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莱阳市中考冲刺卷语文试题含解析及点睛.docx
2023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 .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 .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 .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 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 .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B.大王加惠,以小易大,甚善(聪明)C旦日,客从外来(第二天) D.不求闻达于诸侯(有名望,显贵) 2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而当地球穿过这条尘埃带时,这些流星体便会落入地球的怀抱中。人们不禁要问,这些陨石是从哪里来的?受到其他天体引力的影响,它们会慢慢扩散开来,在彗星轨道上形成一条尘埃带。当然这也可能是彗星靠近太阳时抛洒出的流星体。它们大部分可能来自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受到火星、木星的影响,它们自身的轨道渐渐产生偏离,以 致闯入地球。A.B.C.D.3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聒噪(gu。) 冠冕(guan) B.惭赧(n兹n)亵渎(xiG) C.豢养(huan) 瞥见(bie) D.恪守(ke)宽宥(ydu)游弋(yi)矫揉造作(jmo)低偻(府) 日星隐曜(y£。) 恣睢(suT)浩浩汤汤(dang) 阴翳(yi)雾淞沆扬(dang) A.稔熟(Hn)B.炫耀(xu自n)C.亘古(gGn)D.犷野(gu玄ng)慰藉5)*绮丽(qi) 哂笑(sh6n) *羸弱(16i)4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辨伪去妄(bi立n)毛骨悚然(song) 怏怏不乐(y立ng) 以身徇职(xiin)请以“终于有悟”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3)书写工整规范。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B【解析】试题分析:B. “大王加惠”中的“惠”是“恩惠”。不是“聪明”的意思。故答案为B。2、B【解析】这是一段说明文的材料,解答的时候,先研读材料,抓住中心,从而确定首句。第二步,理清思路。说 明文,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第三步,抓住标志。抓住语言标志,如呼应的关联 词语、暗示性词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等。完成排序后再通读一遍看是否流畅。通过阅读材料得知,给 文段是讲“陨石从何而来”,确定首句是;接着说陨石的来源,再根据“大部分”和“当然也可能” 确定第二句是,第三句是;中“在彗星轨道上”紧承上句,确定第四句是;最后流星落到地球 形成陨石,确定第五句是。该文段的排列顺序是。故选B。3、C【解析】C项“瞥”读pi。,“浩浩汤汤”读sh*ng。4、C【解析】A.慰藉。论)。B.炫耀(XU立n)。D.以身徇职(xhn)以身殉职。 5、D【解析】A 项,ying/ ying,都读 xian,都读 h立!i; B 项,dang/ dang,都读piAo, yTn/ an; C 项,sha/ sha,都读yii, fei/ fei;D项,都读hGng,都读yl都读xi©。故选D。6、 (1)B示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2)有效激发了广大学生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学习身边榜样,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热情。加强彰显(3)示例:尊敬的吴老师:您好!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我校决定2019年5月16日下午两点在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华传统美德”报告 会,诚挚地邀请您前来指导。光明中学学生会2019年5月12日【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的意思是:儿子与父母亲 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能做儿子。由此可知,这则名言所表现出来 的美德是“孝顺”,故选B。与“孝老敬亲”有关的诗词和格言有很多,任选一句作答即可。如:忠孝义慈行方便, 不须求我自然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2)【甲】处句子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该在句末补充 上“的热情”;【乙】处句子“加强”与“价值”搭配不当,应该把“加强”改为“彰显”。(3)此题考查学生拟写邀 请函的能力。首先要有称呼和问候语,正文部分交待清楚时间、地点和活动内容、邀请原因等,最后先写落款后写日 期。