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DB52T 1134-2016 汽车加油加气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docx

    • 资源ID:96232562       资源大小:552.38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52T 1134-2016 汽车加油加气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docx

    ICS 13.110J 09DB52地方标准DB 52/T 11342016汽车加油加气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inspection of lightning protectionsystem in filling station2016 - 09 - 28 发布2017 - 03 - 28 实施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 布DB52/T 11342016目次前言 . II1  范围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  基础要求 . 14  检测内容 . 2附录 A(资料性附录)  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表 . 6附录 B(资料性附录)  防雷装置技术要求 . 11附录 C(资料性附录)  接地电阻值的测试方法 . 15附录 D(资料性附录)  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 . 17IDB52/T 11342016前言本标准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这些专利责任。本标准由贵州省气象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省防雷减灾中心、贵州省赤水市气象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丁旻、任达盛、周道刚、曾勇、陈宇、刘波、张建军、吴安坤、刘芸、吴仕军、杨群、邵莉丽、翁玲、张淑霞。IIDB52/T 11342016汽车加油加气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加油加气站防雷装置检测的基本要求和检测内容。本标准适用于贵州省汽车加油加气站防雷装置的检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1431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 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156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 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DB52/T 537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3  基础要求3.1  防雷类别加油加气站内的建(构)筑物防雷分类应符合DB 52/T 537中4.2的规定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3.2  防雷区划分加油加气站防雷区的划分应符合GB 50057中6.2.1的规定。3.3  检测程序3.3.1  新建加油加气站的防雷装置,应根据其施工进度,进行分段跟踪检测。3.3.2  首次检测应熟悉加油加气站的基本信息与周边环境,查阅防雷技术资料,了解并记录防雷装置基本情况,并制定详细的检测方案后进行。3.3.3  定期检测在防雷装置无较大变化时,可直接进入现场进行检查与检测。加油加气站的防雷分区、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和电磁屏蔽措施可不重新检查与检测。3.3.4  防雷装置检测流程应符合 DB52/T 537 中 7.4 的规定。3.4  作业要求3.4.1  现场环境条件应适合检测工作,检测应在非雷、雨天和土壤未冻结时进行。现场检测工作应由两名或两名以上检测人员承担。3.4.2  应具备保障检测人员和仪器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攀高检测时必须遵守攀高作业安全守则。3.4.3  在检测配电房、配电柜的防雷装置时必须着绝缘鞋、绝缘手套、使用绝缘垫,以防电击。1DB52/T 113420163.4.4  检测采用的仪器、仪表和测试工具应具有计量检定合格证,且在检定有效期内,并处于正常状态。现场检测严禁使用容易产生火花的检测仪器、设备。3.4.5  检测时应严格遵守加油加气站的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流程。3.5  检测报告3.5.1  检测报告应包括:a) 委托检测机构、受检单位名称;b) 依据的主要技术标准、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c) 检测内容、检测项目、检测结论;d) 检测日期、报告完成日期及检测周期;e) 检测、审核和批准人员签名;f) 加盖检测机构检测专用章或检测机构公章。