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docx
-
资源ID:96202580
资源大小:42.55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docx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福州八县(市、区)一中期末联考高中二年语文科试卷完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气象” 一词,在唐人笔下已经出现。王湾江南意结联作“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 偏”,是指山川的气象。杜甫秋兴八首之八“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指朝 政的气象。皎然诗式说“气象氤氤,由深于体势”,则是指诗歌的气象。从以上用法可 以看出,“气象”之词多用于宏伟壮阔的事物。严羽认为:“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盛唐气象”这 个概念便是由他奠定下来的。把盛唐诗歌的风貌归结为“雄壮”与“浑厚”,究竟有什么根 据呢?在我看来,厚实来源于作品充实的内容,没有这种刚劲有力、明朗阔大的精神气魄, 没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和饱满的政治激情,就谈不上唐诗的“厚”与“雄”;至于浑成, 则跟作品的艺术表现有关。正是由于唐代诗人创造出了一种精练、含蓄、自然、清新的诗的 语言,用以概括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构成外形鲜明而又内蕴深沉的艺术境界,雄厚才能返 归于浑成。照这样看来,气象浑厚并不是什么不可捉摸的东西,它就是唐诗诸要素的结合体, 是唐诗的最基本的质态。这种浑厚的气象在盛唐诗中表现得特别充分,所以人们常用“盛唐 气象”作为唐诗风貌的典型。贞元、元和之际,诗风有了急遽的转变。李肇国史补云:“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 风尚怪。”“荡”是狂放,“怪”是险怪,这确是当时诗风的显著特点。不过我以为,奇险与 恣纵似还不能完全包括元和诗坛的精神面貌,像元稹、白居易诗歌里的平易流畅的作风,就 很难归入“荡”与“怪”的范畴里去。虽然如此,元和诗人的致力于独辟蹊径、开拓诗境, 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他们在题材、结构、语言、体制各方面都有大胆的实践与创新,可以 说是千汇万状,尽入笔底。借用“雄厚博大”四个字来称许这一时期的诗风,应该是比较恰 当的,“荡”与“怪”不过是它的极端表现罢了。晚唐以后,流派歧出,风气庞杂,而作为晚唐诗的大宗,自应以李商隐、温庭筠一派为 代表。温、李的诗风,装绩层深而命意婉曲,文辞精美而音韵谐和,正是唐诗重韵味、讲声 律、求“兴寄”的结晶;而境界狭小,笔力荏弱,情长气短,文浮于质,则是他们的致命伤。 以温、李为代表的晚唐诗,自然达不到气象浑厚的胜境,那种精深婉丽的作风,恰恰成了宋 词(以婉约派为正宗)的先导,从而构成了唐诗质变的另一种形态。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唐诗的气象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以盛唐气象作为自己的典 型形态,而在其他历史阶段又会有种种变形。而盛唐气象之足以代表唐诗,是因为它实现了 唐诗各个要素的比较圆满的结合,是唐诗自身风格发展成熟的标志。(摘编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材料二:盛唐气象的形成,主要决定于盛唐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当时人们特定 的心理状态和审美趣味。唐朝自建国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经济高度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大,政治也比较 开明,思想禁锢很少,思想文化领域比较自由。而且科举制度的实行,给土人提供晋身之阶。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辽阔,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上人们眼界开阔,所有这些因素,便形成了 盛唐文人士子情绪积极、抱负宏大、气魄豪迈、胸襟开阔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并形成一 种开朗、乐观、健康、雄壮的审美理想。不过,文学有其独立性,文学的发展有时并非与政治盛衰的阶段完全合拍。从政治意义 真无知、理应充满希望的,以孩子们出于天性的无心之举结尾,更凸显吉光屯未来的悲凉无 望,包含着鲁迅极为深广的忧愤。处境对比,增强讽刺意味。与“他熄灯”失败后被囚禁 于庙房幽暗处的孤独、寂寞的处境形成对比的,是结尾天下泰平、孩子们一起笑吟吟唱歌的 情形,觉醒者一切的努力都显得那样空洞无力,讽刺意味不言而喻。歌词内容,引发读者 深思。歌词内容将“他”先后“吹熄、”“放火”的灭灯方式都编派进来,悲壮的革命努力在 儿歌中都成了娱乐,其意义被“哈哈哈”消解殆尽,以余音不绝的儿歌结尾,引发读者深思。(评分细则:每一点2分,写出3点即可。