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漳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福建省漳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着眼于考察集体性文学观念。若说研究个体文学理论是求异,研完集体认同用是求间。集体认同不是代表个人,而是大多人,包括社会各阶层的观念,是一个时代甚至一种文化的集体特质。 “认同"是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命题的一个关键词。中国古代有相当一部分文学批评并不以系统理论形态出现,一些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重复的话题、习语,所反映的不是个人成某一时段的观点,而是一井历代积淀的集体意识。认同形式是与理论形态相对而言的,两者虽无法截然分开,但又有明显差异。如果说理论是理性的,那么认同则是感性的。认同往往是一种话题,表达或清晰或含混的感觉或观念。集体认同不是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而是对众多事实所作的有倾向性的选择。选择的可能是事实,不过是选择者所喜欢的部分事 实。有些集体认同甚至可以改写历史与事实。简言之,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要表达的并非事实,不是逻辑推理,也可能没有保系性、理论性。它表达的是中国人所宗奉和追求的文学信仰,是中国古人大致相同的认识与评价,是集体的文化记忆。 认同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所以,对于中国古代的集体认同,更重要的是把它们放到当时的文化语境里去理解,而非简单判断其真假对错。举例而言,“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穷而后工”与“达而后工"在中国古代是同时存在、各有事实依据的诗学论题,都具有真实性与合理性,但在长潮的诗学接受史上。多数人还是选择“诗能穷人”“穷两后工"之说,而相对立的表述则被渐渐遗忘或遮蔽。对于“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穷而后工”与“达而后工"的选择与接受,是一种基于传统诗学观念与价值判断之上的集体认同。韩愈有“不平则鸣”说,后人往往以“不平"为处于迎境或不公平待遇。其实不平所指甚广,钱钟书说过:“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斗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 乐在内。"不平则鸣是指处于不平常、不平静之境,总会出现一些“善鸣”的人。但历来对于“不平则鸣"往往是一种有所偏重的接受,即倾向把“不平”理解为不公平或逆境。这种选择性的接受是一种集体认同。它与倾向于选择“穷而后工"“诗能穷人”的认同是出于相同的集体心理,都认为好作品是反映悲苦生活的,而写作者则应经过困苦和磨难才能成为杰出诗人。这些当然也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这种集体认同,反映出中国古人对诗歌与诗人的集体理想,对诗人的想象与期待及对诗歌的价值判断:诗是一种承载苦难、超越功利的高尚的精神寄托。在古代中国,“诗人"是一个被赋予悲剧色彩的崇高名称,它必须面对苦难和命运的挑战,承受生活与心灵的双重痛苦,须有所担当和牺牲。这正是基于中国古人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而建构的诗人的“宿命”,其本质正是古人对于文学使命的一种积极期待。 集体认同包括“反向认同",即在批评某事物背后寄寓其正面理想。对于文人的贬责也是中国文学集体反向认同的典例。在中国古代语境中,“诗人”与“文人"既有关联又有差别。“诗人”往往带有悲剧性,受到同情和尊重,而“文人"则普遍受到贬责和卑视。诸如 “文人无行”“文人相轻"等就是这类代代相传的集体话语。文人自身也对文人持否定态度,南朝范晔“常耻作文士",而且也“无意于文名"。但古代也有很多为“文人”辩护的情况。如刘勰就对“文人无行"之说予以反驳(文心雕龙·程器)。宋人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别集既列“文人相轻"之目,又列“文人相推”之典。但在长期的接受过程中,对文人群体污名化的倾向却受到中国古人的普遍认同,甚至成为至今流行的成语俗话。在“文人"话题中所表现出的焦虑,潜藏了古人的社会价值观与文学价值观。所有对文人的批评或文人 的自我否定都是基于一个参照系,一个隐在的标准和理想。