3.5.2  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表参见附录 A。3.5.3  现场检测完成后,应对记录的检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及时出具检测报告。3.5.4  检测报告应对所检测项目是否符合本标准及相应标准的规定作出明确的结论。4  检测内容4.1  建(构)筑物4.1.1  接闪器4.1.1.1  检查接闪器的材料规格(包括直径、截面积、厚度)、与引下线的焊接工艺、防腐措施、保护措施、接闪器尺寸及其与保护物之间的安全距离,应符合附录 B 表 B.1 的要求。4.1.1.2  检查接闪器外观状况,应无明显机械损伤、断裂及严重锈蚀现象。4.1.1.3  检查接闪器上应无绑扎或悬挂的各类电源线路、信号线路。4.1.1.4  测试接闪器与每一根专设引下线、屋面电气设备和金属构件与防雷装置等的电气连接,应符合 4.7.4 的规定。4.1.2  引下线4.1.2.1  首次检测应检查引下线的隐蔽工程记录。4.1.2.2  检查引下线的设置、材料规格(包括直径、截面积、厚度)、焊接工艺、防腐措施、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应符合附录 B 表 B.2 的要求。4.1.2.3  检查引下线外观状况,应无明显机械损伤、断裂及严重锈蚀现象。4.1.2.4  检查引下线应无绑扎或悬挂的各类电源线路、信号线路。4.1.2.5  检查各类信号线路、电源线路与明敷引下线之间距离,水平净距不应小于 1 m,交叉净距不应小于 0.3 m。4.1.2.6  测试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应符合 4.7.3 的规定。4.1.3  接地装置4.1.3.1  首次检测应检查接地形式、接地体材质、防腐措施、取材规格、截面积、厚度、埋设深度、焊接工艺,以及与引下线连接,应符合附录 B 表 B.3 的要求。4.1.3.2  首次检测应检查相邻接地体在未进行等电位连接时的地中距离。2和保护钢管等金属构件应与加油机、加气机内局部等电位端子连接,连接线应采用不小于 6 mm 的铜芯a)LPG 储罐采用牺牲阳极法进行阴极防腐时,阳极与储罐的铜芯连线横截面不应小于 16  mm ;DB52/T 113420164.1.3.3  首次检测应检查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体与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之间的距离应符合附录 B 表B.3 的要求。4.1.3.4  接地装置接地电阻的测试方法参见附录 C。4.1.4  等电位链接4.1.4.1  检查加油加气站的屋面旗杆、金属广告牌、灯具、钢结构等金属构件所采取的等电位连接,测试其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应符合 4.7.4 的规定。4.1.4.2  检查穿过各防雷区交界的金属部件,以及建筑物内的设备、金属管道、电缆金属外皮、电缆桥架、金属构架、钢屋架、金属门窗等较大金属物,应就近与接地装置或等电位连接板(带)做等电位连接。测试其电气连接,应符合 4.7.4 的规定。4.1.4.3  检查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及连接线的安装位置、材料规格、连接方式及工艺,应符合附录 B 表B.4 的要求。4.1.4.4  测试高杆灯、监控杆、户外独立灯箱、管控柜、液位仪、视频监控柜、税控机、线缆屏蔽层、保护钢管、等电位端子板等的接地电阻,应符合 4.7.2 的规定。4.1.5  电磁屏蔽检查加油加气站屏蔽电缆的屏蔽层应在两端并宜在各防雷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同时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测试其电气连接,应符合4.7.4的规定。4.2  加油、加气设施4.2.1  检查加油机、加气机机壳、防撞桩、静电触摸释放装置、出油、出气管头金属部件、压缩机应采取电气连接并接地。测试其接地电阻,应符合 4.7.2 的规定。4.2.2  交流充电桩的保护接地端子应可靠接地。测试其接地电阻,应符合 4.7.2 的规定。4.2.3  检查加油机、加气机金属外壳、内部防爆电源盒、分体泵、油气分离器、真空泵、线路屏蔽层2线。测试其过渡电阻,应符合 4.7.4 的规定。4.2.4  检查加油、加气软管(胶管)两端连接处应采用金属软铜线跨接。测试其过渡电阻,应符合 4.7.4的规定。4.3  储油、储气设施4.3.1  首次检测应检查储油、储气罐设施隐蔽工程记录。4.3.2  首次检测应检查储油、储气设施的防直击雷措施,并计算接闪器保护范围,其保护范围可仅保护到管帽或管口。接闪器的材质规格,应符合附录 B 表 B.1 的要求。4.3.3  首次检测应检查埋地钢制油罐、埋地 LPG 储罐和埋地 LNG 储罐,以及非金属油罐顶部的金属部件和罐内的各金属部件与非埋地部分的工艺金属管道应相互做电气连接。测试其接地电阻,应符合4.7.2 的规定。4.3.4  检查油罐、LPG 储罐、LNG 储罐和 CNG 储气瓶组的接地点,其不应少于两处。测试其接地电阻,应符合 4.7.2 的规定。