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教育理论.docx

    • 资源ID:96167827       资源大小:25.97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教育理论.docx

    (最新)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教化理论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内容提要】教学论既不是纯 然思辨的理论学科,也不是完全处方式的应用学科,它要探讨的基 本问题既包括做好教学这件事的行事依据,又涉及如何提高教和学 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教学论在理论上的基本逻辑结构是:目标假定对象假定内容和方法假定。教学论与课程论之间的关系在目前看是交叉的,但最终是整合 的。要使我国教学论获得更为健康的发展,必需关注课程和教学理 论性质的相识起点,现实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起点,以及探讨 教学论问题的方法论起点。一、教学论是什么性质的学科教学论是基础学科还是应 用学科? 这样的提问在今日听起来已经非常类似当年人们探问光 是粒子还是波。苏联教学论的舶来,让人以为教学论就应当是非常系统和完整 的基础理论学科,但是,大量西方教学理论的传入,又给人以非常 剧烈的应用学科印象。其实,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自内部以及相互之间朝着相互 渗透方向发展的今日,这种非此即彼的两分式的归类和提问已经显 得机械刻板和毫无意义了。我们有必要超越这种两分法,回到原来的地方重新提问: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国学者也受其影响,倾向于大教学(论)、小课程(论)的体系。西方学者在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问题上也看法不一。例如,闻名课程论学者塔巴(HildaTaba)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有 区分的,课程的范围大于教学,课程的重要性也高于教学。哈利 布朗迪(HarryBroudy)和蔡斯(Roberts. Zais)也认为课程 是个更广义的概念,课程是母系统,教学是子系统。闻名课程学者坦纳夫妇(Tanners)则认为课程和教学是不行分 割的整体。布鲁纳和麦克唐纳德认为,课程与教学是两个同等重要的不同 教化领域,尽管有时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但它们仍保持着各自固 有的特点和独立性。比彻姆(G.A. Beauchamp)更为明确地提出,课程理论和教学理 论是教化学的并列的下位理论。有人把西方学者关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概括成五种主见: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模式 二元独立模式 相互交叉模 式 课程(论)包含教学(论)模式二元循环联系模 式。(注:Oliva, P. F. DevelopingtheCurriculum(3rded). NewYork:Harperco HingsPublishersInc. p. 11.)但从整体上看,西方学者持大课程 观者还是居多,即普遍认为课程论是教学论的上位概念,课程论 包含着教学论。(注: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化出版社,1996.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刘要悟,他提出:课程与教学:教化实践的两个领域,课程论与教学论:现代教化学的两个分支见教化探讨1996年第4期。)西方学者经过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问题的探讨,已形成如下共识。(注:施良方,崔允h u。.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 与探讨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24.)第一,课程与教学虽然有关联, 但又是各不相同的两个探讨领域。课程强调每一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学问或活动或阅历),教 学强调老师的行为(教授、对话或导游)。其次,课程与教学确定存在着相互依存的交叉关系,而且这 种交叉不仅仅是平面的单向的。