注意审题,思考角度即题干所指:“孩子们”“笑 唱” “随口编派的歌”,以及“结尾: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10. 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名:命名。名词作动词。A.故老:元老、旧臣,形容词作名词;B .“宴”:吃饭,名 词作动词。C.蕃,使繁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D.舟:乘船,冬词作状语。故选Bo11. 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B.“相”:互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态度,此处可译为“我二C. “以”:介词,把;因。D.“为”:被;作为。故选Ao12.BDG (每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原文标点:汝等位列藩王,家食实封, 更能克修德行,岂不具美也。译文:你们位列王公,衣食丰足,更应加强德行修养,这岂不 两全其美?)13. A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言实词的能力。“凡稼木啬艰难”的“凡”是“凡是”的意 思,“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项脊轩志)中的“凡”是“总共”的意思,两个 字的意思不同。故选Ao14. 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并不常见”错,应该是并不固定不变。15. 学习好的就能有好的名声,改正错误就没有什么过失。(这)都关系着国家的兴 亡,哪能不以此勉励自己呢!臣想接受诏命赶路(就职、或快速上任),但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想姑且迁就 私情,但申诉(苦衷)不被许可。(评分细则:(1)“兴亡是系”,宾语前置;“勉”,勉励;此两处每译对一处得1分,“从善 则有誉”“可不勉欤”两句大意各1分,若“从善则有誉,改过则无咎”译为“学习好的就 会获得赞誉,改正错误就不会被批评”意思也对,也可得分。(2)奔驰:赶路、就职、快速上任;“日”,一天比一天;”则告诉不许”,被动句。此三处每译对一处得1分,大意1分)16. 第一问:弯曲的树木受到约束就能变正,人能听人规劝就会明智。第二问:告诫太 子要虚心纳谏,教育侍臣要勇于进谏。(评分细则: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一句1分。)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第一问:结合“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可知,弯曲的树木受 到约束就能变正,人能听人规劝就会明智。第二问:结合“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可知告诫太子要虚心纳谏;而从太宗谓侍臣日: “古有胎教世子日: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所 言,可以自鉴。'”来看,这段话是太宗对侍臣所说,他还希望侍臣能够尽心辅佐太子,要勇 于进谏。17. A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本词的首句“空城晓角”写的是在江北的合肥清晨清寂萧条的氛围,扬州慢中“清 角吹寒,都在空城”写的是江南扬州黄昏清寂萧条的氛围。故选Ao18.想象燕子归来时寻春无着,只看到池塘碧水的情景,流露出孤寂感伤的客居之愁(或 家国隐恨)。设问、拟人,借燕子的询问生动形象地写出伤春之情(或孤寂感伤的客居之愁或家国隐恨)。以景衬情,以归燕和池塘碧色衬托出作者孤寂感伤的客居之愁(或家国隐恨)。“自”,只有池塘的水是碧绿的,写出了池水无情,表现出环境的凄清以及作者的孤寂感伤之 情(或家国隐恨)。(评分细则:6分,每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意思答对即可。第点中“设 问、拟人”答出1个即可。若学生从叠词的角度分析“燕燕”这一词,也可得分。如有其它 合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19. (1)日月忽其不淹兮(2)(3)重湖叠口清嘉 其蔚也若子(4)(5)闻人声亦惊起肯与邻翁相对饮春与秋其代序尽葬麦青青其置也若弃磔磔云霄间隔篱呼取尽余杯20. 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原文“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是直接引用了蜀道难中的句子,引号表示直接引用。A.表示强调。B.讽刺否定。C.引号和语段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的引号均表示直接引用。D.特殊含义。故选C。21 .西成高铁的开通,在风驰电掣中改变了西南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评分细则:改对一处得2分,改对两处得3分。)