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登泰山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docx
-
资源ID:96245499
资源大小:48.78KB
全文页数:3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登泰山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docx
2登泰山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记"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重点: 体会语言精练、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 难点: 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 1作家作品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其后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歙县紫阳、南京钟山等书院四十年。 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诗序、碑传之类。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2历史背景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1794)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并写下了这篇游记。 3常识积累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如:小石潭记写景,借凄清的景抒发作者被贬后的凄凉之情;核舟记状物,通过对核舟的介绍说明,赞扬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桃花源记叙事、写景,表现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岳阳楼记借为重修岳阳楼作记的机会写景、议论,表明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登泰山记写景、叙事,描写泰山的壮丽景色,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生字注音 汶( )水 南麓( ) 砌( )石 磴( ) 徂( )徕( ) 晦( )日 绛( )色 若偻( ) 樗( )蒱( ) 石罅( ) 膝( )盖 5解释词义 须臾成五采(“采"同“彩”,色彩) 多平方,少圜(“圜"同“圆”,圆形) 6古今异义 横至于泰安 (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到,到达。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石苍黑色,多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今义:指数是2 的乘方;平方米。) 7一词多义 (1)阴 其阴,济水东流 (名词,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名词,阴天) 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副词,暗中,暗地里) 余始循以入 (动词,开始) (2)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副词,曾经)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副词,才)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动词,远看) (3)望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动词,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名词,声望,名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名词,这里指农历十五日) (4)当 当其南北分者 (介词,在) 崖限当道者 (动词,挡住) (5)及 及既上 (介词,等到) 皆不及往 (动词,赶上)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动词,到达) (6)坐 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动词,把臀部放在椅子、凳子或其他物体上,支持身体重量)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名词,同“座",座位) 王曰:“何坐?”曰:“坐盗。" (动词,犯罪)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介词,因为,由于) (7)以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介词,相当于“于”,在) 余始循以入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自唐显庆以来 (助词,与“来”连用,表示时间) 8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汶水西流 (名词作状语,向西) 济水东流 (名词作状语,向东) 崖限当道者 (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9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表判断)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余始循(中谷)以入 (余)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 生(于)石罅 1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游泰山时的所见所思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本文在描写景物时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请分析。 3文中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语句绘景摹色各有特色,找出具体的语句并体会其特点和作用。 4划出自京师至泰安的有关动词,品味其作用。 5登山固然艰难,但登上极顶,那陡然呈现的气象万千的景色,又激动着姚鼐的心。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一幅其妙无比的泰山夕照图,尺幅千里呼之欲出。你能把这幅瑰丽的风景画描述出来吗? 6本文言简意赅,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登泰山记作于乾隆三十九年,是姚鼐的代表作品之一,被收录于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古文鉴赏辞典。但影响甚大、( )甚广的古文鉴赏辞典对姚鼐登泰山记写作背景的介绍存在诸多问题,( )官职的错位等,甚至把刚开始幕修的四库全书说成了“四库全书于三十七年告成",还说姚鼐“此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实际上,姚鼐辞官归里有两个理由,一是“养亲",二是“乞病解官”。养亲是借口,特别是后者,你无法想象一个身体不好的人能在天寒地冻之时登泰山看日出。而姚鼐“辞官归里"的真实原因,现在一般认为是其学术观点与四库馆内尊崇汉学之士,特别是戴震的学术观点( );也有学者认为这只是直接原因,而主要原因则是“厌恶封建官场的腐朽险恶和坚持自己的个性独立而不堪世用”。