【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 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 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7、(1)读诗使人灵秀;(2)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3)身向云山那畔行; (4)山河千古在;(5)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7)浊酒一杯家万里; 酒酣胸胆尚开张;(8)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名句的默写。需要注意“畔”、“涟”、“姮娥”、“被”的书写。理解型默写(5)抓关键词“祝愿之意”,(6) 的关键词“洁身自好、质朴庄重”。8、(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 “紧”字写出了雪之大,给故事营造紧张的氛围;为下文压塌草厅,林冲躲过火灾 作好铺垫(或埋下伏笔)(3)林冲面对衙内调戏他的妻子,遭受高俅诬陷,发配沧州等一系列事件,都采取了委曲求 全,隐忍不发的态度,可以说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但在文段中,面对陆虞候等人一而再的要他性命,他终于爆发, 走上了反抗道路。(前面强调逆来顺受,后面强调反抗精神)【解析】考查名著阅读。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 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 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此题考查的是与水浒传有关的文学 常识。(1)文段出自水浒传第十回,标题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2)考查词语的表现力。“那雪正下得紧” 一句中的“紧”字写雪,是通感手法,以感觉来写视觉,使人感受强烈、真切,写出了雪的气势, 烘托了林冲这个落魄英雄的处境。能真实地表达出特定情景下自然景色的意境又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要从景物描 写对表现人物、烘托氛围的作用角度考虑。如果答不同意,能分析出理由,言之成理亦可。(3)结合原著情节分析林 冲的性格变化。最初的林冲性格隐忍、耿直,对朋友义气,对上司软软。被陷害发配后,林冲性格发生了变化,对前 途产生了迷茫,但是没有放弃对朝廷的幻想,有了反抗的勇气和信念,但是没有造反的决心。火烧山神庙,雪夜上梁 山使他性格最终改变,敢爱敢恨,火并王伦,反抗朝廷,直率、坚强、耿直、骄傲,是林冲这个人物性格最终的表现。二、阅读9、1.景物有:草、柳、桃花、李花。特点示例:春意盎然(生机勃勃)。2.示例一:“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 之感,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示例二:“惹”是招引(引起)的意思,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 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妙用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1 .本题考查诗歌景物的描写。这首诗前两句是在描绘春景。“草色青青柳色黄”中写的景物是草、柳,“桃花历乱李 花香”中写的景物是桃花、李花。这两句展现了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烂漫,李花飘香的景象,可见春天的 景象是生机盎然的。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 知诗歌大意,根据诗歌内容及主题,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来理解。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 为岳州司马,这首诗大概就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的。从内容上看,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当时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其 次在答题时,分三步完成:一、要先分析“惹”字的本义,即“招惹”。二、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 果。从修辞上看,“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春日人格化;从词语运用上看,是妙用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 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三、结合诗中的“愁” “恨”等词来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O10、 1. B2. A3. (1)是否 (2)通“伸”,伸张 (3)最终 (4):亲自4. (1)先帝不嫌(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亲自降低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拜 访)我。(2)这个人值得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您应当屈尊亲自去拜访他。【解析】1 .例句中“以"意思是“把(它)作为",B项用法同例句相同。