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通过西成高铁的开通”,滥用介词“通过”造成主语残缺,应改成“西成高铁的 开通二二是“提高了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搭配不当,应该是“改变了生活方式和工 作方式”。正确的表述是:西成高铁的开通,在风驰电掣中改变了西南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 工作方式。22 . 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运用想象手法”)写下了不少咏叹蜀道的诗歌(或“文 章”“作品”等)(评分细则:写对一句得2分,写对两句得4分。第一句若能写出“想象”这一关键词 得1分,句意通顺1分;第二句若能写出“咏叹蜀道的诗歌(或文章、作品)”这一关键点 得1分,句意通顺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后文”而想象属于文学创作表现手法”提示了第处应填的内容,应该是李白写作诗歌 时运用了 “想象手法”,可以填“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运用想象手法”之类的内容。从前一句“并引来后世众多文人对蜀道的关注”和后一句“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少见 的以一条道路为题材的文学活动一一蜀道文学”,可知,中间要补写的这一句应该是过渡句, 内容应与“咏叹蜀道的诗歌”有关,可以填“写下了不少咏叹蜀道的诗歌(或'文章''作 品'等)23 .作文:(一)关于“语料内涵”对于这一材料的分析,应注重对题目的语料进行辩证性的具体分析与思考。试题聚焦选必下篇目中的文学经典作品,以屈原的离骚、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艾 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鲁迅的阿Q正传给读者的阅读感 受为主要内容。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为国家除污去秽、改变法度的决心,可以感悟作 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我们也会因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赞美而欣慰,会因老人的沉着 勇敢、不屈不挠而肃然起敬,”给学生提供正向的思维引导,“会因阿Q的自欺欺人、自轻自 贱而唏嘘感慨"给学生提供反向的思维引导。“等”和“"提示学生不仅可以写材料中 提供的文学经典作品,还可以写其它的文学经典作品。(二)关于“写作任务”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文学经典”为主题,限定了文章应主要分析阅读文学经典 在当下的重要性,考生可以结合当下的社会现状、文化现象及自身的体验,结合具体的文学 经典作品,探究文学经典在当下的价值。写发言稿,要注意写作的格式。(三)关于“试题立意”在写作中,试题对考生的写作思维及表达能力考查的预设。比如: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围绕“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文学经典”这一主题进行阐 述,选择不同的论据加以论证,展开论述,即符合题意。若能既运用正向的事例进行分析, 又能结合反向的事例来正反言说,则更好一些。2 .在此基础上,若能既写到阅读文学经典的正向的意义,又能联系当下人们一味刷抖音、 看视频等现象谈忽视阅读文学经典的后果,阐发今天我们阅读文学经典的必要性的文章则更 具深刻性。在这一立意范畴下,讨论阅读文学经典对传承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的 地位等方面意义的文章则更佳。3 .在以上基础上,若考生还能结合主客观具体条件加以辩证分析、追问质疑,由表及里, 由单一走向多维,从而提出新的见识与论断,则更为优秀。(四)评分细则建议45分切入。偏离题意的40-42分,完全离题的,评36分左右。关于“等级评分,文章要贴近时代,力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 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1 .本次作文建议分四个等级打分:第一等54-60分;第二等45-53分;第三等36-44 分;第四等0-35分。建议从45分切入。好文章要敢于打高分,差文章也要敢打低分。分数段上中下一等卷(60-54)60-5857-5655-54二等卷(53-45)53-5150-4847-45三等卷(44-36)44-4241-3938-36四等卷(35-0)35-2524-1413-0一类文:6054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材料典型、丰富、新颖;文体 特征鲜明,论述说理深入,逻辑严密,能辨明关系型话题;语言流畅,有文采。二类文:53-45二类上: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材料典型、丰富; 文体特征鲜明,论述说理深入;语言流畅。二类中: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 材料丰富;文体特征鲜明;语言流畅。