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96163846
资源大小:16.3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对比阅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 借助注释,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借助想象,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意境美; 3.比较阅读两首诗,理解诗人写诗背景。 教学重点:比较阅读两首诗,体会诗歌谋篇布局之妙。 教学难点: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人本互助、多媒体 课 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诗歌背景入题 开元25年,王维奉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居延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峨眉山月哥写于本诗之后。 设计意图:以有关诗歌创作的背景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比读活动1: 学生活动:1.自由朗诵诗歌,明确字音、断句,做好批注记号。尽可能背诵下来。 2.借助教材和课前预习了解诗人及相关文学常识,进行诗人介绍、明确题材、解题。当堂分享。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hòu jì,都护/在燕yn 然。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jng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读,读准字音(学生单独展示) 候骑 hòu jì 燕yn 然 荆jng门 二读,读准节奏(小组朗诵展示,师指导) 三读,全班齐读 教师指导:读出情感,注意重音和停连,比如“山随平野尽”的“随”,就要读成连音,因为船在航行,景在移动,是一个连续而又漫长的路程,所以读音要拖长。“仍怜故乡水”中的“怜”,就要读得比较温柔,情意绵绵。结合诗人情感,让自己的心中也充溢着留恋与不舍,就能读出诗歌的感情。 完成表格: 诗人简介 题材 解题 渡荆门送别 “谪仙人”;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豪放飘逸;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 送别诗 渡荆门送别,点明这是一首送别诗,并交代了地点。其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使至塞上 “诗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摩诘居士;“王右丞”;相思山居秋暝 边塞诗 诗题点明这是一首边塞诗。 奉命出使到达边塞。 教师补充: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三、比读活动2 请任选角度赏析两首诗歌:炼字、手法、内容、画面、情感至少选择一个角度。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诗歌中的字词: 1.荆门: 山名,位于今湖北宜昌,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楚国: 楚地,春秋时期属楚国。 3.平野: 平坦广阔的原野。 4.江: 长江。 5.大荒: 广阔无际的田野。 6.月下飞天镜: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7.海楼: 即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 依然。 9.怜: 怜爱。 10.故乡水: 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11.万里: 喻行程之远。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12.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13.单车:一辆车,车辆少,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14.属国:一说指附属国,即少数民族附属于汉、唐等汉族王朝而存其国号者。二说指官名,即秦汉时设置的官职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物的官员为典属国,唐代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见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15.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16.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地。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 17.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18.长河:一说指黄河。一说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19.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20.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我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鉴赏示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这一联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交代了此行目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写了高山、平野、江流等景物,从远景、俯视、动景的角度来写,写出了景物雄浑开阔、气势磅礴的特点。山跟随着低平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进入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尽情奔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雾弥漫,如同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拟人,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这一联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交代了地点及事由,关塞迢迢,山高路远,此时诗人形单影只,内心感到孤寂。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用“征蓬”和“归雁”两种意象,诗人自我感觉既像征蓬又似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广袤沙漠中,一缕烽烟直上,蜿蜒黄河上,一轮落日浑圆。 由个人的小心情转写自然大境界,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呼应首联,总结情感。个人失意在大漠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继续叙事,边关战事紧张。 背诵全诗 1分钟计时背诵,学生展示。 四、课堂小结 手法 景 情 渡荆门送别 化动为静、比喻拟人、俯仰变化 山、平野、江流、月、云 对故乡的惜别之情 使至塞上 意象、比喻、对偶 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出使边塞的慷慨悲壮;漂泊无依的孤寂落寞 五、作业布置 1.背诵两首诗歌 2.将两首诗歌大意梳理一遍,写下来 六、板书 渡荆门送别 李白 首联交代地点叙事 颔联山水图写景 颈联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写景 尾联思念故乡抒情 使至塞上 王维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颔联抒情漂泊无依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尾联叙事战事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