第三,课程与教学虽是可以进行分开探讨与分析的领域,但 是不行能在相互独立的状况下各自运作。第四,鉴于课程与教学有着胎联式的关系,课程教学一词也 已经被人们接受。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课程问题的探讨热忱日益高涨,对 这个关系问题的相识也越来越多样化。有学者概括出五种关系模式,即:大教学论模式;交叉论模式;二元独立模式;二元相互联系 模式和大课程论模式。(注: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国.北京:教化科 学出版社,1998.)国内持二元相互联系模式论者认为,教学论与课程论是两个关系亲密、部分内容相互交叉但同 时又有各自独立的探讨领域和特地对象的平行的教化分支学科,是 教化学的下位学科。无论是将教学论纳入课程论还是将课程论纳入教学论都是不 妥的。都不利于这两门学科自身的发展。比较实际的看法应当是既留意二者的区分性和独立性,承认它 们同等的学科地位,同时又重视它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注: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化出版社,1996.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刘要悟,他提出:课程与教学:教化实践的两个领域,课程论与教学论:现代教化学的两个分支见教化探讨1996年第4期。)主见大课程模式论者对这种两分法 提出了异议。认为这种使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相互独立而分开的观 点,可能产生一种误导,致使人们走向极端,出现教学探讨与课 程探讨相互独立、相互脱离,教学实践与课程实践相互独立、相 互脱离,最终给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课程事业和教学事业的健康 发展带来严峻的负面影响。他还强调,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化进程,课程作为教化进程 包含了教学过程; 课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了学科课 程与活动课程、显在课程与隐藏课程,也就包含了课堂教学与课外 教学、仿照教学与陶冶教学。他意识到课程论已经形成了一个浩大的学科体系,这个体系 的基本结构为,大课程论下分为课程论、教学论、分支课程论、分 支教学论和教化技术学,每个下位学科又包含着大量的次下位学 科。(注: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 课程教材教法,2000, (5).)令人缺憾的是,这位学者在指责分 别论的同时,自己又一再地将课程探讨和教学探讨层层分别,骨子 里仍未脱去二元论的束缚。揭去大课程论这件外套,人们望见的还是一袋马铃薯。另有学者指出,20世纪的教化是以课程与教学的分别为特征的,造成这种分别的根源是二元论思维方式以及支撑这种思维方式 的社会背景和科技理性。在制度层面,课程与教学极易成为两个分别的领域,二者的 关系也被视为一种线性关系。课程就成为学校教化的实体和内容,它规定着学校教化教什 么。教学是学校教化的过程和手段,它规定着学校教化怎样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 预先规定好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对课程 作出任何变革。(注: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J.教化探讨,2000, (2).)这样就造 成了课程与教学的割裂,这也就意味着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 二元对立。20世纪初,杜威以相识论的连续性原则反对传统教化的二元 论错误,努力消解课程与教学的僵硬对立,通过强调教材与方法的 内在连续性、目标与手段的内在连续性以及通过主动作业 这种具体 活动方式,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20世纪末,在现象学、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哲学说 明学、后现代哲学等思潮的影响下,以解放爱好 为核心,起先了 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当制度课程 转变为体验课程的时候,课程的内涵发生了质的 改变,课程是一个情境化的社会过程,是一系列事务,是学 生有机会学的东西,是由师生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断生成的建 构。