二类下:基本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 实,个别材料不切题;文体特征较鲜明,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三类文:4436偏离题;中心松散,内容单薄;文体特征不鲜明,结构松散; 病句较多。四类文:35-0四类上:完全偏离题意,中心分散,内容空洞,材料不切题;文 体特征不鲜明,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错别字多。四类中:完全偏离题意,中心分散, 内容空洞,材料不切题;文体特征不鲜明,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错别字多。或字数不 够。四类下:大段抄袭、完全抄袭、字数不够等。2 .书写与卷面应该作为赋分的一种参考标准。书写美观,卷面漂亮,在赋分区间可酌情 加2分;书写清楚,卷面整洁,在赋分区间可酌情加1分左右;书写潦草,卷面不洁,在赋 分区间可酌情扣1-2分左右。书写潦草、卷面不洁者一般不宜评54分以上。3 .发言稿格式错误,扣2分;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 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3分为止;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不超过2分。4 .书写字数600字左右,在整体赋分的基础上,减4分;字数500字左右25分,400 字左右20分;300字左右15分;300字以下不超过10分。只写标题的,给2分。(四)其他问题1 .对于疑似抄袭或套作的试卷,不能轻易下判断,需有明确的材料证明。2 .抄袭本次考试阅读部分试题内容的文章视其篇幅与程度区别对待。属于化用引用的 情况不扣分,整段照抄作文降一档评分,如果照抄文字超过两段以上,占考生文章篇幅比例 较大,酌情评分为0-35分,全文抄袭比例过半控制在20分以内。3 .是否离题,应依据全文详细考查其完成材料任务的情况,慎重加以判定。上来看,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年代开始就很兴盛了,史学家羡称“贞观之治”,但诗歌的发展 比起政治慢了一拍,在此时尚未呈现出“盛唐气象欧阳修说:“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 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在这个时期,六朝骈俪习 气仍非常浓厚并顽强地笼罩着诗坛。所以贞观这个政治意义上的盛唐,只能列入诗史分期的 初唐。真正反映出盛唐气象的诗歌,是自开元中期开始的,离贞观(政治上的盛唐)相差几 乎一百年之久!再说自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开始,唐朝已由盛极而转衰了,但传统的文学批 评,却把安史之乱以至大历初年的诗歌都列为盛唐诗。的确,盛唐诗人崇高的理想、伟大的 抱负、不凡的气度和艺术上高华壮丽的审美趣向,是在盛唐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长期影 响的积淀中形成的,它来自太平盛世,然而盛唐诗人的审美理想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种历史 惯性。安史之乱后,政治上的盛唐时代结束了,但诗歌上的盛唐气象还在延续。盛唐诗人的 理想、才包负和气度,他们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并没有立即消失。乱世残酷的现实,还刺激 着许多诗人写出雄浑悲壮的作品,而杜甫的诗歌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呈现了最夺目的光芒。(摘编自吴承学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诗有了刚劲有力、明朗阔大的精神气魄,有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和饱满的政治激情, 才有了 “厚”与“雄B.贞元、元和之际的唐诗虽有“荡” “怪”之特点,但作者认为此时的诗风用“雄厚博大” 来形容比较适合。C.温、李的诗境界狭小,笔力荏弱,但以温、李为代表的晚唐诗精深婉丽的作风,恰恰成 了以婉约派为正宗的宋词的先导。D.盛唐气象作为唐诗气象的典型形态,它实现了唐诗各个要素比较圆满的结合,是诗歌风 格发展成熟的标志,因而盛唐气象足以代表唐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诗句“时当暑雨后,气象仍郁密”中的“气象”与皎然诗式中“气 象氤氯,由深于体势”的“气象”含义不同。B.内容空泛、骈俪对仗的六朝诗风仍笼罩着贞观诗坛,这表明文学发展有时与政治兴衰并 非完全同步。C.安史之乱带来的残酷现实,刺激着许多诗人写出了雄浑悲壮的作品,从而使盛唐气象得 以延续。D.一个时代的诗风,既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又受诗人审美情趣的影响。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3分)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JB.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JC.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JD.