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册文言翻译挖空、理解性默写汇编.docx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文言文挖空训练、理解性默写汇编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原文及易错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日:“以(介词,因为)吾II长乎(介词,“于”,译为“比”)尔,毋(不要)吾 以(同“已”,止)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译文: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 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尔,助词,表状态,相当于“然”)而对日“千乘 (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之国,箜_ (夹、夹处)乎(介词,在)大国之间,加之 以师旅,因(接着,接续)之以饥矍_:由也为之,比(等)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 方(合乎礼的行事准则)也。”夫子哂之。“求!尔(你)何如?”对日:“方(方圆、纵横)六七"如(或者)”六卜,求也为之,比及:年,可 使足民.如(至于)其礼乐,以俟(等待)出子“ ”译文: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 就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 行了)。“赤!尔何如? ”对日:“非日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拿回_(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 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端(古代的一种礼服。这里做动 词,“穿着礼服”)篁前(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做动词,“戴着礼帽”),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 ”鼓瑟希.(同“稀”,稀疏),铿尔,舍瑟而作(起),对日:“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子日:“何伤.(妨,妨碍)乎?亦各言其志也。”日:“莫(同“暮”)作者,作服既成,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 表示成年)五六人,童r六匕人,浴(沐浴,洗澡)乎(在)沂,风(动词,吹风, 乘凉)乎舞零,咏(唱歌)向归。”译文: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 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雪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家。夫子喟(叹息)然叹F1:“吾与(赞成)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日:“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或(有人)曰:六国互丧,军(一律,一概。)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 赂者(的国家)丧,鼠(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用)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它 实际上)百倍;诸侯之所亡(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译文: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 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 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 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圆(本来)不在战矣。思随(相当于“其”)先祖 父(泛指祖辈、父辈),墨(同“曝”,暴露)霜露,斩荆棘,以(才)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生(拿)以王(送给)人,如弃草 花_。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 城,然后得一夕安置。起视四境,而秦兵乂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满 足),奉之甄(越)繁,侵之愈.(越)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制.(确定,断定) 矣。至于 颠覆(覆灭),理固直(应该)然。古人云:“以地事秦,我(好像)抱 薪(柴火)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正确)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且(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 (已经)丧,齐亦不免臭。燕赵之君,姬(起初)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坚持正 义)不赂秦。是故(因此)燕虽小国而后亡,斯(这)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 计,始(才)速(招致)祸焉。赵尝(曾经)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山赵 者再(两次),李牧连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之。译文: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 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 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渔(及,等到)牧以(因为)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 革灭死.(快要,几乎)尽之际,可谓 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战败而亡,遮(实 在)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天数),存亡之理,当(倘若)与秦相较,或(也许)未易量(衡量,估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礼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被)秦人枳威之所劫,口削月 割,以趋于亡。为(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 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如果)以天下 之大,下(降低身份)而从(追随)六国破。之故事(旧事),是又在六国下(之 下,低于)矣。 译文: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 国了。二、理解性默写1 .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 所劫”,日削月害U,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 讽刺北宋赂辽。2 .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3六国论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 不赂秦”的药卷,对“ 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 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4 .六国论中作者借“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两句指出了贿赂的危 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5 .作者首先引出“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的设问,紧接着指出“不赂者以赂 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6 .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敏显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7 .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 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8、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但古人对此也有非议,如苏洵就在六国论里这样评论“刺秦事件”: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9苏涧在六国论中用“弊在赂秦”四个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六国灭亡的根本 原因。10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一句是“与赢而不助五国也:11苏洵在六国论中以“暴霜露,斩荆棘”两句回忆了先辈开辟事业的艰辛。12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最终也走向了灭亡,其原因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13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的做法是在六国之下,借此警示勿重蹈前人覆辙,愤郁激切。古诗词四首登岳阳楼(杜甫)一、原文及易错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曳(分裂),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遨马关山北,凭_(倚着)比(窗子)涕泗_(鼻涕) 流。二、理解性默写1、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 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2、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3、登岳阳楼3“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写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4、登岳阳楼中“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泪交 流。5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戎马关 山北,凭轩涕泗流。”6岳阳楼真是幸运,有过杜甫“ 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的苍凉,有过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豪情。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更为山水添色,使岳阳楼名震天下。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一、原文及易错字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应(肃爽,天高气爽)。千里篷(清澈)江似 然(白色的绢),翠峰如簇.(箭头。归_ (归来)帆去最(划船的一种工具,形 似桨,也可引申为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一(直立)。彩舟云淡,星河鹭一(白 鹭,一种水鸟)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童_(竞相(同“漫”,徒然)嗟荣辱。 后庭遗曲。)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塞二千古里(登临)高对此,遗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篆草连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二、理解性默写1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用比喻描写江山壮美的句子“千里澄江似练,翠峰 如簇。