4.3.5  检查罐体及罐室的金属构件,以及呼吸阀、放散管、卸油夹、量油孔、泄油管、油气回收管、金属盖板、护套钢管等金属附件应采取电气连接并接地。测试其电气连接,应符合 4.7.4 的规定。4.3.6  当 LPG 储罐的阴极防腐符合下列规定时,可不另设防雷和防静电接地装置,测试牺牲阳极的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符合 4.7.5 的规定:23罐的铜芯连线横截面不应小于 16  mm 。DB52/T 11342016b)LPG 储罐采用强制电流法进行阴极防腐时,接地电极应采用锌棒或镁锌复合棒,接地电极与储24.4  油、气装卸设施4.4.1  首次检测应检查输油、输气管道的始、末端和分支处的接地状况。测试其接地电阻,应符合 4.7.2的规定。4.4.2  首次检测应检查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之间的距离,其净距小于100 mm 时应采用金属材料跨接,跨接点的间距不应大于 30 m;交叉敷设的管道,净距小于 100 mm 时,其交叉处亦应跨接。测试其过渡电阻,应符合 4.7.4 的规定。4.4.3  首次检测应检查防静电接地端子箱与卸油口的距离,其不应小于 1.5 m。4.4.4  检查油品管道上的法兰盘两端等连接处应用金属材料跨接,保持电气通路,并测试过渡电阻。当法兰盘的连接螺栓不少于 5 根时,在非腐蚀环境下可不跨接。测试其过渡电阻,应符合 4.7.4 的规定。4.4.5  检查汽油罐车、LPG 罐车和 LNG 罐车的卸车场地和 CNG 加气子站内的车载储气瓶组的卸气场地,应设卸油或卸气时用的防静电接地装置,并宜设置能检测跨接线及监视接地装置状态的静电接地仪。测试其接地电阻,应符合 4.7.6 的规定。4.4.6  检查油罐车卸油用的卸油软管、油气回收软管与两端快速接头应采用金属软铜线跨接。测试其过渡电阻,应符合 4.7.4 的规定。4.5  信息系统4.5.1  首次检测应检查监控室外探头等应在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内。4.5.2  检查信息系统应采用铠装电缆或导线穿钢管配线。配线电缆金属外皮两端、保护钢管两端均应接地。测试其接地电阻,应符合 4.7.2 的规定。4.5.3  检查当信息系统的配电线路首、末端与电子器件连接时,应装设与电子器件耐压水平相适应的浪涌保护器。信号线缆内芯线相应端口,宜安装适配的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浪涌保护器的检测内容和要求应符合 GB/T 214312008 中 5.8 的规定。4.5.4  当安防监控、油气回收、IC 卡管理等信息系统设备与建筑物共用接地装置连接时,应进一步检查连接的基本形式、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如采用 S 型连接,检查所有金属组件和设备应与共用接地系统各组件有大于 10kV、1.2/50s 的绝缘,并且所有线路应从等电位接地基准点附近进入该信息系统。4.5.5  检查机房内的接地干线与接地装置的连接,连接点不应少于两处。测试其接地电阻,应符合4.7.2 的规定。4.6  配电系统4.6.1  首次检测应检查电源的下列配置:a)检查配电房供电线路在进入配电房前应转为金属护套或绝缘护套电力电缆穿钢管埋地引入,埋地引入长度参见附录 D 中 D.2 的要求计算;b)检查电气设备的接地应以单独的接地线与等电位端子连接,不得采用串接方式。4.6.2  测试发电机组、外场设备电源箱、低压配电箱、分线箱、UPS、浪涌保护器的接地电阻,应符合4.7.2 的规定。4.6.3  检查供电系统的电缆金属外皮或电缆金属保护管两端均应接地,在供配电系统的电源端应安装与设备耐压水平相适应的浪涌保护器,浪涌保护器应为防爆型。浪涌保护器的检测内容和技术要求应符合 GB/T 21431 中 5.8 的规定。4DB52/T 113420164.7  阻值4.7.1  首次检测时应对两相邻接地装置进行测量。如测得过渡电阻不大于 1 ,则断定为电气导通,如测得过渡电阻大于 1 ,则判定为各自为独立接地。4.7.2  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及信息系统的接地等,宜共用一个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确定。当各自单独设置接地装置时,油罐、LPG 储罐、LNG 储罐和 CNG储气瓶组、交流充电桩以及呼吸阀、量油孔等金属附件的防雷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配线电缆金属外皮两端和保护钢管两端的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 ;电气系统的工作、保护接地电阻及信息系统的接地不应大于 4 ;地上油品、LPG、CNG 和 LNG 管道始、末端和分支处的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 。4.7.3  防雷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 。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参见附录 D中 D.1 的要求。4.7.4  当采取电气连接、等电位连接和跨接连接时,其过渡电阻不宜大于 0.03 。