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期高2025届周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
资源ID:96240632
资源大小:42.19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期高2025届周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期高2025届周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共6页。满分8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费孝通乡土本色,有删改)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乡土”即家乡的土地,可借指家乡;这里的“家乡”并非指某人或某类人的故乡,而是指“中国社会”。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的本色是乡土性的。B.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根基,要理解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先要从乡下人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说起,他们以种地为生,在泥土中创造文明,也受泥土的束缚。C.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因为不同村落间的人互相孤立、隔膜,所以村落人口相对固定,极少流动,产生“土气”。D.乡土社会在地方性限制下,村落内的人彼此熟悉,构成了拥有独特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的、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人与人则形成了一种生而与俱的关系。2.下列关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乡土社会里,人们被土地所囿,平素都接触的是经过选择的关系,彼此了解,更容易获得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B.“从俗即是从心”主要是因为在熟悉的社会中,规矩是从小“习”出来的礼俗,是所有乡民都必须遵守的根本行为准则。C.因为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所以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D.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它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3.下列对文本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用对比论证阐明,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B.通过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普遍联系。C.利用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论证了“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D.概括事实,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说明“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4.根据文本,填写下面思维导图的空缺部分。(4分)5.概括“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流弊”的原因。(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碱蓬草胡修江秋天是属于陶渊明的。金秋的菊花开放时,天空蓝得像一个童话,于是人们就登上高坡,高坡上满是文人的诗情,亲朋们精致的思念。而此时,我的心灵却被一丛丛红红的野草完全占据了。乡人说,那是碱蓬草,是沿海滩涂特有的一种植被,也叫碱蓬菜。说它是菜,是怀了亲切;说它是草,是因为野生野长。五月长出新芽时,草叶还翠绿如滴,然后由于生长在海陆之间,潮来潮往间,叶子就逐渐开始变红了,九、十月间,简直是漫滩遍野的红。它喜欢盐碱地,喜欢和海浪亲吻,丛丛簇簇,扎根于荒凉,向翱翔的海鸥铺展野性的美丽。碱蓬草生长在海滩上,一年又一年,蛮横、执着,看惯的人觉得是顺理成章,初到的人觉得惊讶神奇。我虽不是伴着碱蓬草长大的,但也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所以,我和它就有了一种若即若离的默契,它正适合我的细细阅读。暂时的逃离城市,既非归隐,也非从俗,就是想在作秀般的喧扰中寻到一点朴实的宁静。登高赏菊,很多人是因为陶渊明,似是一种硬造的文人情结,我不想这样。陶渊明的归隐,因着文人的清高,并非本愿,乃逃禄而归耕,不论外表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着人生,非常痛苦。他种的豆从来就长不好,草长得太茂盛;他的田园就像一个装饰好背景的舞台,一个人粉墨登场,耕种就是演戏了。但当你面对这一丛丛犹如红色的地毯般一直铺到天边的碱蓬草时,你就会直面最朴素的生命诠释:自然。你能炫耀一种坚强么?坚强是在不适合自己的环境中的勇敢生存,碱蓬草不是,它就适合盐碱地,土地肥沃,就会死亡;你能赞美一种热情么?热情是无时无刻不在的青春的涌动,碱蓬草不是,秋天过后就会凋萎。当年在大沽河边,英雄战死在疆场,鲜血染红了大地,也染红了河岸海边的漫山遍野的碱蓬草,从此野草涂上了英雄的光辉。今天,理想主义的时代渐渐远离我们而去,但草却依然在顽强地生长,铅华洗尽,本色如初。20世纪60年代,“瓜菜代”的岁月,碱蓬草成为救命草。滩边的渔民村妇采来碱蓬草的籽、叶和茎,掺着玉米面蒸出来红草馍馍,几乎拯救了一整代人。今天,也不会再有人钟情于它,只有一些都市人,在厌倦了生猛海鲜、大鱼大肉后,买上一两个碱蓬菜的包子,调节一下已被油腻堵塞的肠胃。碱蓬草依旧鲜红亮丽,依旧春天发芽,秋天枯萎。它能觉出自己地位的变化、曾经的荣辱么?草木无情,多情的只是人类自己,但往往又是自作多情。草依旧是草,就如同人依旧是人。碱蓬草环绕的,是一处处的养虾池,那些赤脚的农民经常从碱蓬草上走过,每一天夕阳坠落的时候,家人送来饭菜,一家人就这样在晚霞的余晖中享受着最平常的幸福。为了看虾,他们晚上经常睡在只能放下一张床的小屋中,夜风吹送,送来大海的涛声,与之相伴的就是这丛丛的碱蓬草,一生的匆忙岁月,几世的艰辛劳碌,都融进瞬间的永恒中了。