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费》教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
资源ID:96247019
资源大小:165.22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党费》教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教学案课题:党费 任教班级_ 教师姓名_ 学案总编号 学习目标1.了解王愿坚及其作品,了解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2.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情感及主旨。3.分析细节描写,概括人物形象。4.体会文章所传达的崇高的自我奉献的牺牲精神,提高思想追求。重点与难点探究小说的细节描写,并分析黄新这一人物形象。情景导入 备 注在闽粤赣红色文化展馆,有一份特殊的缴费单: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黄新是谁?党费的数额为什么没有明确?假设你是展馆的工作人员,请你为黄新设计一份个人档案。 展示导入(一)历史背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国民觉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粵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我党在苏区的革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党费描绘的就是1934年秋天,游击队开展敌后战争时,一位女共产党员缴党费的故事。(二)作者简介王愿坚(1929-1991),山东诸城人,中国电影编剧、作家。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灯光等,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三)解题“党费”,党员向党组织交纳的用于党的事业和党的活动的经费。交纳党费是党员对党组织应尽的义务,是党员关心党的事业的一种表现。它不仅可以为党组织提供活动经费,给党组织以经济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按照党章规定,党员向党组织交纳党费,是党员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探究准备1.浏览课文,完成个人档案。2.探究“我”的作用及好处。以“我”缴党费引出回忆,从“我”的角度叙述故事,以“我”的见闻构成小说的素材,集中描写“我”与黄新的两次会面。党费这篇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从“我”的视角讲述故事,以倒叙的方式来进行叙述,有以下三点好处:(1)故事的叙述者贴近读者,使故事更为真实可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党费这篇小说以程同志(“我”)的视角展开叙述,使读者如同面对面在听一个人讲故事,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鲁迅的孔乙己、茹志鹃的百合花等作品亦有相同效果。(2)“我”是故事的亲历者,“我”的所见所闻形成小说的叙事线索。因为选用第一人称(“我”)就是选择了叙事的有限视角,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可隐去枝蔓,使故事情节更紧凑、集中。小说仅从“我”的视角出发,集中描写“我”与黄新的两次相见,突出了典型的场景和细节。(3)“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借“我”之口,利于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人物塑造也更为立体生动。小说写的是“我”的耳闻目睹,叙述中作者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我们可以跟随着“我”一起进入情节,一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合作探究1. “我”眼中的黄新是一个怎样的人?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她把丈夫送去参加红军,“并村”之后又积极组织地下活动。在敌人的严密控制和封锁之下,她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十分焦心;重新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时,又显得异常高兴与激动,渴望重新加入战斗。她不顾自身生活的艰难,省吃俭用,把丈夫留给她安家的两块银洋省下来作为党费,托“我”转交给党组织,以期对党组织有点用处;被“我”拒收后,又用一块银洋买盐腌咸菜以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危难之际,她多次嘱托“我”把咸菜交给党组织,即使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她仍记挂着要缴党费。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她总是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聪明机警,坚毅乐观。她洒脱干练,斗争经验丰富。她在担任地下党联络员的职务时,能准确识别暗号,保密工作做得也很到位。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时,她始终怀有希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她对革命仍抱有坚定的信仰,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遇到白匪突然搜查时,她临危不乱,沉着指挥,明知自己可能就此牺牲,仍将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热情质朴,无私赤诚。她第一次与“我”接头时,就张罗着给“我”拿吃的,虽然自己已穷得揭不开锅,但仍倾其所有地招待同志,体现了她热情质朴的特点。黄新五岁的女儿在困苦生活的折磨下,瘦得“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看到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但黄新狠下心来,不让孩子吃一根菜,在严重困难的关头,为了支援山上的游击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因为她认为“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无论何时,在她心里,首先想到的是党是红军,充分表现出了黄新的无私与赤诚。临危不惧,不怕牺牲。面对生死关头的严峻考验,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是如何保护革命同志为了保护同志和党的事业,她已经做好了自我牺牲的准备。面对敌人的搜捕,黄新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同志的安全。这一壮烈的举动,把黄新的思想境界推向最高峰,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最崇高、最纯洁的党性。2.试代入小说其他次要人物,说说他们眼中的黄新同志是一个怎样的人?当我们代入魏政委的角色,从他的视角,可关注“派我与黄新联络”这一事件,体察当他得知黄新牺牲、看到缴纳的特殊党费时“停住了笔”这个细节,能把握黄新忠诚爱党、无私奉献的人物形象。从胡敏英等党员同志的视角,我们关注了一起择菜,准备特殊党费这个事件,注意到边择菜边哼唱红军的歌这个细节,看到了一个有干练组织能力且勤劳、乐观的黄新。从黄新五岁女儿小妞的视角,看到“不让吃咸菜”这个事件,关注到黄新看着女儿“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的面容,但最终还是“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这个细节,看到了她身为母亲的严厉“狠心”,体现的是黄新对革命事业的赤忱之心。3.闽粤赣红色文化展馆拟举办“红色故事展”,请你依据党费的故事,自主设计讲述故事的情境,选择叙述视角,讲一讲革命先辈黄新的故事。(300-500字)当堂检测小说中黄新从女儿手中夺下一根腌豆角这一细节描写,有人认为真实生动,使黄新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感人;有人则认为不够真实,影响了黄新形象的丰满性。你赞成哪一种观点?简要说说理由。 观点一:赞成第一种观点。在革命战争的特殊年代,这类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行为屡见不鲜。为了让山上的队伍能多吃一口咸菜,黄新从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的细节,充分展示出她为了党、为了革命作出的无私牺牲,使人物形象更加感人。咸菜是在敌后坚持斗争的诸多革命群众和共产党员千方百计凑集的,黄新作为一名思想觉悟很高的党员,不让自己的女儿吃集体凑集的咸菜,是理所当然的,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 观点二:赞成第二种观点。塑造一个光辉的形象,要想达到感人的目的,就要让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而不能是“高大全”式的扁平化的形象。从“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的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固然可以表现黄新一心为了党、为了革命的崇高品质,但让她失去了一个年轻母亲应有的慈爱和柔美的一面,影响了人物形象的丰满,使人物趋于扁平化。具有人性美的形象更能感人。然而,黄新的这一动作,显然是置幼小、病弱女儿的健康和生命于不顾,虽然让她身上的革命性和崇高感得到了强化,却失去了人性美的一面,让物失去了感人的血肉,显得不够真实,给人以虚假的感觉。课后作业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回忆·细节·精神;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党费。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总结反思小说描写了一位年轻女共产党员在敌后艰苦环境里坚斗争,为了缴纳党费和掩护游击队的同志,献出自己生命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信仰坚定、斗争顽强、勇于牺牲的共产党员形象,赞美了她对党的忠诚,讴歌了她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 小说以小见大,一筐咸菜,本来微不足道;一个黄新,本来平凡普通,却能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一代人的革命精神。揭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涉及的历史背景,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深入挖掘作品蕴含的革命传统精神内涵,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透彻分析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独有的艺术特色,能起到以艺术感染熏陶的作用,这应该是新课标背景下,我们处理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重点所在,意义所在。 第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