从姚鼐泰山之行所作诗文来看,他辞官后的心情还是很不错的。 姚鼐对于为何要旋转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造成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登泰山记开头即云“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至泰安后所作晴雪楼记亦云“余之来也,大风雪数日,崖谷皆满”,于朱子颍郡斋值仁和申改翁见示所作诗题赠一首中也有“拟将雪霁上日观,当为故人十日留"之句,可见是因为连日风雪,只得在朱孝纯府上等待天晴。月末天公作美,遂与朱孝纯登山。次年正月初一日所作题子颍所作登日观图云:“岂有神灵通默祷?偶逢晴霁漫怀欣。”欣喜之情( )。可见,而非刻意为之。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留传 包括 不合 溢于言表 _ B留传 包含 不和 喜形于色 C流传 包含 不和 喜形于色 _ D流传 包括 不合 溢于言表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姚鼐为何要选择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造成的。 B姚鼐对于为何要选择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造成的。 C对于姚鼐为何要选择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 D姚鼐对于为何要选择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中国古代散文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多种多样。_,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到自然景物、市井风情、家庭琐事、婚姻爱情,无所不写。体制上,_。而散文、骈文、辞赋中又有各种类型。梁代萧统编纂文选,除诗、骚外,将文体分为35类。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将诗歌类以外的文体分为41类,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在吴讷的基础上补充修订为97类。 清代姚鼐古文辞类纂将多种文体合并归类,尚有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13大类,_是中国古代散文繁荣的表现,也使散文的表现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5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苏轼游赤壁抒发了人生感悟,姚鼐登泰山赞美了大好河山。请仿照示例,另写两个句子。 面对泰山,杜甫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临黄山,徐霞客_ _。 漫步西湖,苏轼_ _。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乌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未"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4个。前一位是丙午,后一位是戊申。 B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的一道为“城”,外面的一道为“郭"。 C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 D农历每月初一为“晦”,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朔”。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借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奇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了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若带然”和在日观亭时“自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泰山的特殊情趣。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0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泰山日出的壮观场面,运用了多种写景方法和修辞手法,请对文中第四段画横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文言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登泰山记清·姚鼐) (二)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俯视深坑、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 (节选自游黄山记清·袁枚) 1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B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C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D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乾隆,清高宗的年号,“乾隆"寓意指“天道昌隆”。年号是古代纪年所用的一种名号,有寓意,如贞观、庆历、康熙等。 B戊申,中国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45年称“戊申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C晦,古代纪日法的特定名称,阴历每月初一。晦朔指农历一个月。 D羽化,古时道教徒认为得道能飞升变化,把成仙称为“羽化”。 1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段选文均介绍了作者游踪,以生动形象的笔触一一展现了所见景物,使人读后有身历其境之感。 B两段选文都不吝笔墨,详尽描绘了日出全过程山顶的景色变化,有所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气势。 C登泰山记更客观描绘自然之物,情感含蓄内敛;游黄山记中的景物饱含作者的感情,更侧重主观感受。 D两段选文都善用新颖奇妙的比喻使所绘之物呼之欲出;语言虽平浅朴素,却活脱传神,有字立纸上的艺术效果。 1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2)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15有人说,“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一句是神来之笔,请赏析。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代散文多宗桐城,写景之作描摹山川景象,兼记登览怀想,文辞清雅,别有意趣。近三百年间,桐城山水之文依次呈现出了以下三重境界: 即景悟道的澄明之境。桐城文章肇兴之初,方以智、戴名世纪游之篇,往往以山水遣兴,感慨流于笔。至于桐城“三祖"(方苞、刘大、姚鼐)游观之作,徜徉于山水之间,情寄于山水之外,心中之境多由此生发。方苞的游雁荡记见“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顿生“严恭静正之心"。刘大櫆不得意于科场,悠游暇日遂多,于山水之文中隐含透彻之悟,其游黄山记描摹飞瀑悬流、奇峰深谷,峰回路转,读之如拾级而上。