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物理考点题练《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解析版)(一).pdf
尝试:探讨杠杆的均衡前提一、尝试探讨题1 .一 班 的 同学们做“探讨杠杆均衡前提”尝试,请你帮他们完成下列内容:A(1)未挂钩码前,他们发觉杠杆左端下沉,可将杠 杆右侧的 螺母向 调(选填“左”或“右”),使杠杆在 位置均衡,此时杠杆所受重力的力臂为.(2)杠杆调节均衡后,在 此 后 的 尝 试 中,(选填“可以”或“不可以”)旋动两侧的螺母是杠杆恢复均衡.(3)如图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均衡状态,若将杠杆两侧的钩码同时各向外移动一小格,则杠杆.(填写字母)A左端下降艮右端下降C,仍然均衡D.无法判断(4)沈青同学进行对的尝试操纵后,得 到 的 数 据 为 片=6 N,。=2 0 c m,F2=4 N 和%=3 0 c m;他(选填“能”或“不能”)根据这些数据得出探讨结论.2 .在 探 讨“杠杆均衡前提”尝试中(1)尝试前应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目的是。(2)杠杆均衡后,小英同学在图甲所示的A位置挂上两个钩码,可 在 8位置挂上 个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3)她改用弹簧测力计在乙图中的C位置斜下拉,若每个钩码重2N,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时,测 力 计 示 数 将(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 N。3.小 强 在 探 讨“杠杆的均衡前提”时,经历了如下的尝试步骤:(1)尝试前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时,发觉杠杆右端下沉。则他应把杠杆右端的均衡螺母向(左/右)调 节。(2)尝试时仍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如 许 做 的 目 的 是。(3)在 杠 杆 的 两 边 挂 上 钩 码,并移动悬挂位置,使杠杆从头均衡;改变动力或动力臂的大小,并从头调节,再次使杠杆均衡。如此多次测量,得到多组数据,如表:试验次数动力Fi/N动力臂L/cm阻力F2/N阻力臂G/cm14521021.5103532152104120120解析上表,杠杆均衡前提可示意为 o(4)小强用弹簧测力计做如图h 的尝试时,发觉不再满足上表中得到的规律。请你对此做出评析:o(5)如图c,小强用弹簧测力计取代一侧的钩码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运动,他如 许 做 的 目 的 是 o4 便于提供差别方向的拉力B.便于直接读出拉力的大小C.便于正确认识力臂D 便于测量力臂的大小(1)尝试前,将杠杆的中点置于支架上,发觉杠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连结静止,此 时 杠 杆(选 填“是”或“不 是”)处于均衡状态,小明将左端的均衡螺母向右调,小红认为也可以将右端的均衡螺母向 调(选填“右”或“左”),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2)杠杆调好后小明同学按图乙进行尝试,小红同学按图丙进行尝试。同学们会商后一致认为小红同学的尝试更公道,来由是。(3)按图丙尝试时,测力计示数如图丁所示,拉力FJ为 N。(4)在探讨过程中,我们需要测量和记录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四个物理量,在进行多次尝试的过程中,我们(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同时改变多个物理量,进行探讨测量;多 次 测 量 的 目 的 是。5.小 明 在“探讨杠杆均衡前提”的 尝 试 中:(1)尝试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杠杆处于如图甲所示的静止状态,他应 把 杠 杆 左 端 的 均 衡 螺 母 向(左/右)侧 调 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2)某同学用如图乙装置通过多次尝试操纵及数据解析出杠杆均衡的前提是:动力x 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间隔=阻力x 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间隔,你认为他的结 论(选 填:“靠得住”或“不靠得住”);(3)如图乙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若将A、8 两点下方挂的钩码同时朝远离支点。方向移动一小格,则 杠 杆(仍 连 结 均 衡/左 端 下 沉/右 端 下 沉);(4)取下A点下方所挂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在C点竖直_ _ _ _ _(选填:“向 上”或“向下”)拉杠杆,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鼻,参加将弹簧测力计沿如图丙所示方向拉杠杆,使杠杆仍处于水平位置均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则尸 2&(选填:”或)。6.在“探讨杠杆均衡前提”的尝试中,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杠杆静止在图甲所示的位置。(1)杠杆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 时 应 调 节 杠 杆 两 端 的 均 衡 螺 母 使 其 向(选填“左”或“右”)移动,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尝试时施加的动力和阻力的方向都是竖直方向,如许做的益处是。