4.7.5  接地装置采用阴极防腐时,牺牲阳极的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 。4.7.6  专设防静电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0 。5记录编号:                                报告编号:XXXX 雷检字XXXX第(        )号            第 1 页      共 8 页加油加气站名称加油加气站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加油加气站经纬度使用的主要检测仪器及编号检测的主要技术依据天气情况检测日期综合评价检测员签名复核人签名DB52/T 11342016AA附录A(资料性附录)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表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表包括资料类记录表、现场检测示意图表、检测类记录表、测试类记录表,表A.1表A.4分别给出了相应的样式。表A.1  资料类记录表6记录编号:                                报告编号:XXXX 雷检字XXXX第(        )号            第 1 页      共 8 页测点平面示意简图说 明:简图中标有“”符号的为各检测点标志。制图员签字现场负责人签字注:首次检测填写此表,定期检测不填,根据检测场所一处一表。DB52/T 11342016表A.2  现场检测示意图7记录编号:                                报告编号:XXXX 雷检字XXXX第(        )号            第 1 页      共 8 页序号检 测 项 目实 测 结 果1接闪器类型杆    带    线    网    金属构件材料规格尺寸搭接形式搭接长度锈蚀状况保护范围接地电阻值2引下线敷设方式明设 暗敷锈蚀状况根数平均间距搭接形式搭接长度材料规格尺寸断接卡设置情况断接卡保护措施接地电阻值3接地装置人工接地体材料人工接地体规格自然接地体材料自然接地体规格搭接形式搭接长度防腐状况接地电阻值4SPD级数产品型号安装位置SPD 级间间距安装数量状态指示连线色标引线长度引线截面启动电压漏电流5等 电位 连接等电位接地端子板材料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规格接地干线与接地装置的连接状况防雷区交界的金属部件连接状况长距离架空管道、桥架的接地状况DB52/T 11342016表A.3  测试类记录表8记录编号:                                报告编号:XXXX 雷检字XXXX第(        )号            第 1 页        共 8 页序号检 测 项 目实 测 结 果6加油、加气设施加油机、加气机、交流充电桩接地状况防撞桩、静电触摸释放装置接地状况加油机、加气机的出油、出气管头接地状况加压泵、压缩机接地状况加油、加气软管(胶管)跨接状况外部可导电部分电气连接状况7储油、储气设施油罐、LPG 储罐、LNG 储罐和 CNG 储气瓶组接地状况呼吸阀、放散管、卸油夹、量油孔、泄油管、油气回收管、金属盖板、护套钢管等金属附件接地状况法兰盘跨接状况工艺金属管道接地状况罐壁(顶板)厚度保护范围通气管规格通气管高度放散管规格放散管高度接地点数接地线材质及规格牺牲阳极的接地装置材质牺牲阳极的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8油、气装卸设施输油、输气管道的始、末端和分支处的接地状况防静电接地端子箱与卸油口距离静电接地仪安装情况法兰盘跨接状况防静电接地装置接地状况装卸管跨接状况平行敷设管道净距跨接点间距交叉敷设的管道净距备注9DB52/T 11342016表 A.3测试类记录表(续)记录编号:                                报告编号:XXXX 雷检字XXXX第(        )号            第 1 页        共 8 页检测场所检测内容检测项目检测结果(单位)标准值(单位)评定备注DB52/T 11342016表A.4  测试类记录表10名称技术要求接闪带2                                                                                                          2圆钢直径不应小于 8 mm;扁钢截面积不应小于 50 mm ;铜材截面积不应小于 50 mm ;其它材料规格要求按照 GB 500572010 表 5.2.1 的规定选取。接闪网2圆钢直径不应小于 8 mm;扁钢截面积不应小于 50 mm ;其它材料规格要求按照 GB 500572010 表 5.2.1 的规定选取。网格尺寸:应小于等于 10 m×10 m 或 12 m×8 m。钢管、钢罐钢管、钢罐壁厚不应小于 4 mm。防腐措施镀锌、涂漆、不锈钢、铜材、暗敷、加大截面。搭接形式与长度扁钢与扁钢:不应少于扁钢宽度的 2 倍,两个大面不应少于 3 个棱边焊接;圆钢与圆钢:不应少于圆钢直径的 6 倍,双面施焊;圆钢与扁钢:不应少于圆钢直径的 6 倍,双面施焊;其他材料焊接时搭接长度要求按照 GB 506012010 表 4.1.2 的规定。