时弟子姚鼐初隽进士,一行人登上光明顶,见远山可数、云海涌动、日光下照,渺极天际,其游黄山记中所记幽泉异石、奇峰秀色较刘大櫆多了一些灵动之美。登泰山记则叙作者在大风扬积雪、无鸟兽音迹的除日登临极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文章得方苞清真雅洁之风,承刘大櫆高远含蓄之意,兼有峻洁之笔、澄明之境。 醉心林泉的空灵之境。“姚鼐四弟子梅、管、方、姚与刘开都有山水之作。梅曾亮山水篇章别有逸趣,于闲逸之趣中深悟自然之理钵山余霞阁记于登览中顿悟“文之在天地,如云霞烟景焉。"岭西山水之文多源于梅曾亮,“岭西五家”中,吕璜记叙之文多图序,或摹写画境,或即景议论,时有清新淡远之趣,不乏遣怀之意,为岭西诸家山水文章之先导。王拯山水之篇文笔细腻,情在其中。游天湖山记记天湖胜境:“坐涧侧磐石上,观泉水从足下过,盖油油然。涧绝崖起,泉复怒。"文章描摹的景物涧石、绝崖、瀑布、流泉清新明丽,真切可感。岭西写景文清新秀美,寻常景物“一入曲思,便幻出如许灵境”。作家以诚挚之心描摹山水,笔下风物沁人心脾,便生出别样灵境。 新奇瑰丽的荒远之境。自清初至光绪间,桐城派文人写景之文往往取境于寓所见闻、名山秀水,少有记述荒远幽境者。至郭嵩焘及曾国藩弟子之游记则多述域外见闻。黎庶昌所记日本及欧洲山水胜境尤为详尽,多写域外奇特瑰丽景致,其卜来敦记述滨海胜境来敦处处新奇怪异:“四洲之物,奇奇怪怪,无不毕致。"“浅草平沙,绿窗华屋,与水光掩映,迤逦一碧而已。”文中所记之沧海石岸、玻璃鱼池、海中长桥、浅草沙岸,令读者仿佛置身海市蜃楼之中。至马其昶与姚永朴、姚永概之文,异于桐城古文前期清真之风点染山水如在目前,现代散文如诗如画的空灵境界里往往有这样的气息。方令孺山阴道上“静静的黄昏"、张漱寒心灵的灯塔“如流水在汩汩低唱”就流淌着桐城后期古文幽雅的情韵。 可见桐城派山水之文同样不乏幽雅之辞。桐城“三祖"之文往往简淡峻洁,情理相洽;岭西文章是别有选趣的山水图画;至于曾国藩弟子以奇瑰之辞述荒远之境,已近白话美文清新妙远之意趣。这些摹写山水的记叙之文营构出清新隽雅的山水灵境。开辟了中国散文新境界。 (选自萧晓阳桐城派古文的山水灵境)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代散文多推崇桐城派,桐城派的文学作品文辞清雅有景有情,呈现三重境界。 B桐城“三祖”的写景散文多写眼前之景,徜徉其中,情寄于山水之外,即景悟道 C梅曾亮的钵山余霞阁记借登览之景悟为文之法,直接影响岭西山水之文风格。 D桐城派少有写荒远幽境,但郭嵩焘的卜来敦记则述滨海胜境的新奇怪异之景。 1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侧重从作家或作品的风格角度具体地阐述桐城派古文的三重境界,层次分明。 B本文叙议结合,以游黄山记为例说明姚鼐山水之作传承刘大櫆,又独创发展。 C中间三段按时间顺序,适当结合诗人的经历,依次阐述桐城山水之文的三重境界。 D最后一段总结了桐城山水之文不同阶段的特点,再次肯定了桐城山水之文的价值。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桐城“三祖"继承方以智、戴名世的桐城山水文风,姚鼐成为兼前人的集大成者。 B岭西山水之文多源于梅曾亮,醉心于林泉之下,构成一幅幅别有逸趣的山水图画 C曾国藩弟子的游记多以奇瑰之辞述荒远之奇特景致,形成了清新妙远的山水意趣。 D前期的桐城派古文具有清真之风,桐城“三祖”是简淡峻洁,后期则是幽雅之辞。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泰山(其六) 李白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飘飖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注释)玉真:仙子名。匏瓜:星宿名。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朝饮"“暝投”两句,表现出诗人登山时间之长,也引人想见泰山景色之雄奇。 B在泰山静美的夜色中,李白独自一人抚琴、赏月、听松,借以排解仕途失意的痛苦。 C诗中“想象鸾凤舞,飘欣龙虎衣"等句与“霓为衣兮风为马”几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D此诗表达了诗人登临泰山的愉悦之情,也流露出他在泰山仙境消失后的遗憾之意。 20李白游泰山(其六)描写泰山景色,将实景与幻境融合,请结合诗句赏析这一艺术特色。 21李白的游泰山(其六)与姚鼐的登泰山记(选段)都描写了奇幻的色彩,简析两位作家笔下色彩描写的不同。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登泰山记(教师版)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记"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重点: 体会语言精练、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 难点: 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 1作家作品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其后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歙县紫阳、南京钟山等书院四十年。 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诗序、碑传之类。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2历史背景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1794)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并写下了这篇游记。 3常识积累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如:小石潭记写景,借凄清的景抒发作者被贬后的凄凉之情;核舟记状物,通过对核舟的介绍说明,赞扬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桃花源记叙事、写景,表现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岳阳楼记借为重修岳阳楼作记的机会写景、议论,表明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登泰山记写景、叙事,描写泰山的壮丽景色,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生字注音 汶(wèn)水 南麓(lù) 砌(qì)石 磴(dèng) 徂(cú)徕(lái) 晦(huì)日 绛(jiàng)色 若偻(l) 樗(ch)蒱(pú) 石罅(xià) 膝(x)盖 5解释词义 须臾成五采(“采"同“彩”,色彩) 多平方,少圜(“圜"同“圆”,圆形) 6古今异义 横至于泰安 (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到,到达。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石苍黑色,多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今义:指数是2 的乘方;平方米。) 