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4.两则材料内容上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5蜀相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作品,而此时政治上的盛唐时代已经结束,蜀相为 什么依然是盛唐气象的代表作?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加以概括。(4分)(二)现代文阅读n (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长明灯鲁迅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留着 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熄掉它罢!”“还是这样么? ”三角脸的拿起茶碗,问。“听说,还是这样,”方头说,“还是尽说熄掉它熄掉它眼光也越加发闪了。见鬼!这是一个大害,我们倒应该想个法子来除掉他!”“我们上县去,送他忤逆!”阔亭捏了拳头,在桌上一击,慷慨地说。“不成。要送忤逆,须是他的父母,母舅”方头说。“可惜他只有一个伯父”阔亭立刻颓唐了。“老年人不都说么: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他这么胡闹,什 么意思?”胖脸的庄七光放开喉咙嚷起来。“我想还不如用老法子骗他一骗J 灰五婶说,她是本店的主人兼工人。“什么老法子? ”庄七光诧异地问。“他不是先就发过一回疯么,和现在一模一样。他那时也还年青哩;他的老子也就有些 疯的。听说:有一天他的祖父带他进社庙去,教他拜社老爷,瘟将军,王灵官老爷,他硬不 拜,跑了出来。从此便有些怪,一见人总和他们商量吹熄正殿上的长明灯,后来他自己要去 吹。幸亏我家死鬼那时还在,想了一个法:将长明灯用厚棉被一围,漆漆黑黑地,领他去看, 说是已经吹熄了J阔亭愤愤地说:“这样的东西,打死了就完了!”“那怎么行? ”她吃惊地看着他,连忙摇手道,“他的祖父不是捏过印靶子的么? ” 阔亭们立刻面面相觑。灰五婶接着说:“后来就好了的!不知道怎么又疯了起来。午后他就走过这里,一定又 上庙里去了。那灯不是梁五弟点起来的么?不是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 变泥纵么?你们快去和四爷商量商量罢,要不”几个人决定还是先到庙前去看一看。他也还如平常一样,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在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 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短的头发上粘着两片 稻草叶,那该是孩子暗暗地从背后给他放上去的。“你干什么? ”三角脸终于走上一步,诘问了。“我叫老黑开门,”他低声,温和地说,“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 蓝脸,三只眼睛,长帽,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J“唏唏,胡闹!”阔亭轻蔑地笑了出来,“你吹熄了灯,蝗虫会还要多,你就要生猪嘴瘟!” “唏唏!”庄七光也陪着笑。“你还是回去罢!倘不,你的伯伯会打断你的骨头!灯么,我替你吹。你过几天来看就 知道。“阔亭大声说。他两眼更发出闪闪的光来,钉一般看定阔亭的眼,使阔亭的眼光赶紧辟易了。“你吹?”他嘲笑似的微笑,但接着就坚定地说,“不能!不要你们。我自己去熄,此 刻去熄!我只能姑且这么力、。我先来这么力、,容易些。”他说着,一面就转过身去羯力地推 庙门。“不成!你没法开!”“那么,就用别的法子来。”他转脸向他们一瞥,沉静地说。“哼,看你有什么别的法J“我放火。”他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想要寻火。方头和阔亭在几家的大门里穿梭一通之后,吉光屯全局顿然扰动了。许多人的耳朵里, 心里,都有了一个可怕的声音:“放火!”全屯的空气紧张起来,凡有感得这紧张的人们,都 很不安,仿佛自己就要变成泥纵,天下从此毁灭。这事件的中枢,不久就凑在四爷的客厅上了。坐在首座上的是年高德韶的郭老娃,脸上 已经皱得如风干的香橙。“西头,老富的中风,他的儿子,就说是:因为,社神不安,之故。 这样一来,将来,万一有,什么,鸡犬不宁,的事,就难免要到,府上是的,都要来到 府上,麻烦J“是么,”四爷也捋着上唇的花白的站鱼须,却悠悠然,仿佛全不在意模样,说,“这也 是他父亲的报应呵。他自己在世的时候,不就是不相信菩萨么?我那时就和他不合,可是一 点也奈何他不得。现在,叫我还有什么法? ”“如果真是烧将起来”方头抢着说。“真是拖累煞人!”四爷将手在桌上轻轻一拍,“这种子孙,真该死呵!唉!”方头说:“我们得赶紧想法子。我想”“我想:倒不如姑且将他关起来J“我是天天盼望他好起来,”四爷缓缓地说,“可是他这疯病总不好。也不是不好,是他 自己不要好。无法可想,就照这一位所说似的关起来,兔得害人J“那自然,”阔亭感动的说,“可是,房子”“庙里就没有闲房?"四爷慢腾腾地问道。“有!”阔亭恍然道,“有!进大门的西边那一间就空着,又只有一个小方窗,粗木直栅 的,决计挖不开。好极了 !”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泰平,或者竟是全都忘却了,人们的脸上不特已不紧张,并且 早褪尽了先前的喜悦的痕迹。在庙前,人们的足迹自然比平日多,但不久也就稀少了。