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docx
-
资源ID:96246624
资源大小:56.10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老子》四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docx
老子四章课时训练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选择类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竟:最终B吾充吾爱汝之心 充:扩充C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第:只是D使之肖我 肖:像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B强行者有志 强:强大C不贵难得之货 货:财物D埏填以为器 埏:揉和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埏埴以为器 埴:黏土B凿户牖以为室 牖:窗户C故有道者不处 处:相处D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埏埴以为器:黏土 自见者不明:看见B跨者不行:跨大步 自矜者不长:夸耀C曰余食赘行:同“形”,形体 自胜者强:强壮D凿户牖以为室:门窗 自知者明:知识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死而不亡者寿 常于几成而败之B千里之行 复众人之所过C贼其君者也 不失其所者久D凿户牖以为室 是以圣人欲不欲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死而不亡者寿B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C起于累土D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B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其:代词,它。C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者:助词,的(人)。D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于:介词,在。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于毫末 毫末:极其细微的萌芽。B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C故有道者不处 处:为,做。D企者不立 企:踮着脚跟。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材料二: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材料三: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选自庄子·外物)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B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C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D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男子在十五岁行冠礼时由长辈敲定。有的以职业为名,如庖丁、师旷。B墨,即墨家,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为墨翟,主张“兼爱、非攻”。C牺牛,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牲,古代供祭祀用的体形完整的牛。D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侯”高一等的是“公”。1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是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期的人,他的学说涉猎范围广泛,核心思想归宗于老子的学说思想。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去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再做官的决心。C庄周著书,都是寓言类的,渔父盗跖亢桑子等作品,都是虚构的,没有实事。D活在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鲫鱼急需斗升的水让自己活下来,比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的庄周。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2)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13请概括材料一体现的思想。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材料二: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庄蹻(qiá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须加标点的标号写在答题卡上。爱A其B璧C而D假E之F道G晋H已I取J虢K还L反M灭N虞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伐”字意思相同,都翻译为“讨伐”。B“蚤”与鸿门宴中“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意思相同。C过与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曰”中“探望”意思不同。D假,意思为“借”,与劝学中“假舟楫者”意思相同。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人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18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劝学(节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含。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二)老子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改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注安:安然。持:持守。兆;征兆,指问题显露。谋:解决。泮:通“判”,分离。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方物之自然而不敢为B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C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D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相关的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轮,即轮子,也指车轮最外面部分。与古代车轮相关的还有“轴”“毂”“辐”等。其中,“轴”指最里面部分,即轴心;“毂”为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是连接轮毂的木条。B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词义缩小,被赋予道德含义,文中就指有学问、有修养且地位高的人。C跬步,古代称“跬”为半步,即跨一脚,引申至举步、迈步;跨出两只脚为“步”,即完整的一步。D金,本义为赤金,即“铜”,后泛指金属及其制造的器具,文中为后者。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主张“性恶论”,因此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开篇即鼓励学习,希望借此使人们改“恶”为“善”。B荀子善譬喻,劝学第二段就用了五个比喻,层层推进论述,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意义。C劝学第三段多用举例论证,荀子连用“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六个生活中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要善于利用外物学习。D劝学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荀子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说明了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2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23劝学中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和老子中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乍看讲的是同样的道理,但从二者的主张出发细究又有所不同,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异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节选自老子) 乙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节选自庄子山木有删改)2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25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C山中大木因“不材”得以保全,而雁不能鸣却被杀,庄子看来只有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D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2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老子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C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创立了哲学学派“庄学”。