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念奴娇 过洞庭》《游园》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
资源ID:96247092
资源大小:33.96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 过洞庭》《游园》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念奴娇·过洞庭教学目标1.学习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2.学习作者遭遇困境却光明磊落、处变不惊的心境和超拔高洁的人格。教学过程一、导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同学们,这句诗写的是哪个湖泊?对,是洞庭湖,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跟洞庭湖有关的词念奴娇·过洞庭。二、整体感知1. 准备两分钟,让一两个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配乐为秋湖月夜。2. 老师配乐朗诵。3. 学生集体配乐朗读。三、细节感知,理解课文(其景其人其情)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要理解全词,得读懂“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句。要理解这句的关键,还得把景物和人放到一起来看。作者到底“心会”了什么?(板书:心会)1.上片告诉我们,作者到洞庭湖来,心情怎样?用文中的字来概括。悠然2.作者身处美景之中悠然自得,那洞庭湖到底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物特点:开阔 静 澄澈 (板书)朗读上片。3.下片。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因遭馋毁而被罢官,北归经过洞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词。从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分析:我们说人生有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其中那个金榜题名是多少人一生的梦,多少人为了鲤鱼跃龙门而皓首穷经,当上了官当然春风得意马蹄疾,是人生一大喜事,但是丢了官呢,那又该是怎样的失意?人丢了心爱的东西之后总是会愁会哀叹,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这许多愁。”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如今作者也丢了这一生的梦了,他有没有哀愁呢?那句话能读出他的性格和心胸?肝胆皆冰雪澄澈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心胸开阔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静细斟北斗 细心静(板书:平静 心胸宽阔 肝胆冰雪)朗读下片。4.现在我们把景物的特点和诗人的品性放一起,你们在看看,发现了什么?作者“悠然心会”了什么?(学生讨论问答) 诗人的品性:平静 心胸宽阔 肝胆冰雪 (内)(人) 景物特点:静 开阔 澄澈 (外)(天)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作者心会的是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用文章里的话概括就是:“表里俱澄澈。”无独有偶,杜甫有句话正好跟这句配成对联:心迹喜双清。说的就是做人要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5.作者心会的,用一句话来概括是“表里俱澄澈”,用文中一个词概括又是什么呢?妙处6.为什么说“妙处难与君说”?(学生讨论,派代表发言)讨论结果(板书):景色美,体验妙,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难以诉诸言语。此种真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找到的诗人孤独的根据:a.孤光自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b.尽挹西江,细斟北斗。借酒来“销万古愁”c.万象为宾客。以自然之物为友,而不是以人为友。无法被人理解的孤独,无知己。类似的诗句如: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无人理解的孤独。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诗人的心事吧。这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逃避现实的法门: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四、总结全词读完这首词,我们发现,这里有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却没有了屈子那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狠狈,这里当然也有着仰月映湖“对影成三人”的清高,却也没有了李白那种“行乐当及时”的庸俗。词人感到了从未感受过的恬淡和安宁。在月光的照抚下,在湖波的摇篮里,他原先躁动不安的心灵,找到了最好的休憩和归宿之处。人之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人的开阔而洁净的心灵之与澄澈的景色“合二而一”,这岂不就是最大的快慰与欢愉?此种“妙处”,又岂是“外人”所能得知!这种妙处,外人不可得知,而时跨千年之后的你们却读懂了诗人的心,成为了作者的知己,那些现在,就让我再一起齐读知己的念奴娇·过洞庭吧。五、布置作业背诵全词游园(【皂罗袍】)教学目标1.了解汤显祖的生平及创作,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2.品味戏曲语言,分析艺术手法,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3.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4.背诵全诗。教学重难点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教学过程一、导入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 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道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细听,偶然两句听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春,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红楼梦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二、知人论世1.时代背景明代中晚期理学束缚思想,压抑人性,假道学大行其道,崇尚务虚;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有所松动,思想趋于活跃;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怀疑程朱理学的思潮,新的观念逐渐形成。2.