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DB5301_T 73-2022 湿地修复技术指南.docx

    • 资源ID:96232232       资源大小:434.03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5301_T 73-2022 湿地修复技术指南.docx

    ICS 13.020.01CCS Z 065301昆明市地方标准DB5301/T 732022湿地修复技术指南2022 - 05 - 01 发布2022 - 5 - 20 实施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5301/T 732022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昆明市林业和草原局提出。本文件由昆明市林业和草原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昆明市林业和草原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绍辉、刘茜、曾昭朝、董磊、杨忠兴、宋劲忻、华朝朗、马山俊、吴富勤、王钰、余国雄、景良英、金正芳。IDB5301/T 732022湿地修复技术指南1 范围本文件对昆明市湿地修复技术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调查、修复方案设计、修复后生态监测等作出规定。本文件适用于辖区内的自然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的修复。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247082009湿地分类GB/T 505942010水功能区划分标准GB/T 39792.22020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环境要素  第2部分:地表水和沉积物HJ 2005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SL 196-2015  水文调查规范DB53/T 653(所有部分)  湿地生态监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湿地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间歇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 的海域。来源:GB/T 24708-2009,2.13.2受损湿地生态系统指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导致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3.3湿地修复指通过自然或人工措施对受损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促进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在空间和时间上达到相对稳定有序状态,发挥其应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4生态特征指在特定时间,由生态组成、过程、服务功能综合体现出来的特征,以及其相互作用关系。1DB5301/T 7320224  基本原则4.1 系统性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统筹生态系统修复。4.2 自然性遵循自然规律,以历史或本区域同类型的健康湿地生态系统为参照,自然恢复为主、辅以人工措施,修复受损湿地生态系统。4.3 可行性基于环境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因时、因地制宜,开展方案设计和技术选择。5  调查5.1 目的调查受损湿地的生态特征及与相邻生态系统的作用关系,诊断湿地受损的主要原因,设计湿地修复方案。5.2 方法根据调查目的,采用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资料收集可通过公开数据库查询,或通过专家咨询等形式获取。实地调查方法参考GB/T 39792.2-2020、GB 3838-2002、SL 196-2015。5.3 内容5.3.1  水文水动力5.3.1.1 宜包括拟修复湿地的水文、水动力状况,以及其与流域内其它生态系统的空间关系。5.3.1.2 河流湿地调查应包括丰、平、枯典型年的径流量、水位、流速、流量等。5.3.1.3 湖泊湿地调查应包括湖泊容积、进入湖泊的河流、沟渠等径流水量情况、水位线及其变化规律、补给系数、换水周期、风浪特征等。5.3.1.4 沼泽湿地调查应包括面积、多年平均水深及其变化范围或地下水位季节变化情况、水源补给状况、积水状况、流出状况、流动速度等。5.3.2  水环境质量5.3.2.1 调查对象为地表水。5.3.2.2 常规因子应包括矿化度、总氮、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正磷酸盐、叶绿素 a、透明度(或浊度)、酸碱度、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生物耗氧量(BOD)等。