A.因为。C.凭借。D.以至。2 . A项“表明他们根本不了解诸葛亮。"理解有误。琅哪山的诸葛亮住在襄阳隆中,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说明诸葛亮隐居山野,不慕荣华富贵,不图显姓扬名。徐庶的举荐和向刘备提出“枉驾 顾之”的建议,引出下文“三顾茅庐”,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非凡。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 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注意第小题中“信”为通假字,通“伸”。4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 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字字落实。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 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 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此题(1)注意“卑鄙(身份低微,见识浅陋)” 的正确翻译。(2)就见:意思是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就,接近、趋向。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 致、引来。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 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 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 ”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 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 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 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 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 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 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 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 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 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 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 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 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 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 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11、1. 事件2:爸爸叮嘱妈妈细心照料生病的小林。事件4:爸爸去世前用手抚摸小林的肚子。2. 交代了小林手术情况,暗示了小林还有别的病情;为下文刘主任的出场埋下伏笔;为后文爸爸对小林的格外照顾,以及隐瞒病情做了铺垫。3. (1)写出了小林爸爸在得知小林更重的病情时,不安、害怕和担心。写出了小林爸爸临终前对小林的挂念,以及是否要说出实情的矛盾的心情。4. 照应题目(前文);深化父爱的主题;抒发了小林对父亲的感恩和深深地怀念之情。【解析】1 .考查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 然后再用与提示,以爸爸为主体来来概括情节即可。根据第段写的内容,爸爸每个星期天都要回家,临走时总要叮 嘱妈妈,不要让小林做家务爸爸叮嘱妈妈细心照料生病的小林。第段小林想起,父亲弥留之际,吃力地睁着眼 睛,想要和他说什么,却说不出来,然后,艰难地伸出右手,抚摸坐在一边的小林的肚子一一想到这些,小林的眼睛 湿了一一爸爸去世前用手抚摸小林的肚子。2 .考查句子的作用。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等。“主刀刘医生告诉爸爸,手术很好”交 代了小林手术的情况。“一段有点问题的小肠,已被切掉。”暗示了小林还有别的病情;引出刘主任的出场,为后文 爸爸对小林的格外照顾以及隐瞒病情埋下伏笔(做铺垫)。3 .考查对词语的理解。(1) “发抖”是小林爸爸的神态描写,当小林爸爸知道小林患的是溃疡性结肠癌,“发抖”表 现了爸爸内心的害怕和担心。(2) “抚摸”是爸爸的动作描写,父亲弥留之际,小林爸爸“抚摸”小林的肚子,一方面 写出了小林爸爸临终前对小林的挂念,另一方面是否要说出实情心理矛盾。4 .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一般从结构上与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回答。结构: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 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他向我讲述了这个有关他父亲秘密的故事。”