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
-
资源ID:96174507
资源大小:44.01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学校:姓名: 班级: 考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为人类群体生活、文化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语言是人类知识创造、思想情 感和信息交流的主要表现形式与工具性载体。在族群或民族的自我说明中,很多都把语 言作为与群体同生共死的本质特征,造成语言稳定、独立的印象。但是在当代社会科学 知识中,族群分化和聚合是人类社会组织演化的一个面向,分分合合是长时段观察中看 到的常态,民族是现代社会条件下政治建构的结果,而语言和记录语言的文字始终与社 会一起变化,因此需要在社会的发展演变中认识语言的性质。从社会运行与发展视角来看,语言从自身性质和功能而言具有传统文化载体与族际 交流工具的双重功能。其一,语言文字记载着本群体的历史及所有领域的知识与文化积 累,是群体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作为文化象征寄托着全体成员对本族历史文化的深 厚感情和群体聚合力。其二,语言可被视为纯粹是群内、群际信息交流的工具,其文化 符号的象征意义被淡化,人们选择学习或舍弃哪种语言只是实践应用中的理性选择,追 求的是通过该语言工具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完全不含感情色彩。把人们划分为不同族群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就是语言。在多族群国家内部,族群相 互竞争的场域之一就是语言的使用,通常会表现为各自语言使用人群规模的增减。语言 使用模式及变迁都可以作为衡量族群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之一。与此同时, 语言互动情况也反映出族群互动在文化层面的基本发展态势。不同语言之间在词汇与表 达方式等方面彼此借鉴与吸收的情况,反映的是族群间交流与融合的程度。有人提出 “语言共同体”概念并赋予其特定的政治意涵。语言与民族构建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 因此,在多族群国家的族群关系研究中,语言使用及其演变始终是一个核心研究主题。 在多族群国家内部的族际互动过程中,语言始终是牵涉族群身份和族际互动的敏感议题, 时常成为群体间文化博弈乃至政治博弈的焦点。在族际交往交融的社会大潮中,学者们 通常关注的是现实社会中语言使用行为的各种变化及其社会意义,把语言视为族际学习 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不是群体区隔的固定边界。世界上现在有2000多个族群和5000多种语言,分属于234个国家和地区。2020 年这些国家人均GDP水平的分布,最低的布隆辿是240美元,最高的卢森堡是109602 美元,中国是10582美元。从简单的数字对比可以看出,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差距悬殊。现代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各国、各族民众的文化传统包括使用的拟人的手法,写出秋风的猛烈无情,为下文描写茅屋在秋风下的遭遇做铺垫。七、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小在工厂的家属楼里长大,郭锐耳边总听着大人们讲着火车、车轮、车钩等词语, 中国的火车从绿皮车到现在时速350千米的复兴号,中国铁路发生了 的变化,郭锐 见证了一个大国交通的蜕变。9岁那年,郭锐用几件简单的工具,将铁皮边角料打造成 一只铁桶。父亲说,铁桶的铁皮弯曲、窝边和咬合非常完美,与市场上的产品相比也包。 1997年,他刚参加工作,看到火车头报上有一篇文章标题为“大干实干加巧干”。 现在想来,大干就是要努力干活,实干就是踏踏实实,巧干就是要设计、研发新的工具。 他分析了 一个假设:如果动车组上有50多万个零部件,即便按照0.01*的出错率来算, 可能会出现上百个质量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地把每一个环节做好。在960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华土地上,正是有了这批流动着“工匠精神”血液的劳动 者们,才创造了无数个中国奇迹:为火箭焊接“心脏”的大国工匠高凤林,焊接时间精 确到0.01秒;文物修复师李云鸽,相伴壁画60载,写了 100多本工作笔记,修复了约 4000平方米壁画、500多尊塑像。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 .文段中列举了大量的数字,这些数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选段内容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于拥有世界近1/5人口的中国而言,想要养活14亿张嘴,每天至少需要消耗70 万吨粮、192万吨菜,而我国的可用耕地总面积尚不足世界耕地总面积的1/10。此情此 景,全世界都不禁要问:“鱼? ”而这样一个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它的答案只 能是【甲】“中国人自己”。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只有种优才能粮丰,只有粮安才能民安。