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docx
-
资源ID:96215640
资源大小:57.88KB
全文页数:4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 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孔子为什么会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展现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 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 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己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命惟德”的理念使得周人解决了自己统治的合理性问题,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道德看得比命运更重要。 B. 易经对命运的理解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所做的种种抉择如果有道德因素的参与,那么会对命运的发展有所影响。 C. 尽管孔子认为“仁"是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人所具有的人性,但成为“仁人君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D. 孔子将“道"能否施行与“天命”“天意"相联系,表明天命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个人努力的作用不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对天命作出了重新解释,在论语中它不是政治天命而是个人天命,这也许是理解为何“仁”是孔子思想核心的基础。 B. 郭店文书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儒家思想有重要意义,因为性自命出中“天"的含义与后期儒家“命”的含义相同。 C. 不顾个人承受的不公正对待,想要竭尽已力改造世界而不计个人成败利钝,这是孔子等先贤“不知命"的表现。 D. 冯友兰认为,“知命”的人当仁不让地遵行了自己的义务本身就意味着在表象上的成功,这样行事就永远不会失败。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 “是非穷通皆有定。” C. “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D.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儒家对命、性、仁三者关系的理解。 5. 德国思想家叔本华在论命运中说:“那种深藏不露,甚至可以控制外在影响的力量,归根到底植根于我们神秘的内在,因为所有存在之谜确实最终就在我们自身。"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足 球 史铁生 那支法国足球队来这儿比赛的时候,正是八月里最热的一天。离七点半还有两个多小时,山子和小刚就动身了,一人一辆手摇车,在太阳底下拼命地摇。体育场离他们住的地方太远,不这么早动身不行。 单从上半身看,两个小伙子长得都很健壮,胳膊都很粗。山子的车上挂了两支拐杖。小刚连拄拐也拄不了。两辆车一前一后,跑得相当快,有时甚至能超过一两辆自行车。有些骑车的人惊讶地望望他们,望望他们那萎缩得变了形的腿。 直到走了差不多一半路,小刚看了看表,两辆车的车速才慢了下来。 小刚用两个手指撑开上衣兜,看看那张票。 山子的目光立刻跟过去,说:“统共就一张票,你别再忘了带。” 小刚没回答,脸上的笑容慢慢变得僵硬,心想:什么叫“统共"?反正一张票不能你我都进去。不过又想:出来的时候说好了。山子不至于说话不算话。 “带着没有?”山子又问,很着急的样子。 小刚还是不回答,把票掏出来,托在手里看,心里有点后悔:这事真不该到处去瞎显摆,二华送来了票,自己就应该悄悄地走小刚觉得这是个机会,得说句话了:“你真不如趁早上你姨家去呢,别把转播也耽误了。" 山子不言语了,山子的心情立刻有些沮丧。他本来就有点动摇,万一是自己记错了呢?体育场门前没有台阶,小刚坐在车上可以进去呢?自己白跑一趟倒没关系,问题是把电视转播也误了。问题是法国队!他这几天总想起十二届世界杯赛的场面;想起普拉蒂尼罚直接任意球时的样子;想起佐夫鱼跃扑球时的样子;还有鲁梅尼格,那小子真是浑身都长得漂亮,人要是长得漂亮也真是福气;马拉多纳不漂亮,可那小子跑起来真好看,摔倒了又蹿起来,永远也摔不坏似的,真长得结实,人要是长得结实也行,也漂亮 见山子不言语,小刚又紧叮一句:“是你自己非要跑一趟不可的。咱们可有话在先,我要是进得去,你可就得乖乖滚回来。”他尽量使语气显得像是开玩笑。 “噢噢,那当然。"山子的灵魂这才从巴塞罗那的绿草坪上飞回来。“我是说,要是你的车进不去,这么难弄到的票别糟蹋了。” 山子又使劲回忆起来。他明明记得体育场门前有很高的台阶,至少有十几层。二华那小子整天迷迷糊糊的,没记清楚过什么事,不过,也许是自己记错了?他还是八年前腿没坏的时候去过。那时候他才二十岁,跟小刚现在一般大。他还记得自己跑上那些台阶时的情景:台阶不仅高,而且陡,他一步三级往上跑,那台阶大概并不止十几层,什么地方还种着一些冬青树每次回忆都是到这儿就断了。也许那不是在体育场?也许是电影院?剧场?美术馆?每次回忆都是以清晰开始,以模糊告终。 小刚叹了口气:“要是再有一张票就好了。" 小刚又叹了一口气说:“我好像还从来没到这边儿来过呢。” 山子心里忽悠一下子,忽然觉得自己心眼真够呛小刚还从来没到体育场里看过足球呢!小刚的腿从小就坏了。 “什么时候能在中国举办一届世界杯赛啊?那还差不多!"山子忽然转过脸来说,带些笑容,在这之前他一直木然地望着很远的地方。 “净想好事儿!”小刚说。虽然这么说,却也觉得心里舒服了一点。 “那咱们拼了命也得买上票。" “拼了命你也未必买得上。” “提前一个星期我就上售票处窗口底下坐着去!支个帐篷。" 小刚脸上也现出笑容:“亲眼看一回世界杯赛,这辈子也值了。” “我老是梦见体育场。"小刚说。“梦?”“嗯。我老是梦见到了体育场,也看见了里面有人在踢球,可就是找不到门,进不去" 山子心里“轰”的一下子,想起来了:那些台阶是在梦里见过,很高很陡,数不清有多少层,像一座山。自己往上跑,跑,一步三级,跑得好累呀,突然眼前豁然开朗,看见了一片绿色的草坪。不,不对,是一片辽阔的草原,他自己正在那儿踢足球。踢得可真不错,盘带,过人,连着过了几个后卫,又过了守门员,直接把球带进了大门。他笑着在草原上奔跑。他看见自己腿上结实的肌肉,心想这下子行了,不用再去摇那辆手摆车了。远处是冬青树,不对,是大森林,他向森林跑去,挥着拳头,林涛声像是欢呼 车流、人流越来越稠密了,都朝那个方向涌去。