(2)某同学做了图乙一次尝试后就得出了“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的结论,小明同学认为他的做法不公道,来由是。(3)参加乙图左右两侧各加挂一个钩码,杠 杆 的 端会下降。(4)操纵如图丙所示装置进行尝试,每个钩码重0.5 N,杠杆均衡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应为 N.参加连结弹簧测力计拉力作用点的位置不变,把弹簧测力计沿虚线方向拉,为了保证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其 示 数 将(选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7.如图所示是小明操纵刻度平均的匀质杠杆进行“探讨杠杆的均衡前提”的 尝试,每个钩码重为0.5N.(1)尝试前,将杠杆的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觉杠杆左端下沉,这 时 应 将 均 衡 螺 母 向 (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均衡,如许做的益处是 .(2)在4点悬挂两个钩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需 在8点悬挂_ _ _ _ _ _个钩码;取走悬挂在B点的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在C点竖直向上拉,使杠杆水平位置均衡,测力计的拉力为 N;若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使之斜向左上方,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均衡,则 测 力 计 的 读 数 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8.图 1是“探讨杠杆均衡前提”的尝试装置。(1)尝试前,杠杆如图1所示,为 使 杠 杆 在 水平位置均衡,应将杠杆两端的均 衡 螺 母 向(填“左”或“右”)调节。(2)如图2所示,在 P 点悬挂一重物,用测力计在A 点拉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均衡。为方便测量力臂,应按图2 中(选填 a”或 b )所示操纵。(3)连结杠杆水平位置均衡,在 A 处的测力计由竖直方向慢慢地向左倾斜拉杠杆,测 力 计 的 示 数 逐 渐(选 填“增大”或“减小”)。可 得 出:杠杆的均衡与力和 有关。9.元 元 同 学 在“探讨杠杆均衡前提的尝试”中:(1)尝试前,如图甲所示,杠杆不均衡,杠杆左端下沉,则应将左端的均衡螺母向 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2)如图乙所示,杠杆上的刻度平均,在 A 点挂6 个钩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应 在 B 点挂 个一样的钩码;(3)如图丙所示,若 不 在 B 点挂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在B 点向下拉杠杆,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均衡,当测力计从6 位置转动a 位置时其示数将小,缘故是拉 力 的 力 臂 变。1 0.如图甲所示,小 明 在 探 讨“杠杆的均衡前提”尝试中所用的尝试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一样的钩码若干个。(1)尝试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觉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 把 杠 杆 两 端 的 均 衡 螺 母 向(选 填“左”或“右”)调节。(2)如图甲所示,在 杠 杆 左 边A处挂四个一样钩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应在 杠杆右边8处挂同样钩码 个。(3)如图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均衡,则 弹 簧 测 力 计 的 示 数 将(选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其缘故是。(4)尝试结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讨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均衡前提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组同学操纵如图丙所示装置进行探讨,发觉在杠杆左端的差别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水平均衡状态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均衡前提不相符。其 缘 故 是:。甲 乙 丙(1)如图甲,把质量分布平均的杠杆中点。作为支点,其 目 的 是 消 除对尝试的影响。为了方便直接测出力臂,尝试前应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当 在A处挂上钩码后杠杆转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2)图乙中杠杆恰益处于水平位置均衡,若 在A处下方再挂一个一样的钩码,为使杠杆连结水平均衡,需将挂在B处的钩码向右移动 格。当杠杆均衡、钩码静止时,挂 在A处的钩码所受重力和钩码所受拉力是一对 力。(3)如图丙,小明取下B处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钩在C处,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均衡,弹 簧 测 计 示 数(选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 N,参加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它是 _ _ _ _ _ _ 杠杆(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每个钩码重0.5 N)。