俗话 说,【乙】“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想要在有限的耕地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产量, 满足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食物消费升级,°【丙】“十三五”期间,我国种业更是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海南、甘肃、四川 三大国家育种制种基地。目前,除了部分蔬菜高档品种如番茄、西兰花种子进口依赖度 较高,我国常见的蔬菜种子自给率已达到87席以上。截至2019年年底,由我国自主研 发的蔬菜品种已达到69个。仅以山东寿光一地为例,在当地种子公司销售的蔬菜种子 中,国产种子的占有率就超过了 90%“洋种子”垄断中国菜地“一家独大”的时代, 如今早已是“过去式” 了。,但不可否认,我国对进口种子仍有较大需求。2018年,我国农作物种子进 口额高达32亿元人民币,种子进出口赤字高达17. 36亿元人民币。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20 .请分别说出文中甲、乙、丙三处引号的作用。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八、材料作文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圆”是一种几何图形,但在现实中,我们无论用任何仪器都无法画出一个真正完 美的圆。画出一个真正完美的圆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如果把“圆”看成一种隐喻, 那么每一次画“圆”都是一次与之相关的追求。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言密切相关。在社会经济发展大潮中,如果一个群体语言的工具性在吸收现代科技和学术词汇方 面,呈现明显弱势,但这个群体坚持只使用本族语言,而不是积极学习已在竞争中呈明 显优势的另一种语言,这种保守心态甚至可能成为这个群体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现代 化和国际竞争的态势下,有些民族曾一度被动挨打,居于劣势,如果它们能够及时认清 形势,放下架子,在语言文化和知识体系方面克服狭隘保守的民族主义情感,转而以谦 逊开放的态度积极学习其他发展较快民族的语言文字,以此为工具努力吸收其他民族的 思想财富和科技成果,积极改造就业结构并投入国际经济贸易的大市场,那么在语言和 思想方面持开放态度的这些民族就会得到迅速发展。一旦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 壮大了经济实力,回过头来才更有条件保护与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摘编自菅志翔、马戎人类语言与社会发展)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语言和记录语言的文字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所以我们要透过语言稳定、独立的 表象,去动态地认识语言的性质。B.从自身性质和功能来说,语言具有双重功能,既是群体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载体,又 是群内、群际信息交流的工具。C.在族群间互动过程中,语言始终是牵涉族群身份和族际互动的敏感议题,语言使用 及演变则始终是一个核心研究主题。D.对优势语言持开放态度,可以发展壮大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更有利于保护与弘扬 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过程。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围绕“人类语言与社会发展”这一论题,论述了语言在历史、现实中,甚至在未 来对国际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B.文章主体部分是总分关系,第二段阐述了语言在相应视角下的双重功能,第三段分 别对这两个功能进行了具体分析。C.文章详细列举了一些国家人均GDP分布的数据,是为了引出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科 技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差距大这一观点。D.文章选取社会运行与发展这一视角,使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 法去论证与语言相关的内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当代社会,不能孤立地去研究语言,既要注意语言与社会发展演变的关系,又要 注意语言与政治建构的关系。B.语言是将人们划分为不同族群的标准,但语言不应该成为群体区隔的固定边界,而 应该成为族际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C.语言使用模式及变迁,语言互动、交融等情况,都可能成为族群关系现状、发展态 势或族群间交流与融合程度的反映。D.语言与社会进步发展密切相关,一个族群对待语言的开放程度与这个群体能否进一 步发展存在着正比例关系。