这样,课程与教学不再是社会对老师与学生施加限制的手段, 而是老师和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原来处于分别状态的课程与教学也就通过师生不断的变革课 程和共同开发课程而重新整合起来。(注: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J.教化探讨,2000, (2).) 概括 起来说,在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上,完全的各自独立论已经 没有市场,但主见相对独立地开展探讨、同时留意相互照应者不在 少数。试图将二者统整起来的要么用课程论去统合教学论,要么反 之。这些观点的一样性在于把探讨对象课程和教学在现实中的分别 视为当然。而笔者认为,二者的割裂是人为的,必需真正超越二元对立 的立场,开展课程与教学的一体化探讨,无需计较由谁来统整谁。这两门学科,目前依旧可以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照地向前走一 段时间,但最终是会走到一起来的。终归它们原来就是指向几乎同一个事物,区分只在于视角和侧 重点而已。它们之间的关系目前看是交叉的,但最终是整合的。在2023年全国教学论年会上,对于是用课程论去整合教 学论(说得难听点是吃掉 教学论),还是保持原来的状态大教学论, 抑或课程论教学论都有权利存在最好是并存共生争论纷纷,莫衷一 是,但有一点是一样的:这关系到教学论存在的合理性这一根本问题。非教学论 的观点和行为一方面在相识上反映了教学内容与形 式、目的与手段、教与学的统一的要求,在实践上反映了教学 的任务面临着从学问性教学向发展性教学的转换;另一方面有泛化 课程的概念和忽视教学论学科发展逻辑的基本领实,既不利于教学 论学科的发展,也不利于课程论和学习论的发展。(注:胡定荣.21世纪中国现代教学论发展的应为与难为(全国教学 论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沟通论文)2023.) 三、重新理 解教学论性质的起点在哪里学术争鸣没有真正的终结,只是人们 都希望在每一轮争鸣之后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为此就须要有探讨 问题的新起点。概言之,至少要在如下三个方面找寻新起点。1 .课程和教学理论性质的相识起点。相识到教学论是一种实践性理论,的确是一种突破,因为在 学科谱系中,与教化学在性质上最接近的学科是医学、法学之类, 它们都是须要以实际效果来证明其价值的,而且,教化学(包括教 学论)是无论如何也提炼不出(也不须要提炼出)一套如物理学般 严密的概念、命题和法则的。叶澜教授将教化学探讨理解为一种事理探讨,(注:叶澜.教化探讨方法论初探国.上海:上海教化出版社,1999.313-321.)给我们相识教学论性质以 新的启发。从教化探讨对象教化活动的性质和教化探讨的目的任务动身, 我们可以做出推断:教化探讨是关于事理的探讨,即探究人所做事情的行事依据和 有效性、合理性的探讨。事理探讨的突出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它既不像自然科学那 样,以说明外在于人的事物是什么为干脆任务,也不像精神科学, 专事说明主体我之状态、改变、性质以及为什么会如此。它以人类自己所创建、所从事的 活动为探讨对象,既探讨 事由与事态、结构与过程、目标与结果等一系列与事情本身干脆相 关的方面,也探讨如何提高活动的合理性、效率、质量与水平,是 一种既要说明是什么,又要说明为什么,还要讲出如何做的探讨, 包含价值、事实和行为等等。事理探讨的另一个特点是动态性,它关注人作用下的事物间的 转化。这里不仅有形态的结构的转化,而且有物质与精神间、不同 主体间、实践阶段与水平间、人所在的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社会 与个体间等多方面、多形态、多时态、多事态、多主体的多重多 次转化,其困难性质是任何物质形态间和任何精神形态间的转化都 不行比拟的。教学论明显既要回答教学是什么、为什么,又要说明怎样教 学;既要说明教学的依据,又要为提高教学的合理性、效率、质 量和水平提出改进的原则和方法上的指导;既要在具体的教学情景、 活动场合绽开综合性探讨,又要关注教学进程中的动态生成。只有这样,教学论作为实践性理论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才得以 充分揭示。2 .现实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起点。