鉴定这三种糖的存在a、利用斐林试剂;b、利用班氏试剂:由A液(C uS04溶液)和B液(柠檬酸钠和碳酸溶液)配制而成;c利用银氨溶液;结果出现银镜。脂肪的鉴定可用苏丹H I、苏 丹IV。蛋白质的鉴定可用双缩胭试剂、浓 硝 酸 试 剂(结果形成黄色沉淀)斐林试剂与双缩胭试剂都由N aO H和CuSO组成,但二者有以下不4同:a、溶液浓度不同;b、使用原理不同(斐林试剂是新配制的C U/O H i溶液;双缩胭试剂是碱性环境下的C u”)c、使用方法不同。【问题】(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2 )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3)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4)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8)双缩版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9)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答案】(1)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2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3)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4)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5)浅 蓝 色 棕 色 砖 红 色(6)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7)切片的厚薄不均匀。(8)不能混合;先 加 A 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9)洗去浮色。6、D N A 的粗提取与鉴定【疑难点拔】制备鸡血细胞液时离心后除去上清液。实验过程中两次加入蒸储水的作用不同。第一次的目的是为了使外界溶液浓度大于血细胞内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大量吸水胀破得到DNA;第二次的目的是降低 N a c l 溶液浓度到D N A 溶解度最低点,这 样 DNA分子可以从N a c l溶液中析出。(1)鸡血能用猪血代替吗?为什么?(2)鸡 血 中 为 何 要 加 柠 檬 酸 钠?为何要弃去鸡血细胞的上清液?(3)胀破细胞的方法?能用生理盐水吗?(4)前后三次过滤时,所用纱布的层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5)该实验中最好应用玻璃烧杯还是塑料烧杯?为什么?(6)若实验中所得黏稠物太少,其原因是什么?(7)两次加入蒸储水的目的分别是什么?(8)实验中搅拌溶液时,为何总要沿一个方向搅拌?(9)三次 溶 解D N A的液体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10)两次析出D N A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11)鉴 定D N A时为何要用两支试管?其现象分别是什么?【答案】(1)不能,因为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不能提取DNA.(2)防止血液凝固;因为上清液是血浆,不含细胞和DNA.(3)向血细胞中加入蒸储水,使细胞大量吸水而胀破;不能用生理盐水,因为血细胞在蒸储水中不能吸收水分。(4)第一次用一层纱布,有利于核物质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二次用多层纱布,能 防 止D N A丝状物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三次用两层纱布,既有利于D N A透过纱布,又能防止其它杂质透过纱布。(5)最好用塑料烧杯,因为玻璃烧杯容易吸附DNA.(6)第一次加蒸馈水过少,细胞未充分胀破;第二次加蒸储水过多或过少;第一次过滤用了多层纱布;第二次过滤用了一层纱布。(7)第一次是为了使血细胞吸水胀破;第二次是为了降低氯化钠的浓度,有 利 于D N A有析出。(8)防 止D N A分子受到损伤。(9)第 一 次、第 二 次 都 是 用 浓 度 为2moi/L的 氯 化 钠 溶 液,第三次用 的 是0.015mol/L(或2 moi/L)的 氯 化 钠 溶 液。其 原 理 是DNA在氯 化 钠 中 的 溶 解 度,是 随 着 氯 化 钠 的 浓 度 的 变 化 而 改 变 的。当氯化钠 的 物 质 的 量 浓 度 为0.14mol/L时,DNA的 溶 解 度 最 低。2moi/L的氯 化 钠 溶 液 和0.015mol/L的 氯 化 钠 溶 液 对DNA的 溶 解 度 都 比 较 高。(10)第 一 次 是 加 蒸 偏 水,降 低 氯 化 钠 的 浓 度,促 使D N A析 出;第 二 次 是 加 入 冷 酒 精,因 为DNA不 溶 于 酒 精 溶 液。(11)其 中 不 加D N A的 试 管 起 对 照 作 用。该 试 管 溶 液 不 变 色,另 一 支 加 有DNA的 试 管 溶 液 变 蓝 色。(三)物 质 性 质 的 探 索 实 验7、酶的高效性【注 意 事 项】实验时必须用新鲜的、刚从活的动物体中取出的肝脏作实验材料。肝脏如果不新鲜,肝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等有机物就会在腐生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使组织中酶分子的数量减少且活性降低。实验中使用肝脏的研磨液,可以加大肝细胞内过氧化氢酶与试管中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从而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问题】(1)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2)该实验中所用试管应选较粗的还是较细的?为什么?(3)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为什么?(4)为何要选动物的肝脏组织来做实验,其他动植物的组织的研磨液能替代吗?(5)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为什么?