古代文人是从早期士人发展、分化而来的,“士”在古代是一个有崇高意义的词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所以传统士人就是文人的参照 系,古人以士人为理想人格,用士人的标准来衡量文人和自我期许。但古人对于文人及其文章的批评并非仅是世俗的蔑视,其实还包含对文人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人格的期待,以及对文人积极用世、对文章经世致用的期待。古人对于文人的批判其实是出于理想而对文人表达一种期待和文人对于建功立业的自我期待,这是一种特殊的"反向认同"。 集体认同是对诸多事实的选择与取舍,集体认同所表达的,并非真实的历史事实,不是统计学上的真实,而是一种对于诗人与文人的期待,表达的是一种文学信仰与理想。 (摘编自吴承学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是古人对中国文学大致相同的认识与评价的表达,并对后代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B.中国古代有相当一部分文学批评并不具备形成系统理论的条件和基础,而是以群体性文化记忆的形式存在。 C.“这些当然也是事实”中的“这些",指好作品是反映悲苦生活的,作者必须经过苦难才能成为杰出诗人。 D.集体认同不是基于完全事实的逻辑推理,因而所得出的并非科学结论,只是主观层面上的一种价值判断。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二段的内容可以看出,某些观点或评价一旦成为时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它就有可能会改变人们的历史认知、事实认定。 B.古人由于受部分事实蒙蔽,在是非判断上出现偏差,因而在“穷而后工”与“达而后工"这两种同时存在的观念中选择了前者。 C.文人的污名化倾向受到中国古人的认同,如“文人相轻”等贬义成语甚至流传至今,这说明人们有些观念的形成是基于沿袭。 D.以反向认同的形式,把“士人"作为参照要求“文人”,体现了古人对文人的期待以及文人自我期许方面积极的价值取向。 3.下列选项的内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的韩愈“不平则鸣"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B.曹丕典论·论文:“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C.身处盛世有所作为而扬名后世,如周代的周公;身处乱世周游列国而一鸣惊人,如周朝的孔子及其门徒。 D.贾谊过泰论:“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4.今年暑期档电影长安三万里在全国各大影院热映,影片中可爱萌化的少年杜甫形象引发大众热议。请结合材料对引发热议的原因做简要分析。(4分) 5.假如要编写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读物供青年学生阅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黑骏马 张承志 古歌钢嘎·哈拉黑骏马,我第一次听到它的旋律还是在孩提时代。记得当时我呆住了,双手垂下,在革地里静静地站着,一直等到那歌声在风中消逝。 我哪里想到:很久以后,我居然不是唱,而是亲身把这首古歌重复了一遍。 漂亮善跑的我的黑骏马哟 拴在那门外那榆木的车上 那时,父亲在这个公社当社长。他把我驮在马鞍后面,来到了奶奶家。 “额吉!”他嚷着,“这不,我把白音宝力格交给你啦。他住在公社镇子里已经越学越坏了。我哪有时间管他呢 整天在牧业队跑。" 白头发的奶奶高兴得笑咪了眼。她亲热地把我揽进怀里,滋地一声在我额上亲了一下。亲得头皮那儿水滑滑的。我使劲挣出她油腻的怀抱,慢慢蹭到在一旁文静地喝茶的、一个黑眼睛的小姑娘旁边。她望望我,我望望她;她笑了,我也笑了。 “你叫什么名字 ”我打听道。 “索米娅。你是叫白音宝力格吗 "她的嗓音甜甜的,挺好听。 “白音宝力格!在这儿长大吧,就像你的爷爷和父亲一样。额吉家没有男子汉,得靠你啦。要像那些骑马的男人一样!懂么 " “骑马 ”我向往地问,“我会有自己的马吗 " 父亲不以为然地答到:“当然。” 这样,我成了一个帐篷里的孩子。我学会了拾粪,捉牛犊。学会了套上犍牛去芨芨草丛里的井台上拖水;学会了用小马杆套牛羊和当年的马驹子。我和索米娅同岁,都是白发奶奶的宝贝。我们俩一块干活儿,也一块在小学里念过三年蒙文和算术。 草原那么大,那么美。它拥抱着我,融化着我。当我神气活现地骑在牛背上,驾着木轮车朝远处的水井进发的时候,我心里升起一种战胜父亲的自豪感。在这片青青的、可爱的原野上,我已经是个独挡一面的男子汉。我望望索米娅,她正小心翼翼地坐在大木缸上,信赖而折服地注视着我,我威风凛凛地挺直身子,顺手给了犍牛一鞭。蓝翅膀的燕子在牛头前面纷纷闪开,粗直的芨芨草在车轮下叭叭地折断。我时时扯开嗓子,吼上一两句歌子。 