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第17课《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

    • 资源ID:96246218       资源大小:67.26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17课《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

    孤独之旅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3.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4.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重点难点重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难点:1.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2.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精读、品味、探究课文内容。教学步骤:导入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孤独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一、简介常识,资料助读。(一)走近作者。提问: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本文的作者?【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主要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等;长篇小说:草房子等;文章约150篇(略)。有作品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 (二)了解背景。提问:有谁知道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孤独之旅选自草房子第八章红门(二)。这个题目是课本编者加的。全书故事发生在1962年一个叫油麻地的农村地区,小学六年级学生杜小康家原来家境富裕(因他祖上和父亲一直经营杂货铺),但他父亲一次因撞船事故而破产、生病。杜小康只好辍学,帮父亲去治病。父亲病好后,借钱买来了500只苗鸭,要杜小康一道乘小船到三百里以外的芦荡去放鸭,那里有活鱼虾,鸭子吃了长得快,还能产出双黄蛋。节选部分就从这里开始。文中的桑桑是全书主人公,也是杜小康的好友。二、检查预习,识记字词。(1)读一读,写一写。茬(chá) 抠(ku) 觅食(mì) 嬉闹(x) 空旷(kuàng)撩逗(liáo)炊烟(chu)乖巧(gui)掺杂(chn) 驱除(q) 镰刀(lián)重叠(chóng)(2)读准多音字。空旷(kng) 重叠(chóng)空 重空白(kòng) 尊重(zhòng)(3)注意易错字(括号中为错别字)。嬉闹(嘻) 空旷(矿) 撩逗(缭)炊烟(吹) 重叠稠密(绸)(4)辨识形似字。炊(chu)炊烟 驱(q)驱除吹(chu)吹风 躯(q)身躯(5)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家底: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嬉闹:嬉笑打闹。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纯粹:不掺杂别的成分的。撩逗:挑逗,招惹。 掺杂:混杂。别无他法:没有其他的方法。一落千丈:(成语)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置之不理:(成语)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歇斯底里:(成语)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本文是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解说标题。提问:谁能解说下课文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学生答后,多媒体展示: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是杜小康在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文题取“孤独之旅”正好形象地表明了小说的主题。文学意味浓郁,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整体感知。1.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圈点勾画主要信息。2.小组讨论,理清故事情节。布置:默读课文,小组讨论,按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课文划分成四部分。讨论后归纳:孤独之旅开端(第1段)家道中落,随父放鸭。发展(227段)撑船赶鸭,初到芦荡。高潮(2849段)芦荡遇雨,经受考验。结局(5052段)与鸭共成长3.小说的三要素(自主、合作,师生交流)布置: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学生交流后,归纳:人物:少年杜小康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情节: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四、精读、品味、探究课文内容。(一)精读、探究第一部分(第1段)内容。提问:在第1段中,杜小康家家道中落的原因怎么没交代?段中“但”“竟”“忽然”“一落千丈”等词语和短语在表达上有何作用?明确:什么原因使杜小康一家家道中落,因与小说表现无关,没有赘述。文中“但”“竟”“忽然”等副词的运用,表现了变故突如其来、出人意料。“一落千丈”写出了变化之大。老师小结:第一至属于课文的第一部分:交代了小说的背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随父放鸭。属于故事情节的开端部分。(二)精读、探究第二部分(第227段)内容。1.精读、探究第二部分第一层(第219段)内容。(1)提问:第2.3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两段中杜小康和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看,他们两人此时的心情分别是怎样的?明确:主要写杜小康初次背井离乡非常想家,父亲对他的请求置之不理,这是一种无声的无奈。“带着哭腔的请求”的语言描写和“站在船上,向后眺望”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杜小康对故乡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的茫然。“沉着脸”“不停地撑”等神态和动作的描写,体现了父亲无可奈何的心理。(2)提问:第4段重点写什么?段中加点的“倒置”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写船首“均匀的、永恒的水声”起何作用?明确:这一段插入对鸭群行进的水面的描写,形象而又生动,耐人寻味。“倒置”一词不能去掉。因为“倒置”修饰“扇形面”,准确、细致地写出了鸭群前行中的形状,描写周到入微。船首“均匀的、永恒的水声”反衬了父子俩的孤独、寂寞。(3)提问:第5.6.7段写杜雍和在茫然和恐惧中带着儿子,赶着鸭子远离了家乡。其中,为什么要写父亲不停地向前划船?“纯粹”“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等词句说明了什么?