【答案】(1)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2)应选用较粗的,因为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的复燃。(3)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4)因为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含量较丰富;其它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所以能够替代。(5)不可共用,防止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8、酶的专一性(1)方案一:用同一种酶催化两种不同物质淀 粉(非还原糖)麦 芽 糖(还原糖)蔗 糖(非还原糖)蔗糖用淀粉酶分别作用于淀粉和蔗糖后,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根据是否有砖红色沉淀生成来判断淀粉酶对二者是否有催化作用,从而探索酶的专一性。(2)方案二:用两种不同酶催化同一种物质 淀 粉(非还原糖)麦 芽 糖(还原糖)淀 粉(非还原糖)淀粉再用斐林试剂鉴定,从而探究酶的专一性。【疑难点拔】这三个实验为探索类实验。探索酶的高效性时,应合理设计对照实验,严格控制实验变量。探索酶的专一性时,设计实验首先要从已知入手,确定何为实验变 量(自变量),何为因变量,何为控制变量。淀粉、蒸糖水解的产物,水解的速率等为变化的结果,即因变量,从因变量入手我们将 推 知 自 变 量(实验变量)即淀粉酶对其的影响程度或它们之间的关系。淀粉、蔗糖在实验过程中的浓度、用量,淀粉酶的浓度、用量。水解过程的温度等都为控制变量,需遵循同时等量原则,以排除控制变量对2个水解反应的影响。探索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通过研究某一因素,如 温 度(实验变量)对某一特定反应的影响时,要 在 其 他 因 素(控制变量)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观察不同的实验变量(如不同的温度)对特定反应的影响结果(因变量),以便对实验结果(实验变量与因变量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9、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原 理:淀粉遇碘变蓝,淀粉酶可水解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不变蓝。材料: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热水,冰块,碘液步骤:【疑难点拔】这三个实验为探索类实验。探索酶的高效性时,应合理设计对照实验,严格控制实验变量。探索酶的专一性时,设计实验首先要从已知入手,确定何为实验变 量(自变量),何为因变量,何为控制变量。淀粉、蒸糖水解的产物,水解的速率等为变化的结果,即因变量,从因变量入手我们将 推 知 自 变 量(实验变量)即淀粉酶对其的影响程度或它们之间的关系。淀粉、蔗糖在实验过程中的浓度、用量,淀粉酶的浓度、用量。水解过程的温度等都为控制变量,需遵循同时等量原则,以排除控制变量对2个水解反应的影响。探索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通过研究某一因素,如 温 度(实验变量)对某一特定反应的影响时,要 在 其 他 因 素(控制变量)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观察不同的实验变量(如不同的温度)对特定反应的影响结果(因变量),以便对实验结果(实验变量与因变量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1 0、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丙酮中,可以用丙酮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色素在石油酸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石油酸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不同,从而分离四种色素。步骤:1)提取色素研磨(2)制备滤纸条(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5)观察和记录: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 卜 素)、黄 色(叶 黄 素)、蓝 绿 色(叶 绿 素 a)、黄绿色(叶绿素 b)o【疑难点拔】四条色素带的分布与色素扩散速度有关,而扩散速度大小由分子量大小所决定,这四种色素的分子量分别是:胡 萝 卜 素(C H)5 3 6、40 56叶黄素(C H 0 )5 6 8、叶绿素 a(C H 0 N M g)8 9 2、叶绿素 b(C H 0 N M g)40 56 2 55 72 5 4 0 55 70 6 4 09 0 6,所以色素带从上到下,即扩散从快到慢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 绿 素 a、叶 绿 素 bo胡萝卜素与叶黄素分子量相差3 2,叶绿 素 a与叶绿素b的分子量相差1 4,故前二种色素的距离大于后二种色素的距离。色素带的粗细与色素的含量有关。通常叶绿素含量是类胡萝卜素的四倍,叶 绿 素 a的含量是叶绿素b的三倍,叶黄素含量是胡萝卜素的二倍,含量越多,色素带就会越浓越粗,故由浓粗到淡细依次是:叶 绿 素 a 叶 绿 素 b 叶黄素 胡萝卜素。问题(1)对叶片的要求?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3)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4)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5)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6)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7)为何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8)为何滤液细线要求画细一些?且要重复画?(9)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1 0)滤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分离?