(4)小明经由多次尝试,解 析 尝 试 数 据 后 得 出 了 杠 杆 均 衡 前 提。12.关于探讨“杠杆的均衡前提”的 尝 试。(1)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发觉杠杆的左端高于右端,则应调 节 杠 杆 两 端 的 螺 母 向(选 填“左”或“右”)移动,直到杠杆水平均衡;(2)杠杆均衡后,若 在 图 乙 中 的 8 位置挂2 个钩码,则 应 在 4 位置挂_ _ _ _ _ _ 个一样的钩码,才能使杠杆连结在水平位置均衡;(3)如图丙所示,在 B 位置仍挂2 个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在C 位置竖直向上拉,使杠杆连结水平均衡。若此时将弹簧测力计改为向右上方斜拉,要使杠杆仍然连结水平均衡,拉力F 的大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3.小 华 在 做“探讨杠杆均衡前提”尝试的装置如图,杠杆上相邻刻线间的间隔相等。(1)杠 杆 在 如 图 甲 的 位 置 静 止 时(选 填“是 或 不 是”)处于杠杆均衡状 态 的。(2)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应 将 均 衡 螺 母 向(选 填“左”或“右”)端调节。(3)如图乙,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后,在 A 点挂两个钩码,每个钩码重0.5N,在 B 点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仍使杠杆水平位置均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为 N.当弹簧测力计改为斜拉时,再次使杠杆水平位置均衡,则弹 簧 测 力 计 的 示 数 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小华改变钩码的个数和位置进行了多次尝试,其目的是 o1 4.在“探讨杠杆的均衡前提”的尝试中:(1)在没有挂钩码时杠杆的均衡位置如图甲所示,为了方便测量力臂要使杠杆在 _ _ _ _ _ _ 位置均衡,应将杠杆左端螺母向 边旋一些(选填“左”或“右”)(2)调好后,小明根据图乙进行尝试,若每个钩码质量一样为5 0 g,则弹簧测力计示数为 N(3)小明同学操纵图丙所示装置进行探讨,发觉在杠杆左端的差别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均衡状态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均衡前提不相符,其 缘 故 是:。15.小锦小组用刻度平均的匀质杠杆进行“探讨杠杆均衡前提”的尝试中,每个钩码质量相等。(1)将杠杆的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觉杠杆左端下沉,他将杠杆左端均衡螺母向右调节到最大限度后,杠杆左端仍有轻微下沉,这时他应将右端的均衡螺母向 端调节,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2)如图甲所示,是他在探讨过程中的一个情境,接下来他在两边钩码的下方各加一个一样的钩码,并将左端钩码移到左端离支点第三格处,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他应将右端钩码移动到右端离支点第 格处。(3)通过接续改变两端所挂钩码的个数和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并记录各次尝试数据,通过对数据解析后得出结论:动力X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问隔=阻力x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间隔。与其他小组交流后,他们又做了如图乙、丙、丁三次尝试,其中_ _ _ _ _图所示尝试能直接说明该结论是错误的。16.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讨杠杆的均衡前提”尝试.甲丙(1)尝试最先时,杠杆的位置如图甲所示,为 使 杠 杆 在 水平位置均衡,应将杠杆的均衡螺母向 移动(选填“左”或“右”),如许做的目的是(2)如图乙所示,在 刻 度 线“2”处挂2个 钩 码.在 刻 度 线“4”处用调好的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杠杆,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将弹簧测力计斜向左拉,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时,其示数F2 a(选填“、=”或“,下同);再将弹簧测力计斜向右拉,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时,其示数尸3%(3)尝试中某同学在杠杆左右两侧各挂如图丙所示的钩码,杠杆不会均衡,它的(选填“左”或“右”)端会下降.要使杠杆从头在水平位置均衡,在不改变钩码总数和悬挂点位置的情况下,他将若何操纵:.17.在“探讨杠杆均衡前提”的 尝 试 中:(1)小华同学先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杠杆静止在如图甲的位置,此时 杠 杆 处 于(选 填“均衡”或“不均衡”)状态。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此时应向 调节均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的益处是(2)参加操纵如图乙装置进行尝试,每个钩码重0.5 N,杠杆均衡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应为 M参加连结弹簧测力计拉力作用点的位置不变,把弹簧测力计沿虚线方向拉,为了保证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其 示 数(选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18.