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
-
资源ID:96164208
资源大小:13.37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6课《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
第16课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必修下册文章合为时而著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篇文章的文体、行文结构、论证方法、作者的观点及意图等对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2.通过结合作者所处时代特征,感受“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特点,培养责任与担当精神。(重难点) 二、教学过程 导入: 编委把这两篇文章放到了一起,并设为了一课,那我们势必要思考:编委为什么要把这两篇文本放在一起呢?它们有着怎样的相同之处呢?就让我们通过对比阅读一起来探究以下。 (一)1.比较阅读存异 2.比较阅读存异 (二)比较阅读求同 1.论证/艺术手法的共同选择对比 提示:对比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2.比较阅读求同 史实:六国为秦所灭,秦历二世而亡。 议论:总结教训,提出建议、警示当朝 这种手法叫什么? 明确:借古讽今,借古讽今。通过针砭时弊、反思历史,体现出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也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天下情怀。 正如白居易所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 预设:“为时而著”相对于作者而言,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要使文章“意深义高”,要求作者必须对社会生活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和超强的透视能力,能够对写作素材进行分析综合,关注现实,针砭时弊。 (三)求同责任与担当 杜牧总结秦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灭亡缘由,旨在警示当朝。他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拳拳之心见于字里行间。 因此有人认为六国论这篇史论文,不仅议论严谨、充满理性,而是情理并重,情深意浓。 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六国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情感倾向的地方并加以分析。 预设明确: (1)第二段先进行数量对比,韩魏楚因为战败丧失的土地与丧失的全部土地相比,微乎其微。这个层次虽然含有忧患感,却写得不动声色。以下的文字,叙述先人荜路蓝缕,以启山林,有敬佩之情。而子孙毫不珍惜祖先基业,轻易地拱手相送,作者对不肖子孙“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批评。赂秦是一条自我毁灭的不归路,所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在这一段,作者的情感不乏感伤,但表达又是节制的。 (2)第三段写齐燕赵三国。齐国的策略是“与赢”(亲附秦国),对一个强暴的虎狼之国摇尾乞怜,频频地抛送媚眼,显出一种“媚”态,苏洵在“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中就语含讥讽。对于燕赵之君,苏洵的态度是赞赏和惋惜:一方面,赞赏其勇于抗秦,合乎“义”;另一方面也惋惜他们的决策失误。 (3)“呜呼”两字感慨万千:原本有良策啊,原本有取胜的机会啊,惋惜他们有良策却弃之不用,贻误大好战机,这是明面上的情感。其实,还有隐蔽的情感在其中,“为国者”即为大宋的统治者,原因是这时的“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不敢于西夏、契丹作战,只求苟安,所以还有对大宋的担忧、焦灼、句句皆是肺腑之言! 六国论作为史论,其文章的不朽缘于苏洵情感的充沛、雄健,更源于苏洵由见识、由抱负、有国家责任和担当、有大情怀! (四)求同文章合为时而著 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六国亡于秦是因为未能各爱其人,六国论认为六国灭亡,弊在赂秦。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观点? 除了杜牧和苏洵的观点,关于六国灭亡原因历来的观点还有以下这些: 1.苏轼六国论认为六国久存是因为诸侯卿相争相养士,而秦速亡是没有重视养士,突出强调了“士”安邦定国的重要作用。 2.苏辙六国论认为六国相继灭亡的原因的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灭国是咎由自取。 3. 六国暴虐无异于秦,不实行仁政。 4.人才论。六国不重视人才。例如放走商鞅、迫害孙膑、鞭笞张仪,放逐屈原、弃用廉颇、派遣水工郑国、杀掉李牧等等。 5.六国胆小畏战。 6.现代史家观点:六国政治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国力衰弱。秦自商鞅变法后,国力大增。且战国长期战乱,各国各自为营,民不聊生,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 请你站在今人的立场上,结合当前社会的一些热点现象,你会提出什么新的观点?又有哪些理由?请列出简单提纲。课后整理成文,不少于400字。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对阿房宫赋和六国论的学习和探讨,辨析了辞赋和史论两种文体的不同特征,还进一步分析了对比手法的运用。 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了“文章合为时而著”,就是要体现文章对现实的关注,分析了其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的特点,更体会了古代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对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这种精神是永不过时的,对今天的我们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