明确:父亲只有不停地向前划船才能平衡他茫然而恐惧的心理。这种矛盾的心理揭示得非常巧妙。此外,这一句还是很巧妙的衬笔,通过写父亲的茫然和恐惧的心理,进一步表现年幼的杜小康的恐惧。“纯粹”“不停地后退”表明了前行速度之快,“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表明“孤独之旅”势在必行。(4)提问:第10段对鸭群的描写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段写鸭子的兴致勃勃、无忧无虑更反衬出父子俩的茫然、寂寞、担心。(5)提问:第7段描写出了杜小康怎样的心理?明确:猎奇的心理使杜小康对前方感到茫然而好奇。他已抛开了想家的念头。(6)提问:第12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明确:衬托了人物的心理:四周无一户人家,与人隔绝,孤独寂寞之情油然而生。(7)提问:第13.14两段写了父子俩在陌生的异乡环境里吃了第一顿晚餐。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景物的描写细腻而优美,创设出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境界。(8)提问:第15段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鸭们的乖巧。但作者仅仅是为了写鸭们吗?明确:表面写鸭们“觉得无家”“惟恐与小船分开”不时“看一眼船上的主人”,实际上是写杜小康的心理活动,衬托了杜小康的孤寂和想家的心理。(9)提问:第16.17.18三段写了杜小康在异乡第一个夜晚的感受。“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一句属于什么描写?表达了杜小康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心理描写,表现了杜小康对故乡的思念,从侧面表现了他内心的孤寂。(10)提问:“以后的几天,都是这一天的重复。”这句话写出了人怎样的感受?在着墨方面的特点是什么?明确:这句话写出了生活的单调,突出了孤独的感受。在着墨方面的特点是:对于以后几天的经历,不再过多描述,仅此一笔,言简意赅,详略得当。老师小结:第二至十九段属于第二部分第一层:写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前的所见、所闻、所感。2.精读、探究第二部分第二层(第2027段)内容。(1)提问:“第21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明确:通过对目的地新家周围环境的描写,烘托出杜小康害怕的心理。(2)提问:第22.23两段写了父亲到达目的地后的恐慌,以及对儿子的安慰。父亲是怎样安慰儿子的?明确:对儿子杜小康的恐惧,父亲首先以镇静掩盖慌张,然后用芦荡里的乐趣来安慰儿子,表现了父对子的呵护。(3)提问:第22段中的“镇静”与“慌张”是一对反义词,说说用在此处的妙处。明确:加点的“镇静”与“慌张”是一对反义词,写出了父亲的矛盾心理。(4)提问:第2426段作者是怎样通过芦荡的美丽夜景,来烘托杜小康在芦荡中第一晚的恐慌心情的?明确:作者从视觉(如“青森森”“萤火虫”等)和嗅觉(如“清香”)两个方面写出了芦荡晚间的美好,烘托出杜小康平静的心情。(5)提问:第27段写了父子俩在芦苇滩中“安家落户”,开始放鸭生活。其中有几个动词用得妙,请作点赏析。明确:“割”“扎”“围”“搭”等几个动词的连用,准确地写出了父子俩动作的麻利,表现他们的勤劳、能干。老师小结:第二十至二十七段属于第二部分第二层:写父子俩找到目的地,并且安了家。第二至二十七段属于第二部分:写的是父子俩在去芦苇滩途中的感受及到达后“安家落户”,开始放鸭生活。属于故事情节的发展部分。(三)精读、探究第三部分(第2849段)内容。1.精读、探究第三部分第一层(第2833段)内容。(1)布置:第28.29两段写了杜小康和他父亲在芦苇荡里感到无比寂寞和孤独。品读下面三个句子,然后分别说说两个句子及第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明确:第句里说“最大的敌人”是“孤独”,点明了题目;采用了拟人手法,“一步一步”地“逼近”,说明父子俩这种孤独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第句运用对比,突出了芦荡中孤独的可怕。第句中加点的“这种省略”看似是一种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的生活表现,在这种生活里,人的精神承受着巨大的压力。(2)提问:第3032段写杜小康面对孤独更想回家以及父亲的安慰。应怎样理解第32段中的“残酷”一词?父亲的话表现了他当时怎样的心理?“残酷”在于让幼小的孩子过早地承受生活的苦难,遭遇了孤独的煎熬。父亲的话表现了他把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的愧疚和无可奈何的心理。(3)提问:第33段写在无法回避的情况下,父子俩适应了孤独环境。“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一句告诉读者什么?明确:这句告诉读者:孤独无法回避,在这样的环境中要学会适应,学会随遇而安,同时标志着杜小康“长大”了。老师小结:第二十八至三十三段属于第三部分第一层:写父子俩生活的孤独。2.精读、探究第三部分第二层(第3449段)内容。(1)提问:第34段仅仅是写鸭子的成长吗?明确:这段写鸭子在芦苇荡里长得飞快,写鸭子成长,暗示杜小康也在成长。标志着人、鸭告别了恐惧、幼稚的时期。(2)提问:第35段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明确:过渡段,总领下文,预示着杜小康要经受一场艰苦的磨难。第一句中“接着磨难”点明了题旨。(3)提问:第36段是成功的环境描写,请对这段写作上的特点和作用作点分析。明确:按事物发展顺序写出“天明变黑雷滚雨下苇断”。把暴风雨之势渲染到极点,为下文“鸭逃人找”作铺垫。(4)布置:第3739段写杜小康第一次在暴风雨中追赶鸭子。其中,下面的句子及句中加点的动词都很精妙,请作点赏析。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明确:第句侧面写风大。“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足见暴风之狂。这一段为下文找鸭交代了原因。第句中加点的“追”“拔”等动作描写,突出在鸭群四散的紧急形势下,杜小康不顾一切去追赶鸭群的勇敢举动。表明他“长大”了。第句为下文埋下伏笔。(5)提问:第4042段写杜小康第二次外出找鸭子,他天黑还未回来,给读者造成悬念。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他“长大”了?明确:作者从找鸭的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正面写杜小康“长大”。(6)提问:第4346段写杜小康迷路后深刻感触。其中下面第句中的的加点词和第句分别说明了什么?他此时哭的原因是什么?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明确:第句中的加点词“累极了”,不是怕极了,可见他的“长大”。第句鸭子对他的依赖,可见杜小康“长大”。第句写的“哭”里渗透着对鸭子的爱怜之情,对找到鸭子的激动之情,对自己受伤而没有白费力气的欣喜之情,对自己能帮父亲找鸭的欣慰之情。(7)提问:第47.48两段写杜小康迷路后的所见所思所感,“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为什么?明确:他之所以觉得自己长大了,是因为在孤独之中学会了忍耐,在困难面前学会了克服,在危难之时学会了坚强,在思亲念乡中懂得了人生。(8)提问:第49段写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将儿子背起。你从“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一句看出了什么?