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获得93个世界冠军,创造11项世界纪录,2022年中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再创 佳绩。竞技场上的澎湃激情,鼓励着更多人加入运动的队伍,感受体育的魅力。北京冬 奥会后的首个雪季已经到来,各地雪场开门迎客,冰雪运动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从“带 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到飞盘、骑行等小众运动方兴未艾,参与体育锹炼已逐渐成 为一种生活方式,同健康理念一起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全民运动、全民健身的热 潮席卷各地,体育运动的种子正在更加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摘编自创佳绩开新局,中国体育蓬勃发展)材料二:体育既是国家强盛的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体育 强国、健康中国,最根本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数据显示,我国经常参与 体育俄炼的人数已超过4亿,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逾九成。 截至2021年底,全国体育场地数量增至397. 1万个,体育场地面积达34. 1亿平方米。2022年以来,“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等文件相继印发,新修订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体育法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为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更为坚 实的制度支撑。(摘编自建设体育强国,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材料三:建设体育强国,如何培养百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家长感到孩子现在体有运动的兴致高吗?非常高k、19.0% Z>'Ck比较高非常低U60.9%2.1% 7/建设体有强国你认同体育锻炼婴成为青少年的终身习惯吗?CCCCCCCCCCCCCCCCO 跑步CCCCCCCCCCCCCCO 游泳CCCCCCCCCCCCCO 跳绳CCCCCOCCCCCCCO 羽毛球CCCCCCCCCCCCCO 篮球CCCCCCCCCO 轮滑CCCCCCCO乒兵球CCCCCCO 滑冰CCCCCO棋类培养孩子们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 家长们召重哪些方面?都登年龄段学生提供科学运动第1源置场地节假日期间合理城市建设加强健身场地的布局完善社区户外运动的配套设施和金运动场馆对未成年人给予31.2%1 63.3%1 60.8%59.2%150.99%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673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9.9% 的受访家长感到孩子现在体育运动的兴致高。交互分析发现,受访小学生家长感到孩子 体育运动热情的比例最高(85.2%)。孩子爱上体育运动,会发生哪些变化?数据显示,放松身心、压力减少了(63.9$) 是受访家长最普遍的感受。其次是拓宽视野、丰富心灵(47.6%)。其他主要还有:比以 前活泼开朗了(43.9%),迎难而上的拼搏意识变强了 (43.1%),身体素质提高了(42.1%)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建设体育强国要从青少 年开始,培养终身运动者。93. 9舟的受访家长认同,体育锻炼要成为青少年的终身习惯。 对此,小学生受访家长认同度最高(97.7%)。(摘编自建设体育强国93. 9%受访家长认同体育侬炼要成为青少年终身习惯) 4.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反映了冰雪运动的影响力之大,参与体育锻 炼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B.体育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 的途径来达到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目标。C.体育场地数量和面积的增加,以及各种与体育相关的文件的落实、法律的实施,都 为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提供重要支撑。D.中国青年报的调查结果品示,绝大多数家长都认以到参加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重要 性,他们最支持的体育运动是跑步、游泳、跳绳。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已超过4亿,居民超九成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 以上水平,说明我国距离健康中国的目标又近了一步。B.参与体育运动对孩子放松身心、减少压力、拓展视野、丰富心灵有明显作用,对孩 子的性格、意志、身体素质等的影响不是很大。C.