春天的一个夜里,刮了一场天昏地暗的风雪。整夜我们都缩在皮被里,挤在奶奶身边, 倾听着嗷嗷的风吼声、包顶咔咔的摇晃声和分辨不清的马群的驰骤。奶奶不安地拖长了声说:“唔,马群被风雪抓跑啦唔,怀驹的骒马要死啦" 第二天清晨,奇迹出现了! 我和索米娅使劲推开被雪封住的木门后,突然看见,在我们包门外站着一匹漆黑漆黑的马驹子。远处依然在刮着白毛风的雪坡上,隐隐可以望见一匹黑骒马的僵尸。 我们惊叫着,又牵又抱地把马驹拉进了包内。它害怕地睁着泪汪汪的眼睛,四肢弯曲着,靠着毡墙打颤。炉火烤化了它身上冻硬的毛片,愈发显得漆黑闪亮。 奶奶连腰带都顾不上系了,她颤巍巍地搂住马驹,用自己的被子揩干它的身体,然后把袍子解开,紧紧地把小马驹搂在怀里。她一下下亲着露在她袍襟外面的马驹的脑门儿,絮叨 叨地说着一套又一套的迷信话。她说,这黑马驹很可能是神打发来的。因为白音宝力格已经到了骑马的年龄,神应该记着给白音宝力格一匹好马。如果不是这样,有谁见过骒马在风雪中产驹冻死,而一口奶没吃的马驹子反而能从山坡上走下来,躲到蒙古包门口呢 她还说,把这马驹子养活喂大,是神打发她这把老骨头这辈子干的最后一件事啦 我和索米娅听得入了迷。我们完全被奶奶的思想征服了。后来,我们看到她在用红帘块给黑马驹缝护身符时,我们都忘了老师教过我们的、要反对迷信的教导。 每天,黑马驹喝了一小桶牛奶以后,常在柔软的草地上挺直脖颈,轻轻跃起,又缓缓卧下,久久地凝望着山峦和流云。我和索米娅在山坡上拾粪回来时,总喜欢尖尖地打个口哨,黑马驹会像灵巧的兔子一样,用那让人心疼又美丽无比的步法飞一般朝我们奔来。小马驹加入了我们的家,我们四个愉快地生活着,享受着无限的乐趣。 一天,我们正在逗黑马驹玩呢,蹲在乳牛脚旁的奶奶突然来了兴致。她一面挤着奶,一面哼起了一支歌子,那就是钢嘎·哈拉黑骏马。 “漂亮善跑的黑骏马,呵哟拴在那榆木的车上,呵哟” 在她拖出婉转的长长的尾音时,她的嗓音嘶哑而高亢,似乎她能随便唱出很难唱的花音,这朴直古老的黑骏马,使我觉得那么新奇。索米娅和我对望着,连气也不敢出,呆呆地 听着奶奶自我陶醉的吟唱。奶奶唱的是一个哥哥骑着一匹美丽绝伦的黑骏马跋涉着迢迢的路程,穿越了茫茫的草原,去寻找他的妹妹的故事。那哥哥一次次地总是找不到久别的妹妹,我们在一旁听着都为他心急如焚。哦,这是多么新鲜,多么动人的歌啊,它像一道清清的雪水溪,像一阵吹得人身心透明的风,浸漫过我的肌肤,轻抚着我的心 歌子唱完了。我醒过来。索米娅正搂着黑马驹的脖子,不出声地流着泪。我大喊道:“喂,沙娜!我要给这匹马取一个响亮的名字!我要叫它钢嘎·哈拉'!" 索米娅惊讶地看着我。她说:"当然啦,它会是一匹黑骏马可是,巴帕,"她闪着黑黑的眼睛盯着我,“嗯,等你真的走遍了锡林郭勒和全部草原以后,你会像奶奶唱的那样,骑着你的钢嘎·哈拉回到这里,来看看我吗 " “当然!”我毫不迟疑地回答。 (有删改) 注黑骏马以上世纪七十年代内蒙大草原为背景,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以及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故事。此文节选自原著第一章。额吉:蒙语中指妈妈。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这儿长大吧,就像你的爷爷和父亲一样",父亲这句话点明了草原寄养的习俗,也为下文“我”在这里的成长埋下伏笔。 B.“蓝翅膀的燕子在牛头前面纷纷闪开,粗直的芨茂草在车轮下叭叭地折断"一句,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欢快自豪的心情。 C.奶奶说着一套又一套的迷信话,还给黑马驹缝护身符,客观呈现了草原止原始蒙昧的习俗,暗含作者对现代文明的呼唤 D.奶奶与边城中的爷爷有相似之处,奶奶对两个孙辈的疼爱与爷爷对翠 翠的宠爱,都体现出他们对孙辈的爱深厚无私。 7.关于文中黑马驹的故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产驹母马被冻死,一口奶没吃的马驹子却顶着风雪从山坡上走到蒙古包门 口,这是草原上的奇迹。 B.黑马驹“靠着毡墙打颤"。生动地描绘出黑马驹被我们拉进蒙古包之后,面 对新环境的恐惧与绝望。 C.文中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黑马驹“加入了我们的家”之后的欢乐,也为后文奶奶唱起古歌做了铺垫。 D.奶奶把养活喂大黑马驹看做是神的旨意,暗含小说的主旨,表现的是生命的神圣感和对母性的赞美。 8.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奶奶这一人物形象的 请简要分析。(6分) 9.张承志在初逢钢嘎·哈拉中写道,钢嘎·哈拉是“我青年时代学会的最美的一支歌"。小说中多次写到钢嘎·哈拉,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景公信用谗佞,赏无功,罚不辜。晏子谏曰:“臣闻明君望圣人而信其教,不闻听谗佞以诛赏。今与左右相说颂也,曰:比死者勉为乐乎!