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docx
1 .积累文言词语,重点关注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2 .理清游记线索,把握文章内容。3 .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 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写的方法。4 .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写作背景,体味文章中的情感变化。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师:有这样一幅画,画面是一片寥廓、冷清、孤寂的冰雪之地,惟独一个老翁,披着蓑 衣,在那儿“钓寒江雪”,同学们还记得这是哪首诗里面的画面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这首诗叫江雪,作者是柳宗元。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在这首诗里,风景是“千山鸟 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凄清一片。无非当冬风过后,冰雪消融,这里的风景又会变成怎样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柳宗元在此地作的另一篇文章小石潭记。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写作背景1 .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2 .背景资料。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兀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 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在永州期间常以遨游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不少,并一一作文记载, 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O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最负 盛名的一篇。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1 .字音字形。篁竹(huGng)为垠(chi)翕忽(xi)幽邃(sui) 犬牙差互(ci)怡然(yi)悄怆(qi&o chuang) 2 .古今异义词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 .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潭西南而望(向西南) 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 蛇:像蛇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2)动词作名词如鸣琳1环(珊I环碰撞发出的声音)(3)意动用法心乐之(以为乐)*(4)使动用法凄神寒骨(凄:使凄寒:使寒) 4.特殊句式倒装句:全石以为底一 “以全石为底”(宾语前置)。翻译:以整块的石头为底。省略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影布石上”前面省略了主语“鱼”。翻译: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静止不动的样子。目标导学三:理清线索,把握文章内容1 .通过前面的字词梳理,同学们已经清除了阅读障碍,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 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小石潭的,写了小石潭的哪些东西。教师示范探索:第一段写了发现小石潭,即“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又写了小潭中石 头的状态,即“全石以为底”,还写了小石潭的自然景色,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学生探索:第二段写了潭中的景色与游鱼,写出了游鱼欢乐的状态;第三段写了潭西南 方的景观,未能探得溪流的起源;第四段写了独坐潭上的凄凉感受;第五段记录了同游的人。教师分析:同学们探索得很正确,通过对探索的内容进行规律性总结,可看出,本文先 写发现小石潭,接着描写小石潭的概貌,再写潭中近景(游鱼和潭水),然后写溪流水源,这 是远望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条理清晰,毫不散乱。2 .同学们是否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似乎随着作者的脚步,先发现了石潭,看见了它 的样子,也看见了小石潭中的怪石,看见了水中的游鱼,望见了西南方向的犬牙差互,最后, 还感受到了这里环境的清幽。一步一换景,这其实是一种很特殊的写游记的方法,请同学们 给它取个名字。明确:“移步换景”,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 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出来。三、板书设计发现石潭总览概貌细观近景远望潭源潭边气氛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时对文本的探索,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很故意趣的游记,初步感受到了小石 潭的美,但是它具体美在哪呢?这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抓住景物特点,品析语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划山水的圣 手”“游记散文的宗师”。他笔下的山水,都成为了极优美的景,请找出文中描写风景的句子, 分析这些句子美在哪里,并尝试将它们翻译出来,记得保留其中的美感哦。(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垠,为屿,为峨,为岩。明确: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末姿态神奇,“为垠;,为屿, 为崛,为岩”,这都突出了小石潭的特点怪!翻译:以整块的石头为底,挨近岸边,石底周边部份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为了水 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明确: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宛然是远隔人间的仙境。翻译: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联,参差不齐,随风飘拂。(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明确: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刚刚还是怡然不动,忽然又远逝,往来 翕忽,由静景向动景的转化,似成影像展现在读者眼前。而这由静到动的过程中,就已经包 括了 “乐”的气氛。翻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静止不动的样子,忽然间向远处游 去,往来轻盈敏捷,好像在与游人逗乐。(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明确:运用生动的比喻,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小石潭上溪流蜿蜒、或者隐或者现的情景。 因为 小溪是蜿蜒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 云影,所以璀璨。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蜿蜒,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 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织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水尤清冽”“青树翠蔓”“日光下澈,影布石 上”“明灭可见”,各种景物的特点十分明晰,色采、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写景, 动静交织。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 溪水若静实动,所有的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体味情感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各具特色,让人应接不暇。但从总体上来看,小石潭主要呈现出两种不 同的风姿:13段是景色优美的小石潭,第4段是幽深冷寂的小石潭。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小石潭中的两种风姿,也寄寓着作者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感。下 面请同学们听朗读音频,体味文本中的情感变化。播放朗读,明确情感。明确:13段写乐,第4段写悲。1 .我们已经很明显感受到,在这篇文章中,既有乐情,也有悲意。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品味文章,说说文章是如何在语言上表现“乐”与“悲”的。明确:作者最初发现小石潭时,是“心乐之”,水之清冽,石之怪异,都让作者心旷神 怡,欣赏潭中游鱼时则又觉“似与游者相乐”,这都是乐景。但乐到极致则生悲,坐潭上 忽 又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寒意袭人,悲从中来。2 .我们在课程导入时谈到了江雪一诗,但那是寒景一片,作者写出悲与孤傲尚情 有可原,但小石潭景色一片大好,竟也让作者生出孤傲与悲意来。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时代 背景进行探索。明确:作者去小石潭是由于被贬永州,失意的他孤寂地坐在小石潭上,望着一望见底的 潭水,为小石潭打抱不平:为什么岸边有“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青树翠蔓”的小石潭 却无人欣赏,只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游人不敢走去呢?这就暗示作者希翼得到一 位明君的发现。可以说,是因为作者本身怀有失意之悲,因此不管是江雪的景还是小 石潭记的景,都勾起了他的悲凉与孤傲。可取之处结合学生所学过的诗歌引入,可引起学生的兴趣。本文除 了要理清游记线索外,还要感受到“刻划山水的圣手”的写景 技法之高妙。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小石潭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 情。通过自主、合作、探索,明晰了景物特征,赏析了富有特 色的语言,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很好地完成为了教学目标。不足之处由于课时有限,不能将作者的时代背景向学生彻底展示, 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情感体悟上尚有所欠缺。12 诗经二首第1课时关雎1 . 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2 .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3 . 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一、导入新课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 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 可以使人“温和敦厚”。