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文体知识及阅读方法.docx
-
资源ID:96246217
资源大小:1.12M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文体知识及阅读方法.docx
古诗词鉴赏基础知识(一)古诗词文体知识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诗四言古体诗(如诗经龟虽寿观沧海),五言古体诗(如羌村三首观刈麦石壕吏)六言古体诗(如田园乐六首)七言古体诗(如春江花月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杂言诗(如行路难)乐府诗(汉乐府收集的民间歌辞如木兰诗孔雀东南飞雁门太守行)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一般来说第二、四句押韵。五言绝句(如登鹳雀楼山中杂诗竹里馆送灵澈上人)七言绝句(如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泊秦淮)律诗: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五言律诗(如过故人庄题破山寺后禅院望岳春望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七言律诗(如游山西村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过零丁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望月有感)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倚声,填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时期成就最高。词一般由词牌名和题目组成,词牌名决定词的格律,题目决定词的内容。词牌名和题目之间用“·”连接。例如渔家傲·秋思。词牌名有菩萨蛮、如梦令、点绛唇、浣溪沙、卜算子、西江月、钗头凤、苏幕遮、渔家傲、江城子、水调歌头、念奴娇、永遇乐、沁园春。1、 按照字数来分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如如梦令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调(59-90字)如渔家傲·秋思、长调(91字以上)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宋词按照风格来分,主要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柳永、李煜、欧阳修、晏殊等。特点是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陆游等。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 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曲: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曲牌名有青玉案、山坡羊、踏莎行、天净沙等。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金、元两代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与词相近,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用一曲,套数则合一个曲调中许多曲子为一套。套数也叫套曲,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二十曲,没有定数限制。每一套数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二)读诗六步1、题目2、作者3、意象4、关键词5、注释6、结构(起承转合)例如:梅尧臣的春寒(二)读诗六步(明确时间、气候、天气及心情)作者是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个人生活中,妻子谢世后,次子又病逝。春寒1、 意象(蝶、花是春天特有的景物,却有两个形容词(寒和冷)一是表明春天寒冷,另一个是作者内心冷)2、 关键词(不开心)“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一是写出了花蕾因天冷无力舒展的形态,照应了题目“春寒”;二是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情。梅尧臣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注释可以看出作者仕途受阻,心情低落,有助于理解“不开心”及作者情感。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亚”通“压”,“青帘”指酒旗。5、结构:首联“起”,点明季节特征,说明春日阴云笼罩,虽然云层不厚,但整天浓阴密布,云天雾海,一片迷茫。“云容薄”三字很好地点明了早春云雾的特点。颔联“承”,以极其对仗的句式,写出了春寒料峭的气候环境下的景物特征: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能飞舞;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其中“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叫人想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来。颈联“转”,由静景而至于动景。春风凛冽,吹动着挂在树枝上的酒旗;春雨阵阵,靠近山的地方,春风突然夹裹着春雨而来,叫人感到一阵寒冷。“亚”通“压”,低低地垂挂着。“片”,不能理解为大雨,它准确地描绘出春雨的特点。尾联“合”,点明诗人对景物产生如此感受的原因,借此抒发了感情。“未尝辜”是说诗人不曾做对不住景物的事,是诗人情感和人格的表露。“病”字一语双关,既写了身体状况,也写出诗人此时的心情。巩固练习(2023·浙江宁波·统考中考真题)下面是同学们在东钱湖研学时发现的古诗,请你赏析。初至茂屿明沈九畴清溪窈窕觅仙踪,临水看云面面重。山过雨声侵薜荔,风吹秋色满芙蓉。湖天_悬孤屿,海日东南引万峰。岂是桃源无路到,扁舟今日使人逢。【注释】茂屿:茂屿山,据旧志记载,在东钱湖西南。薜(bì)荔:一种常绿灌木。(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重”有“chóng”和“zhòng”两种读音。本诗首联中加点的“重”字,你会选哪个读音?结合画线句和颔联加以分析。我认为 填,分析: (2)你认为诗中空缺处应填“萧索”还是“浩渺”?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我认为 填,分析: 【答案】(1) 【示例】我会选chóng。 分析:“重”有“层”的意思。诗人用“面面重”描绘云层层叠叠的情形,预示风雨将至;颔联“雨侵”“风吹”可见风雨已至,这与云“面面重”相关联。因此,加点的“重”应该读chóng。(2) 我认为填“浩渺”。 分析:“浩渺”意为水面辽阔。颈联描绘了东钱湖壮阔的景象:湖天一色,岛屿好像悬在半空;水面广阔无边,万座峰林仿佛随太阳一同升起。