望得见体育场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从小刚和山子宽阔的生活之流中截取看球这一个点。细微地开掘出了这一对残疾青年复杂的内心波澜。 B. 小刚和山子一人一辆手摇车,跑得相当快,有时甚至能超过自行车,可见其对待生活有不服输劲头。 C. 小刚和山子虽有一张门票,但对自己能不能进场看球赛并没有十分的把握,当时抱有一种赌一把的心理。 D. 小说的结尾两人是否如愿看到了球赛不得而知。开放性的结局留下悬念,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7. 关于文中两人梦到体育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刚的梦境里透露出他的渴望,而找不到门则折射出他现实中遭遇了困境。 B. 梦境中山子在草原上快乐地踢球,这一梦境是由他内心极度的渴望催生而成的。 C. 山子梦境中的台阶来自他对体育场的记忆,这记忆因时间久远而变得模糊。 D. 山子梦境中的自己腿上的肌肉结实,这和现实中的情形截然不同,令人心痛。 8. 前往体育场的路途中,山子的思绪不断在发生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当年这篇文章审稿的编辑认为:“此稿有史铁生的味儿,有些残疾人的凄凉感,但基调还是明朗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知识(本题共7小题,14分)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何至自沈溺缧绁之辱哉 秦王还柱而走 则仆偿前辱之责 晋鄙嚄唶宿将 侯生果北乡自刭 留军壁邺 既祖,取道 燕王拜送于庭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辞决而行 A. B. C. D.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略考其行事 侯生摄敝衣冠 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 B. 公子颜色愈和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 而以公子为长者 故述往事、思来者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D.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今太子迟之 仁而下士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 愿枉车骑过之 箕踞以骂曰 群臣怪之 且勇者不必死节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不敢以其富贵骄上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函封之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 乃朝服,设九宾 今行而无信 A. / / / B. / / / / C. / / / D. / / / / 13. 下列各组句子句式类型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给贡职如郡县 嬴乃夷门报关者也 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而诸侯敢救赵者 C.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以试人,血濡缕 D. 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关系) 而公子亲数存之(邀请)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察) 此五霸之伐也(征伐,进攻) 矫魏王令代晋鄙(纠正) 虽万被戮(侮辱)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掷击) 比诸侯之列(排列)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连接)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升迁) 公子勉之矣(勉强做) 持千金之资币物(礼物、财物)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死) A. B. C. D. 15. 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与“市人皆以嬴为小人"中“以”的含义及用法不同。“念父母,顾妻子"与“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中“顾"的含义相同。 B. “然此可为智者道”与“如姬为公子泣"中“为”含义及用法相同。“公子过谢侯生"与“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中“谢"的含义相同。 C. “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与“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中“焉”的含义及用法相同。“草创未就"与“已就极刑而无愠色”中“就"的含义相同。 D. “今日往而不反者”与“仁而下士"中“而”的含义及用法不同。“成一家之言"与“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中“言"的含义不同。 16.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乘车尚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者叫“骖乘”。战场上乘车,主帅居中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 B. 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皇族宗室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门客作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秦朝。 C. 宫商角徵羽指的是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源于春秋时期,亦称为五音,唐代以来叫合四乙尺工,现有成语“五音不全"指人唱歌时发音不准确。 