诚然,着眼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理论探讨,是须要有相 当的抽象层次的,但笔者仍旧感到关于教学论探讨对象、任务、学 科性质和逻辑结构的探讨过于抽象,好像慢慢飘离了火热的课程与教 学改革的现实生活,变得枯燥乏味起来,不管你是否情愿承认,无 论第一线的中小学老师,还是将来要做人民老师的师范生,都不 会情愿听我们抽象地谈论什么教学论探讨的对象、任务、学科性质 云云。m n 心自问,每天都在发生的教学革新和正在全国开展 试验的基础教化新课程,莫非不是我们教学论探讨的活生生的对 象?莫非不是我们面临的实实在在的探讨任务?这些每天都在发 生的现实,莫非不是我们的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真实生动的现实基 础?由于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人们找寻某些统一的教学规 律的尝试也变得越来越艰难。有的学者认为可以把教学论的探讨对象表述为教化、学生和课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统一,(注:吴也显.教学论新编.北京:教化科学出版社,1991.9T2.)而我认为,说相互作用是 正确的,求统一却未必可能,也未见得有必要。一节课、一项活动的进展,一个班、一所学校的发展,都 可能是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各种因素、各种力气相互依存、相 互作用、相互锁定,其运动方向、趋势和结果具有无限多样的可 能性,很难用什么统一的、基本的规律去预料。3 .探讨教学论问题的方法论起点。从我们的教学论教科书中可以找出诸如社会与个人、老师与学 生、学问与实力、爱好与纪律、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间接阅历 与干脆阅历这样一些数不清的对立统一。诚如庞朴所说,二分法以其明快简洁给人们带来相识和实践上 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僵硬的习惯和谬误。(注:庞朴.三分法论纲N.文汇报,2000-02-26.)曾有一度流行 从转向,甚至因为要留意学,所以要把教材改为学材,把教室 改为学室,就差没把老师改成学师了。把原来并非截然对立的事物当作不行通融的两极对立起来,然 后笼统地说说或A或B、非A即B、既A又B之类的轻松话, 俨然就辩证了。不妨简略回顾教化学界在这个问题上的争鸣。王策三先生是坚持理论科学性质的代表,他指出在很多年 中,教学论往往与教学法、教学阅历等同起来。一些基础理论问题未 得到探讨,教学实践中很多重大问题也 未得到理论上的探讨和说明。值得留意的是,也要防止把教学论搞成教学规律汇编或教学规 律清单。教学论揭示规律,是要通过探讨事实,在解决教学问题中, 进行视察、试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经过艰苦细致、 曲折反复的过程,才可望获得不同程度的成果,并通过建立自己的 教学论诸范畴和理论体系具体地系统地表述出来。(注:王策三.教学论稿国.北京:人民教化出版社,1985. 58.)徐勋教授没有否定教学论要坚 持理论科学的性质,但他认为理论的源泉是实践。他引证西方教学论自拉特克、夸美纽斯直到当今的学者都强调 教学论是探讨教学艺术、教学技术的学问,是应用科学,而苏联 学者一般认为教学论是理论科学,还有学者认为是边缘科学,并以 它的对象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为依据,认定教学论兼有 理论性和应用性这两个特点。(注:徐勋.关于教学论的探讨对象、任务、方法之我见J.教化探 这种两极化加庸俗化的二元论手法,早就遭到过杜威的抨击。但杜威的解决方法是连续性原则,暗含的前提仍旧是两极。庞朴提出的方法是三分法。他说教科书总把同一性规定为两点,一是相互依存,一是相 互转化。事实上在黑格尔和马克思那里,同一性有三个内容,被我们 漏掉的一点是干脆的同一性如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也就是说,二中有个一在,相对者中有个确定者在。这种相互即是是三条中最重要的一条,必需站在更高的角度, 具有一种通识,才能望见它的存在,才能把对立双方干脆通为一。(注:庞朴.三分法论纲N.文汇报,2000-02-26.)杜威反复强调 阅历的重要性,实则是从行动与反思的对立之中看到了一。假如我们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是多个变量的困难 的而且是动态的相互作用,那么对立统一的方法论明显就不够用了。我们必需把对象看作是一个困难的网络状态和不断运动状态来 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谛视,而不是简洁化地抽出两极。我们过去往往从事物的静态的横截面来考察事物的结构,而困 难思维所关注的结构是流淌的改变的过程性的结构,事物在流程中 实现无限向有限、可能向现实的转化,这也就是所谓动态生成的 观点。