他们说,这里没什么风景。风景就是每天一如既往的生活。如今,对都市人而言,单纯玲珑的风景已经不再具有太大的诱惑,粗犷与坦荡反倒吊足了一些人的胃口。于是更多的人开始走马观花般地浏览“荒凉”,对此,我只想说,向往一种勾人魂魄的旅程的同时,不要玷污了一份拙朴,一份厚重。对于那丛红草,我也只是一个过客,回归都市,心依旧茫然,脚步依然匆忙。该忘掉的就忘掉吧,不能忘怀的,就存在心底,一切随缘,自由地生长吧。(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金秋时节,人们登高赏菊,抒发诗情、思念开篇,既与下文关于“文人情结”的议论相呼应,又暗示碱蓬草从未被人们所关注。B.碱蓬草的形象是对生命最朴素的诠释,它们在荒凉、寂寞的环境中生长,展现出坚强、热情的珍贵品质和朴拙而厚重的美。C.作者围绕着碱蓬草组织情思,叙写不同时代人们对待碱蓬草的不同情感态度,并由此延伸到对自然、风景和人类生活的思考。D.文中将现代都市人与“赤脚的农民”的生活形态作对比,并融入自身的感慨,体现了作者不同于一般都市人的风景观和生活方式。7.碱蓬草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6分)8.作者说“秋天是属于陶渊明的”,后文又说很多人因陶渊明而登高赏菊,“似是一种硬造的文人情结”,这是否矛盾?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二、古诗文阅读(2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唐高祖武德九年,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上曰:“义旗初起,叔父虽首唱举兵,盖亦自营脱祸。及刘黑闼再合余烬,叔父望风奔北。玄龄等运筹帷幄,固宜居叔父之先。”诸将乃相谓曰:“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上谓房玄龄、杜如晦曰:“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比闻听受辞论,日不暇给,安能助朕求贤乎!”因敕“尚书细务属左右丞,唯大事应奏者,乃关仆射”。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上问侍臣:“帝王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秋七月,房玄龄疾笃,上征赴玉华宫,肩舆入殿,至御座侧乃下,相对流涕,因留宫下。闻其小愈则喜形于色,加剧则忧悴。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玄龄子遗爱尚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薨。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天下号为贤相;然无绩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以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B.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C.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D.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吾侪”,意为“我们这些人”,是普通人的代称,后来成为王侯将相等贵族专属的尊称。B. “仆射”,古官名,唐时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同掌相权,分左、右仆射,分管六部事务。C. “表”,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出师表即属此类。D. “癸卯”,“癸”是天干第十位,“卯”是地支第四位,古代干支相配用来纪年、月、日和时刻。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宗认为李神通虽有首先响应之举,但起义后暗中从军营中逃脱,在刘黑闼发反攻时脱逃,认定他的功劳比不上房玄龄。B.太宗认为宰相职责在于广求天下贤才,因才授官,因而不满房玄龄等人琐碎事务缠身,于是对尚书省的分工做了明确规定。C.对于创业与守成哪一个更难的问题,太宗更倾向于守成难,理由是天下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守成相对于创业更有现实意义。D.在房玄龄病重时,太宗征召他乘坐轿子入宫,坐在自己身边,相对泣下;听闻病情略有好转而喜形于色,加重则忧虑憔悴。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5分)(2)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种菜苏辙久种春蔬早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菘葵经火未出土,僮仆何朝饱食羹。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13.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颔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种下的菜在干旱的天气里像被火烤坏了一样,不能生长出来。B.首句“久种春蔬早不生”与尾句“欲看年华上菜茎”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所呼应,结构紧密。C.本诗首颔颈三联,前后两句皆为因果关系,前一句为因,后一句为果,设计独到,颇具匠心。D.本诗写种菜被旱情所阻,全诗无一“旱”字,但句句与旱情相关联,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14.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很多人 的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知识体系,是中国农耕社会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所 的基本准则。二十四节气及其实践活动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然而在气象科学蓬勃发展、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时代,我们与二十四节气似乎有了某种程度的“脱钩”。那么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保护二十四节气?