D. 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地位较高。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地位渐低。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7.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A号B令C不D信E则F民G不H知I所J从K天L下M何N由O而P治Q乎R朕S过T深U矣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敕,在古代一般与皇权相联系,文中三处“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 B. 让,文中指责备,与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的“让”相同。 C. 征役,常用来表示赋税、徭役、行役,文中的“征役"特指朝廷征发百姓服兵役。 D. “宰”有“主管、主持"意,文中“守宰”指州县等地方长官。 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励精图治,不仅将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常常思考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恪尽职守。 B. 魏征认为,要无敌大下,就要“御之得其道",不在于士兵人数多少,不必征用“中男”入伍。 C. 唐太宗并未立即执行免除租赋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认为,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但也是君王失信的表现。 D. 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许诺了百姓就当兑现,既然任用官员就应信任,太宗对魏征的这一说法表示赞同。 20.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 (2)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 21.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猎罢夜饮示独孤生 陆游 客途孤愤只君知,不作儿曹怨别离。 报国虽思包马革,爱身未忍价羊皮。 呼鹰小猎新霜后,弹剑长歌夜雨时。 感慨却愁伤壮志,倒瓶浊酒洗余悲。 【注】独孤生:名策,河中人,工文章,善骑射。陆游和他蜀中相识而志同道合,推之为一世奇士。弹剑:战国时齐人冯谖客于孟尝君门下,因为没有得到重视,弹剑而歌。 2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诗歌题目看,这是作者在一次打猎结束之后的酒席上写给独孤生的诗。 B. 颔联用马援和百里奚的典故,表明了诗人坚定的报国之志和抗金主张。 C. 颈联点题,其中“呼鹰小猎"“弹剑长歌”形象地展示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D. 尾联写诗人难以抑制壮志未酬的悲愁,并试图以酒销之的无奈,语意沉痛。 23. 有论者认为陆游诗歌“善为悲壮",对其中的“悲壮”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诗歌首联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先列举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在厄境中的事例,后总结他们著书立说的目的是“_,_”。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礼记·礼运) (3)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_,_"此第二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4)天之道,_;人之道,_。(八章) (5)_,莲动下渔舟。_,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瞑) (6)_,_。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周邦彦苏幕遮)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看似平常的句子却隐藏着多少 的故事与情感。他乡遇故知,偏偏又是在“落花时节"。人们由暮春时分的落花之景联想到青春流逝,正是由自然景物触发的生命感受。青春以比年华,花红借喻红颜,皆是诗文常用之典。红楼梦别名金陵十二钗,曹雪芹披阅于悼红轩,“悼红”二字亦点其题。书中描写大观园女子们占花名行令,以花的特性、寓意暗示了人的性格、命运。春光美好却短暂,鲜花娇艳难保鲜,恰如妙龄女子 ,年华易逝。林黛玉正因为花落与人亡的情感联系,葬花成为一个“悼红"的重要仪式,作为花与人的结合体,对暮春的感伤最为敏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吟诉尽伤春惜红之情。黛玉葬花,以物体人,安葬的是花魂,悲悼的却是即将夭亡的自己。前生为护花使者的贾宝玉,如今是爱红的公子,在贾府中却常常因多情呵护而给身边的女子们带来不幸,往往因“爱红"而致“悼红”,就如挚爱黛玉却不能守其一生,怜爱晴雯却无法保其平安,喜欢金钏却无力护其善终。同为葬花,林黛玉安葬落花,让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也表明自己的生命观;贾宝玉则更多是感于失去的遗憾,为“护花”的 而懊丧、痛惜。 25.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6.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印泥,素有“文房第五宝"之称, ,所以印泥古称“丹泥”“印朱"等。 印泥堪称印章的外衣,篆刻的核心,书画的内涵。“盖用印章者之择印泥,犹善书者之择其笔墨”。印文稍有不同, 。在一幅丹青酣畅的绘画作品上钤上一二方印章,可谓锦上添花,赏心悦目。因此,历代文人墨客对印泥要求极高。 印泥品种多,红色又分朱砂、朱膘等。朱砂赤红,朱膘偏橙红,相当于口红的不同色号,并不影响品质。北方文人墨客青睐炙热的朱砂红,而南方人 。好的印泥,红而不燥,沉静雅致,细腻厚重,冬无凝冻,夏不渗油,钤出的印文色泽鲜明,能让篆刻清晰传神到纸上,呈现微凸的立体感,历经数百年“面不改色"。 