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会计教育问题及对策.docx
高职院校会计教育问题及对策一、高职院校会计教育中的三个突出问题(一)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包括合理地开设课程、合理地安排课程的先后顺 序和合理地安排课程之间的衔接。其中,在高职院校会计教育中,课 程衔接目前存在较大问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 基本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这个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的 体现之一就是,各类财务课程的设置都非常细致和具体,但是这些课 程的内容安排都过分强调单科内容的完整性,而忽视课程之间的替代 性和互补性。比如专业核心课程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本量 利分析、经营杠杆、资金需要量的预测、销售预测、利润预测、全面 预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经济订货批量、长期投资决策等方面都 存在大面积内容重复。另外,比如针对具体行业的会计课程包括旅 游业会计实务、酒店餐饮会计实务、运输企业会计等,这些课 程在六大类“会计要素”,五大类“常用科目”账户,各类账户的记 账方向,两大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方面都存在内 容的重复。(二)畸形的考核方式考核既包括对教师的考核,也包括对学生的考核。总体而言,考 核方式简单是高职院校各类专业均面临的问题。在各类高职院校,对 教师的考核存在“轻科研,重教学”的普遍现象。也就是说,高职院 校往往过分强调教学任务的重要性,却不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工作。这 种激励机制的偏向性,主要体现在对科研成果的物质奖励方面。据笔 者对广州市几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对于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 界这种会计和管理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货币奖励仅为 区区一千元左右。表面上,这种考核方式与高职院校教育的关系似乎 不大。而实质上,由于这个带有明显偏向性的激励机制,不仅导致大 部分老师的科研热情不高,也会进一步地影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 水平的前瞻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主要包括会计理论考核和 会计实践考核。尽管各职业院校都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 具体的考核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偏向性。 因为理论考核容易,简单的笔试就可以得到结果,但是实践能力的考 核却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难以做到有效评分。比如,在实践教学活 动时,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制定了规范性的评价标准,但都过份强调实 践结果,而忽视实践过程,导致一些学生利用各种不正常的方法骗取 高分,而导致老师无法公正评分。(三)教师队伍流动性过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已经超过1000所,相互之间的竞争 非常激烈。为了降低人力成本,一些高职院校会聘用一定数量的编外 教师。其中一些编外教师不仅具有高学历,同时具有非常丰富的企业 实践经验,并且已成为一些院校不可缺少的教师骨干。但是,由于职 称评定、福利待遇和培训提高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严重地影响编 外教师的教学热情,从而导致编外教师流动性高。对于在编老师而言, 流动非常快,直接导致其教学工作量呈现“明显的波动性”而影响工 作积极性,并最终影响了整个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的教学工作。另一方 面,为了弥补编外老师的流失,高职院校往往降低教师录用标准,社 会上大量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填补编外老师的空缺。这些老师虽然有 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却缺乏会计行业的实践经验。没有实际工作经 验的教师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另外,高职院校降低录用标 准后,教师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少数人本身不仅缺乏教书育人的理念, 也不真正热爱教育行业,甚至个别教师本身的道德品质不佳,从而误 导学生,损害学生利益。二、对策与建议(一)清晰地界定课程之间的边界以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两门课程为例,财务管理应 以资金运动为主线,以财务决策为核心,以时间价值、资金成本和风 险价值为主要考虑因素,以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分配和回收等 内容构建课程主体。管理会计应以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划和控制为 主线,以本量利分析为基本手段,以经营预测、经营决策、规划和控 制等内容组建课程。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重复内容重新 分配如下:资金时间价值、资金需要量的预测、长期投资决策侧重于 对资金运动的管理,应划归财务管理课程;本量利分析、经营杠 杆、经济订货批量、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销售预测、利 润预测,侧重于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管理,应划归管理会计课 程。除了划清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界限之外,开设综合性课程也是现代 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关于后者,至少有三种可行 的措施。第一,开设行业会计比较,主要介绍旅游、饮食服务, 交通运输等行业会计核算,侧重收入、费用、利润核算,并比较各行 业的核算差异,将各行业会计与工业行业会计核算的异同进行比较, 侧重各个行业具体业务操作会计处理。第二,将票据法、经济法和所 得税等法律类的课程与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课程开设一 门综合课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来提高学生职业判断能力,适应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第三,开设市场营销,统计学,管理会计,财 务报表分析等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课程,来拓宽现有财务会 计理论与实务的视野。(二)完善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法对于教师的考核,应该做到教学和科研并重。建立科学完善的教 师考评体制,使教学与科研都受到重视,特别是要提高科研业绩的物 质奖励标准,让擅长教学与擅长科研的教师在这种体制中都能找到适 合自己的位置,促进科研与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职称晋升、工作 考核等重大问题上,也要充分体现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基本要求。会计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合格的会计人才,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改革现行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应将由学校主导型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 导向的考试评估机制。因此,对于学生的考核,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 去展开:一、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考察学生的诚信意识等;二、对 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日常业务考察学生对基本业务的操作技能;三、 职业判断和学习能力,可结合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和对综合知识的运用 能力进行考察;四、协同合作精神和沟通交际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引 入竞争机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各组互助合作,学生之间的 相互沟通来综合评价;五、写作能力,可具体通过案例分析、实习报 告等书面材料进行综合评定。(三)实行岗位管理,调动教师积极性加快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改革,是稳定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有效 途径之一。实行岗位管理,取消身份管理。通过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 的转变,在编人员和编外人员不再有固定身份,个人可以通过竞聘调 整岗位,而不是身份管理的单项向上流动,从根本上解决编外人员待 遇低和同岗不同酬的现状。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改革不仅为编外人员 与在编人员在同等资历条件上岗提供了可能,也会激励所有教师的工 作热情。作者:马慧雯 单位: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