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护二十四节气就是保护民族精神。漫漫历史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形成了诸多民俗, 带有地域色彩,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以贯之。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思想精神,是 的农耕文化的命脉之所在,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与魂”。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耳熟能详 遵守 即使 不绝如缕B.耳濡目染 遵守 尽管 不绝如缕C.耳濡目染 遵循 即使 源远流长D.耳熟能详 遵循 尽管 源远流长16.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黄河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怎么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摇篮”呢?B.陶渊明在“复得返自然”的淡泊中,展现出世间另一种美好的人生C.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捡拾一些烂菜叶,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D.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了它新的含义。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从而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B.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C.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培育和壮大。D.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培育和壮大。(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 18.523.9,如果低于 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 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18.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2022-2023学年度上期高2025届周考语文参考答案1.C【解析】C项,“因为不同村落间的人互相孤立、隔膜,所以村落人口相对固定,极少流动,而产生土气”错误。应该是因为“村落人口相对固定,极少流动”,所以“同村落间的人互相孤立、隔膜”,选项因果倒置。2.C【解析】A项,“平素都接触的是经过选择的关系”有误。原文说“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B项,“是所有乡民都必须遵守的根本行为准则”有误。原文中并没有这样的表述,属于无中生有。D项,“它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有误。原文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意思与选项恰恰相反。3.B【解析】B项,“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有“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可见礼俗不是一种抽象出来的原则,更不是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普遍联系。4乡土社会;缺少流动;孤立、隔膜;人与人的关系 【解析】依据“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可知,第一空应填“乡土社会”。依据“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可知,第二空可填“缺少流动”。依据“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可知,第三空可填“孤立、隔膜”。依据“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可知,熟人社会中除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人与人的关系”。5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解析】依据文章第二段,“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可概括为: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在社会的流动性。依据文章第六段,“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可概括为: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依据文章第七段,“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可概括为: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6. C【解析】A项,“暗示碱蓬草从未被人们所关注”不合文意;B项,“展现出坚强、热情的珍贵品质”不符合作者对碱蓬草的理解;D项,“体现了作者不同于一般都市人的风景观和生活方式”不合文意,作者有着深刻的自省意识,在批判都市人的同时,也承认自己“回归都市,心依旧茫然,脚步依然匆忙”。7.(1)最突出的特点:自然。(2分)(2)表现:生长环境方面,自然地生长在荒凉的盐碱地;(2分)生长过程方面,随季节变化自然地生长、凋萎。(2分)8.不矛盾。陶渊明真挚地热爱秋天,又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颂秋咏菊诗;很多登高赏菊的人,并不具有陶渊明的情怀,只是在形式上模仿陶渊明;作者这样写,意在说明很多人不能真正地欣赏草木的本性。(每点2分;没有明确回答是否矛盾扣1分)9C(“明达”是一个词,指“通晓”,不能断开,排除B;“政事”作“明达”的宾语,指“通晓政务”,要连在一起句意表达才完整,排除D;“闻”的宾语是“人有善”,在“善”之后应断句;“己”是“有之”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A。