绝大多数家长都认同体育锻炼要成为青少年终身习惯的观点,其中小学生家长对此 的认可度最高,且感到孩子体育运动热情的比例也最高。D.不论是中国运动员在比赛中创造的成绩,还是普通大众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热情,都 是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目标的体现。6 .你认为应如何更有效地在青少年中开展体育运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三、文学类阅读一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胡麻的天空张金凤在我的故乡,麻是一种身份朦胧的作物。它傍水而生,高大茂密,如芦苇一般迷惑 了水鸟;它在大田里阵脚威仪,把玉米和高粱棵子搞花了眼。村中的老先生说,不要慢待了麻,麻是跟我们的祖先并肩而来的,麻比村口的石碾 更久远。我果然在古卷中遇到了它,诗经唱和的年代,麻就是先人的好友了。那时 候人们广泛种植麻,靠着麻来燃起生活的暖:“丘中有麻,被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 来施施。”可是,麻有什么用呢?只开花不结粮食,又不像玉米桔杆,可以劈来当甜秆 吃。在孩子的眼里,麻就是一个个傻大个子。麻不管人们的眼光,一年年迎风站立在春 夏的沟坎野地,敲蕤,婆娑。古老的农耕时代,温饱是人的首要奋斗目标,生长泼辣的麻,担负着蔽体御寒的重 任,诗经里记录着大量的劳动场景,其中包括种麻、绩麻、讴麻等场景,如“东门 之池,可以泅麻”。麻在旧时代被广泛种植,“桑麻日巳长,我土日已广”。甚至“桑 麻”成了农业生活的指代,“开轩面场囤,把酒话桑麻”。掀开一页页种桑植麻的岁月, 纸张间都是岁月的沉香。夏末伏尾,是收麻的时节了。砍倒的麻,要被沉到水湾里去经过漫长的浸泡,甚至 要沉到淤泥里去。如果不经过炼狱般的混麻,一棵麻就是生涩的、没有价值的,只有炼 狱之后的涅槃,麻才走到了晴朗之地,才走到了被人们使用的舞台。讴麻是对麻的使用 上的改良吧,沉入水底,将青皮等腐烂,留下最具韧性的纤维。在阴雨的天气里,在农活不忙的日子里,麻杆走近农人的手指。抓一根麻秆,从根 部剥开麻皮,像给它脱去一层厚衣裳,手指走过的地方,栗色的麻纤维与雪白的桔杆从 此分道扬辘,这叫醒麻皮。女人取过自己的桃木梳子,仔细地将麻皮的小疙瘩梳去,将 那些粗大的劈开,梳成匀匀溜溜的一叠叠“瀑布”,汇成一束束、一捆捆。一束束麻被 挂在屋山上阴干着,等待一个集日待价而沽。麻转了一圈江湖复义回到乡村,一口薪 新的麻袋是最不起眼的麻纤维编织物,它们奉命来收获田园的粮食。其实,男人挂念的 是另一些麻缕,那些被拧成绳索的去捆绑一些虚妄,去牵引一些迷茫,用的是麻骨髓里 的韧度。他种的麻,力度强劲:他这的麻,火候正好;他送出去的麻,不管走到哪里都 经得住考脸,都会不辱使命。冬闲的日子里,女人开始梳理那些筛选剩下的麻缕,她把那束麻吊在梁头上,麻像 她年轻时的头发一样飘泻下来。她梳理出一缕麻线,打结,挂在梁头高处,用拨锤在旋 转中将这一缕麻线络拧成一股,然后,再拧一股,两股麻线粗细长短都均匀如双胞兄妹, 女人将两股合在一起,“扑棱棱”,拨锤旋转着,像风吹花颤,一根结实匀溜的麻绳就 打好了。有一根粗壮的麻绳是留给自己的,那根麻绳不是拨锤能拨得动的,得用许多麻线, 用绞绳子的木耙子,在院落里,男人和女人各执一股,他们各自努力地旋扭,任自己的 汗水悄悄泅湿后背,他们的两股劲又是那么和谐,谁也不多,谁也不少,合在一起的时 候才是一根活的绳子。他们不看对方,也不用数扭了多少扣,炕头坑尾的两口子,怎么 会拧出两样的绳扣呢?可也有拧不在一起的绳子,永生娘年年抹着眼泪说,自己的绳子 怎么就是两股合不到一起去。女人就给她一把梳子,说,先梳通了自己的结再说。男人 的背上背着这条麻绳,这是他和女人合力拧成的绳子,这根绳子勒在肩头和背上的时候 是疼的,但男人知道,疼也要扛着,皮肉疼过了就成了茧,再硬的日子也抗得过去。一 根新绳索,在男人的背上吸饱了汗就绵软了,生活还是那样的重量,只是,扛起它的肩 膀已经更坚硬。背上,麻绳捆绑的那捆柴,那捆沉甸甸的穗子,甚至是那刚刚收下来的 青麻棵,男人感觉背上背的不是草不是粮,而是一轮鲜亮的太阳。不是谁都能种好麻,不是谁都能梳理好麻线。那些离开麻杆的麻线,最容易线在一 起,搅成一团乱麻。一些做娘的,常常将一团乱麻丢给贪玩的孩子:梳麻!掷地有声地 吩咐。孩子那个恨啊,谁弄得了这一团乱麻啊。狠狠地抽,麻团越来越紧,一点儿头绪 都没有。娘原是要磨一磨这毛头小子的心性的。一团乱麻面前,小子学会求助,好言讨 好着姐姐,姐姐用针又挑又拨,总算给他理出个头绪。缓慢抽麻丝的过程,毛头小子慢 慢悟出些道理,顺风顺水的日子过得就更珍惜起来。沉甸甸的麻捆背下田,然后再背到水塘里去。男人知道,麻不经过塘泥黑暗中的包 裹和历练,就是一棵不成熟的麻,甚至带麻毒的麻,麻木,比疼痛更可怕。男人到i抖着 手,将鞭子抽打在孩子背上的时候,他的心口血水滴答,塘泥一样的父亲,原是要锻造 出一匹好麻,一套好绳索,一件可以压箱底千年的衣裳麻离开了那片水泽,那块坡头,麻行色匆匆,四海为家。可是麻的种子偶尔站在喧 闹的十字街头听听风,还遥遥地听得到,春风弹拨麻棵清脆的叮咚声,雄又在南坡种麻? 又一年的新麻棵在风里长大了。(有删改)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麻是一种身份朦胧的作物”一句交代了“麻”的身份,它不是农作物,不能食用,在 农耕时代担负着蔽体御寒的重任。B. “醒麻皮”是将麻纤维与秸秆剥离的一个环节,通过“醒麻皮”,让麻留下最具韧性的 纤维,同时传达出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C.第二段写“麻比村口的石碾更久远”,写出了麻的历史悠久,结尾写“乂一年的新麻棵 在风里长大了“,突出了麻生生不息的生长过程。D.象征手法的使用是本文的特色,如麻的“结”象征着人心中的结,麻经历塘泥黑暗中 的包裹和历练,象征着人走向成熟的过程。