吾安能为仁而愈黥民耳矣!故内宠之妾,迫夺于国,外宠之臣,矫夺于鄙,执法之吏,并荷百姓。民愁苦约病,而奸驱尤佚,隐情奄恶,蔽谄其上,故虽有至圣大贤,岂能胜若谗哉!是以忠臣之常有灾伤也。臣闻古者之士,可与进之,不可与退之。臣请逃之矣。"遂鞭马而出。 公使韩子休追之,曰:“孤不仁不能顺教夫子休国焉而往赛人将丛而后。”晏子遂鞭马而返。 (节选自晏子春秋·卷一) 材料二: 齐有北郭骚者,结罘罔,捆蒲苇,织葩屦,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窃说先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出,见晏 子曰:“夫子将焉适 ”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 亦不知士甚矣。"妥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其难。今晏子见疑,壹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其友因奉以托。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 齐君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白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 亦愈不知士甚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孤不仁A不能B顺教C夫子D休国焉E而往F寡人G将H从而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谏,旧指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与“犯颜直谏"的“谏”词义不同。 B.奄,指覆盖、掩盖,与陈情表中“气息奄奄"的“奄”词义不同。 C.适,指到,与赤壁赋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适”词义不同。 D.侵,指被侵犯,与“函谷举"的“举”表示被攻占,两者的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景公听信并任用谗邪奸佞之人,赏赐无功之人,惩罚无罪之人,这让晏子感到很不满;他面见齐景公,对朝廷内外的胡作非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B.晏子认为;古代贤士为官与否在于国君是否可以亲附,而现在齐景公疏远贤臣,于是他便策马离开了齐国;景公派人把他追回,并当面向他道歉。 C.晏子离开齐国时,路过自己曾帮过的北郭骚的家门,北郭骚恭敬地迎接他晏子向他辞别并说明离开原因,北郭骚只是简单地劝慰,晏子叹息不已。 D.北郭骚为报答晏子恩义,在朝廷门前自刎,而他的好友有感于他的义举随后也在朝廷门前自刎;晏子回来后得知此事,深感自己太不了解士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 (2)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 14.齐国君王两次追回晏子的原因有何不同 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古意 梅尧臣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 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 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 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 注古意:与“怀古"之意相近。宋仁宗景祐三年,北宋朝廷发生政治斗争,范仲淹及其好友相继被贬,梅尧臣得知消息后写下此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越(3分) A.诗中用“光”和“刚"来比喻范仲淹等人的大丈夫品格,表达了诗人敬仰之情。 B.月缺会更加明亮,剑折重铸会更加锋利,表明诗人相信正义终将会战胜邪恶。 C.颈联表现的不屈服,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发的情感颇有相似之处。 D.诗人直抒胸臆,认为男儿自有宁可被杀也不苟活的气节,满腔豪情溢于言表。 16.梅尧臣主张诗歌创作要“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即诗歌创作既要因事而发,也要感物起兴。