千锤百炼的一方印泥,不仅有着它娇美的“姹紫嫣红”,更是中国绘画书法的“点睛之笔",百年时光沉淀出那一抹低调的惊艳,赋予了作品别样的韵味。 27. 在行文中,使用引号,有时会有独特的效果意味。文中有四处画横线部分使用了引号,请任选一处,分析其表达效果。 2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作文(60分) 2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每年的高考志愿填报中,财经类的专业都是最热门的。从广大考生的专业选择来看、追求财富是社会的普遍心理。诚然,追求财富是人们正当的追求,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然而孔子也说:“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然而对于财富,也有很多人持以淡泊的态度,我们古代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陶渊明,宁可清贫,也不愿意逢迎高官。现当代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2021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泽山院士,将所得1050万的奖金一次性捐赠给南京理工大学。 对于“如何看待、追求财富”的问题,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试卷 答案解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 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孔子为什么会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展现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 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 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己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命惟德”的理念使得周人解决了自己统治的合理性问题,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道德看得比命运更重要。 B. 易经对命运的理解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所做的种种抉择如果有道德因素的参与,那么会对命运的发展有所影响。 C. 尽管孔子认为“仁"是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人所具有的人性,但成为“仁人君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D. 孔子将“道"能否施行与“天命”“天意"相联系,表明天命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个人努力的作用不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对天命作出了重新解释,在论语中它不是政治天命而是个人天命,这也许是理解为何“仁”是孔子思想核心的基础。 B. 郭店文书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儒家思想有重要意义,因为性自命出中“天"的含义与后期儒家“命”的含义相同。 C. 不顾个人承受的不公正对待,想要竭尽已力改造世界而不计个人成败利钝,这是孔子等先贤“不知命"的表现。 D. 冯友兰认为,“知命”的人当仁不让地遵行了自己的义务本身就意味着在表象上的成功,这样行事就永远不会失败。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 “是非穷通皆有定。” C. “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D.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儒家对命、性、仁三者关系的理解。 5. 德国思想家叔本华在论命运中说:“那种深藏不露,甚至可以控制外在影响的力量,归根到底植根于我们神秘的内在,因为所有存在之谜确实最终就在我们自身。"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D 2. A 3. C 4. 命是天命,是上天给人的使命;性是个人天生禀赋,从天命而来;仁是人性的本质。 人只有秉承了天命,找到并发挥人性中的仁,才可能成为仁人君子。 5. “深藏不露,甚至可以控制外在影响的力量”可以理解为是材料中的“天命"; “我们神秘的内在”“我们自身"则是指个人的禀赋个性以及努力; 全句是说命运是外在的,不能为人力所左右,但是个人可以在顺应必然性的同时掌控个性,做出选择,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从而形成道德上的完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天命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个人努力的作用不大”错,原文的表述是“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他尽了己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可见孔子承认天命的力量,也肯定个人努力的作用,从他竭尽己力去做事就可以看出。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B.“性自命出中天的含义与后期儒家命 的含义相同"错,根据材料一“郭店文书 性自命出说:性自 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材料二“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可知,两者含义不完全一致。 C.“这是孔子等先贤不知命的表现”错,根据原文“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 知命"可知,“不顾个人承受的不公正对待,想要竭尽己力改造世界而不计个人成败利钝”这是“知命"的表现。 D.“在表象上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