5.3.2.3 如必要还需调查无机污染物(重金属、酸、碱、氰化物、氟化物等)、有机污染物(油类、脂肪烃、卤代烃类、多环芳烃类、苯系物、有机酸、醇类、醛类、酮类、酚类、酯类等)等特征因子。5.3.3  基质2DB5301/T 732022宜包括来源、主要物理性状(颜色、厚度、含水率、砂砾含量、PH值、阳离子交换量、氧化还原电位、饱和导水率、土壤容重、孔隙度等)、化学性质(总氮、总磷、有机质、重金属含量等)。5.3.4 生物5.3.4.1 植物调查宜包括土壤种子库、水生植物、湿生植物、陆生植物、浮游植物的种类及分布,并结合历史数据重点调查土著种、先锋种、建群种以及优势群落。5.3.4.2 动物调查宜包括鸟类、鱼类、两栖爬行动物、大型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昆虫等种类及种群数量。鸟类调查还应包括迁飞时间、栖息生境。5.3.4.3 入侵物种调查宜包括种类、分布及影响情况。5.3.5 受损原因宜包括人为干扰、自然灾害类型及程度,分析导致受损的主要原因。6 修复方案设计6.1 确立修复目标根据受损湿地的生态特征、受损状况,确立修复目标。6.2 修复技术选择6.2.1 一般规定依据修复目标,选择适宜的湿地修复技术措施,制定修复方案。6.2.2 自然修复6.2.2.1 适用于人为干扰较小、土壤种子库丰富的受损湿地生态系统。6.2.2.2 以最小的人为干预,消除或缓解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受损的威胁因素,借助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自组织能力进行湿地修复,采用自然封育技术措施,通过植物的自然生长、植被的自然更替,逐步恢复湿地的结构和功能。6.2.3 人工促进修复6.2.3.1 适用于严重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6.2.3.2 采用水文、基质、微地形改造或营造及生物修复等技术措施,修复受损湿地。人工促进修复要点及技术措施参照附录 A。7 修复后生态监测7.1 湿地修复后应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7.2 可参照 DB53/T 653 制定监测方案,并结合湿地修复目标评估修复效果。3DB5301/T 732022A                   A附录A(资料性)人工促进修复要点及技术措施A.1 水文修复A.1.1  水系连通A.1.1.1 水文连续阻隔或中断,宜进行水系连通修复。A.1.1.2 水系连通主要通过拆除阻隔构筑物、微地形改造实现。A.1.1.3 拟修复湿地因动植物栖息生境改变需要调控水位,可通过水坝、水闸等水利设施调控。A.1.2  水量恢复A.1.2.1 水量不足而严重威胁动植物生存,需采取措施进行水量恢复。A.1.2.2 宜寻求可用的水资源,在明确生态需水量基础上实施生态补水,补水水质应符合 GB/T50594-2010,否则要进行前置处理,处理方法按照 HJ 2005 的规定。A.1.2.3 宜通过调整、优化流域内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控水量消耗。A.1.2.4 在河流、湖泊、沼泽汇水区域改造或营建水源涵养林、草,保障湿地水量。A.2 基质修复A.2.1  底栖生物多样性富集,特别是有特有底栖生物、特有鱼类分布的区域不宜进行基质清除。A.2.2  当河流阻塞或因防洪疏浚需要,或者基质污染极为严重时,可根据修复目标考虑基质清除,清除的基质应规范处理。A.2.3  当影响植物生长、底栖动物生存时,进行修复。A.3 微地形改造或营造A.3.1  一般要求A.3.1.1 地形改造应满足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修复目标。A.3.1.2 湿地受损严重,应进行微地形改造或营造。A.3.1.3 不能维持常年或季节性淹水的区域,应进行微地形改造。A.3.1.4 微地形改造与营造应保障湿地水文过程。A.3.2  岸带修复A.3.2.1 岸带修复应减少人为干预,最大限度保持岸带的自然状态。A.3.2.2 宜优先使用植被对岸带进行修复。A.3.2.3 因防洪需要,对易受侵蚀的区域,宜采用透水石材护坡、卵石或砾石护坡、生态袋护坡等生态护坡技术进行修复。A.3.3  生境修复4DB5301/T 732022A.3.3.1 修复或营造复合生境A.3.3.1.1 通过地形改造,减小坡度,修复或营造适宜湿地植被生长和水鸟栖息的生境。浅滩坡度宜在 14之间,宽度不宜小于 5 m,常水位下淹水深度宜为 10 cm30 cm。A.3.3.1.2 浅滩地表可种植不同生活型的湿生植物,也可为裸露的泥石滩。A.3.3.1.3 湖滨带可根据地形、水质状况选择和配置湿地植物群落,满足不同湿地动物对生境的需求。开阔水面面积不低于栖息地面积的 30%,浅滩面积不低于栖息地面积的 20%,水生植物面积控制在 10%20%。A.3.3.1.4 河岸带可依据修复目标提高河道纵向和横向的连续性,宜将淤积河沙取出后,放在河道下游护岸,或做河中小岛。A.3.3.2 修复或营造生境岛A.3.3.2.1 面积 8 hm2 以上开阔水体的湿地或动物集中分布区或繁殖区,宜营建生境岛。A.3.3.2.2 基于原有地形地貌条件,依据修复目标营造裸露的泥岛(光滩岛)或种植低矮植物或高大乔木的生境岛,面积占开阔水面面积不宜超过 10%,出露水面高度宜为 0.5 m1.5 m,岸带坡度宜小于15°。