明确:脚底流血浑然不知,可见杜小康能忍耐痛苦,毅力顽强;血滴在父亲的脚印里,象征着子承父业,长大成人:滴在身后鸭的羽毛上,影射着他为了“长大”所付出的代价。老师小结:第三十四至四十九段属于第三部分第二层:写父子俩冒雨找鸭的经过。第二十八至四十九段属于第三部分:父子俩孤独的放鸭生活及杜小康冒雨找鸭的经过。属于故事情节的高潮部分。(四)精读、探究第四部分(第5052段)内容。提问:作者仅仅写鸭们长大了吗?杜小康的惊喜大叫说明了什么?文章的结尾是否有点太仓促?明确:(1)写鸭们长大了,实则暗示杜小康也长大了。这里借鸭喻人,移情于物,相辅相成,两相映衬。(2)杜小康的惊喜大叫,杜雍和的不住地说,既表现了父子俩欣喜若狂的心情,又标志着父子俩的劳动有了回报。(3)行文至此戛然而止,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鸭群在成长,杜小康也在成长,当鸭开始下蛋,完成了从幼鸭到成鸭的蜕变,杜小康也完成了从幼稚、无知到成熟、坚强的蜕变。老师小结:第五十至五十二段属于第四部分:写鸭们长大了,下蛋了,杜小康也长大了。属于故事情节的结局部分。孤独之旅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解“孤独”,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主旨;赏析写作特点;拓展体验。教学步骤:一、跳读课文,理解“孤独”1.教师: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并把文中所有的“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进入角色,充满感情地读你画出的语句。读了之后,要把你们真实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语句并分析,教师总结。(多媒体再展示如下句子,并引导学生理解“孤独”。)(1)(第9段中)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分析:两个“陌生”,说明父子俩已经远离家乡、亲人,远离所熟悉的一切,预示着他们将要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2)(第11段中)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分析:这是杜小康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3)(第13段中)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分析:句中“第一”“惟一”这两个词表现出了芦荡的寂寞、荒无人烟,渲染了一种茫然而恐惧、孤单、空旷而陌生的氛围,烘托了杜小康凄苦、孤单的心情,交代了杜小康成长的环境。(4)(第21段中)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分析:面对眼前无边无际的芦苇地,杜小康产生了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5)(第29段中)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分析:对陌生环境的不适,被沉重的孤独感所替代。他们生活贫乏、空虚,害怕孤独,可又无法逃避。(6)(第33段)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分析: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已经学会适应现实环境,面对孤独。(7)(第48段)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分析:杜小康经过了风雨的考验,在困境中磨炼了自己,终于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了自然界和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教师小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面对孤独到战胜孤独,这些细节表现主人公成长的过程。2.布置:请再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生回答,教师点拨:(第12段中)“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第17段中)“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第28段中)“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第29段中)“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第33段中)“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分析: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3.布置:大家再重点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体味有关的细节描写,思考: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心理活动的发展:(1)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2)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3)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4)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5)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6)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7)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8)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9)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10)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二、精读课文,感悟“孤独”1.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语句,并用情朗读。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画面,如芦苇荡、放鸭图、孤独的杜小康等。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1)对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这些更增添了杜小康对家乡生活的留恋。表现了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2)黄昏时的炊烟和河面的热气,单调、虚无,更增添了孤寂的感受。(3)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这一切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而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4)芦苇荡的暴风雨的凶猛,是对杜小康的考验和锻炼。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2.