如图是探讨杠杆均衡前提的几个尝试情景:(1)挂钩码前,杠杆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静止,此 时 杠 杆(选 填“达到”或“没有达到”)均衡状态,接下来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 杠 杆 处 于。(2)如图乙,A 点挂有2 个质量均为50g的 钩 码、为了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应 在 8 点挂 个质量均为50g的 钩 码。(3)如图丙,现给你一个量程为0 2N的弹簧测力计,若干个50g的 钩 码,钩码挂在C 点处,现使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则 在 C点处所挂钩码的最多个数为 个。19.操纵杠杆开展相关尝试探讨:(1)安装好杠杆,将其放到水平位置后放手,发觉杠杆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如图甲所示。则 应 将 均 衡 螺 母 向(选 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2)如图乙所示,在 A点挂3个重力均为0.5N的 钩 码,在 8 点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均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M 若在第(1)小题所描述的情形中未调节均衡螺母而直接开展上述尝试,弹簧测力计的示 数 会(选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3)始终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从水平位置缓慢转过必然角度,如图丙所示。此过程中,弹 簧 测 力 计 拉 力 的 力 臂(选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拉力的大小 o2 0.如图所示,是“探讨杠杆的均衡前提”的尝试装置.(1)尝试前,杠杆右端偏高,应将两端的均衡螺母向 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2)杠杆均衡后,在左侧挂两个钩码,每个钩码重1 N,在右端竖直向下拉着弹簧测力计,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如图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3)当弹簧测力计处于图中的虚线(斜拉)位置时,若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均衡则 弹 簧 测 力 计 的 示 数 将(填“变大”“变小”“不变”)o答案和解析1.【答案解析】右;水平;0;不可以;B;不能【试题解答】解:(1)杠杆重心右移应将均衡螺母向右调节,使杠杆而在水平位置均衡直至重心移到支点处,此时杠杆所受重力的力臂为零.(2)杠杆均衡后,在往后的尝试过程中不能再调节两侧的均衡螺母;在 杠 杆 的 支点两侧上挂上钩码后,杠杆不在水平位置均衡,改变钩码的数量或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从头均衡.(3)设杠杆上每格长度是L,每格钩码的重力是G,原来杠杆:1 G x 6L=2G x 3 L,处于均衡状态,若将杠杆两侧的沟马同时各向外移动一小格,左侧=G X 7 L =7GL,右侧=2G X 4Z,=8 G L,左侧(右侧,右端下倾.(4)不能得出探讨结论;因为一次尝试获得的数据有偶尔性,不能反映普遍规律.故 答 案 为:(1)左;水平;0;(2)不可 以;(3)B;(4)不能.(1)杠杆左端下沉,说明杠杆的重心在支点左侧,调节均衡螺母应使杠杆重心右移.当杠杆在不挂钩码时处于水平均衡状态时,杠 杆 的 重 心 在 支 点 上,杠杆的重力力臂为0,避免了杠杆重力对杠杆均衡的影响.(2)调节均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后,就不能再移动均衡螺母,依靠改变钩码的数量和位置来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从头均衡.(3)根据杠杆均衡前提F ik =F2L2计算可解;(4)杠杆均衡前提是规律性结论,必须经由多次尝试验证才行,只有一次尝试数据,偶尔性太大,不能反映普遍规律.考查了杠杆的均衡前提以及杠杆的调节方式,解析尝试数据时注重均衡前提的应用.2.【答案解析】便于在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同时使杠杆的重心在支点上;4;大于【试题解答】解:(1)调节杠杆两端的均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力 臂 在 杠 杆 上,便于在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同时使杠杆的重心 在 支 点 上,消除杠杆重对杠杆均衡的影响。(2)设一个钩码重为G,一 格 为L,根据杠杆均衡的前提,&x 刀=尸 2 x L2,则有2G X 2L=4G X 即 在B处挂4 个钩码;(3)当弹簧测力计在图乙所示的C位置斜向下拉时,力臂变小,即L 4 L,根据杠杆均衡前提得,4 N X 2 L =F X L ,即F=竺 产,因 为 公 2N。故 答 案 为:(1)便于在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同时使杠杆的重心在支点上;(2)4;(3)大于。(1)调节杠杆两端的均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杠 杆 在 水平位置均衡,力臂在 杠 杆 上,便于在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同时使杠杆的重心在支点上,消除杠杆重对杠杆均衡的影响。(2)根据杠杆的均衡前提“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可 知 在 B位置挂钩码的个数;(3)当弹簧测力计斜着拉时,其力臂小于杠杆长,根据杠杆均衡前提解析出答案。