(1 1)滤纸条上相互间距最大的是哪两种色素?(1 2)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1 3)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为何?【答案】(1)绿色、最好是深绿色。因为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2)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3)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4)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5)研磨迅速,是为了防止丙酮大量挥发;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来。色素不能通过滤纸,但能通过尼龙布。(6)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7)因为钢笔水或圆珠笔油中含有其它色素,会影响色素的分离结果。(8)防止色素带的重叠;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9)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1 0)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们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1 1)胡萝卜素和叶黄素。(1 2)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它的溶解度比叶绿素b大一些。(1 3)第一条色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四)生理现象的分析设计实验11、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原理:植物受单方外界的刺激而引起的定性运动叫做向性运动。其运动方向随刺激的不同方向而定。如单侧光使植物表现出向先性运动,地 心 引 力(重力)引起的向地性运动。植物的向重力性实验设计方案示例1.实验题目:植物的向重力性实验。2.目的要求:了解植物根的生长具有向重力性的特点。3.材料用具:刚萌发的玉米种子(胚 根 长0.5 c m左右)、培养皿、棉花、滤纸、胶布、橡皮泥、剪刀。4.实验假设:根的生长与地心引力有关。5.实验预期:经过一定时间之后,4粒玉米种子的胚根都向下生长。6.方法步骤:取4粒同样大小已萌发并长出胚根的玉米粒,平放在一个培养皿内,使其胚根尖端部分朝向培养皿中央。各萌发的玉米粒分别位于罗盘的东、南、西、北位置。将滤纸剪成培养皿大小,盖在玉米粒上,然后再盖上湿棉花,直到填满整个培养皿。注意不要将棉花塞紧,以免影响根的生长。盖上培养皿盖,边缘用胶布封口竖起培养皿,用橡皮泥固定住。将竖立的培养皿放入恒温箱中培养,注意培养皿中玉米粒的位置必须保持不变,使最上面的玉米粒的胚根垂直向下,最下面玉米粒的胚根垂直向上,左 右2个玉米粒的胚根处于水平位置。7.实验记录:列表记录这4粒玉米种子胚根的生长情况。8.实验结果和结论:分析实验的结果,得出结论。12、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等都有这密切的关系。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闭的广口瓶中便制成一个小生态瓶。【疑难点拔】本实验是一个设计类实验。设计制作生态瓶时,小生态瓶中必须包括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特点要注意必须有足够的分解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物之间要有合适的食物链结构,生物的数量不宜过多。小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这样可保证生态瓶中有充足的太阳能,当然,小生态瓶一定要封闭。13、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疑难点拔】本实验是设计实验。通过实验进一步体会设计和实施的过程。设计思路确定课题:本课题的题目范围较大,不适合学生实验。要在大题目的范围内选择一个较小的课题进行研究。比 如“设计实验,观察NAA对葡萄插条生根的影响”。提出假设:根据所学知识对实验内容提出假设。如“假 设 NAA可以使插条基部的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出不定根”。设计对照实验:为了证明某种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影响,除了实验组外,还要设计一个空白对照组。为了探索某种生长素类似物在各种浓度范围内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必须同时设计几个不同浓度为实验组作为条件对照。观察记录:为了有效地观察记录实验变化,设计装置就要考虑观察的方便。如观察促进生根的实验可以用透明容器水培法。(五)调查实验1 4、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原理:在一般情况下,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是困难的。常常用取样调查法来估计整个种的种群密度。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样方法。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问题】(1)什么是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2)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线上,应如何统计?(3)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获某种动物M 只,标志后放回原处。第二次捕获NN,其中含标志个体Y只,求该地域中该种动物的总数。(4)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种群密度时,若标志物明显,则结果比实际数偏大还是偏小?(5)应用上述标志重捕法的条件有哪些?(6)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步骤是?