句意参考:房玄龄通晓政务,又有文才,昼夜尽心,惟恐错失一位人才;运用法令宽和平正,听到别人的长处,便如同自己所有,待人不求全责备,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10B(“成为王侯将相等贵族专属的尊称”错误,“吾侪”不是贵族专属的尊称。)11A(“暗中从军营中逃脱”错误,据原文“自营脱祸”指李神通自己谋求免除灾祸。)12(1)常常担心骄横奢侈从富贵生活中产生,祸乱从所忽视的小事中萌生。(骄”“忽”分别1分,句式1分,大意2分)(2)太宗亲到家探视,握着房玄龄的手与他诀别,悲伤得自己都禁受不住。(“自”“诀”“胜”分别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唐高祖武德九年,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各位将领纷纷争功,议论不休。淮安王李神通说:“我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义旗,而房玄龄等人只是捉刀弄笔,功勋却在我之上,我私下里感到不服。”太宗说:“起义的旗帜刚刚举起的时候,叔父虽然首先响应起兵,大概也是自己谋求摆脱灾祸。等到刘黑闼再次纠集余部,叔父听到消息就逃走了。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功劳自然在叔父之上。”众位将领于是相互议论道:“陛下非常公正,即使对皇叔淮安王尚且不徇私情,我们这些人怎么敢不安守自己本分呢。”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你们身为仆射,应当广求天下贤才,因才授于官职,这是宰相的职责。近来听说你们受理诉讼案件,每天时间不够用,怎么能帮助朕求得贤才呢!”因此下令:“尚书省琐细事务归尚书左右丞掌管,只有应当奏明的大事,才由左右仆射处理”。房玄龄通晓政务,又有文学才能,昼夜尽心,惟恐错失一位人才;使用法令宽和平正;听到别人的长处,便如同自己所有;待人不求全责备,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说:“创业之初,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江山,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共同让天下安定,常常担心骄横奢侈从富贵生活中产生,祸乱从所忽视的小事中萌发,所以懂得守成的艰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谨慎对待。”秋季七月,房玄龄病情加重,太宗征召他到玉华宫,玄龄乘坐轿子进入殿内,到太宗御座旁边才下轿,与太宗相对流泪,太宗将房玄龄留在宫中,听说他病情略有好转则喜形于色,病情加重则忧虑憔悴。房玄龄对他的儿子们说:“我蒙受皇上的隆恩,如今天下无事,只有东征一事没有停止,众位大臣都不敢劝谏,我明明知道(不对)而没说,真是死有余辜啊。”于是上表章劝谏。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娶太宗女儿高阳公主为妻,太宗对公主说:“你的公公病得这么厉害,还能为国家的事忧心忡忡。”太宗亲去探视,握着房玄龄的手与他告别,悲痛得不能控制自己。癸卯(二十四日),房玄龄去世。”柳芳曰:房玄龄辅佐太宗平定天下,天下人号称为贤相;然而没有多少事迹可寻,其品德已达到至高境界。所以太宗平定祸乱而房、杜二人不居功;王珪、魏征善于谏诤而房、杜二人让位于贤者;使国家太平,将功劳归于君主。房玄龄被称为有唐一代的宗臣,是很适宜的。13C(颈联后句是因,前句是果。因为无雨才用人汲水。)14(1)因春旱而产生的惆怅之情:颔联菘葵在干旱的天气里像被火烤坏了,不能生长出来,这样下去恐怕僮仆也要挨饿了,写出作者的忧心惆怅。颈联“怅”字则直接抒发了春旱带来的惆怅。(2)由于赋闲在家而产生的抑郁不得志之感:尾联“闲暇”“长日”写出无聊、无奈,日子显得无比漫长,“厌”字直抒胸臆,表达了赋闲时内心的压抑。(3)年华流逝,光阴虚掷的感慨:“欲看年华上菜茎”,写出作者终日无聊,只能默默看着眼前蔬菜一点一点变化,借助菜茎的变化表现时光的流逝,年华虚掷之感。(每点2分)15.D(第一空:“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语境指很多人很熟悉二十四节气歌,用“耳熟能详”合适。第二空:“遵循”。遵照。着重在“循”,指依照正确的思想、言论去做。“遵守”,依照规定行动;不违背。常用在表述对共同制定的纪律、规章制度、规程、公约等的态度。语境为“基本准则”用“遵循”更合适。第三空:“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还是”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以进一步证实或加强主句的意思)。结合后文“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以贯之”可知用“尽管”更合适。第四空:“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不绝如缕”,比喻事情极其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这里修饰农耕文化,用“源远流长”更合适。故选 D。)16.A(本题考查引号的作用。“根与魂”表特殊含义。A“摇篮”表特殊含义,B“复得返自然”表直接引用,C“慈祥”表示反语。D“蜡炬”表强调突出。故选A。)17.C(原句有两处错误。一处是“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属于介词误用,使得全句没有主语,应该去掉“通过”。一处是“壮大和培育”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可改为“培育和壮大”。只有C项修改正确。故选 C。)18.C(例句是段落作者对每一位读者说的话,“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A选项,这个句子是一句对别人说的话,“你”是称呼说话的对方。B选项,句中的你是指,“我”看了看另外两个人,但并没有特指看的到底是谁,因此,“你”的意思是:不明确指明的集团中的某一个体;任何一个;一般的一个。C选项,句意是他的用功让所有人都佩服。“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与例句用法一致。D选项,这个句子是一句对别人说的话,“你”是称呼说话的对方。)19.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而且会影响身体健康;就会恢复以前的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