吃过 了晚饭,还有几个孩子跑到庙里去游戏。孩子们注意到西厢房,看见一只手扳着木栅,一只 手撕着木皮,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地发亮。暮色下来,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 神龛,而且照到院子。孩子们都笑吟吟地,合唱着随口编派的歌:“白篷船,对岸歇一歇。此刻熄,自己熄。戏文唱一出。我放火!哈哈哈!一九二五年三月一日(选自鲁迅同名小说,有删节)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寥寥几笔就点染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让人不难感觉到在 吉光屯人们的心目中矗立着一个令人生畏的疯人形象。B.当“他”以低声、温和的语气试图使阔亭等人明白那一盏灯必须吹熄、,换来的却是阔亭 轻蔑的嘲笑。C.社庙里发光的“长明灯”,却由名为“老黑”的人看守,微妙的讽刺之中已隐约可见它 名实相悖的本质。D.年高德韶的郭老娃,“西头,老富的中风,他的儿子,”说起话来不时停顿,慢条 斯理,足见其作为吉光屯的统治者的至高无上的权威。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长明灯的点燃者,作为皇帝的“梁武帝”在灰五婶的口中变成了和他们一样地位 和身份的“梁五弟”,她明知“灯”无用但仍维护。B.本文的吉光屯,与阿Q正传中的未庄相似,都是鲁迅笔下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其 迷信落后的社会风气正反映了旧中国畸形的社会形态。C.在长明灯中,作者始终作为一个不出场的叙述者将他的主观感情渗透到小说的画面 和构思中,从而赋予小说一种主客观水乳交融的独特抒情气质。D. “长明灯”,既象征着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封建迷信思想,同时也是行文的线索。8 .鲁迅塑造了很多“先觉者”形象,本文的“他”也是其中之一。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他” 这一 “先觉者”形象的。(6分)9 .本文以孩子们笑唱随口编派的歌结尾,这一结尾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8小题,2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6题。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日:“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 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日:'汝知饭乎?'对日:'不知日:'凡稼不啬艰难,皆出人力,不 夺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日:'汝知马乎?'对日:'不知。'日:'能代人劳苦 *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日一汝知此树乎?' 对日:'不知J日:'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心所言,可以 自鉴贞观七年,太宗命侍中魏征录古来帝王子弟成败事,以赐诸王。其序日:“始封之君, 时逢草昧,是以在上不骄,或设醴以求贤,或吐维而接士。暨夫子孙继体,多属隆平,弃忠 贞之正路,蹈奸完之迷途。今录自古诸王行事得失,分其善恶,各为一篇,名日诸王善恶 录。从善则有誉,改过则无咎。兴亡是系,可不勉欤!”太宗谓诸王日:“此宜置于座右, 用为立身之本贞观十年,太宗谓荆王元景、汉王元昌等日:“我闻以德服物,信非虚说。比尝梦中见 一人云虞舜,不觉竦然敬异。向若梦见桀、纣,必应斫之。故知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 何必要论荣贵。汝等位列藩王家食实封更能克修德行岂不具美也?且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 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当须自克励,使善事日闻,勿纵欲肆情,自陷刑戮。”贞观中,皇子年小者多授以都督、刺史,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谏日:“刺史师帅,人仰 以安。是以人君爱恤百姓,常为择贤。汉宣帝云:与我共理者,惟良二千石乎!'如臣愚见, 陛下子内年齿尚幼,未堪临民者,请且留京师,教以经学。一则畏天之威,不敢犯禁;二则 观见朝仪,自然成立。因此积习,自知为人,审堪临州,然后遣出。”太宗嘉纳其言。(节选自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而此独以钟名A.凡在故老,犹蒙矜育B.客逾庖而宴 C.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D.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1L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C.今以钟磬置水中/犹不能不以之兴怀D.