作者简介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一生经历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时代,那正是朝廷腐败、社会动荡的明代中晚期。出身书香门第,聪慧好学,从小希望通过读圣贤书,走科举之路光宗耀祖。但在21岁中了举人后,先后四次赴京会试均未中进士,受挫十载。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才中了进士。万历二十六年(1598),长期屈沉下僚的汤显祖毅然辞官,归隐于临川玉茗堂中,于百感交集之中,创作了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连同以前写的紫钗记在内,合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并在剧作中完整展示了他的“至情”论。3.作者的戏剧主张至情论。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至情。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戏剧。图片三、体裁知识明清传奇是明、清两代主要的戏曲剧本文学体制。继承了南戏体制,采用灵活处理舞台时空的分出形式。一般是长篇巨帙,少则二三十出,多则四五十出,甚至五六十出。可以容纳丰富的故事内容,组织复杂的戏剧冲突,从容细腻地刻画人物,使唱念做打各种艺术手段都有所发挥,成为有头有尾、载歌载舞的一本大戏。其音乐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一出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四、关于牡丹亭和游园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出。这个故事曲折离奇充满了浪漫色彩:南安郡太守之女杜丽娘,长年禁锢在闺楼。一天,与丫环春香游览花园,为妩媚春色所陶醉。归来伏案小睡的梦境中,遇少年柳梦梅。从此相思缠绵,伤情而逝。三年后,柳梦梅临安赴考,途经南安,得见丽娘画像,见画生情,丽娘灵魂显现。次日,梦梅掘墓,丽娘还魂,有情人终成眷属。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场),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前三支曲子写杜丽娘出游前的心理活动,后三支主要写游园及回归。五、整体感知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曲词内容(可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与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 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 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六、赏读曲词思考:1.这段文字历来广被吟咏,你认为它美在何处?品味语言音乐美。押韵 ian/uan 。一韵到底,宛如一泓清泉流动,鸣响着泠泠的韵调,给人以明快的美的享受。赏析画面景色美。合唱部分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富于诗情画意。“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通过这16个字,我们仿佛看到了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看到了云蒸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夹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美丽的游船这是多么迷人,而又略带怅惘色彩的春景啊!分析人物人性美。【皂罗袍】郁郁寡欢的杜丽娘到了繁花似锦的花园中,花园中的勃勃生机激发了杜丽娘心中被压抑的人生欲望。杜丽娘看到花园里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禁不住由衷地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赞叹中夹杂着深深的伤感,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同样多姿多彩,然而却无一人走进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既是赞叹花园春天的美好,也是反诘不肯走进自己生命欣赏自己美丽的人,具有着双重的意味。杜丽娘抒发了古代待嫁女子普遍的幽怨,在古代诗词中这种主题非常多,“劝君惜取少年时,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感叹形成了女子“伤春”的传统。备受压抑的杜丽娘内心深处对美好景致的向往使得初入园林中的她心潮起伏。如此美好的春光却无人观赏,杜丽娘由此联想到自己,不仅悲从中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姹紫嫣红的美好景色都给了断井颓垣观赏,由物及人,一种自怜的情绪油然升起。这句话出于谢灵运语“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突出了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之间的矛盾,指出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春光间的不谐,春天的生机强化了她黯然伤感的情怀。现实的苦闷,青春的觉醒使得杜丽娘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无限向往,“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锦屏人”指幽禁在深闺中的女子,即杜丽娘自指,杜丽娘在想象中把眼光从自己家的深宅大院转向了外面的世界,那世界是自由自在的,人们在涂金错彩的游船中赏春游玩,直到把三春看尽。2.合唱部分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对刻画杜丽娘形象有何作用?面对着姹紫嫣红的百花与断井颓垣的残景而形成的鲜明对照,她不由得思绪万千,益增惆怅。春光如此烂漫明媚,燕语莺声如此动听,她顿感美好的自然景色与幽禁的深闺生活迥然不同,自己一向辜负了韶光年华。作者巧妙地把抒情与写景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含蓄地写出了杜丽娘内心的苦闷,展现了青春的心理活动和境界美,富有诗情画意。七、杜丽娘的形象及意义杜丽娘是一个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形象,她是“至情”的化身:因情生梦,因情而死,死不弃情,因情复生。八、主题思想此曲表现了杜丽娘游园恨晚、青春寂寞的悔怨,进而控诉了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杜丽娘作为一个刚刚觉醒的少女,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这折射出明中叶后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对后世深有影响。九、课堂小结这段【皂罗袍】既是景语,也是情语。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映衬了杜丽娘的对景自怜的伤感,其内心深处顾影自怜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喷薄而出。在昆曲演员们慢回首低沉吟的缠绵哀婉咏叹下,杜丽娘的内心情怀被反复地抒发。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