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
资源ID:96191224
资源大小:14.4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 册“木”的精妙与趣味林庚说“木叶”教案一、理论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学科素养进行提炼, 并归纳概括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 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应创设综 合性学习活动情境,引导和组织学生围绕单元学习内容,开展自主、 合作、探究学习,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二、教材分析林庚的说“木叶”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文艺评论和随笔为关注点。这些文章在特有表现形式 前提下,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且能自成一家。我们阅读钻研之后, 能使思路得到打开,灵 感得到激发,甚至在文艺创作及鉴赏方面也 大有裨益。从课文来说,林庚的说“木叶”关注到诗人们钟 爱 使用“木叶”而不是“树叶”的现象,然后借助诗句的列举分析, 推导出“木”的两个艺术特征,进而 点明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的特质。文章以散文化 的笔法,轻松灵活地展示了林庚先生的博学 多识,使 我们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普遍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 种对中国诗歌语言的透视,能激发读者思考我们的文化,甚至对文 化探索及创造有帮助。三、学情分析这个单元的课文看似生涩难懂,但学生在此前语文学习中积累 过相关文学素养及文化常识,是可以学好本单元的。高二的学生目 前在必修五教材学习基础上,有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但是还不够 全面系统。就大多数学生而言,说“木叶”这篇课文较 难理解,它要 求学生细致地读,注意到每字每句,然后把段落大意弄懂,进而贯 穿整篇文章,就可以理清文意。少数学生能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平时阅读作品的体会,和文章中的作者观点做对比,最终取得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四、教学目标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为:1.明确文 章结构,掌握“木叶”的艺术特征;2.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并学会分析鉴赏。(教学目标侧重于“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 展与提升”这 两个维度。以“木叶”来替代“树叶”,体现了词语的不同意思,以 此理解诗歌中“木”的艺 术特征,这是语言层面;由“木”到诗歌 语言的暗示性,是思维层面。)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讨论法。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自从屈原唱出了这样的诗句, “木叶”的形象,影响了此后无数的诗人们。他们为什么更喜欢使 用“木叶”,而不是“树叶”呢 “木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精妙和 趣味呢今天,我们一起通过这篇课文去寻找答案。2 .基础知识积累(略)3 .问题合作探究(1)根据广3段,分别提炼每个段落的关键句。第一段:在这里 “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二段: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 看见用“树叶”呢第三段: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 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2)根据46段,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并说出得知过程。("高树多悲风”含有落叶的因素“寒风扫高木”“洞庭波兮木叶下""落叶何翩翩""雨中黄叶树"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特征特)(3)根据第7段,指出“木”和“树”的异同点。相同点:概念上相差无几。不同点:艺术上一字千里。4.思维 拓展延伸(1)赏析第3、4两句,分析“木”的形象特点及蕴含情感。答柳悼吴均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 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一 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注:这是一首朋友之间的赠 答诗,为 柳辉离职时,吴均送 行所作。郡名,在今甘肃省 内。关名, 在今河北济源县。催轴,催促行车。轴,车轴,这里指车轮的转 动。形象:高俊、干枯、树叶几尽、孤零。情感:孤独、寒冷、木 然、惆怅。(2)结合下面诗句,分析理解“梅” “柳”的暗示性特征。意象诗句情感意蕴梅“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寄托思念、希望和祝福“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一 陈亮梅花敢于争先,坚韧不拔,无私奉献“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一陆游卜算子咏 梅坚贞不屈,志节高尚柳“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一 一王之涣送别离别,不舍“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 故园情。”一李白春夜洛城闻 笛思念故乡“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一一朱淑真蝶 恋花送春青春、时光易逝5 .课堂总结“木”的两个艺术特征,都触及到作者提出的诗歌语言的暗示 性。课文中,“木叶”微黄与干燥形象 就是“木”带来的暗示性, 这种特性丰富了 “木叶”形象及内涵,使读者借助“木叶”形象似 乎听见了离 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也正因为这样的暗示 性, “木叶”成为代表秋天的鲜明的形象,暗含疏朗的清秋的气息。6 .课后作业林庚在说“木叶”中谈到了 “木”与“树”在艺术形象领域 的区别。分析下面诗句,你觉得诗句中的“西风”如果改为“秋风”, 相比之下哪一种表述更好,为什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元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八、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或会出现以下情况:1 .对课文梳理浮光掠影,让学生在未对课文有较好把握的基础 上开始后面的探讨;2 .开始注重课文,但对课文的把握没有引导性,使讲解不能清 晰易懂;3 .对课文比较注重,也能有较好的流程引领,但分析过程不简 洁,拖泥带水;4 .对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不能较好地进行引导和评论,学生作 为学习主体无法体现;5 .教学环节实施考虑不全,存在任务分配交叉重复的现象,各 组任务不明确;6 .在学生预习不充分的情况下讲课,讲课节奏缓慢,不能完成 既定的教学任务。这些都是在课堂中出现过的情况,作为年轻教师,要学会在每 课后进行总结,慢慢学着改变,逐渐优化 教学设计,包括整体构思、 对学生的点评以及时间把 握。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共成长,不断 进步与提高,成为一名真正合格且受学生欢迎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