诗经在古代向来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 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 首的关雎。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1 . 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 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 “雅” “颂”三个部份。“风”又称“国风”,指十五 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部份是贵族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用 的乐歌及史诗。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简单地说是指 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者一章诗的开头。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 复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2 .生字识记。雎(jU)鸠(jiU)好逑(h&o qiu)参差(cEn cT) 号(xing)羊(m&o) (yao tiao)瘙解(wC m©i)3.重点语句翻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确:姑娘漂亮又善良,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确:好姑娘追求不到,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明确:姑娘漂亮又可爱,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索,是我的好配偶。从早到晚思念她。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理解诗歌内容1 .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明确: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 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2 .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末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明确: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 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憧憬着那位美 丽贤淑的好姑娘,希翼她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目标导学三:总结归纳,分析写作手法关雎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明确:(1)非常生动地运用“兴”的手法。诗歌以河中沙洲上相互和鸣的水鸟开头,是 诗经“比兴”手法中“兴”的表现手法,兴的表现手法只是一种自由联想,起引出下文 的作用,于是不同于后世诗歌的景物描写,但是河水沙洲上的和谐的鸟鸣,仍可以引起读者 的遐想,把人带到一片平旷辽远的境界之中,诗因此也显得分外质朴自然。(2)重章叠唱的形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气氛。(3)语言富于表现力,运用双声叠韵。“窈窕淑女”“展转反侧”等语句,善用双声叠 韵,既富于表现力,又朗朗上口,至今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三、板书设计(起兴)好述 求之 友之 乐之第2课时兼葭教学目标1 .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2 .品味诗歌的意境,体味比兴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文章的主题。4 . 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憧憬,陶冶高尚的情操。一、导入新课(先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依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开阔,丰盈, 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 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身影。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兼葭,吟诵优美的文 字,传唱这首古老的歌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进作品,品读诗歌之美1 .走进作品兼葭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 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兼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2 .识记字音。溯涧(sCi hui)道阻且跻(jT)水中阳chi)水中泄(zhi) 3.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并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为什么兼葭读起来这么美?(小组讨 论)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因为诗歌独特的形式。韵脚苍、霜、方、长、央萋、晞、跻、垠已、淡、让(2)叠词苍苍、萋萋、采采还有“所谓伊人” "溯涧从之” “溯游从之”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总结: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 绕梁的效果。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索,品味诗歌意境古人云:“诗缘情而绮靡。”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那末,这首诗 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体味到这种情感的?明确:(1)思念憧憬。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2)执着、坚贞不渝。(提示:诗人寻觅伊人 的道路一帆风顺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 突出道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涧”地去寻觅,足见 其执着、坚贞不渝。(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提示:诗人寻觅伊人寻觅了多长期?他 寻到了没有?)“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诗人寻觅时间之 长。他应该是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伊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在水一方”“在 水之湄” “在水之唉”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班” “宛在水中让”说明伊人的位置在 不断变化,与诗人始终是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诗人独自一人面对茫茫秋水久久徘徊,该是多么惆怅啊。目标导学三:感知形象,深入解读主题1 .诗人苦苦寻觅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形象的?诗 中并没有描写伊人的面貌,甚至连她的大致轮廓都没有,你们为什么觉得她就是如此的形象 呢?明确: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漂亮高洁的人。兼葭的修长柔 韧也可视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长而坚贞高洁。这种美尽管没有直接描写,却留给我们 丰富的想象空间。其实,不单伊人的面目是含糊的,诗人的面貌、身份同样是含糊的,还有, 他究竟是怎样追求的?运用了什么手段?走了多少路程?诗中都没有交待,只是反复吟唱 “溯涧从之”“溯游从之”,这也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距离美再次体现了兼葭 的涵蓄含糊的特点。2 .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涵蓄含糊,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 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那末,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诗歌的主题 是什么?明确:(1) “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者女词”。著名翻 译 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03 2) “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夸姣高洁品质的追求。4 3) “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 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伊人”是一个具体而 缥缈的目标,他(她)兴许是诗人思念寻觅的爱人,兴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 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 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赋、戴望舒的雨巷等。清代叶燮在其原诗 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涵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 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兼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涵蓄含糊的 特点,而这种涵蓄含糊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这么优美的诗篇,是百读不厌的,让我 们再朗读一回吧。男女生分部份朗读。三、板书设计四字句二二拍押韵:Qng韵 音韵美('叠词:'重章S反复咏唱诗情/ I、恋寻伤白露为雷、未晞、未已痴痴守里、不艮险阻 可望而不可即嗫情友情理想画意/景物人物BE教学反思可取之处重点讲解了比兴和反复咏叹的手法,注重了朗诵。诗歌教 学就应该以朗诵为主,不能作烦琐的分析,不能上成练习课。 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惟独通过不断地朗诵,让学生细 细品味,才干逐步走入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教学时我努力使学 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不足之处诗歌文字较为古奥,教学中准备还不够充分,所以对诗歌 意境挖掘不深,同时课堂也略显散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