请结合本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说,诸侯为了削弱秦国,“_"来招纳天下的贤才,但当秦国军队“开关延敌”时,“九国之师"却“_”,最终"从散约败"。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来写曹军战船首尾相接、绵延不绝的盛况,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来形容曹军最终惨败的结局。 (3)小丽在写文学短评时,想以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来写景的古诗句作为例子。同学告诉他,这类句子很多,比如“_,_"就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来,一座座具有灵活多样以及全场景优势的“有声图书馆”,正在各地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乃至社区、公园、地铁等处“_ _"。“有声图书馆”虽然占地面积并不大,A ,人们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轻松享受内容丰富的听书服务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源。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每天可获取的信息、资源多得令人_ _。现在阅读形式虽然更加多样、阅读方式更为便捷,但心无挂碍地坐下来潜心阅读,对不少人来说仍是件奢侈的事。正因如此从上下班路上听听资讯、小说,到空闲时闭上眼睛听听在线课程,再到加入“有声图书馆”,成为一种新潮流。据调查,2020年我国有超过三成以上的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有声阅读规模持续扩大。越来越多人喜欢上了“听书",从“看书”到“听书",从“有声”到“无声",有声阅读让书香更加诱人。用耳朵“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读书“姿态"。 某种程度上,有声阅读不仅解放了双手,B ,优质的声音、顿挫的情绪还有助于增进用户对内容的认知,让阅读成为“悦读”。有声阅读 ,阅读的方式正处于变化之中。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为文中A和B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0.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我们的城市里,夏季上演得太长,秋色就不免出场得晚些。但秋是永远不会被混淆的。这坚硬朗朗的金属季。让我们从沁人心“鼻"的松风中去认取,让我们从新刈的草香中去认取。 这已经是我生命中第二十五个秋天了,却依然这样容易激动。正如一个诗人说的:“依然迷信着美。” 是的,到第五十个秋天来的时候,对于美,我怕是还要这样执迷的。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情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种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1)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的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 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2)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 希望里。 21.文中加点的部分,如果写成“梧桐叶子落下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分) 22.文中两处划波浪线部分,都有“载着梦的小船”,请指出二者各自的意思。(4分) (1)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的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 (2)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小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这些节日所具有的独特理念内涵和精神价值的认识很模糊,因而对这些节日不是很重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