“2 .桂枝香金陵怀古"归帆去棹残阳里,_背西风,酒旗斜量_。”写出了行旅匆匆,人事活动并交代了时节及景物特点。3 .桂枝香金陵怀古借用色彩对比,动静相生的手法并收束上阙写景的诗句是: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4、桂枝香金陵怀古一句“念往昔_,繁华竞逐 ,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先引出对历尽的感慨,接着化用典故提示亡国悲剧或可重演。5,桂枝香金陵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J一句借六朝旧事及眼前景日需宾内心惆怅之情。6.桂枝香金陵怀古化用杜牧泊秦淮一诗“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_后庭遗曲,”提醒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一、原文及易错字洞庭青草,近中秋、里无一点风色。玉丝.(镜子)皇田三万显,灌_ (附着) 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送(全,都)澄澈 。悠然(闲适自 得的样子)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 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 萧骚 (稀 疏 )襟 袖冷,稳泛渔浪空阔。尽J唱_ (舀)西江,细 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 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二、理解性默写1 .念奴娇过洞庭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点出此词主旨的句子“素月分辉,_ 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2 .念奴娇过洞庭中“应念岭海经年, 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 一句由忆往事到内心抒怀,襄现作者襟怀坦荡问心无愧。3 .念奴娇过洞庭写自己虽然年老孤寂但是却安稳地泛舟于洞庭之上,没有一点 动摇的句子是:“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4 .念奴娇过洞庭“尽挹西江,细斟北斗,_万象为宾客 . ”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美善豪迈的饮酒情景,成为全词的感情高潮。5 .念奴娇过洞庭化用苏轼文词击节叹咏夜色美好的诗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参考答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2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 .浴乎沂风乎舞雪咏而归4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5 .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6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7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谏逐客书(李斯)1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2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涧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3 .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4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5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1. 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7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8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9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10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谏太宗十思疏(魏征)1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2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3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4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5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6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7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8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9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0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1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2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3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4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5 .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6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7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8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9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10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阿房宫赋(杜牧)1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2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3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4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5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6 .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7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8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9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10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11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12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13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14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15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叫,可怜焦土!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16 .借古讽今;天下兴亡;小李杜17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18 .千城绝,长城列。秦民竭,秦君灭。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19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六国论(苏洵)1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3 .用武而不终为积威之所劫4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5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6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8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9 .弊在赂秦10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11 .暴霜露斩荆棘12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13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登岳阳楼(杜甫)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2、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5、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6、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1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2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3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4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5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6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1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2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3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4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5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霞(笑)由也? ”曰:“为国(治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因此,所以)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 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二、理解性默写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 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端章甫,愿为小相焉。”2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 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 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浴乎沂,风乎舞雪,咏而归。”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 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以吾一日长乎 尔, 毋吾以也 °“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夫子喟然叹日: 吾与点也”这句话可以看出来。