保护范围按 GB 500572010 附录 D 计算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安全距离接闪器与被保护物的安全距离:应符合 GB 500572010 中 4.3.8 的要求。DB52/T 11342016BB附录B(资料性附录)防雷装置技术要求防雷装置包括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及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装置等,表B.1表B.4分别给出了其材料规格和安装工艺的技术要求。表B.1  接闪器材料规格、安装工艺的技术要求注:加油加气站的站房和罩棚等建筑物需要防直击雷时,应采用接闪带(网)保护。当罩棚采用金属屋面时,其顶面单层金属板厚度大于0.5 mm、搭接长度大于100 mm,且下面无易燃的吊顶材料时,可不采用避雷带(网)保护。11名称技术要求根数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 2 根。平均间距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不应大于 18 m。材料规格2暗敷:圆钢直径不应小于 10 mm;扁钢截面积不应小于 80 mm ;其它材料规格要求按照 GB 500572010 表 5.2.1 的规定选取。防腐措施镀锌、涂漆、不锈钢、铜材、暗敷、加大截面。安全距离引下线与被保护物的安全距离:应符合 GB 500572010 中 4.3.8 的要求。搭接形式与长度参见表 B.1 中搭接形式与长度的要求。DB52/T 11342016表B.2  引下线材料规格、安装工艺的技术要求12名称技术要求人工接地体水平接地体的间距宜为 5 m;垂直接地体:长度宜为 2.5 m,间距宜为 5 m;埋设深度:不应小于 0.5 m,并宜敷设在当地冻土层以下,其距墙或基础不宜小于 1 m。材料规格要求按照 GB 500572010 表 5.4.1 的规定选取。自然接地体材料规格要求按照 GB 500572010 表 5.4.1 的规定选取。安全距离接地装置与被保护物的安全距离:应符合 GB 500572010 中 4.3.8 的要求。搭接形式与长度参见表 B.1 中搭接形式与长度的要求。DB52/T 11342016表B.3  接地装置材料规格、安装工艺的技术要求13名称技术要求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装置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装置或各等电位连接带之间的连接导体:铜材料的截面积不应小2                                                                                                                           2                                                                                                                           2于 16 mm ;铝材料的截面积不应小于 25 mm ;铁材料的截面积不应小于 50 mm 。2从屋内金属装置至等电位连接带的连接导体:铜材料的截面积不应小于 6 mm ;铝材料2                                                                                                                           2的截面积不应小于 10 mm ;铁材料的截面积不应小于 16 mm 。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应设置在便于安装和检查的位置,且不应设置在潮湿或有腐蚀性气体及易受机械损伤的地方。屏蔽及埋地入户低压配电线路埋地引入长度应符合 GB 500572010 中 4.2.3 第 3 款的要求,且不应小于 15 m。入户处应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接到等电位连接带或防闪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设备、设施金属管道接地状况进出建筑物界面的各类金属管线应与防雷装置连接。建筑物内设备管道、构架、金属线槽应与防雷装置连接。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顶端和底端应与防雷装置连接,连接处应作跨接处理。架空金属管道、电缆桥架应每隔 25 m 接地一次。室内接地干线如室内有等电位连接的接地干线时,其分别与接地装置的连接不应少于 2 处。2                                                                                                                            2材料规格:铜材料的截面积不应小于 16 mm ;铝材料的截面积不应小于 25 mm ;铁材2料的截面积不应小于 50 mm 。电涌保护器(SPD)当电压开关型电涌保护器至限压型电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 10 m、限压型电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 5 m 时,在两级电涌保护器之间应加装退耦装置。