照应的文章题目。点明中 心,深化主题,表达小林对父亲的怀念与感激。12、1.起因:去年父亲交公粮的时候被人换了掺有土坷垃的麦子,受到广播批评(被冤枉);经过:今年父亲准备用 品质好的麦子来交公粮,为自己平反名声(用好麦子来雪冤),却被告知公粮免征;结果:父亲一直到老都放不下被人 冤枉这件事。2 .动作描写,“一屁股坐”、“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这些动作生动地写出父亲得知不用交公粮,不能洗刷自己冤情 后的无奈,失望(失落),伤心,气愤(生气)的心情。3 .夏天太阳的热劲刚弱下来,父亲就到场里收麦子(父亲在大麦场上忙乎了半个月),看出父亲的勤劳;父亲严 格把关他的麦粒(父亲一遍一遍地检查麦粒),看出父亲的认真,严谨;父亲不愿意用差的麦子交公粮,怕别人吃亏, 看出父亲的淳朴,老实;父亲一直放不下交公粮被人冤枉的事情(父亲不断地重复着“那不是我的麦子”这句话), 看出父亲很爱面子(较真、固执、执拗)。4 . “父亲的麦粒”是全文的线索,全文紧紧围绕着父亲与麦粒的故事展开,推动情节发展,“麦粒”也代表着父亲的 面子,含蓄点明文章主旨(或:麦粒“嘎嚼脆”也是父亲朴实、做事认真的精神象征)。5 .因为父亲不断强调“那不是我的麦子”,其实是在强调自己受冤屈,想争回自己的面子;而村主任认为父亲已经没 有办法雪冤,不如放平心态,追求幸福新生活;父亲过不去是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面子关乎一个人的尊严,信誉(地 位)。【解析】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解答此类问题,要在通读文本、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找到关键的 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按照要求进行概括作答。文章运用插叙的方法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去年排 队交公粮时,有人趁父亲去厕所,把一袋掺有土坷垃的麦子,调换给了父亲,他因此受到了大喇叭的广播批评。” 针对这件事,父亲有口难辩,决定今年用品质好的麦子来交公粮,为自己名声平反,却被告知公粮免征,这是事件的 经过。结果是父亲一直到老都放不下被人冤枉这件事。据此概括作答。2 .试题分析: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作用: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是衬 托、突出的特点。语句“父亲一屁股坐在了车尾的麦袋子上,右手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鼓鼓的麦袋子”中的“坐” “捶”这些动词,再用“一屁股” “不停地一下一下”加以修饰,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父 亲得知不用交公粮,无法洗刷自己冤情后的无奈、失望、伤心、气愤的心情。据此理解作答。3 .试题分析: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 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那年夏天的一天,偏西的太阳热劲 儿刚弱下来,父亲将饭碗一推,抹把汗,就喊娘到场里收麦子” “六月的阳光把父亲的背心烙在了身上,父亲洗澡时, 脊背呈现出醒目的背心模样,白而发亮”父亲是个勤劳的人;“父亲伸出左手弯腰抓起一把温热的麦子,用力握 了一下,伸开手掌盯了一会儿,又用右手食指来回划拉几下。“干透了吧?”我娘问道。父亲没有搭腔,而是拈起几粒 麦子准确无误地投入了口中。随着锁骨的上下晃动,嘴里发出了清晰的嘎喻嘎喻的脆响”一一父亲是个做事认真的人; 父亲不愿意用差的麦子交公粮,可以看出父亲的淳朴和老实憨厚;父亲不断地重复着“那不是我的麦子”这句话,可 以看出父亲有自尊、爱面子的人。据此概括作答。4 .试题分析: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 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 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文章的标题是“父亲的麦粒”,全文紧紧围 绕着父亲与麦粒的故事展开,构成了全文的线索;“麦粒”的好坏象征着父亲的品质,麦粒“嘎啕脆”是父亲朴实、 做事认真的精神象征。含蓄地点明文章的主旨。5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叙写了父亲在交公粮的时候,因被人换了掺有土坷垃的麦子被冤枉, 今年父亲准备用品质好的麦子来交公粮来雪冤,结果被告知公粮免征。所以父亲不断强调“那不是我的麦子”,其实 是在强调自己受冤屈,想争回自己的面子;村主任却安慰道“老陆,别恁较真了,都过去了”,这是村主任认为父亲 已经没有办法雪冤,不如放平心态,不要再去耿耿于怀了;对于这件事问题念念不忘,是因为这件事有损自己的尊严、 信誉和人格了。据此理解作答。13、1.(1) “眼泪汪汪”写出了母亲不愿意吃药时撒娇的情态。(2) “哭笑不得” 一词准确写出“我”对父亲过分在意自己的伤口而表现出的撒娇不理解的情态。2. 这句话告诉我们父母也有最柔软最脆弱的时候,他们最想得到儿女的体贴、关爱和安慰。3. 强调了父母也渴望儿女的体贴、关爱和安慰;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作为文章的叙述线索;暗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标题新颖温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4. 