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为国以礼,其 言不让. “7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 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可以看出。谏逐客书一、原文及易错字臣闻吏议逐客,窃(私下)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 宛,迎蹇叔于宋,来(使来,招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 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改变)俗,民以(因此) 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占领,攻下)地千里,至 今治(政治安定)强。译文: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 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 国力强盛。惠王用张仪之计,拔(攻取)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吞 并、囊括)九夷,制鄢、郢,东据(占据)成皋之险(要/,险要的地势),害U聋腴_(肥 沃)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延续)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依靠)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什么,有什么)负(对不起)于秦哉!向使(如果,假使)I四君却 (拒绝)客而不内(“纳”,接纳),疏(疏远)土而不用,是(这)使国无富利之实, 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译文: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 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今陛下致(得到)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悬挂)明月之珠,服(佩带)太阿 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竖立)翠凤之旗,树(摆,架起)灵流之鼓。此数宝者,秦不 牛.一焉,而陛下说(“悦”,喜欢)之,豆(为什么)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 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歌醍(骏 马名)不实外厩_(马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用来的东 西)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悦”,使动用法)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 宛珠之簪,傅矶之珥,阿编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娇美妖冶) 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 而就(取用)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 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这样)。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 则(这样那么)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北所以(用来的 东西)跨海内、制诸侯之术(方法)也,译文: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 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 轻视的,却是人民大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臣闻地广者粟(粮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土勇。是以(因此)太(同“泰”) 山不让(推辞,拒绝)上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舍弃,抛弃)细流,故能就(成 就)其深:王者不却(推却)众庶(百姓),故能明其德。译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 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是以地无(无论,不分)四方,民无异国,四时(一年四季)充美,鬼神降福,此 五帝三王之所以(.的原因)无故也。今乃(却,竟)弃(舍弃,抛弃)黔首以(来) 资(帮助)敌国,却(拒绝)宾客以(来)业(使成就功业)诸侯,使天下之上退 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借)寇兵而赍(赠)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 可宝(当作宝贝)者多;土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增加 敌国的力量)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译文:现在却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 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二、理解性默写1 .谏逐客书中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说明秦王取人方面应有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 度“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退弹筝而取昭虞, 若是者何地?”说明秦王在任人方面也应摒弃秦国的平庸之辈,而任用异国的贤能之人。2 .谏逐客书中用“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 故能成其大 ; 河海不择细 流,故能就其深 二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名其德”的道理。3 .谏逐客书中用“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 丕豹、公孙支于晋。”四句话列举秦穆公求贤若渴的事实。4 .谏逐客书中善于运用假设论证证明观点。文章在列举了秦国先君借助客卿的力量 实现了秦国的强大事实后,使用假设论证,指出假若没有客卿的结果是:”是使国无富 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5 .谏逐客书中开篇点题,只见阐明观点的句子是“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6 .谏逐客书中作者列举了太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列子,H的是为了说明“王者不却 众庶,故能明其德”7 .谏逐客书中作者概括秦四个先王得以成功的原因是“ 此四君者, 皆以客之 功_8 .谏逐客书中作者罗列出秦王喜爱异国奇珍异宝与音乐后,点出了秦王喜爱的理由, 并提出批评的是“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9 .谏逐客书一文最后,用“今逐客以资敌国 , 损民以益仇 ,内 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来说明逐客的危害是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10 .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 , 制诸侯之术 也,”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谏太宗十思疏(奏疏,古代的一种文体)(魏征)一、原文及易错字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使牢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挖深) 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 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不深而(表转折关系,却)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治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指童 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不念居安 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这)亦伐(砍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也。译文: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 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 一样啊!凡百元首,承天景(大。古今异义词,今义:风景。)命,莫不殷(深)忧而 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多),能克终者盖(表示推断)寡。译文:(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 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 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 竭(竭 尽)诚以待下,既(已经)得志则纵情(放纵性情。古今异义词。今义:尽情) 以傲物(看不起别人);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即使) 董(督察 )之之以严刑,振(同“震”威吓)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 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倾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反问 语气词。难道,怎么)可忽乎?君人者,诚(假设连词。如果)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 以安(使安定。使动用法)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谦虚 )而门牧(修养) 惧满溢( 容器中水满而溢出,比喻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则忠江海下(居 于之下。名词作动词)百川:乐(以为乐。意动用法)盘游,则思:驱以为 度;译文: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 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忧 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被蒙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 则思正身以黜(排斥)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错误,不恰当)/;罚所及, 则思无以怒而滥(滥用)刑。总此I思,宏兹(这,此)九德,简(选拔) 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扩大)其惠(惠 泽),信(诚信)者效其忠;译文: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 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 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 寿,鸣琴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不言而化(得到教化 ).何 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役使)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二、理解性默写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 猎的句子是“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 宗能全面做至广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目.