当电涌保护器具有能量自动配合功能时,电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受限制。电涌保护器应有过流保护装置和劣化显示功能,SPD 连接线的选用如下:SPD 级数SPD 类型SPD 连接相线铜导线SPD 接地端连接铜导线第一级开关型或限压型6 mm2210 mm第二级限压型4 mm26 mm2第三级限压型2.5 mm24 mm2第四级限压型2.5 mm24 mm2SPD 连接线应短直,总长度不宜大于 0.5 m,组合型 SPD 参照相应级数的截面积选择。信号和天馈线路 SPD 的选用和安装见 GB 503432012 中 5.4 和 6.5 的要求。DB52/T 11342016表B.4  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装置的材料规格、安装工艺的技术要求14DB52/T 11342016CC附录C(资料性附录)接地电阻值的测试方法C.1  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测量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值测量常用三极法和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法,其测得的值为工频接地电阻值,当需要冲击接地电阻值时,参见附录 D 进行换算。每次检测都宜固定在同一位置,采用同一台仪器,采用同一种方法测量,记录在案以备下一年度比较性能变化。三极法的三极是指图C.1上的被测接地装置G,测量用的电压极P和电流极C。图中测量用的电流极C和电压极P离被测接地装置G边缘的距离为dGC=(45)D和dGP=(0.50.6)dGC,D为被测接地装置的最大对角线长度,点P可以认为是处在实际的零电位区内。为了较准确地找到实际零电位区,可把电压极沿测量用电流极与被测接地装置之间连接线方向移动三次,每次移动的距离约为dGC的5%,测量电压极P与接地装置G之间的电压。如果电压表的三次指示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不超过5%,则可以把中间位置作为测量用电压极的位置。a)电极布置图b) 原理接线图说明:G被测接地装置;P测量用的电压极;C测量用的电流极;E测量用的工频电源;A交流电流表;V交流电压表;D被测接地装置的最大对角线长度。图C.1  三级法的原理接线图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示值 UG 和 I 代人式 RG=UG/I 中去,得到被测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 RG。当被测接地装置的面积较大而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时,为了得到较可信的测试结果,宜将电流极离被测接地装置的距离增大,同时电压极离被测接地装置的距离也相应地增大。在测量工频接地电阻时,如 dGC 取(45)D 值有困难,当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电阻率较均匀时,dGC 可以取 2D 值,而 dGP 取 D 值;当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时,dGC 可以取 3D 值,dGP 值取 1.7D值。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进行接地电阻值测量时,宜按选用仪器的要求进行操作。15DB52/T 11342016C.2  测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C.2.1  当被测建筑物是用多根暗敷引下线接至接地装置时,应根据第二类防雷建筑物所规定的引下线间距在建筑物顶面敷设的接闪带上选择检测点,每一检测点作为待测接地极G,由 G将连接导线引至接地电阻仪,然后按仪器说明书的使用方法测试。C.2.2  当接地极G和电流极C之间的距离大于40 m时,电压极P的位置可插在G、C连线中间附近,其距离误差允许范围为10 m,此时仅考虑仪表的灵敏度。当G和C之间的距离小于40 m时,则应将电压极P插于G与C的中间位置。C.2.3  三极(G、P、C)应在一条直线上且垂直于地网,应避免平行布置。C.2.4  当建筑物周边为岩石或水泥地面时,可将P、C极与平铺放置在地面上每块面积不小于250 mm×250 mm的钢板连接,并用水润湿后实施检测。C.2.5  测量时要避开地下的金属管道、通信线路等。如对地下情况不了解,可多换几个地点测量,进行比较后得出较准确的数据。C.2.6  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杂散电流、工频漏流、高频干扰等因素,使接地电阻测试仪出现读数不稳定时,可将G极连线改成屏蔽线(屏蔽层下端应单独接地),或选用能够改变测试频率、采用具有选频放大器或窄带滤波器的接地电阻测试仪检测,以提高其抗

    注意事项

    本文(DB52T 1134-2016 汽车加油加气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docx)为本站会员(馒头)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