8 .文章第二、三段大量引用古诗句,这样处理有何作用?请对此加以分析。9 .文章看似在写“麻”,实际是写人通过“麻”磨炼出的品质和生活智慈。请结合文本对 此进行简要分析。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真宗天启七年八月,上不獴。时魏忠贤张甚,中外危栗。上召信王入见,谕以“吾 弟当为尧舜之君”。信王惶恐不敢当,但云:“陛下为此言,臣应万死。”信王出,上 崩。忠贤自出请王入,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庖也。当是时,群臣无得见王 者,王秉烛独坐,久之,见一阉携剑过,取视之,留置几上,许给以赏;闻巡逻声劳苦 之间左右欲给以酒食安从取乎侍者以宜问之光禄寺传令旨取给之欢声如雷次日,即皇帝 位于中极殿,受百官朝,毋贺。朝时,忽天鸣。十一月,魏忠贤、客氏伏诛。罢各道镇守内臣。户部郎中刘应遇上言天下六大苦:“一途系,二狱死,三追赃,四仕途去就,五新进禁知,六廷臣被劫。”上然之,命逮 死各臣赃银尽兔之,号其家属。魏、崔党次第伏诛。时魏势甚炽,帝不动声色,逐元凶, 旁无一人之助,而神明自运,宗社再安。崇祯始政,天下翕然称之。罢苏、杭织造,论曰:“封整多事,征输重繁,朕甚悯焉。不忍以衣被组绣之工, 重困此一方民。其佚东西底定之日,方行开造,以称朕敬天恤民至意。”上御便殿阅章奏,闻香烟,心动,疑之;出步阶域间,乃定。询内官此自何至?曰:“宫中旧方。”上叱令毁之,勿复进。太息曰:"皇考、皇兄皆为此误也!”五月,上召廷臣于平台,谕辅臣来宗道曰:“票拟之事,宜悉心商榷。”谕吏部日: “起用太多,会推宜慎。”责户部措办边饷无术,侍郎王家祯引罪。论边事,兵部尚书王在晋语未详,命中官给笔札录进。谕刑部日:“天时亢旱,用法宜平允。”次日,复 谕吏、户、兵三部日:“昨召对九卿、科、道官,辅臣刘鸿训言更调甚速,宜行久任之 法,责实效。”(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崇祯治乱,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闻巡逻声/劳苦之/问左右/欲给以酒食/安从取乎/侍者以宜问之光禄寺/传令旨取给之/ 欢声如雷/B.闻巡逻声/劳苦之/问左右/欲给以酒食/安从取乎/侍者以宜问之/光禄寺传令旨取给之/ 欢声如雷/C.闻巡逻声/劳苦之/问左右欲给以酒食/安从取乎/侍者以宜问之光禄寺/传令旨取给之/ 欢声如雷/D.闻巡逻声/劳苦之/问左右欲给以酒食/安从取乎/侍者以宜问之/光禄寺传令旨取给之/ 欢声如雷/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留置几上”与“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两句中的“置”字含义相同。B. “释其家属”与“复释去张仪”(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释”字含义不同。C. “其俟东西底定之口”与“俟其欣悦”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俟''字含义相同。D. “起废太多”与“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两句中的“废”字含义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熹宗驾崩后,信王在宫中独坐,看到一个太监带了一把剑,就把剑留了下来用以自 我防卫,并承诺以后会给这个太监赏赐。B.崇祯帝认可户部郎中刘应遇关于“天下六大苦”的说法,下令全部免除追讨在天启朝 被逮捕处死臣子的钱财。C.崇祯帝废除了苏、杭织造,他认为当时天下还未安定,不能因为追求衣被织绣的工巧而增加一方百姓的负担。D.崇祯帝审阅奏章时闻到香烟的味道,得知实情后下令销毁它们,并感叹说自己的父亲、兄长都是因为这种香烟而身亡的。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忠贤自出请王入,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庖也。(2)昨召对九卿、科、道官,辅臣刘漓训言更调甚速,宜行久任之法,责实效。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暑雨彭汝砺暑热炎炎起道途,霆雷一阵出山隅。雨吹细点沾须鬓,风卷轻寒上发肤。但使田畴终润泽,敢言车马久泥涂。天时信有丰年意,笑语轻便共野夫。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隅传来的雷声是暑雨袭来的前奏,狂风暴雨很快就洒落于诗人身上。B.暑热时暑雨忽至,舒适之余,诗人感受到风雨袭来带来的些许寒意。C.虽然途中突然而至的暑雨给出行带来了不便,但诗人却不以为意。D.诗歌情景交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诗亳无生硬之感。15 .律诗第三联为其“转折”,又称“颈联工为何以“颈联”名之?盖欲俯仰上下,照顾前 后也。请结合以上诗歌理论对本诗进行简要分析。六、情景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运用反问,批 判了秦朝贪婪掠夺天下财富又肆意挥霍的行为。(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两句写作者 用酒祭江,有迷茫与无奈,却又尽显风雅,抒发了其对人生的无限感慨。(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两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