他一生贫困,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精神自由。D庄子的文章,富有想象力,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奇特的形象世界。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试卷第9页,共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A.“竟”:完毕。句意:不忍写完而想搁笔。故选A。2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强:勤勉。句意: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故选B。3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处:为,做。句意: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故选C。4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句意:自我显露的不能明显。见:显露。B. 句意:跨大步行走的人走不远。句意: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C. 句意: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句意: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强:刚强、果决。D. 句意: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句意: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知:了解。故选B。5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而”都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却,但”。句意:肉体死亡但精神仍在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人们从事事业,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B.“之”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句意:走很长的路。/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C.“其”都是代词,可译为“他,他的”。句意: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一个人不把他精神的住所弄丢了才能长久。D.“以”:介词,用,拿,把。/介词,因为。句意: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故选D。6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无通假字。句意: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B.“行”同“形”。句意: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C.“累”同“蔂”。句意:是从每一堆泥土上筑起来的。D.“泮”同“判”。句意: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故选A。7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于:介词,从。句意: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故选D。8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 复:弥补、补救。句意: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故选B。9D 10A 11C 12(1)楚威王听说庄周有才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让他出任卿相。(2)我不愿被执政者束缚,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愉快。 13对待不利之事,洞察先机预兆;对待大事,抓住细节;善始慎终。【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只要一点儿水就能活下去,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店里去找我!“耳”是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排除BC;“君乃言此”主谓宾齐全,是完整结构。“曾不如”的主语“君”,与“君乃言此”属两个分句,其间断开,排除A。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名,男子在十五行冠礼时由长辈敲定”错。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庄周著书,都是寓言类的”“都是虚构的话,没有实事”错。原文“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是说大多数,而非“都是”。“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可知“亢桑子是虚构的话,没有实事”,渔父盗跖没有说是“空语无事实”。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第一个“使”,派遣;“厚币”,丰厚的礼物;“为”,出任,担任。(2)“羁”,束缚、拘禁;“仕”,仕进、做官;“快”,使动用法,使愉快。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可知,对待不利之事,洞察先机预兆;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知,对待大事,抓住细节;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可知,要善始慎终。参考译文:材料一:安稳的局面容易控制,事变征兆未出现时容易策划,脆弱时的事物容易化解,细微时的事物容易消散。采取措施要在事情的变化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治理要在祸乱没有发生时进行。合抱粗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数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积累起来的。上千里的行程,是从第一步开始行走的。按自己意志任意妄为的人肯定要失败,强行持有的人肯定要丧失。所以圣人顺应自然而不妄为,所以没有失败;不强行持有所以没有丧失。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必须象对待开始一样谨慎的对待结束,那样就不会失败了。因此圣人想要别人不想要的,而且不贪恋贵重的财物;学习别人不愿意学的知识,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老子第六十四章)材料二:庄子是蒙地人,名叫周。他曾经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的十多万字的著作,大多类似于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学说的。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是虚构的话,没有实事。可是庄子善于著书分析词句,阐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指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话言恣肆纵横,以满足自己,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重视他。楚威王听说庄周有才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他让他出任卿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实是厚礼;卿相,确实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时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愉快。”(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材料三: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到年终可以得到百姓交来的税粮,到时候借给你价值三百金的粮食,好吗?”庄周听了脸色骤变,愤愤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人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有条鲫鱼。我问它:鲫鱼,你在这里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的水官。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吗?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和越王,请他们引西江之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我所依赖的水,没有安身的地方。(现在)我只要一点儿水就能活下击,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店里去找我!”