本题考查了杠杆均衡的前提,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间隔就是力臂,是以在此尝试中我们应调节杠杆两端的均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以便直接读出力臂。探讨杠杆均衡的前提就是动力x动力臂=阻力x 阻力臂。3.【答案解析】左 便于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杠杆自身的重力作用线过支点,不 产 生 转 动 结 果F.L.=F2L2因为动力的方向没有与杆垂直,是以此时的力 臂 不 再 等 于 长 C【试题解答】解:(1)杠杆的右端低,说明这一侧力与力臂的乘积大,应将均衡螺母向左调节,以减小这一侧的力臂。(2)因 为 重 力 的 方 向 是 竖 直 向 下 的,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均衡时,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间隔才正好在杠杆上,也就是正好等于相应杠杆的长,如许测量起来会对照方便,是以如许做的目的有两个:便于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杠杆自身的重力作用线过支点,不产生转动结果。(3)解析表中的尝试数据,发觉动力x动力臂=阻力又阻力臂,用F、f2、人和42分别示意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杠杆均衡前提可示意为:FM1 =尸2乙 2。(4)如图,当小强将弹簧测力计斜向左拉时,拉力的力臂不再等于杆0A 长,而是0C 长,所以再将0A 作 为 力 臂 时 是 错 误 的。(5)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间隔叫力臂,在杠杆两侧挂钩码,因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力臂在杠杆上可以直接读出,当用弹簧测力计拉,若弹簧测力计倾斜时,拉力不再与杠杆垂直,如许力臂会产生转变,相应变短,根据杠杆的均衡前提,力会相应增大,才能使杠杆仍连结均衡,如许做尝试可以加深学生对力臂的正确认识。故 答 案 为:(1)左;(2)便于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杠杆自身的重力作用线过支点,不产生转动结果;(3)F】L1=F2功;(4)因为动力的方向没有与杆垂直,是以此时的力臂不再等于0A 长;(5)C。(1)杠杆的调节也跟天平类似,应向高的一侧移动均衡螺母;(2)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最大的益处就是测量力臂时十分方便。(3)根据表中数据总结结论。(4)杠杆受到的力不再竖直方向时,力臂不等于杆长。(5)根据杠杆均衡的前提解析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对“探讨杠杆均衡前提”的尝试内容的领会。公道运用杠杆均衡前提进行解析,同时明白拉力倾斜时力臂会变小,这也是我们在尝试中应该注重的细节。4.【答案解析】是 右 拉 力 与 杠 杆 垂 直,便 于 测 量 力 臂 1.5 可以多次测量找普遍规律【试题解答】解:(1)杠杆静止在如图甲所示位置,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此时杠杆处于均衡状态;如图甲,杠 杆 的 右 端 上 翘,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均衡螺母向上翘的右端移动;(2)力臂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间隔,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时,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力臂可以从杠杆标尺刻度上直接读出来,是以丙尝试设计的好,此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杠杆垂直,便于测量力臂.(3)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1N,指 针 在 1 N后 5 格处,示 数 为1.5N。(4)在“探讨杠杆均衡前提”尝试时本尝试中,接续改变动力(臂)和阻力(臂),多次进行尝试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避免尝试次数过少,导致尝试结论具有偶尔性,便于从中寻找规律;故 答 案 为:(1)是;右;(2)拉力与杠杆垂直,便于测量力臂;(3)1.5;(4)可以;多次测量找普遍规律。(1)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时,杠杆处于均衡状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均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移动。(2)探讨杠杆均衡前提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此时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力臂的长度可以直接从杠杆上读出来;(3)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时起首认清分度值;(4)测量性尝试为了减小误差大概寻找规律进行多次测量,参加物理量是个恒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尝试误差;参加不是测量具体的物理量,而是寻找规律也采纳多次测量,寻找普遍性。本题重点考查探讨杠杆均衡前提的尝试调和悦操纵,要求寻常做尝试时多加注重,锻炼自己的尝试操纵功底5.