字库未存字注释:原字7加郭原字才加门 上一页1 2下一页讨,1986, (3).)老一代的争辩未果,新一轮的烽烟又起。有的学者认为,将教化探讨分成纯理论探讨和应用探讨两大部 分,这种分类方式过于笼统和简洁,而赞同依据探讨的目的将 教化探讨分为基础理论探讨、外推的理论探讨和应用探讨三类。外推的理论探讨事实上是一种以理论探讨为主,但是又将探讨 视点推向实践应用的兼具理论与应用色调的探讨类型。我们认为,从学科性质来看,教学论正属于外推的理论探讨。这样定位意味着教学论既要坚持以理论探讨为主,不断提高理 论成果的抽象概括水平,又要在已有理论原理的指导下,开展必 要的应用探讨,解决教学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操作问题。例如,供应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课 堂限制的一般技术,等等。(注:田慧生.对教学论学科性质、地位与探讨对象的再相识J.教 化探讨,1997, (8).) 一些学者好像不满足这种缺少共识的状况, 他们指出:正是这种相识上的分歧和模糊性,使我国教学论成为一个既含 基本理论,又含教学实践,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应用探讨的庞杂 体系,它四平八稳而任何一面都难以深化到学科内容结构 并预言, 随着现代教学论的发展和教学论学科的不断分化与综合,教学论将 因其主要是阐明教与学的原理、揭示教学规律的学科而越来越成为 一门理论学科。(注:蔡宝来,王嘉毅.现代教学论的概念、性质及探讨对象J.教 化探讨,1998, (2).) 还有学者回应说,我国教学论界对教学 论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性质是有所认同的,而且在不断努力。问题的关键是,现代教学论的理论性应如何实现? 他们认为 目前应重视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树立正确的理论观念,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二是要着力提高探讨者理论素养与思维水平。三是对现代教学论的理论性不能笼统论述,应予以具体分析 和落实。现代教学论发展到今日,它自身又形成了一个浩大的学科体系, 每一个分支学科又都有其特定的理论指向,也有不同的理论建构目 标。(注:李瑾瑜,徐继存.也谈现代教学论的概念、性质及探讨对象J.教化探讨,1998, (12).)也就是说,理论性是有不同层级的。对学科性质的探讨还涉及对其逻辑结构的相识。英国教化学家穆尔(T. W. Moore)在教化理论的结构一书中 指出:教化理论是一种逻辑上困难的结构,可以用大量不同的方法加 以评价。就它包含阅历推断而言,它要受有关的阅历事实的检查;就 它包含价值推断而言,它易受各种哲学论点的责难;就它是一种论 点而言,它要受内部的一样性的检验。假如某种教化理论经不起其中任何一方面的检验,人们就不会 用它来指导教化实践。(注:瞿葆奎.教化学文集.教化与教化学C.北京:人民教化出版社,1993.)所以,理解一种教化理论如教学 论的逻辑结构非常重要。对教学论学科性质的相识不同,对其逻辑结构的理解也不同。自然科学界把基础探讨、应用探讨和开发探讨称为上游中 游下游,假如非要作一番比方的话,教学理论很像是处在中游的 学科,即应用学科,因为它既不像教化学原理、教化哲学那样基 础,也不像学科教学法那样应用。教学论当然是一种理论,但理论学科是可以区分为描述说明的 理论和构想规范的理论两种类型的。依据穆尔的观点,教化理论是一种实践性理论,它与描述性理 论、说明性理论(后两种又称科学理论)在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实践性理论通常是一种处方,或更有可能是若干处方,而科 学理论通常是关于事实的概括的结论。应当清晰的是,任何试图构建和创立一种实践性理论的人,都 必需用与科学家相当不同的方式着手探讨。科学理论的探讨始于事情的某种可能状态是这样的这种假 定,而实践性理论则起先于另一种假定:事情的某种可能状态应当是这样的,而且要达到某种所希望 的目的。一种实践性理论必需始于目的或目标。然后人们必需确定,在既定的环境中,什么是实现这个所希望 的目的的最佳手段一种实践性的理论主要由一套有各种理由支持 的建议组成。它的结构可以用简化的方式表示如下。(注:瞿葆奎.教化学文集.教化与教化学C.北京:人民教化出版社,1993. )1. P作为一种目的是希望达到的。2 .既然这样,Q是达到P的最有效方式。3 .因此,从事有关Q的任何事情。接下来,穆尔具体探讨了教化理论的各种假定,它们是:(注:依据瞿葆奎主编教化学文集教化与教化学第491-495页 内容概括。)1.关于教化目的或种种教化目的的假定。都涉及要培育特定类型的个体和要实现特定的社会这些价值 的假定,且进一步假定这些目标都是有可能实现的。