A.3.3.3 修复或营造曲流形弯曲自然河道或湖湾A.3.3.3.1 具有自然弯道的河流或湖泊,当河段或湖岸段弯道的弯曲度小于 1.3,则适当延长河湾或湖湾长度,使弯曲度大于 1.3。A.3.3.3.2 根据常水位时水流流速和流量加长弯道,提高水流停留时间。A.3.3.3.3 顺直型自然河道宜扩展一定空间,河流可在给定的区域内冲淤变化,修复自然河流形态。A.4 植物修复A.4.1 一般要求A.4.1.1 应选择当地植物。A.4.1.2 待拟修复湿地植物定植、群落形成后,仅进行适当的维护及管理。A.4.2 植物选择与配置A.4.2.1 以污染净化修复为目标的,宜选择根系发达,耐污性强,净化效果好的湿地植物种类,并依据水环境状况,参照自然生态系统湿地植物物种组成,配置种植植物的种类和比例。A.4.2.2 以修复或营造生物栖息地为目标的,宜选择可提供隐蔽场所和食物供给的湿地植物种类,并依据其物种间相互关系在空间格局上优化配置植物群落。A.4.3 植物种植A.4.3.1 依据修复目标,选择性种植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A.4.3.2 植物种植面积不宜小于拟修复湿地面积的 10%,浮叶植物、挺水植物种植面积不宜大于拟修复水面面积的 30%。5技术措施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水文修复水系连通(拆除阻隔构筑物、微地形改造)水量恢复调整、优化流域内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营建水源涵养林、草(针对汇水区域)基质修复基质改造必要的基质清除基质修复(结合微地形改造或营造)微地形改造或营造岸带修复(植被)岸带修复(透性石材护坡、卵石(砾石)护坡、生态袋护坡)修复或营造复合生境修复或营造生境岛修复或营造曲流形弯曲自然河道或湖湾生物修复植物选择与配置外来有害物种控制a 注:表中“”为各类型湿地适用的人工促进修复技术方法DB5301/T 732022A.4.3.3 种植密度根据植株个体大小、种植目的确定。A.5 外来有害物种控制A.5.1  对于刚传入的应立即人工清除。A.5.2  对于已定居并造成危害的物种,应定期人工清除。A.5.3  谨慎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A.5.4  宜利用水位调控,或人工、机械、生物等技术融合,综合防控。A.6 各类型湿地修复技术措施选择各类型湿地适用的修复技术措施见表1。表 A.1  湿地修复技术措施选择6DB5301/T 732022参 考 文 献1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2GB/T 27647.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技术规范.3HJ 192-2015.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4HJ 623.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5DB53/T 854-2017.高原湖泊湿地湖滨带植被恢复技术规程.6DB53/T 864-2018.高原湖泊湿地汇水面山植被恢复技术规程.7DB5301/T 55-2021滇池湖滨湿地 水鸟栖息地修复8自然资办发202038号.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9崔丽娟,艾思龙.湿地恢复手册 原则·技术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0杨志杰,黄红春,陈兴红.昆明地区湿地植物应用手册.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2015.11张学峰,房用等.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及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6.12马广仁.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恢复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7.13谢永宏,张琛,蒋勇等.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9.14张明祥,刘国强,唐小平.湿地恢复的技术与方法研究J.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9,5(3):12-15.15任海,彭少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青年地理,1998,3(3):7-11.16 彭 少 麟 , 赵 平 . 以 创 新 的 理 论 深 人 推 进 恢 复 生 态 学 的 自 然 与 社 会 实 践 . 应 用 生 态 学报,2000,11(5):79-800.7

    注意事项

    本文(DB5301_T 73-2022 湿地修复技术指南.docx)为本站会员(馒头)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