7一词多义 (1)阴 其阴,济水东流 (名词,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名词,阴天) 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副词,暗中,暗地里) 余始循以入 (动词,开始) (2)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副词,曾经)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副词,才)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动词,远看) (3)望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动词,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名词,声望,名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名词,这里指农历十五日) (4)当 当其南北分者 (介词,在) 崖限当道者 (动词,挡住) (5)及 及既上 (介词,等到) 皆不及往 (动词,赶上)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动词,到达) (6)坐 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动词,把臀部放在椅子、凳子或其他物体上,支持身体重量)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名词,同“座",座位) 王曰:“何坐?”曰:“坐盗。" (动词,犯罪)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介词,因为,由于) (7)以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介词,相当于“于”,在) 余始循以入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自唐显庆以来 (助词,与“来”连用,表示时间) 8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汶水西流 (名词作状语,向西) 济水东流 (名词作状语,向东) 崖限当道者 (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9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表判断)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余始循(中谷)以入 (余)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 生(于)石罅 1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游泰山时的所见所思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按照“交代泰山地理形势、位置记叙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的顺序描写的。 文章紧紧围绕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带领我们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 2本文在描写景物时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请分析。 明确:本文巧用烘托来突出景物特征。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樗蒱”“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引人想象,生动有趣。 3文中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语句绘景摹色各有特色,找出具体的语句并体会其特点和作用。 明确:“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明亮。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山水画一般,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西边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4划出自京师至泰安的有关动词,品味其作用。 明确:“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生动。“乘风雪”乃全文点睛之笔,作者悄悄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为登山之难,游兴之豪创造了条件。 “历"“穿”“越"“至”,一气读来感到作者不辞旅途漫长、行程艰辛,顶风冒雪,由远而近,快速行进,归返自然,纵情登山。其游兴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 5登山固然艰难,但登上极顶,那陡然呈现的气象万千的景色,又激动着姚鼐的心。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一幅其妙无比的泰山夕照图,尺幅千里呼之欲出。你能把这幅瑰丽的风景画描述出来吗? 明确:座座青苍的山峰,身披皑皑的白雪,银光照亮了南天,苍山与白雪相互衬托,雪光与日光交相辉映,凭高俯瞰,远处古老的泰安城郭恬静地沐浴着夕阳的余辉,汶水和徂徕山相依拥抱,宛如自然天成的山水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宛如轻柔的腰带在飘荡,朦朦胧胧,恍恍惚惚,似动非动,别具风味。 6本文言简意赅,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明确:文章开头寥寥四十余字,将泰山的地理位置、河流走向及南北分界,交代得一清二楚。句式整饬,朗朗上口。在叙述登山路线时,作者连用“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写出自己的行进路线,语句简洁生动,又起伏跌宕,宛如一条游动的长龙。作者写景的语言也是非常简练的。第3段寥寥几句,就将泰山的雪景、夕阳、云雾写得如诗如画,令人遐想不已。写日出之景,他正面描摹旭日升腾时灿烂的光彩和跳跃的欢态,而且还把长天、云彩、大海作为背景,有力地烘托出日出的壮观。寥寥数语,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就宛然在目。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登泰山记作于乾隆三十九年,是姚鼐的代表作品之一,被收录于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古文鉴赏辞典。但影响甚大、( )甚广的古文鉴赏辞典对姚鼐登泰山记写作背景的介绍存在诸多问题,( )官职的错位等,甚至把刚开始幕修的四库全书说成了“四库全书于三十七年告成”,还说姚鼐“此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实际上,姚鼐辞官归里有两个理由,一是“养亲”,二是“乞病解官"。养亲是借口,特别是后者,你无法想象一个身体不好的人能在天寒地冻之时登泰山看日出。而姚鼐“辞官归里”的真实原因,现在一般认为是其学术观点与四库馆内尊崇汉学之士,特别是戴震的学术观点( );也有学者认为这只是直接原因,而主要原因则是“厌恶封建官场的腐朽险恶和坚持自己的个性独立而不堪世用"。从姚鼐泰山之行所作诗文来看,他辞官后的心情还是很不错的。 姚鼐对于为何要旋转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造成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登泰山记开头即云“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至泰安后所作晴雪楼记亦云“余之来也,大风雪数日,崖谷皆满",于朱子颍郡斋值仁和申改翁见示所作诗题赠一首中也有“拟将雪霁上日观,当为故人十日留”之句,可见是因为连日风雪,只得在朱孝纯府上等待天晴。月末天公作美,遂与朱孝纯登山。次年正月初一日所作题子颍所作登日观图云:“岂有神灵通默祷?偶逢晴霁漫怀欣。"欣喜之情( )。可见,而非刻意为之。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留传 包括 不合 溢于言表 _ B留传 包含 不和 喜形于色 C流传 包含 不和 喜形于色 _ D流传 包括 不合 溢于言表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