学生细读全文,找出并点评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学生可能会找到的句子:(1)“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准确、细致入微。(2)“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芦苇荡的广阔,“绿色的浪潮”不仅写出了颜色,更充满动感与生机。(3)“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的茂密幽深反衬出小船的孤单,使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更加真切。(4)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品读文题,理解“孤独”。1.提问: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1)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同龄人的互相帮助、支持、学习、借鉴,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离开了社会,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杜小康和父亲一天天地放鸭,倍感寂寞,而且连两个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看似一种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的生活的表现,在这样的生活里,人的精神承受了巨大的压力。(2)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2.布置:请大家讨论交流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学生可能有的回答:(1)失去交流的环境。离开学校和同学,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和人群,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3)对自然环境的恐惧。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强大的压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4)对前途的恐惧。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生活的茫然,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四、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布置: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根据故事情节,根据有关的心理描写的词句,概括杜小康成长的心路历程。(边找边读,边读边找,合作探究,师生交流)明确:茫然、恐惧(出发时)害怕、胆怯(到达芦荡时)感到孤独(芦荡安顿后)不再忽然地恐慌(住段时间后)坚强(雨后天晴)老师总结:因此,“孤独之旅”是成长之旅。2.提问: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人?生1:我眼中的杜小康是一个懂事,有责任心,坚毅勇敢的男子汉。生2:我认为杜小康是一个通情达理,理解父母苦衷,体贴父母疾苦的人。生3: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勇敢坚强的少年。生3:从杜小康最初的茫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的少年。生4:杜小康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人。生5:我觉得杜小康是一个勇敢、坚强、活泼的少年。生6:我认为杜小康是一个由幼稚、软弱的少年逐步成长为坚强、勇敢、不怕困难、有责任心的少年。老师总结:大家对杜小康这一形象都概括得很准确!是的,杜小康身上具备着很多优点,因此,我们可以说,杜小康是一个在困境中成长,理解父母,能为家庭分忧,不怕困难,勇敢坚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越来越坚强的孩子。五、深层理解小说内容。1.提问: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描写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学生讨论交流后归纳:杜小康失学后,去放鸭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是不能回避的;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也只能从鸭子身上得到心灵的安慰;在风雨中他维护鸭群,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最后鸭子下蛋,不仅是牧鸭的结果,也是杜小康人生的一段成果,其中的甘苦都化在“鸭下蛋了!”的惊喜中。2.探究:文中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也花了相当的笔墨来写他父亲,你能体会出其中的用意吗?生小组合作探究后回答,教师点拨:写父亲,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因此对父亲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3.追问:从读者的视角看,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学生小组研讨后回答,教师点拨: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写鸭群“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六、探究、概括主题思想。1.探究:读完课文后,你有哪些感悟?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交流一下。甲生:我认为这篇小说体现了人的力量:人能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取得胜利,并且使自己在与困难的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后,不得不跟父亲来到野外放鸭。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他最终由恐惧孤独走向坚强,这是人的力量的体现。对此,我有亲身体验。那是去年暑假的一天,我骑车去乡下看望爷爷奶奶。午饭后,爷爷奶奶说,住不下,早点回城吧。我便往回走,见途中一个村庄里有出殡的,就看起热闹来。后来,听到雷声,我抄近路走土道往家赶。骑到半路上,雨就下大了。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四处是密密的庄稼地,一个人影也没有,自行车不转轴了,天也越来越黑,我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恐惧、孤独、悔恨一齐涌上心头。我在风雨中挣扎,推两步车子,挥一下脸上的雨水、汗水和泪水。过了好久,雨渐渐停了,我扛起自行车,一步步地走上公路。晚上八点多才到家。从此,我再遇到什么困难也不怕了。乙生:我认为这篇小说启示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战胜自我。自然环境的陌生与恶劣,这都是事物的外因,而起决定作用的是每个人自己的态度,这是事物的内因。