【答案解析】右 不 靠 得 住 左 端 下 沉 向 上 【试题解答】解:(1)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杠杆右端偏高,左端的均衡螺母应向上翘的右端移动,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2)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并且动力和阻力垂直作用在杠杆上,此时动力臂和阻力 臂 都 在 杠 杆 上,“动力x 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间隔=阻力X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间隔”成立;当动力和阻力不垂直作用在杠杆上,动力臂和阻力臂小于支点和作用点之间的间隔,“动力x 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间隔=阻力x 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间隔”不成立;(3)若 A、8 两点的钩码同时向远离支点的方向移动一个格,则左侧3Gx 3L=9GL,右侧2Gx 4L=8 G L,因 为 9GL 8GL杠杆不能均衡,左端下沉;(3)取下A 点下方所挂钩码,根据杠杆的均衡前提,改用弹簧测力计在C点向上拉,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a,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将弹簧测力计沿如图丙所示方向拉杠杆,使杠杆仍处于水平位置均衡,阻力与阻力臂不变,动力臂减小,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尸 2变大,则尸 2 n。故 答 案 为:(1)右;(2)不靠得住;(3)左端下沉;(4)向 上;。(1)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时,均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移动;探讨杠杆均衡前提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如许方便测量力臂;(2)杠 杆 的 均 衡 前 提 是:F1L1=F2L2-,力臂是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间隔;(3)设一个钩码重为G,杠杆一个小格是L,根据杠杆均衡前提判断是否均衡;(4)根据杠杆的均衡前提解析解答。此题是探讨杠杆均衡尝试,考查了杠杆的调平及杠杆均衡前提的应用,在 操 纵均衡前提公式时,要注重解析力和对应的力臂。6.【答案解析】左 方 便 测 量 力 臂 一 次 尝 试 得 出 的 结 论 具 有 偶 尔 性 左 2.2 5 变大【试题解答】解:(1)杠杆右端下沉,为了使它在水平位置均衡,应将杠杆两端的均衡螺母向左调节;尝试前先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施加的动力和阻力的方向都是竖直方向,是 为 了 便 于测量力臂的长度;(2)只有一次尝试得出杠杆均衡的前提是:动力x 动力臂=阻力x 阻力臂。这种结论很具有偶尔性,不公道。要进行多次尝试,总结杠杆均衡前提。(3)参加再在 左右两处各加挂一个钩码,3G x 3 L 4 G x 2 L,所以杠杆左端下沉。(4)设 一 格的长度为L,杠 杆 在 水平位置均衡,则力&的方向应竖直向下,由6 5=尸 2乙 2得,OSN x 3 x 3L=&x 2L,解 得,&=2.25N;从丙图中可以看出,弹簧秤的作用力最长的力臂为4 L,即杠杆的长度,当力的方向产生改变时,力臂将减小,是以作用力将变大。故 答 案 为:(1)左;方便测量力臂;(2)一次尝试得出的结论具有偶尔性;(3)左;(4)2.25;变大。(1)杠杆倾斜时,杠杆的重心偏向杠杆下沉的一端,左、右两端的螺母(或一端的螺母)要向杠杆上翘的一端调节:尝试前先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使杠杆均衡的目是便于测量力臂的长度;(2)探讨杠杆均衡前提时,一样要进行多次测量,为了使尝试结论具有普遍性,只有一次尝试得出的结论是不科学的(3)设杠杆分度值是L,一个钩码重是G,根据杠杆均衡前提求出钩码数量,力和力 臂 的 乘 积 大 的 一端下沉。(4)钩码在支点的左侧,要使杠杆均衡,根据杠杆的均衡前提:0 4 1=尸 242,将已知前提代入便可求出&的大小。阻力和阻力臂不变,根据题意判断动力臂若何转变,然后由均衡前提判断弹簧测力计示数若何转变。本题考查调节均衡螺母的作用、杠杆尝试时动力和阻力的尝试要求及根据杠杆均衡前提计算。当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均衡时,竖 直 作 用 在 杠 杆 上 的 力 的 力 臂 在 杠 杆上,倾 斜 作 用 在 杠 杆 上 力 的 力 臂 在 杠 杆 以 外 的 位 置 上,力臂变小。7 .【答案解析】右;便于测量力臂;3;0.7 5;变大【试题解答】解:(1)当杠杆静止时,发觉杠杆左端下沉,右端上翘,均衡螺母向上 翘 的 右 端 移 动,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是为了便于测量力臂;(2)一 个 钩 码 的 重 是 0.5 N,设杠杆一个小格是L,根据杠杆均衡前提尸 1 =6 2 得,1NX3L=FBX 2L,FB=1.5/V,即在 8 处挂 3 个钩码.根 据 杠 杆 均 衡 前 提=F2L2得,1/V X 3 L =Fc X 4L,Fc=0.7 5/V.如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使之斜向左上方,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动力臂减小,动力要增大,所以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才能使杠杆仍然水平均衡.故 答 案 为:(1)右;便于测量力臂;(2)3;0.7 5;变大.(1)调节杠杆均衡时,均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移动,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2)根据杠杆均衡前提求出B点、C点 的 力;阻力和阻力臂不变时,动力臂减小,动力增大.