回忆父亲年轻时的坚强,与现在父亲的“矫情”形成对比,凸显父亲的示弱是一种撒娇;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解析】1 .本题考查品析关键词语的能力。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或效果。“眼泪汪汪”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突出了母亲的娇羞;“哭笑不得”指哭也不是,笑也不是。 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用在这里写出了对母亲行为的不理解。2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根据 句中的“每个父母心里都住着一个会撒娇的孩子”“会把自己最柔软最脆弱的一面展现给你”,可知这句话告诉我们 父母年老后也有最柔软最脆弱的时候,父母更需要子女的关心。3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概括全文内容;揭示文章主题;充当文章线索;指出文章主 要人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分析文章内容可知,题目“父母也会撒娇”写出了年老后的父母也渴望得到儿女的关爱 和安慰,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文章围绕“父母也会撒娇”分别记叙了 “我”的父母向我撒娇的故事,所以“父母 也会撒娇”是文章的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4 .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插叙的作用有:补充交代了什么内容;为下文什么情节做铺垫;突出人物什么特点,使人物 形象丰满、鲜明;突出文章中心;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阅读文章可知,第段是插叙,插叙了父亲年轻时为了救 儿子,自己扭伤了脚,却一点也不喊疼的故事,表现了父亲的坚强,与现在父亲的矫情形成对比,突出了父亲在我面 前“示弱”也是一种撒娇,丰富了文章内容。三、语言表述14、 (1)吸吮(2)置之不理【解析】试题分析:(1)吸吮:汲取,吸收。摄取:吸收,吸取。吸收:把外界的某些物质吸到内部,比喻摄取有益成分。依 据语境和语体色彩应该选用“吸吮”。(2)不屑一顾:形容对某事物异常鄙视,认为不值得一看。置之不理:搁在一 旁,不加理睬。置之度外:搁在忖度之外。即不放在心上。根据语境,选用“置之不理”最为恰当。“不屑一顾”和 “置之度外”都与语境不合。据此作答。四、写作15、终于有悟父爱,从来都是个不容解读的词语。无微不至的关爱对父爱错误的理解,在那一天,终于瓦解。我终于明白, 父爱的含义如此简单又深奥。一直以来,父亲在我心目中只是一个冷冰冰的人。我曾数次在马路上跌倒,却从未看到父亲来扶我或是来安慰我 的身影。我不明白,为什么,父亲和母亲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为什么唯独我的父亲从不关心我?记得一次寒假,父亲陪我去学滑冰。那时,年纪还小的我被光滑如镜有阴冷的冰面吓得瑟瑟发抖。要是一般人都 知道,一踩上冰面就会摔得极惨。我独自穿上冰刀鞋,深吸一口气,踏上冰面。不出所料,我一个没站稳,就狠狠地 摔在了冰面上。回头一望父亲,却见他只是用眼神让我起来,甚至未曾移动过他的步子。正当我咬着牙使劲起来时, 却看到了这一幕:对面的一个小女孩跌倒后,她的父亲忙跑去安慰她,并且心疼极了似的搀起她。为了不让小女孩受 伤,他甚至扶着小女孩学滑冰。这更加增添了我心里的疑惑,还掺杂着几分心灰意冷。跌倒后爬起来继续的习惯已成自然,我十分幸运地变得坚强,也不再像无知时那样把安慰自己的重任无端交给父 亲,以往美好的臆想也变得虚无缥缈。自己安慰自己也是我必备的武器。在别人依靠着父亲缓缓向前滑行时,我已经 可以飞快地滑行。面对我回家时的笑颜,母亲告诉我:“你父亲和我说了,你滑冰时摔倒了,脚可能会受伤,让我给你敷点药膏。” 这句话像一只大钟,沉闷地在我的心口上敲响。我终于明白,母亲是无微不至地关怀我,而父亲却是默默地关心着我 他不扶我绝不是因为不爱我,而是想让我学会坚强我惊诧了。我亦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父亲的形象不再 冰冷,因为父爱,有了炽热的温度。父爱,不容解读。不同于母亲的嘘寒问暖,这份爱沉重得令你无法接受,却也是伟大的。如同父亲让我站起来的 眼神,透出的光彩外表是冰冷的,内在却是温暖的。父爱简单且深奥,冷酷又温暖。我想,我终于明白了父爱的真正 含义。【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终于有悟”。什么是“悟” ?词典里解释为“了解,领会,觉醒”。由“悟” 联想到相关的词语:感悟、觉悟、体悟“终于”表明是经过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最终让自己明白了的意思。审题 立意时不妨运用“补充”或“设问”的方法使大题变小,虚题变实,进而确立鲜明的“主题”。在“解词”的基础上 对题目作整体把握和深层思考,进而在思维发散、展开联想的同时,迅速捕捉自己感受较深、材料较多的思想点,以 形成正确、鲜明的主旨。比如,写成记叙文,可以构思成“通过我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XXX人或事,最初不 理解,又经过了什么事,最后让自己'悟'出了”。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叙写自己的人生感悟作文。文题较适 合写记叙文或散文。【点睛】命题作文的写作,首先要做到审题准确。