【答案】(1)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2)只计算该样方相邻的两条边及顶角上的植物的数目。(左边和上边)(3)M N/Y(4)偏大(5)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6)确定调查对象一一选取样方(5点、等距取样)一一一计数一一计算种群密度14、调 查 常 见 的 人 类 遗 传 病1、要 求:调 查 的 群 体 应 足 够 大;选 取 群 体 中 发 病 率 较 高 的 单 基 因遗 传 病。如 红 绿 色 盲、白 化 病、高 度 近 视(600度 以 上)等。2、方 法:分 组 调 查,汇 总 数 据,统 一 计 算。3、计 算 公 式:某 种 遗 传 病 的 发 病 率=某 种 遗 传 病 的 患 病 人 数 某 种遗 传 病 的 被 调 查 人 数X 100%4、讨 论:所 调 查 的 遗 传 病 的 遗 传 方 式,发 病 率 是 否 与 有 关 资 料 相符,分 析 原 因。15、调 查 环 境 污 染 对 生 物 的 影 响目 的:通 过 本 课 题 的 研 究,重 点 学 会 调 查 环 境 的 基 本 方 法 和 根据 不 同 的 调 查 目 的 确 定 具 体 的 调 查 方 法。调 查 方 法:环 境 污 染 的 涉 及 面 广,因 此 对 生 物 产 生 不 利 影 响 也很 多。环 境 污 染 的 调 查 方 法 主 要 有 野 外 观 察 法、社 会 调 查 法、文 献调 查 法,根 据 不 同 的 调 查 目 的 确 定 具 体 的 调 查 方 法。【课 本 探 究 实 践 实 验】一、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实验原理放大倍数的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的实质: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长度或宽度,不是指面积或体积。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可以将细胞放大,更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的形态、结构,有利于区别不同的细胞。操作步骤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深度思考】如何区分目镜与物镜,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提示:目镜无螺纹,物镜有螺纹。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提示:低倍镜下视野范围大,而高倍镜下视野范围小,如果直接用高倍物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物像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如何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提示:物像在视野中偏向哪个方向,装片就向哪个方向移动,简称“偏哪移哪”。若视野中出现一半亮一半暗;观察花生切片标本材料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出现上述两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分别是什么?提示:前者可能是反光镜的调节角度不对;后者可能是由花生切片厚薄不均匀造成的。若所观察视野中有“污物”,应如何判断“污物”位置?提示:一污物移动一在装片上移动装片 污物移动一在目镜上1-污物不动-转动目镜-污物不动在物镜上方法技巧关注显微镜使用的“4”个易错点 必须先用低倍物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再换用高倍物镜。换用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换用高倍物镜后,若视野太暗,应先调节遮光器换大光圈或反光镜用凹面反光镜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颜色深的材料,视野应适当调亮,反之则应适当调暗。显微镜下细胞数目的两种计算方法若视野中的细胞为单行,计算时只考虑长度和宽度;若视野中充满细胞,计算时则要考虑面积的变化。若视野中为一行细胞,高倍镜下细胞数量与低倍镜下细胞数量之比等于其放大倍数之比的倒数。若视野中充满细胞,则高倍镜下细胞数量与低倍镜下细胞数量之比等于其放大倍数之比的倒数的平方。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原理酵 母,菌呼吸有氧匚H20 澄清石灰水c2 nJ-变混浊(现象)/-*蓝绿一黄无 氧 草酚蓝水溶液J 酒精-橙色重铝酸钾溶液-灰绿色(现象)(酸性条件下)实验步骤配制酵母菌培养液酵母菌+葡萄糖溶液。检测的产生,装置如图所示。质:显分数为1(洸 酵 母 菌 澄 清 的的NaOH溶液 培 养 液 石灰水酵母菌港清的培 养 液 石灰水甲 乙检测酒精的产生:自、中各取的两支试管中一分别滴加 溶有颜色变化。实验现象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编号为、重辂酸钾的浓硫酸溶液一振荡并观察溶液的条件港清石灰水的变化1、2两试管的变化甲组变混浊快无变化乙组变混浊慢出现灰绿色实验结论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产生 多而快,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深度思考为什么选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提示: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可通过测定其细胞呼吸产物来确定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为什么先将空气通过 的 溶液后,再进入酵母菌培养液中?提示:的溶液用于吸收空气中的,以保证用于检测产物的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 导致的。用于测定无氧呼吸的装置中,为什么将酵母菌培养液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提示:酵母菌将锥形瓶中的氧气消耗完毕后再进行检测,以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 是由无氧呼吸产生的。