既自以心为形役/传其事以为官戒也1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3分)汝等A位列藩王B家C食实封D更能克E修F德行G岂不具H美也1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 “用稼脚艮难”的“凡”是“凡是”的意思,与项脊轩志“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凡再变矣”中的“凡”意思相同。B. “不守其时”的“夺”是“耽误”的意思,与陈情表“舅夺母志”中的“夺”意思 不同。.C. “值非虚说”的“信”是“实在、确实”的意思,与兰亭集序“信可乐也”中的“信” 字意思痛同。D. “请且留京师”的“且”是“暂且”的意思,与种树郭橐驼传“且不得暇”中的“且” * 意思不同。1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虽国事繁忙,但仍重视对太子的教育,他从吃饭这一生活琐事出发,教育太子要 爱惜百姓,不夺民时。B.魏征受命于唐太宗辑录诸王善恶录,其序中对比分析了开国时受封的王和后世继位 的子孙的善恶得失,以此告诫诸王。此文得到太宗的认可。C.唐太宗认为德行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君子和小人都并不常见,应当努力自我克制, 自我勉励,一天天地彰显善行,避免受刑罚或被处死。D.针对皇子年龄尚小便多授以刺史等职的情况,谏议大夫褚遂良表示反对,他认为皇子还 不能胜任,建议先用经学教导他们。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从善则有誉,改过则无咎。兴亡是系,可不勉欤!(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16 .傅说所言“此木虽曲,得绳则正”,讲的是什么道理?唐太宗借用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18题。淡黄柳姜夔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 自碧。【注】此词是姜夔客居江淮间合肥所作,合肥曾被金人入侵劫掠,当时是宋、金对峙的前 沿。17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首句“空城晓角”与扬州慢中“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一样,写出了塞北边城 清晨荒凉寂静、紧张萧条的氛围。8. “看尽”二句写景,由眼前的“鹅黄嫩绿”的柳色联想到江南的景色,好像“都是江南 旧相识”,淡淡的思乡情绪蔓延开来。C.上片从听觉、触觉和视觉三方面写出了客居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正岑寂”三字收束 上片,包笼下片,写出环境冷清、心情寂寞之感。D.下片写在异乡逢寒食,更增添乡愁,“强”字表明词人满怀愁绪,“怕”字说勉强寻春遣 怀,仍恐春亦成秋,转添愁绪。18 .清代文学家王闿运评论此词“语妙”,请指出下片后三句“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妙在何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屈原离骚中写时光流逝,一刻也不停留,季节更相替换的两句是:a, o(2)望海潮扬州慢这两首宋词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但意趣迥异。柳永用 “ ” 一句勾勒出西湖概貌,展现出杭州的美丽;姜夔用 “” 一句表现扬州“城春草木深”的景象。(3)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做到了 “,",这个比喻对育人也有积极的启发作用。(4)石钟山记中,作者和苏迈夜里乘船到绝壁之下后,写宿巢的隼受惊动而飞鸣的句 子是:“,(5)客至中,杜甫笔下的“, ”写乡村生活 率真纯朴的人际关系,颇有陶渊明“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之趣。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李白在蜀道难中引入了边塞诗的历险主题,却去除了此类诗歌中明显的功利色彩, 这样,描绘的自然山水只剩下山水的艰险。滤掉了传统山水诗中山水意象的各种附带意义, 滤掉了本应该有的功利色彩,山水意象首次作为崇高的审美对象在诗歌中出现。李白写作这 首诗时袭用乐府古题,,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而想 象属于文学创作表现手法,是浪漫主义作家的宝剑。蜀道难中,作者奇特的想象力表现 在哪里呢?这主要表现在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任思绪放飞等方面。从“蚕丛开 国” “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上有六龙回日 之高标”的险峻,到“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深渊,无不展现了奇特想象所产生的审美效 果。李白在蜀道难中将丰富瑰丽的想象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不仅如此,李白以神奇莫测之笔写就的蜀道难,在当时就赢得了广泛的惊奇赞叹, 并引来后世众多文人对蜀道的关注,,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少见的以 一条道路为题材的文学活动蜀道文学。