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来确定文章的写作范围和内容,不能错误地理解题意。 其次要立意深刻。就是要为文章确定一个鲜明、集中、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第三,选材要精当。要围 绕着中心来选择材料,运用那些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或论述得透彻有力。写作时,依据题目的特 点和要求,要突出表现题目中的关键词语。5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浩瀚/颔首低眉 A.应许/里应外合 纤细/屡见不鲜 B.适当/锐不可当 漂荡/虚无缥缈喑哑/黯然失色C.煞白/大煞风景谀辞/冻饿之虞绯红/妄自菲薄D.行辈/体色当行扶掖/笑眉如花亵渎/浑身解数6 .学校开展“好美德,我传承”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好美德,共分享)(1)活动中大家纷纷说出自己关于美德的感悟,小明准备分享下面一则名言,请你帮他完善。“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一一孟子下列哪一项是这则名言表现出来的美德()A.知恩图报B.孝老敬亲C.助人为乐D.言传身教请你再补写一句诗或名言警句,体现小明所分享的这句名言中的美德。(好美德,共传承)(2)为弘扬中华名族传统美德,七年级2班组织同学们观看了“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录像,并请同学们 说说对这一活动的认识。下面是小明同学分享的对这一活动的理解,请你帮助修改。“寻找最美孝心少年”这一活动,(甲)有效激发了广大学生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学习身边榜样,培养良好道德 行为习惯。(乙)孝心少年们的事迹诠释了中华名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加强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甲)处句子有语病应改为“” O(乙)处句子搭配不当,应将“"改为“”。(好美德,共参与)(3)学校拟定于2019年5月16日下午两点在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一场中华传统美德专题报告会,并邀请了研究中华 传统文化的安徽大学中文系吴教授做专家报告。请你代表光明中学学生会给吴教授写一封邀请函。7 .古今诗文名句默写。读史使人明智,o (培根谈读书)我是你簇新的理想,。(舒婷祖国 啊,我亲爱的祖国),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纳兰性德浣溪沙),城郭一时非。(文天祥南安军)“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表达了诗人望月思人的美好期待,而苏轼水调歌头中的“," 一句祝愿之意与此相近,但意境上更胜一筹。周敦颐爱莲说以“," 写出了莲洁身自好、质朴庄重的君子品质。“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 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 O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想到自己功业无成、白 发已多,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句子是“:,欺人奈何?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上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 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 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 ”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 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 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通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 再穿了白布衫,系了 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文段出自水浒传第十回,陆虞候火烧草料场划线句中的“紧”字历来被人称道,请联系前后内容, 说说它的妙处。请结合文段,联系水浒传的相关内容,分析林冲的性格变化。二、阅读9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春思二首(其一)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历乱:烂漫1 .本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哪些?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现出春天什么特点?2 .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隆中对陈寿亮躬耕陇亩,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 然。