2 .关于受教化的人(一般是指儿童或学生)的本性的假定。其基本假定是,人的行为有确定的可塑性,在教化儿童时所做的一切,对儿童将有确定的持续的影响。3 .关于学问的性质以及教授这些学问的合适的方法的假定。这里的一个假定是,学问是可以接受的。假如说上述第一点是关于教化过程终点的假定,其次点是 关于教化过程起点的假定,那么第三点就是关于如何把起点上的人 引导到终点的假定。笔者赞成穆尔对实践性理论的假定,也赞同他关于教化理 论体系中包含着阅历推断和价值推断这两类推断,但不能赞同教化 理论是一种处方或若干处方的说法。至少,我国的教学论体系不是一种处方 或若干处方,尽管 有的人希望它是现成的处方,尽管有的人试图将它变成处方,尽管 几乎每一本教学论教科书都包含着数量不少的处方,如怎样备课、 怎样上课等等。然而,教学论从本质上讲不是处方,甚至也不完全是实践性 理论,它也包含有穆尔所说的属于科学理论的那些关于事实的概括 的结论。假如我们比较一下几本有代表性的教学论教科书,如苏联东 欧、北美西欧和我国及亚洲国家教学论著作,从中不难看出,既 使是在最强调教学论的理论性的苏联教学论,也没有把教学论看成 是纯粹的基础学科,而是包含着为数不少的穆尔所说的实践性理 论;北美西欧国家的教学理论著作大多是关于如何教学的应用性 指导,但也不要因此而误会欧美的教学论都是处方而毫无病理分 析。布鲁纳的两本书教化过程和教学理论探究就有很深 厚的理论色调,这仅从前四章的标题就不难看出:成长的模式 教化是社会的创建力论教学的若干原则人类:一个探讨的课题。(注:布鲁纳.教化理论探究M.邵瑞珍译,林慧芬校订,五南图书 出版公司,1997.)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中也有大量的心理学 理论阐述。我国教学论教材中反映的教学论学科结构,就其共性而言,都 属于那种在描述说明基础上对教学实践加以构想规范的实践性理 论,它要探讨的基本问题既包括做好教学这件事的行事依据,又 包括如何提高教和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其理论的基本逻辑结构都 是目标假定对象假定内容和方法假定。二、教学论与课程论是何种关系课程论是探讨课程的设 计、编制和课程改革的理论。课程设计理论包括探讨课程系统的结构、地位、相互联系和 自我更新等问题;课程编制理论包括探讨课程编制的各种模式,如 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课程改革理论包 括探讨革新的要点,沟通革新的看法,用教化学的观点分析其合理 性和准确性,衡量对个人实践的影响,检验适应地方状况的程度等(注:施良方,崔允h u。.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 与探讨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24.)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探讨领域,对课程进行系统探讨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是20世纪以后的事。一般认为,美国课程专家博比特(F. Bobbit) 1918年出版的课 程一书,标记着课程作为特地探讨领域的诞生。随后,查斯特(W.W.Charsters)、泰勒(R. W. Tyler)、布鲁纳、 麦克唐纳德(J. B. MacDonald)等西方学者对推动课程论探讨作出了突 出的贡献。上一页1 2下一页在传统上,原苏联学者并不把课程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来探讨,只在他们编著的教学论著作 中用一两章篇幅很有限地谈谈教学内容课程理论问题。到70年头末80年头初出版了两本特地探讨课程问题的著 作,一是C列德涅夫所著一般中等教化内容的结构问题,一 是B B克拉也夫斯基和“只莱纳主编的一般中等教化内容的 理论基础,这表明前苏联学者已起先系统地探讨课程问题。事实上,课程论所探讨的对象课程,和教学论所探讨的对 象教学,在实际的教化活动中关系是非常亲密、几乎不能分开的, 由于这个原因,再加上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使得中外学者在课程 论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上众说纷纭。原苏联长期以来只是把课程论作为教学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我

    注意事项

    本文(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教育理论.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