这与“浩渺”语意一致。【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与赏析。“临水看云面面重”意思是面对着溪水,看眼前的云层一重一重地直压过来,因此读“chóng”。再结合颔联中的“山过雨声侵薜荔”可知,厚厚的云层是下雨的前兆,因此确定读“chóng”。(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与赏析。萧索:萧条冷落;凄凉。浩渺:广大辽阔的样子。使用对象为“湖天”,用来形容眼前所见的湖光天色,烟波浩远的情状,因此适用于“浩渺”。这样,颈联的意思就是:湖天一色,岛屿好像悬在半空;水面广阔无边,万座峰林仿佛随太阳一同升起。与作者前面所提“临水看云面面重”和“山过雨声侵薜荔,风吹秋色满芙蓉”的雄浑景象一致。因此选用“浩渺”。【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访登子重到故居(其一)张岱里中曾屡到,不忍看荒庐。乔木惊新伐,斋名想旧除。犹思牵幌入,恍忆出门初。牖下三竿竹,依依尚识余。【注释】张岱二弟张登子住在富阳,那里有张家田产,张岱常前往探亲。本诗为明亡之后,诗人重游旧地之作。里:住宅。牖:窗。10下列诗句与本诗的情感基调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B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D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11尾联为什么要写“三竿竹”?【答案】10B 11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借竹子识人来抒发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感慨,对明朝故国的怀念之情。【解析】10本题考查诗歌主题。此诗写了作者张岱探望弟弟张登子,重游故居,看到旧日茅屋以及周围荒凉景象,抒发国破家亡之苦。A.此句写出了诗人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但诗人却“不自哀”,展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B.“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表现了词人对世事沧桑的感喟:经历国破家亡的流离之苦,看破尔虞我诈的宦海沉浮。C.此句表达思乡之情。D.此句抒发友人迟到,诗人等待之中的怅惘之感。故选B。1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牖下三竿竹,依依尚识余”意思是窗户下面的三棵竹子,模模糊糊中,尚能认出我来。“尚识余”赋予竹子以人的行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结合诗歌背景“张岱二弟张登子住在富阳,那里有张家田产,张岱常前往探亲。本诗为明亡之后,诗人重游旧地之作”理解,作者借竹子识人这个意象来抒发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感慨以及故国之思。【2022·山东东营·中考真题】登楼望水(唐)顾况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1本诗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颇具特色,就此谈谈你的理解。2下列选项中表达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写“登楼望水”,与许多写登山登楼登塔的唐诗一样,都是借景抒怀。B作者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故写本诗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C本诗为作者暮年所作,写登高望远,看到迎接他的归船,思乡心切,无心赏景。D全诗文句通俗易懂,景情并有,不着一“愁”,实则写“愁”。【答案】1示例:首句“鸟啼花发柳含烟”是起句,诗人便点出了此时其身处的美好风光,可是风光大好,诗人却在第二句用了“抛却”,这说明了诗人此时带愁,无暇眷顾风景,而是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后两句,诗人回忆少年时光,心里很愉悦,于是诗人更上高楼,眺望远处一江绵绵春水,心潮起伏,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诗人愁之来源,是身处异乡而不得归之苦。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巧妙抒发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2A D【解析】1考查对诗歌的分析理解。唐代诗人顾况,身在他乡,见春天再次到来,花开似锦,绿柳如烟,蜂蝶随香,燕飞莺啼,不由得感慨时光之匆匆,而自己倏然已经老去。为着追逐功名,远离家乡,长年不归,让韶华白白逝去。到得此时,仍空自惆怅,不肯回去。开篇诗人写“鸟啼花发柳含烟”,显然,展现在我们以前面前一副春光明媚的画面。春天是温暖的季节,小鸟叽叽喳喳在树林中穿越。在树林中鸣叫。再看地上的花朵更是百花争艳,竞相开放。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在湖边的水汽中腾起春烟。这是多么美好的春光啊,让人沉醉。但是此时诗人的心思却不在这里,“掷却风光忆少年”,他没有被眼前这美丽的景色所打动,而是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也正是因为这种回忆让他陷入了春愁之中。那么这种春愁究竟是什么呢?唐诗的最后两句给出了答案。“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在这个春光烂漫的季节里,诗人登上了高楼,眺望远方的江水翻腾。心中期待着故乡什么时候能够带来一条船,把我从这里接回去呢?如此在美丽的春光中登高望远,盼望故乡来船,这种表达并不多见。由此看得出诗人的这份春愁,如江水般滔滔不绝。而美丽的春光不过是这点缀而已,更让诗人的愁绪满怀。最后一句七个字写出了诗人春愁之所指,那就是对于故乡的思念。2考查对诗歌的分析理解。B.“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错误,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绿柳如烟,这是多么美的春光,可是如此大好风光,诗人却将美景抛在一边,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眼前的春光很美,可是记忆中故乡的春光更美,诗人登高远眺,希望能有一叶扁舟载着他回到故乡。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没有“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之意;C.“看到迎接他的归船”错误,后二句是虚写,诗人开始去眺望故乡,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并非真正看到迎接他的归船;故选AD。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