徐庶见先主,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 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 下,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 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 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1 .下列句中的“以”与“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中的“以”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境过清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C.可以一战D.以塞忠谏之路也2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诸葛亮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而当时的人都不认可他,表明他们根本不了解诸葛亮。B.刘备“凡三往”求见诸葛亮,这足以证明刘备的求贤下士是出自真心诚意,这也是诸葛亮愿意见他的一个重要原 因。C.诸葛亮认为荆州地理位置很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益州地势险要、自然条件优越。提示刘备夺取这两个州作为 蜀汉政权的根据地。D.隆中对策就是诸葛亮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规划的一条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体现了他“足 不出户而知天下”的远见卓识。.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将军岂愿见之乎 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操遂能克绍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4 .翻译下列句子。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11.现代文阅读父亲的秘密朱国平小林十几岁的时候,经常肚子疼。爸爸在县城工作,一个月半个月的,回家一次。通常,肚子疼了,妈妈就给 他喝点姜茶,发一身汗,便会好些。这次,爸爸正好在家,小林的肚子又疼了。可这回喝了姜茶不仅没止住,而且,症状加重,并且疼的时候,伴 随高温发热。爸爸用自行车将其驮到四五里外的公社卫生院,医生说,可能是阑尾炎,建议去县城的人民医院查治。爸爸本来第二天清早骑自行车去县城上班的,现在只好乘轮船,带小林一起走。一路上,小林呻吟不已。他斜 躺在爸爸的怀里,爸爸不停地用手在他的腹部轻轻地来回抚摸。到县城时,已经快晚上八点了。爸爸把小林背到医院,挂了急诊。然后,医生开药,护士输点滴。这一夜,点 滴未停,小林后来渐渐睡着,爸爸在小林躺着的狭床上坐了一夜。第二天上午,几位医生一通会诊,说是肠粘连性梗阻,通知准备手术。上午九点半,小林进了手术室。爸爸守 在手术室外面,一直到12点半,小林才被推出手术室。主刀刘医生告诉爸爸,手术很好,一段有点问题的小肠,已被 切掉。在医院住了八天,小林出院。爸爸妈妈和他一起乘轮船回到了乡下家里。这年,小林16岁。之后,小林肚子疼的病,还就基本上好了。爸爸每个星期天都要回家,经常给他带一些药,带一些吃的,辅导 他做作业。每次临走时,爸爸总要叮嘱妈妈,上学之外,不要让小林做家务,要督促他注意休息,少吃多餐。小林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做了小学老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抽调到县卫生局做了秘书, 后来做科长,再后来,到下属单位人民医院做了专职纪检书记。一次,小林和几个医生朋友聊起了他二十年前在这里做手术的事儿。负责外科的刘主任盯着他看了好几秒钟, 问他:你爸是在五金公司的吧?小林点点头。刘主任说,小林当时的手术就是他做的,那是他参加工作后所做第一台 手术。当时诊断以为是一般粘连性梗阻,切开来后,发现肠子有一段糜烂,知道可能有别的问题。把切下来的病灶标 本带到南京做活检后,才知道小林患的是溃疡性结肠癌。小林爸爸听到这个情况后,坐在医生对面的椅子上,直发抖,镇静下来后,要求医生千万不要透露实情。刘主任说,他们安慰小林爸爸:病灶切除较好,以后注意观察,有情况及 时就诊,没有问题的。刘主任说:“其实,对预后,当时我们心里也没底。”小林不敢相信。他既为刘主任所说的事儿吃惊,又为自己的幸运庆幸。但他无法理解,父亲,不,他和母亲为 什么一直对他守口如瓶。这天晚上下班,小林去了母亲那里。父亲去世后,母亲舍不得离开,一直住在她和父亲一起住了几十年的那一 套四十多平米的小套里。小林来时,母亲已吃好晚饭。他和母亲聊了两句闲话,直接问:“妈妈,我那年在医院肠子 开刀,患的是什么病? ”他看着母亲诧异的神情,把语气轻松些又问了一遍。当母亲告诉他是肠梗阻时,他确信,关 于他的病情,是父亲一个人深藏心底的秘密了。可是,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小林想起自从生病之后,父亲对他格外的关爱和呵护,不厌其烦地对他的身体 状况的询问。小林想起,父亲弥留之际,吃力地睁着眼睛,想要和他说什么,却说不出来,然后,艰难地伸出右手, 抚摸坐在一边的小林的肚子想到这些,小林的眼睛湿了。为了不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关于他的病情,爸爸连和妈 妈都没有说过;天大的事儿一个人扛着,爸爸就是这样的性格。现在,我和小林都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