(选自庄子·外物)14G K L 15A 16C 17(1)我很愚昧为您这样的想法感到担忧,人的智慧就像眼睛,能看见百里之外的事物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2)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 18不矛盾。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为: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该通假为“现”,解释为自我彰显、自我夸耀。这两句是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的,所以不矛盾。【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吝惜璧玉而借道给晋国,晋国攻取虢国以后,回来的时候,反过来灭了虞国。“晋已取虢”中,“晋”是主语,“已取”是谓语,“虢”是宾语,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在本句前后断开,即“晋”前和“虢”后;“还”的主语应为“晋”,二者组成主谓句,作状语;“反”作“灭”的状语,“虞”是“反”的宾语,应在“反”前断开。故三处句读为G K L处。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讨伐;夸耀。意思不同。句意:却想讨伐越国/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B.正确。都同“早”。句意:所以说,圣人处理事务要趁早/不可不早点亲自来向项王谢罪。C.正确。经过;探望。意思不同。句意:经过郑国/祖母来探望我说。D.正确。句意:晋献公用珍贵的璧玉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借助船只的人。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错误,文章中说二位臣子在小处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君王不听,才导致灭国。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愚”,愚昧地;“患”,为担忧;“见”,看见;“睫”,睫毛。(2)“好”,喜欢;“不病”,没有病的人;“以为”,把当作。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回答“不矛盾”。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从正面分析,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是从内在的自我认知角度谈“为人”。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该通假为“现”,解释为自我彰显、自我夸耀。句意: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从反面分析,只看见自己,表现自己,执着于自己的所见所闻,往往自以为是,孤芳自赏,是从外在的自我表现的角度谈“为人”。这两句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一个正面,一个反面,所以并不矛盾。参考译文:材料一: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杜子进谏说:“大王为什么讨伐越国呢?”楚王说:“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军事实力衰弱。”杜子说:“我很愚昧为您这样的想法感到担忧,人的智慧就像是眼睛,能看见百里之外的事物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在与秦晋战争中被打败,丢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军事实力衰弱的表现。庄蹻在国境内做盗贼,官吏们不能禁止他,这是政治混乱的表现。我们国家的政治混乱、军事衰弱,并不在越国之下,却想要讨伐越国,这就是智慧就像眼睛的体现。”楚王就放弃了讨伐越国的想法。所以,了解人的难处不在于看清别人,在于自我认知。所以说:“能自知的人是明智的。”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的肌肤纹理之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恐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他。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大夫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因此我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所以好的医生治病注重于在表面解决问题,这就是在小处争事功。事情的福祸也在小处,所以说,圣人处理事务要趁早。过去,晋公子重耳出逃,经过郑国,郑君不礼待他。叔瞻进谏说:“重耳是贤明的公子,您应该好好地对待他,可以用这种方式积累德义。”郑君不听从他的建议。叔瞻又进谏说:“如果不厚待他,不如杀了他,不要留有后患。”郑君又不听。等到公子重耳返回晋国,举兵讨伐郑国,打败了晋国,夺取了郑国八座城池。晋献公用珍贵的璧玉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大夫宫之奇进谏说:“不可以借道给晋国,唇亡齿寒,虞国、虢国两国相帮,不是互相给予恩德。今天晋国灭了虢国,明天虞国必定会随之而亡。”虞君不听,吝惜璧玉而借道给晋国,晋国攻取虢国以后,回来的时候,反过来灭了虞国。这是二人在小处争事功,然而两国君主不能采纳。这样看,叔瞻、宫之奇也就是郑国、虞国的扁鹊,而二位国君不采纳,所以郑国、虞国都灭亡了。所以说:“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材料二: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老子第二十四章)19B 20B 21B 22(1)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2)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23同:二者都强调从小事出发、持续不懈才可能成就大事业。异:劝学主张“学不可以已”,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主张“无为”,强调谨慎开始。【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欲不欲”与“学不学”结构一致,故“欲不欲”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难得之货”是偏正结构,“难得”是“货”的定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D。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文中就指有学问、有修养且地位高的人”错误,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人。故选B。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层层推进论述”错误,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五个比喻是并列关系。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生”,通“性”,本性;“异”,不同;“假”,借助。(2)“是以”,因此;“无为”,无所作为;“执”,执着。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文章思想观点的能力。劝学这篇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内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说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从反面设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说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等远大事物,都是以“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从小事出发、持续不懈才可能成就大事业。这句话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所以主张要“无为”,强调“慎始”。参考译文:(一)劝学(节选)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更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二)老子第六十四章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24B 25C 26B 27(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役使外物,却不为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劳累呢?【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天道却并非真正与天道相合,因此还是不能免于受累。至于掌握了天道天德,活动就不会有所拖累。对赞誉与诋毁都无所谓,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执于某一方面。“材与不材之间”,“(于)之间”,固定用法,“间”后断开,排除AC;“似之而非也”,“也”用于句末表停顿,其后断开,“故未免乎累”中“故”表结果,领起下一句,其前断开,排除D。故选B。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庄子看来只有处于材与材之间,才能免于累”错误,原文“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意思是“役使外物,却不为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