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简能而任 之_, 择善而从之”,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3.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 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要赏罚得当: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恩所加则思无因喜 以谬赏”;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比喻告诉唐太宗要以民为本的句子是:“ 载舟覆 舟, 所宜深慎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文章一开篇,魏征就用生活中的木 与水作类比,其目的是为了向唐太宗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持宽厚, 不能克制欲望,就好比“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是不可能永 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的。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 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8.在谏太宗十思疏 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山容易的原因的句子是:“ 夫在殷忧_,必竭诚以待下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既得志 ,则纵情 以傲物”指出古代很多帝王守江山难的原因。10.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 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会“上 苟免而不怀仁 , 貌恭而不心服”,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三、同桌互评,自我校对,纠错识记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一、原文及易错字某启:昨日蒙教,鱼(私下。旧时的谦词。)以为(认为)与君实游处(同游 共处。即交往共事。)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至(持)之篓(方法,主 张)多异故也。虽欲强曼(大声吵闹),终必不蒙见(被)察,故略(简单)上 报(写回信的一种客气说法),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考虑)蒙君实视遇(看待, 对待)厚,J反复不立卤葬,故今具(详细)道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冀(希望) M.实或(或许)见(我)恕也。译文: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 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盖(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表示议论的开始。)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清楚)矣。今君实所以(用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在)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不为侵官:译文:遵从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责成有关部门官吏去 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举(施行)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避.(批 驳)邪说,匪(排斥)王(巧言献媚)人,不为拒谏。至于怨逢(诽谤)之多, 则(本来)前(预先)知其如此也。人二J苟且(得过且过)非-H,上人夫多以不恤(顾念,忧虑)国小、同俗门 媚于众为善,上乃(于是)欲变此,而某不量(思量)敌之众寡(少),欲出力 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译文: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关心国事, 附和世俗之见以讨好众人为荣。皇上却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没有考虑反对的人有多少, 愿意竭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众多的反对者怎会不对我气势汹汹呢?盘庚之迁,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者民也,非携(只是)朝廷 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瓦(考虑)义而后动,是(认为正 确)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恩惠)斯 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办)事,守前所为而己,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不胜)区区向往之至。二、理解性默写1.王安石对司马光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举先王之 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弊王安石对司马光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3.王安石对司马光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薜邪说,难壬人,不 为拒谏 。”4.王安石驳斥保守派主张的论证立足点是“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 此也。”5.王安石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而坚定态度的句子“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 ”6.在王安石的诗文中,“苟且”是因循保守的同义语;而“俗” 与“众”则是为保守思想所浸染的一股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本文“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揭示出了俗众们向而神面貌和思想实质。7.王安石驳斥司马光“侵官”的句子是“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侵官。”8.王安石转述司马光对他的批评内容是:“以为侵官、生 量、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9.王安石举出具体历史实例”一盘废之正,胥 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说明反对的人多不一定错。10.王安石在反 驳司马光的论述中有礼有节,进退有据,说“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增强了批驳的力度。阿房宫赋(杜牧)一、原文及易错字六王生(完结),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覆盖)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建造)而西近(转折),直走(通达)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 楼,十步一阁;廊腰绶(萦绕)问,檐牙高耍;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趣(形_ 容词的词尾,的样子),困困(曲折回旋的样子)焉,蜂房水涡,a (矗立)不知 其几千万蓬(座)O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雨过天晴)何虹?高低冥 (分辨不清)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 一宫之间,而气候(天气;古今异义)不齐。译文:长桥横卧水波上,天空没有起云,何处飞来了苍龙?复道飞跨天空中,不是 雨后刚晴,怎么出现了彩虹?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歌台上由 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 凉。妃嫔媵婿,土子皇孙,辞楼下殿,辇,(乘辇车,名词作状语)来于秦。朝(在早晨, 名词作状语)歌夜(在晚上,名词作状语)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明亮的样子), 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夏也;渭流涨遍,(涨起了脂膏),弃脂水也;烟斜雾横, 焚,(焚烧)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车行的声音)远听,查(深远) 不知其所文(到)也。一肌一容,尽态极虬(娇媚),缰_立(伫立)远视,而望至 (皇帝驾临某处称为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收藏的金玉珍宝),韩魏之经营(拥有的金玉珍宝),齐楚之精英(拥 有的金玉珍宝),几世几年,飘(抢劫,掠夺)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 来其间。田置(平底的浅锅)玉石,金块珠砾(石子),弃掷(投掷)通迤(连续 不断),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译文: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 弃得到处都是。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纷华奢侈),人亦念其家“奈何(怎 么,为什么)取之尽锚铢(极为细微的东西),川之如泥沙?译文: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 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圾,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 磷磷,多于在 庾(谷仓)之粟一粒;瓦缝 参差(长短不一),多于周身之星缕(丝缕);直栏横撞 (栏杆),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形容声音嘈杂),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 卜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残暴无道、失去人心的统治者)之心,II益(更加) 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攻占),楚人炬,可怜焦土!译文: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胜、吴 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译文: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 下的人啊。嗟夫!使(假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 万世而为君,谁趋(能够)而逸(灭族)灭也?秦人不暇(空暇)自哀,而后人哀 (为哀叹)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以为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译文: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 戒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二、理解性默写阿房宫赋(杜牧)1、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2、阿房宫赋以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借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 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 袖, 风雨凄凄 。3、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 体置放在前,先予人以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的语句 是:明星荧荧,开妆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