杠 杆 在 水平位置均衡,力要竖直作用在杠杆上,力 臂 才 在 杠 杆 上,否则力臂不 在 杠 杆 上.8 .【答案解析】左。增 大 力 臂【试题解答】解:(1)杠 杆 的 左 端 上 翘,均衡螺母向上翘的左端移动。(2)如图2 所示,在 P点悬挂一重物,用测力计在A点拉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均衡。为方便测量力臂,应按图2中。所示操纵。(7)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弹簧测力计倾斜拉动杠杆时,拉力的力臂变小,根据杠杆均衡前提可知,弹簧测力计拉力变大,所以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可 得 出:杠杆的均衡与力和力臂有关。故 答 案 为:(1)左;(2)a;(3)增大;力臂。(1)探讨杠杆均衡前提之前起首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移动。(2)在尝试中应起首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力臂。(3)阻力和阻力臂不变时,弹簧测力计倾斜,动力臂变小,动力变大。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间隔就是力臂,是以在此尝试中我们应调节杠杆两端的均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以便直接读出力臂。9.【答案解析】右9长【试题解答】解:(1)杠杆的左端低,说明这一侧力与力臂的乘积大,应将均衡螺母向右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2)设杠杆每个格的长度为L,每个钩码的重力为G,根据杠杆的均衡前提:FALA=FBLB,即6 G X3L=FBX 2 解得 F p =9G,需挂 9 个钩码;(3)当测力计从位置转动“位置时其示数将小,这时杠杆右侧的力臂变长,根据杠杆的均衡前提可知,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均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小。故 答 案 为:右;(2)9;(3)长。(1)杠杆的调节也跟天平类似,应向高的一侧移动均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最大的益处就是测量力臂时十分方便;(2)设一个钩码重为G,杠杆一个小格是L,根据杠杆均衡前提判断在8点挂钩码的 数 量;(3)当测力计从位置转动。位置时其示数将小,这时杠杆右侧的力臂变长,根据杠杆的均衡前提可知,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均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小。此题是探讨杠杆均衡尝试,考查了杠杆的调平及杠杆均衡前提的应用,在操纵均衡前提公式时,要注重解析力和对应的力臂。1 0.【答案解析】左6变大该力的力臂短了杠杆自身受重力作用【试题解答】解:(1)杠杆右端下沉,为 了 使 它 在 水平位置均衡,应将杠杆两端的均衡螺母向左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2)如图甲所示,设一个钩码重力为G,标尺一个格长度为L,则在杠杆左边A处挂四个一样钩码即4 G X 3 L=1 2 G -L,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应在杠杆右边B处挂同样钩码6 G即6 G x 2 Z,=1 2 G -=故 在B处挂同样钩码6个;(3)参加作用在杠杆上的力方向不与杠杆垂直则该力的力臂短了,就会使得拉力变大;(4)若用图丙所示装置进行探讨,杠杆的重心没有通过支点,杠杆的自身重力会对杠杆均衡有影响;是以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水平均衡状态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均衡前提不相符。故 答 案 为:左;(2)6;(3)变大;该力的力臂短了;(4)杠杆自身受重力作用。(1)杠杆倾斜时,杠杆的重心偏向杠杆下沉的一端,左、右两端的螺母(或一端的螺母)要向杠杆上翘的一端调节;尝试前先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这是为使杠杆所受的重力通过支点,从而可以不思量杠杆的重力对其转动的影响;调节好以后,仍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是为了便于测量力臂的长度;(2)根 据 图 示 信 息 联 合 杠 杆 均 衡 前 提=&乙2解析解决钩码数量问题;(3)参加作用在杠杆上的力方向不与杠杆垂直则该力的力臂短了,就会使得拉力变大;(4)杠杆的重心过支点,是为了消除杠杆自身重力对杠杆均衡的影响。探讨杠杆均衡前提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便于测量力臂大小,杠杆的重心通过支点,消除杠杆重对杠杆均衡的影响,使尝试简单化,便于探讨。1 1.【答案解析】杠杆自重 运 动 状 态 1 均衡 大于 省力 E k =尸 2%(或动力X动力臂=阻力x 阻力臂)【试题解答】解:(1)把质量分布平均的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杠杆的重心通过支点,消除杠杆自重对杠杆均衡的影响;为了方便直接测出力臂,尝试前应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当 在 A 处挂上钩码后杠杆转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设一个钩码重为G,一 格 的 长 度 为L-根据杠杆的 均衡前提可得:4G x 2L=2GxnL,解 得:n=4,故应该将B处所挂钩码须向右移动4-3=1 格;静止的钩码处于均衡状态,受到的重力和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是一对均衡力。