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学案:预习导航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df
-
资源ID:96162287
资源大小:352.08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一历史学案:预习导航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df
1 预习导航预习导航 情境导入 课程目标 在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唐代统治者为什么要对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的身份作严格的限制?科举制的实施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放榜图(明朝)1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1)汉代王国问题的出现及解决(2)唐代节度使的设置及其产生的影响(3)宋代对地方管辖的加强(4)元代行省制度的创立及其影响(5)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趋势 2皇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1)汉武帝加强皇权的措施(2)三省六部制的创立及其影响(3)宋代加强皇权的措施(4)皇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趋势 3选官制度的演变: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4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知识点一 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朝代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概况 影响 汉初:地方郡县、封国并存 汉景帝时出现“七国之乱”汉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唐 唐中期,朝廷在地方上设置节度使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北宋(1)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2)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3)财政上,地方赋税的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 创立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拓展补充 北宋在兵力部署上,禁军一半驻京师开封,一半驻地方;在中央禁军的部署上,开封城内和城外、开封和京畿州县,也都维持一定的比例,以实现“内外相制”,从此结束了武人专横跋扈的局面。自主思考 汉代的“七国之乱”和唐代的安史之乱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问题?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举措各有何重要作用?提示提示:说明问题:地方权力过大会威胁中央集权。作用:收兵权,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加强行政控制,避免了地方行政长官武装割据的行政基础;收财权,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知识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朝代 演进表现 汉代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魏晋 形成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唐代(1)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2)尚书省下设六部 宋代 中书门下为最高的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以削弱相权 元代 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的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自主思考 从汉至元,相权与皇权关系演变的总体趋势是什么?这种趋势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提示提示: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相权的调整变化服从和服务于皇权的需要。问题:君主专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皇权至高无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知识点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察举制 由汉武帝建立,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九品中正制 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3科举制(1)形成: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2)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3 权。自主思考 从察举制到科举制,古代中国人才选拔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提示:变化:从自下而上推举人才到自上而下选拔人才。影响:中央逐渐控制了人才选拔的权力,中央集权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