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战胜了自己,战胜了自己的胆小、恐惧、懒惰、粗心等,你就可以战胜一切。今年六月份,我也经历了一次人生考验。爸爸去南方考察了,妈妈去外地检查医疗工作,需要我自已在家半个月。白天还好点儿,一到夜深人静,尤其是刮风的时候,我就把家中的灯都打开给自己壮胆。可有一次偏偏停电了,差一点儿没把吓死。这半个月,我真正懂理了什么叫恐惧,什么叫孤单。不过,这已标志着我长大了。丙生:我觉得,困难是每个人都不可难避免的。当遭遇困难时,要勇敢面对,不能逃避,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最终战胜困难,我们也会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拥有一份自豪感和成长感。我上六年级时,腿不幸骨折了,在医院和家里躺了三个月,晚上有大人作伴,白天差不多是跟电视、录音机、书度过的,那病痛、凄苦、寂寞的滋味至今不愿回味呀。但这是一笔个人成长的财富啊!师评:好!以上三名同学的发言,利用自已的生活经历,不知不觉地参与了一种创作活动。这种创作活动就是用人生经历补充和证实作家作品的可信性,点燃了自己追忆过去的情感之火,调用了联想与创造。这就是“共鸣”,这就是“心弦共振”。2.布置:请你在上面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旨。【多媒体展示】主旨:作者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偏远芦荡放鸭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住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少男少女们: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中锤炼,需要在孤寂中磨炼,这样才能长大成人。七、品味语言特色。1.布置:这篇小说的语言也很值得品味。本文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请举例说明。讨论后明确:文中的写景状物准确、细致,如“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描写得细致入微;对环境、人物描写的文字也极为精炼、通俗浅显,却表现得生动、形象,且富有深层意义,如“鸭们也长大了”一段,实际上映衬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2.布置:本文也不乏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归结:(1)“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2)“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3)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4)“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5)“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6)“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小结:写作特点一:语言既平白朴实又精美传神。八、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布置: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学生发言,教师归纳:(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是杜小康生活的重要内容,在风雨中见证着他成长的艰辛和喜悦。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越长越大,“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了,“坚强”了。“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在生活的“阳光”下变得茁壮。(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小结:写作特点二:用环境描写表现人物。九、赏析细节描写的作用。布置:除了第二节课中分析了的细节描写外,文章结尾出的细节描写很有特色,请赏析结尾处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学生举手回答后,明确: 小说尾部写道:“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的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就是细节描写。它写得非常巧妙:一是照应了上文杜小康风雨中寻鸭“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二是再现了杜小康的坚强、成长与收获。脚底流血了,他能忍受痛苦,可见他意志坚强,他长大了。三是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血滴在父亲的脚印里,可象征着子承父业;血滴在身后鸭的羽毛上,也暗指杜小康是在放鸭的过程中经受磨难、战胜孤独而长大的。总之,这一句描写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让读者浮想联翩。 小结:写作特点三: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十、联系生活,畅谈“孤独”。1.布置:成长,是一个美好的过程,每个人成长的经历不同,成长的故事也就丰富多彩,你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过孤独吗?请根据你的感受写几句话。(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展示:示例1:孤独是一座没上发条的钟,孤独是一朵凌寒开放的花;孤独是面对爱人欲诉不能的无奈,孤独是面对朋友难分难舍的牵挂;孤独是满怀心事时的一声轻叹,孤独是希望渺茫时的一缕华发。示例2:孤独是我走在繁华的大街上看着嬉闹的人群,却寻找不到一束熟悉的目光。孤独是我坐在豪华的餐厅里品尝着美味佳肴,身边却没有人和我对饮谈笑。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适当给予点拨与提示。2.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则短文,字数500左右。示例【多媒体用慢镜头浮入的方式播放,同时画外音朗读示例】:我的孤独自从我上初中之后,妈妈对我加倍“呵护”,真使我成了一个“心无杂念”“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了。然而,我并不快乐,反而觉得孤独。以前,每次回家就要先放下书包,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那时不是我想干,而是妈妈非要我帮她“分担”一下,可是现在,妈妈却又说我要把一分一秒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玩,想必是孩子的天性,以前每逢双休日,妈妈就会放我去找同学或是朋友大玩特玩,说是“劳逸结合”。而如今,她又说女孩子自个儿出去不太好,呆在家里又有

    注意事项

    本文(第17课《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为本站会员(ge****by)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