实验设计需遵循对照原则,此实验为何不设置对照组?提示:此实验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不设对照组,而是通过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两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得出实验结论。实验所用的葡萄糖溶液为什么需煮沸?提示:煮沸的主要目的是灭菌,排除其他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方法技巧运用液滴移动情况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方法欲确认某生物的呼吸类型,应设置两套呼吸装置,如前面 题中的图所示以发芽种子 为 例。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见下表:实睑现象结论装超1液滴装置2液灌不动不动只进行产生孔酸的无氤呼吸或种子已死亡不动右移只进行产生ZS学的无氧呼吸左移右移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乙爵的无氧呼呜左移不动只进行有氧呼吸或曲亍有氧呼啖和产生孔酸的无氧呼吸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实验装置有色液滴r/NaOHL-前发的LB SuU小麦种子装置甲有色液滴r/NaOH晨 盔 _前发后死亡的小麦种子装以乙实验原理:组织细胞呼吸作用吸收,释放,被 溶液吸收,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刻度管内的液滴左移。单位时间内液滴左移的体积即表示呼吸速率。装置乙为对照。误差的校正如果实验材料是绿色植物,整个装置应遮光处理,否则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干扰呼吸速率的测定。如果实验材料是种子,为防止微生物呼吸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应对装置及所测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为防止气压、温度等物理膨胀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应设置对照实验,将所测的生物材料灭活如将种子煮熟,其他条件均不变。三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原理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实验步骤装片制作与有丝分裂装片制作过程相同解离一漂洗T染色制片。显微观察深度思考本实验宜选用雄性个体生殖器官,其原因是什么?提示:雄性个体产生精子数量多于雌性个体产生卵细胞数;在大多数动物卵巢内的减数分裂没有进行彻底,排卵时排出的仅仅是次级卵母细胞,只有和精子相遇后,在精子的刺激下,才继续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制作形成的装片中可以观察到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有哪些?提示:精巢内精原细胞既进行有丝分裂,又进行减数分裂,因此可以观察到的染色体数为、等不同的细胞分裂图像。视野中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染色体一定位于“一条线”的位置吗?提示:从细胞侧面看,中期时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一条线”的位置,从细胞极面看,染色体分布在细胞各处。实验拓展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关键提醒临时装片制作时应特别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为了更加清晰地观察染色体形态,在解离前,一般要对动物组织进行低渗处理,其目的是凭借渗透作用使细胞膨胀,染色体铺展,同时可使黏附于染色体的核仁物质散开,以便能在一个平面上观察所有染色体形态。低渗处理后再进行解离固定,将细胞杀死并去除细胞之间的黏连物,使细胞彼此分开,经压片,细胞会彼此分散开,解离后进行漂洗,去除解离液对染色效果的影响,染色体容易被醋酸洋红染液或龙胆紫溶液染色,染色完成后进行制片并压片。确定中期细胞的类型:睾丸内初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目。因此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应该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丝分裂中期,产生的子细胞分别是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原细胞。四、调 查 人 群 中 的 遗 传 病实验原理人类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遗传病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和家系调查的方式了解其发病情况。实验步骤确定谢衣深超确定谢位的目的矍求制 定 调 荏 的i l划a.以组为单位.确定组内人员b.确定湖杳病例c.制定渊杳记录表d.明确涮杳方式e.讨 论 调 查 时 应 注 意 的 的 项深度思考调查时一,为何最好选择单基因遗传病?提示:多基因遗传病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不宜作为调查对象。能否在普通学校调查 三体综合征患者的概率?提示:不能,因为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做到在人群中随机调查。遗传病发病率与遗传方式调查的区别项目遇传病发病率遣传方式调查对象人群随机搐样息若冢系注意事项选取人群中发病率就高的里星因遗传病;考虑至龄 等 因 素;群体足够大正常情况与患病情况结果计真及分析秦曲却乡黜脑加皆入盘X 1 0 M分析基因显隐性及所在的染色体类型五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原理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实验流程(!)|酵母菌培养|爱 鸵 卜夜体落养基,无苞条件|振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