沧海桑田,朝代更替,无言的蜀道也经历了历史 的洗礼,蜀道文学演绎了蜀道历史,记述了蜀道变迁,明代方孝孺作蜀道易,虽为歌颂 当时皇上,但也反映了蜀道变迁与时代变化息息相关。如今,上青天易,蜀道变通途。通过西成高铁的开通,在风驰电掣中提高了西南地区人 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在同城化效应中,极大丰富了人们的节假日生活,让走进新 时代的人民群众,梦想成真,幸福感和获得感更多更强。李白泉下有知,想必会是另一种咨 嗟感叹吧!20,下列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A.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 “烛”都讳了。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葛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 佳肴。C.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D.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 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2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文学经典是人类文学艺术的精华,折射出不同的时代命运和人民悲欢,如屈原的离骚、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鲁迅阿 Q正传等,阅读这些文学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为国家除污去秽、改变法度的决心, 可以感悟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我们也会因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赞美而欣慰,会因 老人的沉着勇敢、不屈不挠而肃然起敬,会因阿Q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而唏嘘感慨班级即将举办一次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文学经典”为主题的研讨会,请结合阅 读心得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研讨会上发言。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县(市、区)一中期末联考高中二年语文科评分细则【答案】1. D 2. C 3.B4 .材料一从唐诗气象的发展变化的角度,论述盛唐气象是唐诗气象的典型形态。 材料二从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的角度,论述盛唐气象的形成与发展既与时代的盛衰密切相 关,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评分细则: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第点中得分的关键点:“唐诗气象的发展变 化”和“盛唐气象是唐诗气象的典型形态”,若学生写出“唐诗的气象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亦可得1分,写出“盛唐气象之足以代表唐诗”也可得1分。第点中得分的关键点:“盛 唐气象形成的原因”或“盛唐气象的形成与发展既与时代的盛衰密切相关”和“又有相对的 独立性”,若学生能写出“盛唐气象的形成,主要决定于盛唐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孕 育出来的当时人们特定的心理状态和审美趣味”也可得1分,写出“文学的发展有时并非与 政治盛衰的阶段完全合拍”也可得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5 .蜀相具备盛唐气象的特点。一是具备盛唐气象厚实的特点,作品内容充实; 二是具备盛唐气象浑成的特点,语言精练、含蓄。杜甫在蜀相中表达出他的理想、抱 负和气度,具有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或体现出他深沉悲壮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壮 志未酬的惋惜、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评分细则:每一点2分,写出2点即可。第2点后半句的“具有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这 一句如果学生阐述为:蜀相诗人通过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 深沉感慨、体现出他深沉悲壮的情感亦可得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1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