(3)如图丙,小明取下8 处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钩在C处,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均衡,根据杠杆的均衡前提,弹簧测计示数:F=*2G=2XO5N=1N,因为弹簧测力计拉力尸的力臂小于4 L,故尸大于IN;参加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力的力臂大于钩码的力臂,故它是省力杠杆;(4)杠杆的均衡前提为Fl,1=尸2%(或动力x 动力臂=阻力x 阻力臂)。故 答 案 为:(1)杠杆自重;运动状态;(2)1;均衡;(3)大于;省力;(4)FJi=尸 2%(或动力x 动力臂=阻力x 阻力臂)。(1)杠杆的重心通过支点,消除杠杆重对杠杆均衡的影响,使尝试简单化,便于探讨;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根据杠杆的均衡前提:动力x 动力臂=阻力x 阻力臂解答;当钩码处于静止状态时处于均衡状态,受到的力为均衡力,再根据均衡力的前提,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进行解答;(3)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阻力、阻力臂不变,弹簧测力计倾斜拉动杠杆时,动力臂变小,动力变大。(4)杠杆的均衡前提为F1。=尸21 2(或动力X动力臂=阻力X 阻力臂)。物理尝试中进行多次尝试的目的是差别的。有的是为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有的是为了多次测量发觉必然的转变规律;有的是为了多次测量使尝试结论具有普遍性。要真正明白每一个尝试进行多次尝试的目的。1 2.【答案解析】左4变大【试题解答】解:(1)杠杆的左端高于右端,均衡螺母向上 翘的左端移动。(2)设杠杆的一个小格为L,一个钩码重为G,因 为,尸1,1 =尸2,2,所以,n G x 2 L =2 G x 4 L,所以,n =4,所以在A处挂4个钩码。(3)用弹簧测力计在C位置竖直向上拉,使杠杆连结水平均衡。若此时将弹簧测力计改为向右上方斜拉,要使杠杆继续连结水平均衡,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动力臂变小,动力变大,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故 答 案 为:左;(2)4;(3)变大。(1)调节杠杆均衡时,均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移动。(2)设杠杆的一个小格为(3)阻力和阻力臂不变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时,力臂不变,动力臂变小,1 3.【答案解析】(1)是;(2)右;L,一个钩码 重 为G,根据杠杆均衡求出钩码的个数。动力臂减小,动力变大。弹簧测力计倾斜拉动杠杆还在水平位置均衡,阻力和阻动力变大这是常见的一种题型。(3)1.5;变大;(4)使尝试结论更具有普遍性,避免尝试结论的偶尔性。【试题解答】解:(1)杠杆的均衡状态是指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图甲中杠杆处于静止状态,因而杠杆处于均衡状态;(2)图甲可知,杠杆不在水平位置,左端向下倾斜,说明杠杆的重心在左端,均衡螺母应向较高的右端调节;(3)每个钩码重0.5N,由图可知0 8:0 4 =2:3,根据杠杆的均衡前提可得,F X O B =2G X0A,测力计的示数:尸=2GX0A 2X0.5NX30B=1.5J V;2斜向下拉时,阻力和阻力臂必然,动力臂变小,动力变大,所以,测力计的示数将大于1.5N;(4)本尝试中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使尝试结论更具有普遍性,避免尝试结论的偶尔性;故 答 案 为:(1)是;(2)右;(3)1.5;变大;(4)使尝试结论更具有普遍性,避免尝试结论的偶尔性。(1)杠杆的均衡状态包罗两种: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2)杠杆不在水平位置,左端向下倾斜,说明杠杆的重心在左端,据此判断均衡螺母的调节方向;(3)从图乙知道两边力臂的关系,知道阻力(重力)大小,操纵杠杆的均衡前提求所需拉力大小;当弹簧测力计斜着拉时,其力臂小于杠杆长,根据杠杆均衡前提解析出答案。(4)尝试规律应创立在多次测量的根本上,以避省得到偶尔性的结论。探讨杠杆均衡前提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此时力与杠杆垂直,力臂的长度可以直接从杠杆上读出来;初中物理尝试进行多次测量有些是为了求平均值,使测得 的 数 据 更 正 确,有些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探讨杠杆均衡的前提就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1 4.【答案解析】水平 右1.2杠杆自重对尝试成果有影响【试题解答】解:(1)为 了方便测量力臂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因 为 杠 杆 在 水平位置均衡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间隔就是力臂,此刻需要使杠杆重心右移,应将均衡螺母向右调节,直至重心移到支点处,使杠杆重力的力臂为零,如许就减小了杠杆的自重对尝试的影响;(2)每个钩码质量一样为m=50 g,一个小格为L,居=3mg,L j =4 L,L2=5L,杠杆均衡前提 L i =F2L2,尸2 =詈=嗯 空=2.4 m g =2.4 X 50 x 10-3kg xlON/kg=1.2/V;(3)图丙中,杠 杆 的 重 心 不 在 支 点 上,杠杆的重力对杠杆转动产生了影响,导致拉力产的大小比由杠杆均衡前提计算出来的数值偏大。故 答 案 为:(1)水平;右;(2)1.2;(3)杠杆自重对尝试成果有影响。(1)杠杆在水平位置均衡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间隔就是力臂;杠杆左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